目 录


妙印钞卷第二十八

  沙门阿寂纪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

  十从勇健下。明勇健菩提心德中。又为二。初明举经分句。二正明释勇健句初文。自可见。
  二正明释勇健句中。勇健等者。如先阿阇梨众德中第十三(云云)故云即是阿阇梨等也。种性于行道时等者。五教章引瑜伽论云。种性略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本性住者。谓诸菩萨六处(私云六根)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习所成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内六处中意处为殊胜。即摄赖耶识中本觉解性为种性。故梁摄论云。闻薰习与阿梨耶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然瑜伽既云具种性者方能发心。即知具性习二法成一种性(云云)既引二论以性习和合为一种性。故知今种性者。本觉性与修生善习和合名为种性也。以本觉内薰力与修生解薰力故住勇健菩提心也。虽遇种种可畏等者。于彼人行道之时。以魔障放虽示现可畏鬼神恶形罗刹毒龙猛兽等形色音声。心更不倾动敢不作怯弱退心。犹如师子王。故云种性于行道时乃至心不怯弱也。如此等难忍事非一。故云乃至出生。出生谓不怖来生故。入死谓不恐现灭故。如此人正相顺菩萨摩诃萨舍身重法大慈大悲。故云出生入死乃至大人所行(云云)。
  十一从悭行下。明要心行愿德中。坚行愿等者。坚谓坚固。如十地论云。坚有二种。一决定信坚。二证得坚(云云)信坚者因位。证得坚有果位。故知今所言坚者是信坚也。行谓日夜行一切善法无退转也。如十地论云。云何修行成就。经曰日夜修集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故。如所闻法正观故。心不贪着故。不着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常生如实心无厌足故。此十句说修行成就也(云云)如此等名为行也。愿者。十地论云。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摄善法故(云云)又云。愿者发心期大菩提故(云云)今所言愿者。当彼发心期大菩提文。是即从发菩提心已来。以要期之心。于大菩提之妙行无中绝之义也。故云此是恶心之愿也。虽遇种种异缘者。异缘虽多不出违顺二缘。如先记(云云)瞿醯云。坚持大愿(云云)余文。自可见矣。
  十二从然此下。明结释中。自为三。初明十德具足。二明不舍偏长。三明小不同大。
  初中。然此所说者指十德也。若具备此德者希有难得也。故云若兼乃至希有也。
  二从但使下。明不舍偏长中。但使偏有所长等者。虽具不备如上十德。此中有一二等德者。其师以善巧工匠大方便。补摄其阙德可令成就也。故云堪可匠成者即应摄受耳(云云)。
  三从又如下。明小不同大中。但令道机可济等者。彼小乘但护身口之嫌非。不论内心之道机。摩诃衍不尔。虽有外相嫌诃。道机若开发可摄受也。故云又如声闻乃至皆无所观也(云云)
  问曰。经说有十德者可摄取。其余无所观。何故疏云但令道机可济。虽有诸余过失皆无所观。然者经疏相违如何。答。经略说故多含少文。故云如是应摄取余则无所观。意谓说如上所说十德中虽一二有之可摄受。若无一二等其余无所观也。故如是者被一二德云如是。非总有十德云如是也。是故疏家从然此所说以下得广本意释成此者也。故不相违也(云云)
  二从偈中下。明应度人数中。是一期道场者。是即指一度造坛云一期。非果报之一期。故云一期道场也。作阿阇梨灌顶之限数者。对下结缘灌顶故云尔也。此中约超数等者。一二四五等不列。而列十八七等。是约超数说之。若依本数。应说从一至二等。故云此中约超数乃至从二至十人也。复次超数者。从二超三至四。从五超六至七。从八超九至十。故云约超数也(云云)自余文可见。大方等陀罗尼经者未勘。要揽之人勘之。过此已外等者。一坛中十人外不可摄受之。所以然者。若过十人者阿阇梨加持事业不可周备。故云过此已外乃至不周也。若应度人犹有。以后缘可摄取。故云当待后缘别为作法也。又十人以下等者。于同坛摄受十人时者。彼十人皆同具如上十德。若全若少分多分而同时发起。舍内身命并外财宝供养三宝成辨曼荼罗事业者。可得同时作法。故云又十人乃至同时作法也。故瞿醯云。彼等皆悉互相欢喜。调伏寂静。于尊者所有敬爱心。生善因者。如是弟子方可摄取(云云)又云。其诸弟子互相有诤及怀怨心不应摄受(云云)若不然而云。法缘难值乞引摄者。假使虽授结缘分。不可授阿阇梨位也。故云若人因遇道场便乃至作阿阇梨灌顶也(云云)问曰。瞿醯云。应所受持弟子等数。或一或二或七乃至二十五只。不得双取。更不得已上(云云)然者何故今云不得遇十人已上耶。尔者如何当会通耶。答。彼经总说三部曼荼罗并三千五百曼荼罗中次第法要故。不分正机结缘。又不论普门一门。广摄根机。故彼经说曼荼罗所求果云。凡入曼荼罗者总有三种所求。一谓成就真言故。二谓灭罪获福故。三谓为求来生果故。若为求来世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罗者。非但成就来世果报。亦于现在获得安乐。若为现在求安乐者。不如彼人求未来果。是故智者为未来果入曼荼罗。即获得二世安乐果报(云云)既云为现在求安乐。是岂非结缘机耶。又云获得二世安乐果报。转又非一门所摄之机耶。是故彼经择弟子立三品择之。上品诸德具足。中品具三德。下品唯具二德。是等皆是一门灌顶并结缘机故应度数多也。今此灌顶不尔。是即普门法界大阿阇梨位大传法灌顶也。是故摄阿阇梨择弟子定十人。不摄其外。何以故恐师加持方便不周备故。若于结缘一门法等不论剂限。故云复数过此乃至或复数过此也。此偏以同彼经说。是故两经所望不一准。仍无相违也(云云)。
  三从经云下。明萨埵疑问中。自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为三。初明问名。二明问义。三约两句明义。
  初中。此因如来等者。上如来简无机人限十人众。因之金刚手为散众疑致此二问也。故云此因如来乃至转生疑问也。金刚手本请等者。当品初。金刚手白佛言。希有世尊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以种种方便道。为众生类如本性信解而演说法。唯愿世尊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罗王。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为救护安乐故(云云)指此文也。所谓称此加持境界者。上文所言诸佛自证三菩提乃至如本性信解而演说之句是也。是即住心品所说自证三菩提乃至无尽庄严藏是也。故云称此加持境界也。演说大悲藏生等者。上文所言次说修真言行乃至为救护安乐之句是也。是即请说当品所说之择地造坛法界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也。故云演说大悲藏生大曼荼罗王也。此两句是结成上金刚手致请而为问端也。然此请问本意。以平等大悲不存应度限量。何故如来限十人。不取余人非普门具体。然者问难当云何名也。故云则是平等乃至何名此曼荼罗也。
  二明问义中。又曼荼罗等者。言以轮圆具足为曼荼罗之义。若局人数者非轮圆之义。然者问难今所言曼荼罗义者为是何等义也。故云又曼荼罗乃至为是何义也。
  三约两句明义。可见(云云)。
  四从世尊下。明世尊答中。自为二。初明答名义。二明护持方便。
  初中。又分为四。初明分科段。二明答名。三明答义。四明广义除疑初明分科段。文自可见。
  二从就答下。明答名中。自为二。初约六大明义。二约四点明义。
  初中。还复申明本旨者。言此经本旨者。以发生一切众生本有曼荼罗而为本旨。本有曼荼罗者六大法界是也。所谓下菩提心种子于一切智心地中者●字门地大也。润以大悲水者●字门水大也。照以大惠日者●字门火大也。鼓以大方便风者●字门风大也。不碍以大空等者●字空大也问。若然者识大如何答。初句中一切智者识大也。
  问。何故尔耶。答。于本有●字心地有智心理心。为显此义故云于一切智心地中。故知一切智者识大。心地者地大也(云云)以此六大无碍大菩提心为今教本旨也。故云还复申明本旨乃至不碍以大空也。
  二从空能下。约四点明义中。空能令不思议法性牙者●字发心也。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者●字修行也。此中乃至者修行位广多故云乃至。成佛树王者●字成菩提也。成佛已后必所作已辨是即●字大般涅槃也。故成佛句摄涅槃也。问曰。何故以六大与四点为今经本旨耶。答。悉地出现品说二种明为经宗体。所谓五字门并四处流出句也。故彼品名出现品。与今发生义同一。可思之(云云)复次空能令不思议法性牙者菩提为因句也。次第滋长等者大悲为根句也。成佛树王等者方便为究竟也。是即此经宗旨也(更问)夫雷雨作解等者。譬如春时雷声普惊四天下。春雨遍洒地中所有卉木丛林种子之上时。彼种子中甲开者先萠其牙。甲未开者迟萠其牙。是则作雷雨不等之思而非致差别之相。只依卉木性分成如此别也。今如来世尊简人限众亦复如是。神变加持雷声普响于法界。大悲方便春雨平等洒法界众生心地。虽然机缘甲拆者先萠大菩提种疾成沙罗树王果。机根甲未拆者不能蒙现益也。故今弟子中备众德。又十人以上同时发心者是甲已拆者也。众德无之而同时不发心不舍内外所有者是甲未拆者也。是即于机根之处自有善别。全非阿阇梨不平等之心也。故云夫雷雨作解乃至亦成限量也(云云)。
  三从次答下。明答义中。自分为二。初约五味明义。二约三密明义。
  初中。是攒摇乳酪等者。是即五味转生次第也。所谓乳味有最初。次酪。次生苏。次熟苏。次醍醐也。其义在文可见。
  二从以三下。约三密明义中。攒摇众生佛性之乳等者。口密之器入●字本不生之乳。身密之薪木付意密之智火练薰之故转●字之乳成●字之酪。转●字之酪成●字之生苏。转●字之生苏成●字之熟苏。转●字之熟苏成●字之醍醐。此第五●之后悲智究竟极无复可增。故云以三种秘密方便乃至不可复增也。此处是法界曼荼罗诸尊各捧智印。主伴具足同共集会。常住不变而受三世常恒之法乐。故云一切金刚智印乃至最为第一等也(更问)。
  四从经云下。明广义除疑中。自为四。一明引经分科。二明普门无限。三明限人众所由。四明劝嘱悲愿初文。自可见。
  二从就初下。明普门无限中。自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若行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明曼荼广义。二明广义所由。三明发心无限。
  初中。又为三。一约中胎明义。二约第二重明义。三约第三重明义。
  初中。若行人自见中胎藏等者。行者自见中台八叶之藏时。自然觉知自心本有花台八叶德。此时如知自心者。他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自他同共备八叶德。从本初已来圆满成佛因缘。是故自法界他法界大悲曼荼罗周遍法界无所不至。故云若行人乃至亦周法界也。
  二从且如下。约第二重明义中。且如者。今此诸内大眷属等实法界量等尘数圣众也。虽然且约十十无尽等云十世界。故云且如也。执金刚者指内眷属。菩萨众者指大眷属也。诸与等者通用内外。具如上品记(云云)随以一门作曼荼罗主者。莲华金刚手十佛刹微尘数内大眷属皆各为一门曼荼罗主。自余一切诸尊以为眷属。是即互为主伴成重重无尽曼荼罗。故云随以一门乃至譬喻之所能及也。
  三从何况下。约第三重明义中。何况者。言十佛刹微尘数上首诸尊各以一尊作曼荼罗主。余尊为眷属。而成重重无尽曼荼罗海会。犹非算数譬喻之所及。何况此十佛刹微尘数上首诸尊。各以十佛刹微尘数诸尊为眷属。一一眷属亦具十佛刹微尘数之眷属。如此重重无尽不可说不可说展转十佛刹微尘数眷属等。各作一曼荼罗。成重重不可思议曼荼罗。各以无尽庄严种种无量三密方便。摄化众生令得入法界曼荼罗。说者不可能说。观者不可能观。故云何况是中乃至又可胜纪乎也。于此一字法门中者。如以中台为主者。以●一字摄无量广多。如以观音为主者。以●字一字摄无量广多。如以金刚手为主。以●字一字摄无量广多。如此十佛刹微尘数诸尊一一种子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广多。如字者。表示尊形亦如是。此则旋转三密广略随时。常利乐众无有间断也。故云若行者乃至漫荼罗广义也。
  二从次云下。明释广义所由中。自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此释广义所由者。从中胎藏出生八叶。从八叶出生内大眷属。从内大出生普门随类曼荼罗。是即广义也。如此广多所以何者。如来本行菩萨道时。于无量劫。积集无边行愿。证得无上菩萨故。具无量无边功德。以是义故所现法门眷属无量无边不可胜计也。如华严入法界等者。彼经四十六云。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闻佛如是诸妙功德专求菩提。随从文殊师利以偈颂曰。具足菩提愿。积集功德藏。饶益一切众生。大师愿度我(乃至以三十四偈颂请之)尔时文殊师利为善财童子以偈颂曰。善哉功德藏。能来诣我所。发广大悲心。专求无上道(乃至十个偈)尔时文殊师利说此偈已。告善哉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可乐。其国有山。名曰和合。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汝诣彼问云。何菩萨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乃至。云何具普贤行。时善财从文殊闻法欢喜(乃至)泣涕辞退渐渐南行。乃至七日见彼比丘。见已头面礼足右绕而住。自言。大圣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我闻大师善能宣扬。唯愿垂慈具足演说。时彼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问菩萨行。善男子。如是事者难中之难。乃至善男子。我于解脱力逮得清净方便惠眼普照观察一切世界境界无碍(乃至)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岂能了知菩萨圆满清净智行。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曰海门。彼有比丘。名曰海云比丘。汝应诸彼问(乃至)海云比丘云。我住海门国十有二年。境界大海观察大海(乃至)思惟未曾增减(乃至)我唯知此一法门。乃至第五十一善知识。名曰德生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等证得菩提解脱。名曰幻住。得此解脱知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故(乃至)一切菩萨众会皆幻所成故(乃至)我等二俱能知此幻住解脱(云云)除最初文殊最后弥勒。从第二功德云比丘。至第五十一德生童子。五十人知识皆悉云唯知一法。然而如功德云比丘者。于观察一切世界无碍能穷其源底。如海云比丘者。于观察大海普眼经能穷其源底。乃至如德生童子者。于幻住解脱法门能穷其源底。如此于自己通达门各虽穷其源底。于自余一切法门互不相知。是则于一门虽能通达。未通达普门妙行故也。入弥勒广大宝楼阁。于宝镜中得见普门海会诸大菩萨不可思议自在力也。今曼荼罗广义亦复如是。过刹尘海会诸尊一一所通达门皆悉能穷其源底。虽然互不相知。如彼诸善知识唯知一法。如来独尽刹尘源底。如于彼弥勒宝楼阁中得见刹尘知识。故云如华严入法界乃至现作法门眷属亦复无量无边也。彼真言门行者等者。言真言行者如此等十佛刹微尘数诸尊。皆悉于一门能穷其源底。于一门曼荼罗而为其主。以无量诸尊为眷属。是则如来普门万德中一德也。何况于普门境界手。知如此等义理名为通泰曼荼罗广义。故云当通泰其心作如是解也。
  三从已知下。明发心无限中。自为三。初明结前生后。二明牒经。三明随释初二。自可见。
  三明随释中。此中发菩提心义者。经文五点中唯举成正觉句方便具足句。不说余三点。是则举终二点。发心等三点自显。是故经说终二句。言发心者后四点自显。是故疏不释后四点。是则影略互显交文融义也。如入法界品者。彼品末。善财重子见弥勒严净高大楼观而作是念云。此是解空无相无愿者之所住处。离虚妄者之所住处(乃至)以一劫为一切劫。以一切劫为一劫者。以一切刹为一刹。以一刹为一切刹而亦不坏诸法相者。以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为一众生而解众生无差别者。以一佛为一切佛。以一切佛为一佛而解诸佛无有二者。以三世为一念以一念为三世者。于一念中诣一切刹者。普照饶益一切众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客受一切世界而不坏法性者。尽未来劫修诸愿行而不取劫长短相者。不离一毛端处而现一切世界。普为众生说正法者。乃至如此楼观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处。乃至。尔时弥勒菩萨告善财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专求一切佛法。饶益一切世间。救护一切众生。善男子。汝得善利。人身寿命值遇诸佛。得见文殊师利大善知识。汝为法器。善根润泽诸佛护念何以故。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则为盛火。为净日。为净月。为净灯。为净眼。为大道。为正济。为大乘。为门户。为宫殿。为园观。为胜宅。为依止。为守护。为慈母。为养育。为善知识。为大王。为最胜。为大海。为须弥山。为金刚围山。为雪山。为香山。为虚空。为莲华。为宝象。为宝马。为调御师。为良药。为沃焦。为金刚。为和香。为妙花。为白旃檀。为乐器。为勇健。为善摄。为尊主为毗沙门天王。舍离一切诸贫苦故。为妙德。为庄严。为火灾。为无坏药王树根。为龙珠。为水珠为如意珠。为大德天。为劫初树。出生一切庄严具故。为恒裟衣。不受一切诸尘垢故。为正业。为利犁。修治一切众生田故。为那罗延箭。为厌离。为利锁。能判一切烦恼故为甘露。为利剑。为金刚。为利刀。为勇健幢。为釿斧。为器杖。为善手。为妙足。为眼药。为善拔刺。为安稳床。为善友。为善利。为天人师。为宝藏。为涌泉。为净镜。为净池为大河。为龙王。为命根。为甘露。为罗网。为善罥。为钩饵。为阿伽陀药。为波罗提毗刃药。为大地。为风轮。为宝洲。为种性。为居宅为大城。为金药。为香蜜。为正道为宝器。为时泽。为安住。为寿行。为琉璃宝。为押尼罗宝。为法鼓。为净水。为阎浮提金。为山王。为归依。为实义。为无上宝。为大会。为尊长。为宝藏。为因陀罗网。为毗楼那风。为因陀罗火。为无上塔。佛子菩提心者如是无量功德成就。悉与一切诸佛菩萨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佛。三世诸佛成正觉故(云云)已上以一百一十四譬说菩提心功德广大无边。于一一喻有表释。恐繁略之(云云)及智度等者。彼论第五释摩诃萨义云。欲度多众生故名摩诃萨埵。如不可思议经中。沤舍那优婆夷语须达那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辈不为度一人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非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万非百万。非一亿十百千万乃至亿亿。非为那由他亿众生故发心。非那由他亿非阿那陀众生故。乃至非阿僧祇(私谓从一迄至干阿僧祇有一百转数。恐繁不抄之)非阿僧祇阿僧祇。非无量非无量无量。非无边非无边无边。非无等非无等无等。非无数非无数无数。非不可计非不可计不可计。非不可思议非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非不可说非不可说不可说。非为一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二三乃至十百千万亿阿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私谓于度众生如无齐限。供养诸佛亦尔也)故云及智度摩诃萨论议中广说也。此论中如不可思议经中者。指彼经第十卷功德品文。彼品云。尔时天帝释白法惠菩萨言。佛子初发心菩萨为成就几功德。法惠答言。佛子乃至我当承佛神力具足演说。佛子假使有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众生一切乐具。乃至一劫。然后教令净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于意云何。彼人功德宁为多不。帝释言。佛子除诸如来其余一切不能称量彼人功德。法惠菩萨语帝释言。佛子初发心菩萨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亿分。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数不可譬喻不可说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乃至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为供养十方各十阿僧企世界众生一切乐具。百劫乃至千亿那由他劫故出兴于世。乃至不断佛种故发菩提心。欲悉度脱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云云)此文全似智度文。故知如不可思议经中者指此品文欤。但今文云法惠答帝释。论文云沤舍那优婆夷语须达那菩萨。然者法惠帝释梵语如何。寻之可详(云云)无余记等者。如法花三周得悟之声闻记莂。所谓说舍利弗之记莂云。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花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稳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花光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云云)如此始从因地佛供养佛等。终至像法住世等。因地之人名。果地之佛号。所住之国土。当劫之名字。其佛之眷属。其佛之寿命。彼正像住数。一一次第无余残说之。名为无余记也。故云如佛现前乃至故名无余记也。有余记等者。大论第十一引阿婆檀那经云。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企众生。然复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复于三阿僧企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而入涅槃(云云)如此非现前授记。又不说劫国名号眷属住世等之相。是名为有余记。故云如告众生言乃至授记之类是也。复次如世尊说者。指法花法师品之所说也。若言一切众生等者。如涅槃第三十云。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初众生毕竟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云云)故云若言一切众生乃至是名有余记也。我今为此等众生等者。如此等有余记无余等尽虚空遍法界为令一切众生皆悉尽成等正觉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证菩提果。故云我本乃至成等正觉也。况今所愿以满等者。如法花云。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言尔前诸教为一机一缘虽说兼但对带之法门。未开纯圆一实之教门。故无量义经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云云)然今至法花会座。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云云)
  是故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二乘阐提鬼畜恶逆皆悉开会于一佛乘。授有余记无余记等之记莂故。于尽空法界无非一切众生成佛之器。所以者何以有同一实相同一佛性故。若此一切众生中虽一人有不成佛之器。佛本愿未满。以何故。不果遂众生无边誓愿度故。然一切众生皆悉具佛性常住。应成佛道理决定露显毕。是故众生无边誓愿度愿满足。故云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今亦复如是。一切众生皆悉备六大四万三密体相用之瑜伽。本来成正觉之如来也。如此令必定师子吼故。佛本愿无有限数。以无数限量故佛本愿满足。故云今所愿以满乃至当有何限耶。且据恶世等者。为上根上智虽超越三时三世常恒之化仪。为钝根浅行有浊世末代去来生灭之垂迹。故云且据恶世弘经浅行之一迹也。一期法事等者。非果报之一期。即是择地造坛之一度也(云云)。
  三从从此下。明限众所由中。自为三。初明分科段。二明牒经。三明随释初分科段。自可见。
  二从经云下。明牒经。自可见。
  三从此意下。明随释中。自为五。初明取意释文。二明引证。三明普眼所照。四明兼释名义。五明结释。
  初中。若诸众生等者。言若无宿福者适虽闻此法。不能信受还作诽谤。依遗法业堕在无间狱。是故限有缘之人简无福之众也。故云此意云乃至断彼善根故也。
  二从法下。明引证中。又为二。初明引法华。后明引华严初法华文。自可见。
  后明引华严中。十方世界诸众生等者。五教章中卷引华严经偈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良由此法出情难信。是故圣者将彼三乘对比决之(云云)彼经意以三乘法为易信。以华严顿大为难信。今意以显教大乘为易信。以三密法教为难信。故云十方世界乃至信此法者最为难也。
  三从故下。明普眼所见中。普眼观之者指如来大慈大悲之普眼也。是法者指此三密平等法句也。犹须弥大海等者。言如来以普眼观见尽空法界一切众生之机缘。堕三途者如十方土田。生人天者如爪上土。发声闻心者转少。发独觉心者甚难。何况于发菩萨心者哉。何况于发一道极无之心者哉。发一道极无之心地者虽甚难犹为易。难之中甚难者发秘密最上大菩提心者是也。犹鲜自须弥之一尘。鲜从巨海之一渧。是故云堪受是法乃至犹须弥大海之尘渧耳也。如涅槃经云。世有六处难可值遇。何等为六。一佛世难遇。二正法难闻。三归心难起。四中国难生。五人身难得。六诸根难具(云云)将护彼意时等者。若如此发难发三密菩提心之时。尤作难遭之思应将护彼意也。争辄尔机非机杂乱而不略制其名数哉。若不尔者彼弟子坏疑网不能进入秘密曼荼罗。故云既将护彼意乃至造立名数毕。
  四从所下。明兼释名义中。又为二。初明释义。后明释名。
  初中。名为聚集者。曼荼罗梵语多含故莫有应翻译。只以义言之应名为聚集。言尽空法界三部五部等一切诸尊一一三密。周遍于法界过于刹尘。如此等一切万德合会聚集。名为曼荼罗也。故云名为聚集乃至说为曼荼罗也。
  二从所云下。明释名中。又为二。初明名略。二明教略。
  初从所云下。明名略中。所云略者指经之限一字。次上以哀无边众生为广义。然限十人是略义故也。如阿字五转等者。五方佛摄无量佛德故也。以字轮百明者百光遍照也。合上●字为百光遍照王。今以此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略名。故云此则名之略也。
  二从以下。明数略中。以刹尘方便者指四重法界诸尊一一三密。统如此万德为八叶华台。故云开八叶之坛也。以无极大悲等者。无缘大悲横收法界竖尽三世虽无限量。且约一坛之化仪。限十人略数。故云是则数略也。若深秘义者。度一人之时开出无边万德圆满无极大悲。何况于十人哉。是则略即尘。尘即略。广略同际而无二无别也故云以无极乃至是则数略也。
  五从然下。明结释中。随于一法门道等者。从此一门得入法界之意也。如从一门见王等者。言从一门而奉见其公王之时。刹那布遍入千门万户之功能也。令亦如此。从一门而奉见心王毗卢遮那之时。普门万德刹那开觉。故云如从一门乃至千门万户也。若不能如此说等者。设虽一门之机。相应证入一尊三摩地之时。自然流入普门海会。此旨从最初发心不教示而但说一门三摩地者。不异于显教悟一法门得一位。顿觉成佛神通乘教名言从何立哉。虽说种种无量诸尊所通达之门。于普门摄入无具益也。故云若不能如此乃至无所益也。
  四从故第下。是劝嘱大悲中。自为三。一明结前生后。二明牒经。三明随释初结前生后。自可见。
  二从经云下。明牒经。自可见。
  三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结缘不空。二明以有相覆无相。三明普眼度人。
  初中。随有见闻触知等者。有眼云见。有耳云闻。有身云触。有心云知也。夫于结缘机。有种种无尽浅深不同。或见闻佛菩萨等而触知。或见闻四依弘经大士乃至祖师先德。乃至有低头举手之辈。此等人皆为无上菩提安足之处。故云随有乃至菩提也。如法华方便品说十成佛等(云云)是以阿闇梨以平等大悲。知见此等众生定可成无上菩提。是故上从闻法欢喜下至举手低头。更敢不轻慢。必定师子吼遂可成无上大菩提也。故云下至举手低头乃至令广洽也。又见有二种。所谓涅槃云。是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不了了。唯能自知定得无上正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九地闻见佛性(云云)今见闻者是非眼见。闻见于诸佛菩萨功德法门而生一念信心。如涅槃经第十九云。至心听法是则名为闻(云云)虽不得差机等者。夫于传法阿阇梨位灌顶者。能鉴五德等应可摄入。若不尔以差机故还断彼善根。故云虽不得差机乃至具支灌顶也。虽然于结缘机者。不舍弹指散花之小善。不漏举手低头之微功。运无极大悲可洽布之。所谓遥见投花之灌顶是也。故云然系珠乃至务令广洽也。系珠者。法华经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末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大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求自活。其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云云)今亦如是。一念信乐之衣里裹以六大一实如意宝玉故。遂以净菩提心势力故。更不留生死之贫里。还值阿阇梨得入法界曼荼罗。速成无上大菩提也。毒鼓者。涅槃第九云。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于众人中击令发声。虽无心欲闻闻已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乃至)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此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除不横死一阐提辈(云云)今亦如此。以六大无碍之杂毒。涂三密平等之大鼓。于四重法界大集会中系之时。三障四魔皆悉死灭。但除一人不横死者。所谓不信放逸闇证断空者是也。但彼经以阐提人为不横死人。今以不信密义闇证之人为不横死人。所望不同。所以者何。彼经以阐提为难治故作是说。今经不尔。二乘已死之人阐提必死之病。莫不一对治之。故以之不为不横死之人。二乘阐提犹尔。何况于余类而有不横死之义。但不信如来内证之法者。永无成佛之期。故以之为不横死之人也(云云)。
  二从复下。明以有相覆无相中。回转密意者。今择地造坛密意者为使十界众生满足十度圆满十地证得十真如也。回转此密意。于无限量之法中限以十人也。故云回转密意乃至世谛曼荼罗耳也(云云)。
  三从然下。明普眼度人中。所言然者。上来于传法灌顶者。释成限十人之所由了。虽然阿阇梨自平治我心地。画作大悲曼荼罗了。复以大悲方便普眼鉴应度之人。而以利益多多弟子。甚为吉。不可得如言以十人为限也。故云然阿阇梨(乃至)勿得如言而解也(云云)。
  已上第四卷了
妙印钞卷第二十八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