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二

  沙门阿寂记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一疏一)

  直明唱本作释为四。一明题目。二明序分。三明正说。四明嘱累(矣)。
  第一明题目。自为三。一列两题。二辨记者。三释两题也。初列两题。自可见。
  二辨记者。自为四。一举通号。二举别号。三亦举通号。四简异不记。
  初明通号中。沙门者。涅槃经云。世间贫者乃名沙门(云云)此云勤息。是则佛弟子通号也。所谓勤众善息诸恶故云勤息。然今此沙门有多种。所谓外道沙门。唯蕴沙门。拔业沙门。他缘沙门。觉心沙门。一道沙门。极无沙门等也。彼等沙门皆悉当分得名非终穷。今所言沙门。是终穷究竟极说。秘密最上沙门也。故所勤三密上乘之妙行。所息隔历分别之妄云。非勤而勤非息而息。是名为沙门。复次秘释。勤是金修生也。息是胎本有也。故胎金不二修生本有平等。是名曰真实大沙门也。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沙门(云云)。
  二举别号中。一行者。是则依一行三昧。通入法界曼荼罗故云一行。所谓今经所说最极深秘一印本三昧耶是也(更问)是则一行一切行不行而行故。号曰一行也。又演密释一行云。且以阿字而显示之。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故。今疏主但取此一字而为其行。即是一行三昧。故曰一行(云云)是又一意。与前一印应习合(更问)又云。序禅师一行等者。即是禅宗之师匠也。禅有南宗北宗。未审是何宗之师。谓即北宗之师也(乃至)第五祖弘忍大师门下有二弟子。一是惠能。即南宗也。一是神秀。即北宗也。北宗弟子名曰普寂。即疏主之师也。高僧传同之(云云)诸家教相同异集云(圆珍撰)问有人云。一行阿阇梨是天台。?。此事云何。答相传云。章安大师弟子道素律师。道素律师弟子弘景律师。弘景律师弟子一行阿阇梨也。而窃学真言者云。自有同名一行阿阇梨。此即我祖。非彼天台一行禅师者。犯大慢语也(云云)起信论云。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文)俗姓生国德行等。具如付法传等(云云)。
  三亦举通称中。阿阇梨者。此云轨范。又云正行。所谓周遍法界之轨范师也。故云轨范。于普门法界。离诸邪倒行诸佛正行。故云正行也。然阿阇梨有多种。准沙门思之。今所言阿阇梨。是非彼等阿阇梨。秘密最顶大阿阇梨也。今又有五重阿阇梨。是正第五阿阇梨。而兼前四重阿阇梨。名字德行等。具如具缘品(云云)。
  四简异不记中。记者非己造说。从人说而记。名为记。然记字有二。糸与言也。言篇之记是记大纲书之。系篇之记是记。大纲书之。系篇之记。是记委细用之(云云)然今用言篇之记。是则无畏以大智圆满之乐辨。广虽说十万颂经之文义。而一行取秘密甚深之大纲记之。故用言篇之记也(云云)。
  三明释两题中。自为二。一释总题。二释别题。
  初中又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音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四。初明释大毗卢遮那五字。二明释成佛两言。三明释神变加持四字。四明梵本广博(矣)。
  初从大毗下。明释大等五字中。又分为二。一明别标。二明随释。初别标。自可见。
  二从是日下。明随释中。又自为四。一总明除暗遍明义。二明三异。三明三同。四明同异共不及。
  初中。是日之别名者。夫日之别名甚多。或名苏哩也。或名婆萨迦。今毗卢遮那者是又日之一别名也。
  问曰。若然者其本名云何。答曰。阿你底耶是本名也。
  问曰。若尔者。举本名可为譬。何故举别名而为譬耶。答曰。本名阿你底耶是非今所用。于别名之毗卢遮那。有除暗遍明之义故。取此除暗遍明之义为欲喻大日如来周遍法界三世常恒之大除暗遍明故。取所用之毗卢遮那。不取本名之阿你底耶也。
  问曰。大师真言问答中。问曰。日有几义。答曰。日有三义。一除闇遍明义。二能成众务义。三光无生灭义(文取意)然今以除暗遍明为总句。有何意耶。答作大照明足除暗遍明义也。是故大师以总属别名义故。以总句名别句。既然之言是押上之言也。故意从上总句为释出三异三同之义置然之言也。能能可思之。然者不相违大师御释也(云云)。
  问曰。翻译总有五种。如有抄云。翻译有五。一相望翻。相低祇取义故。二?字翻。和字会义故。三会意翻。以意会义故。四借势翻。如羝羊将前而更却等。五异事翻。于一名下有一义而会取正故(云云)然者如此五种中。今所言除暗遍明者。当何翻耶。答当第三会意翻欤。所以然者。日初テ出ル时必以暗去明来故。日之体虽非除暗遍明。以意会义故。翻为除暗遍明也。
  问曰。若然者何名除暗遍明之义耶。答曰。除暗遍明者。朝日初出时。诸闇冥即除故。光明遍照阎浮提。无所不明。故曰除暗遍明也。如大品经云。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光者(云云)又法花经云。如日天子能除诸暗(云云)以如是等义故。云除暗遍明也。
  问曰。月星明珠等皆有此义。何故以不为譬。唯取日光之譬许耶。答曰。月星等皆虽有光明。而不及日光。如大论第三十五云。一切诸明势不如日(云云)故取世间最上日天子光明。不取余光也。
  问曰。今经者是舍枝叶取肝要。若然者直以法体应为名。何故以譬喻。为一部之总显耶。答曰。如来内证之法体。非十地等觉之所知。何况凡夫二乘之所度耶。爰以大日如来住大悲三昧。普为诱引中下之机。以五情所见之日光。欲令悟如来内证法身之智光故用譬喻也。如大论第三十五云。譬喻是为庄严论议令人信着故。以五情所见喻意识。令其得悟。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云云)加之如是例证甚多。如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等。如此等经论。法譬共为题目。其例非一也。复次大毗卢遮那者。即是本来常住大我自称也。何此外求法体耶。如云我有种种名等(云云)是则非譬喻。当体即名也。例如彼妙法莲花之首题有当体譬喻二莲花(云云)。
  二从然世下。明三异中。自分为五。一明总简世日不及。二明约内外简。三明约方所简。四明约昼夜简。五明举胜简劣。
  初中。然者押上之言。世间者。世间有三种。所谓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也。如十地论云。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三种自在行故得十自在(云云)此中今所言世间众生器世间也。世日照此二种世间不能照智正觉世间故也。
  二从若照下。约内外简中。若照其外不能及内者。以云下为外。以云上为内。复次以室外为外。以室内为内也。次深秘明义者。内者指六大法界之内宫。外者指三密加持之外境。复次内者指本源。外者指缘起也。
  问曰。今就世间日不及约内外简之。然者不可有深秘之义。何故作如此释耶。答曰自本今宗意者。世间出世间即同际也。缘起本有亦平等也。为显此义作此释也。已下准之。
  三从明在下。明约方所简中。明在一边不至一边者。约四洲言之。所谓日轮照东洲时明不至西洲。照南洲时明不至北洲。故云明在一边等也。若深秘明义者。围绕须弥山有八中洲。是则自身法界之当体。自然本有之八德也。复次须弥山四边有四山。名游乾陀。各高四万二千由旬(大论见)若然者须弥山是法界体性智。四山是四方四智也。故知上八德是胎藏八叶之心德。次五智是金刚自然之五尊也。是则胎即金。金即胎。理智平等色心一如之谓也。复次须弥山是世界建立根元。八山八海森罗万像皆依属之。是则法身之须弥山。七觉八圣乃至一切法门皆依止之义故。秘藏记云。须弥山是法身。七金山者七觉支也。是法身一切法文之根原。故曰须弥山为座(云云)故知须弥山是自性清净法身。故其体坚固而离违顺之八风。即是越八叶而居中台之义也。如须弥山者。一切诸山江河非情草木等皆尔也。如非情草木等者。一切众生界亦尔也。如一切众生界者。一切诸佛境界亦尔也。爰以经云。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金峰经首题云一切瑜伽瑜祇。是则今宗深旨色。能能思之。以如是义。世日即大日法身之慧日也。不可为别异之思(矣)。
  四从又唯下。明约昼夜简中。又唯在昼光不烛夜者。此又有两重释。浅略分如文可见。就深秘明义者。昼者是从因向果之意。即金刚界也。言从闇向明故。是即智体明朗之义也。夜者从果向因之意。即胎藏界也。言从明向闇故。是即大悲染爱之义也。
  五从如来下。明举胜简劣中。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者。于如上之内外方所昼夜等浅略深秘之处。大日世尊之智慧日光无碍自在也。然世间之日于浅略分犹不及。何况于深秘哉。故云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三世常恒之大日轮。遍满法界无所不至。故云遍一切处作大照明。于世日者有内外等差别。大日圆光无此义。故云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也。如来义如次下释(矣)。
  问曰。题目既以世日毗卢遮那。譬如来智慧。然者何故今至释所云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耶。答曰。虽取一分相似之边。而世日犹有如此差别。不及慧日。故云尔也。
  问曰。若然者应取全喻。何故取分喻耶。答于世间之喻中。日天子之譬最第一也。余犹非分喻。况全喻耶。复次若秘释者。日天是大菩提心之表示也。如厚造纸云。日天菩提心义也。乘真如实相之日遍照法界(云云)已上释三异了。
  三从复次下。明释三同中。自分为三。初明能成众势德。二明光无生灭德。三明还作大照明德(有上三异文段依口传取之)。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能喻世间。二明所喻大悲。
  初中。复次者结前生后之言也。日行阎浮提者。日是能行之体。阎浮提是所行之处也。
  问曰。何故名阎浮提耶。答。阎浮提者。依所生之树得名也。如大论第三十五云。阎浮提者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坛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云云)故知。阎浮提者因树得名也。一切卉木丛林等者。如法花药草喻品所说。随其性分者。性名不改。分谓各各分分。故曰性分。夫木有大小。草有上中下。其数无量不可胜计。各得增长者。如此草木。各随其力分。悉受一日之光用时。各各得令生长也。所谓大地虽有一切世间百谷众药卉木丛林等种子。若不蒙雨露之恩不能出生。必依雨露之润故得出生。又适虽令出生。不得火大之暖气。不能增长也。冷暖平等时万物生长也。如大论八十二云。譬如日月照四天下。若无日月。则百谷药草及众生无以生长。月是阴气。日是阳气。二气和合故万物成长。是故日月于四天下大有利益。菩萨亦如是(文)又华严经第十六云。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普照天下。一切众生无业不熟(云云)故知。今言日光者。于依雨露之润已出生草木。而施暖气故。各随其性分令增长也。但药草喻品所说。依一雨之所润。三草二木各得增长。今依一日所照。二种世间各得增长。彼出冷润之德。此明暖照之用。彼此影略互显。应令冷暖济等也。
  问曰。彼显此密。何故尔耶。答。彼经是说今经之浅略分。所以然者。此经本地之奥身是妙法莲花经最深秘所也。故知浅深在机佛意无二。显密在人佛智不塞。为示此义作此释耳(更问)。
  问曰。若然者。令万物增长。是风大德也。如次下云。大风起时。能使卉木丛林开荣增长。又复能令一切世出世间善法增长(云云)何故今与彼相违耶。答曰。火能照能烧。风能动能增者。是一往离开之义。再往论之。风亦有能干之德。火亦有能增之用。所以者何。火必依风而增势力。风必依火而致出兴。风火无暂离。是即自然法尔之道理也。谁能思度其所由。故次下释火大云。又悉能成就一切诸物(云云)所谓成就者。谓增长而为成就也。又五大互具无碍自在也。即如云。又如世间种子。地水火风为缘。虚空不碍。然后得生。随阙一缘终不增长(云云)是则五大通有增益义。但火虽有动摇增长之用。是即火大之家风大德也。风又虽有枯干烧尽之用。亦是风大之家火大德也。余三大亦复如是。虽然一大成增长力故。余四大各舍自性悉属一大也。故大论第十八云。问曰。是四大各各不相离。地中有四种。水火风各有四种。但地中地多故以地为名。水火风亦尔也。答曰。不然。何以故。若火中有四大。应都是热。无不燃火故。若三大在火中不热。则不名为火。若热则舍自性皆名为火。若谓细故可不知。则与无无异。若有粗可得则知有细。若无粗亦无细。如是种种因缘。地相不可得。若地相不可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是故一切法皆一相(云云)私谓。问意者。虽四大互具。一大增多故一大得名。余大不得名耶而问也。答之不然者。彼问意。不舍三大自性令有一大之中故简此义故云不然也。答意。虽四大互具。火大中有三大时。三大各舍自性属火大之热。余大亦如是答也。故知五大互具五大。依增减有隐显故得各别名也。复次今此五大是五佛三摩地也。所谓●字门中台。●字门阿弥陀。●字门宝生。●字门阿閦。●字门不空也。如是五佛三摩地虽各别。五佛各具五佛之德。如阿閦者。虽以一念不生之智慧为体。而成就福德转法轮具作业。如宝生者。虽以万宝出生之福德为体。而住不生智慧能说法具作业。如阿弥陀者。虽以转法轮智为体。而住不生智德。能成就福德能说法具作业。如释迦者。虽以神通作业为体。而住不生智慧能成就福聚转法轮。是即五佛互具五智无碍自在义也。又如五大虚空藏者。五佛同入虚空藏三摩地共住福德成就门。又如金刚夜叉品说五五二十五轮。五秘密亦如此。即是今宗奥旨也。然则火大具风大之德。有何咎乎。世间众务者。所言世间者。除智正觉世间余二种也。众务者。非情草木随各各性成各各相。依各各力作各各用。是即非情之众务得成之义也。亦一切众生夜众务休息。昼众务成辨。是即有情之众务成辨之义也。故云世间众务因之得成也。
  二从如来下。明所喻大悲中。如来者。梵云●●●●。初●是如如义。●是法界义。傍有三昧点。是即法界通入三昧也。●是一切行义。●是如如义。傍有三昧画。是即理智平等义也。所谓从如如法界三昧道出。不来而来。不行而行。还成如如常住正觉。故云如来也。一切众生亦名如来。故大论第五十五云。如来不可得者。或以佛名为如来。或以众生名为如来。如先世来后世亦名如去。佛名如来者。如ク定光佛等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释迦文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如定光佛等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释迦文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云云)此文意者。众生名如来者。如先世乘业来。后世亦乘业来故名如来。佛名如来者。如过去佛来故名如来矣。遍照法界者。此宗谓六大为法界。异彼显宗法界也。平等者。如来智光不简净不净善不善上下等。故云平等。复次此宗以三平等故云平等。如次下释。开发者。本无今有而不出生。故云开发。谓开发本有万德也。无量者。夫无量有二种。有量之无量。无量之无量也。今无量者是即无量之无量也。众生者。大论第三十云。众生者。于五众十八界十二入六种十二因缘等。众多法中假名众生(云云)大乘止观云。果子相生无始流转名为众生(云云)或云。受众多生死故云众生(云云)种种善根等者。从弹指散花低头举手之小善。至六度万行之大善。皆悉应有之。故云乃至也。世间出世间等者。世间谓人中天上之快乐也。即如云常在人天忆持不忘受胜快乐也。出世间谓三乘行果乃至第十一地佛果也。复次世间者如世间成就品所说。出世间者如出世间成就品所说也(云云)。
  问曰。能喻下何故举众生世间器世间。而除智正觉世间。所喻下何故举众生世间智正觉。而除器世间耶。答曰能喻下是世日之所照也。故智正觉世间非彼所益。故除之。所喻下是大日之所照也。故草木国土非迷者非悟者又非可发之机。故除之也。
  问曰今释此能成众务德。有何凭据耶。答。具依十万颂梵本之意。傍依大品等作此说。大品经云。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云云)又大论八十二云。譬如日月周行照四天下多有所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云云)以此意故释能成众务之德也矣。
  二从又如下。明光无生灭德中。又分为二。初明能喻世日。二明所喻慧日。
  初中。重阴昏蔽者。云雾叆叇覆蔽天地阴没日月。故云日轮阴没。虽然于云上者全无阴没。假依重云故现阴没。故云亦非坏灭。依猛风故虽日轮出现。非本无今有故。云亦非始生也。
  二从佛心下。明所喻慧日中。佛心之日者。是即直指一切众生本有常住之妙体。自性清净本净圆明之极理也。然假虽为三毒重障之所隐蔽。而于此自性清净之妙体者。全无有损减。故云虽为无明乃至而无所减也。依三密方便穷悟诸法实相。开觉自性妙莲。适无所增。故云究竟诸法乃至而无所增也。爰以禅要云。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境智。上至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云云)菩提心论云。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瞋痴烦恼之所缚故(云云)是则直一切众生自性清净之本觉体无增减义也。
  问曰。究竟诸法实相三昧(云云)然者所言诸法实相者如何。答。此直指六大法界为诸法实相也。
  问曰。何故此宗意指六大以为诸法实相耶答曰。诸法虽多不出三种世间。然如此三种世间性相虽不同。不出六大法界故。三种世间真实体相者六大法界是也。故指六大以为诸法实相也。即如云。六大法界法身形。一一各各一尘体。一一诸尘皆实相。实相周遍法界海(云云)又如次下云。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已来。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云云)此中色者五大。心者识大也。故色心者是六大也。指此色心云实相也。是即直指一切众生色心实相六大法界云诸法实相也。
  问曰。若然者显教所说诸法实相如何。答。是略有二种。一法华以前所说。二法华所说也。
  问曰。法华以前者何名诸法实相。法华亦以何等名诸法实相耶。答。法华以前所说诸法实相者。如大论第十八云。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治者。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如赞般若波罗蜜偈言。
  般若波罗蜜 实相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亦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如虚空无染 无戏无文字
  若能如是观 是即为见佛
  若不见般若 是则为被缚
  若人见般若 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 是则得解脱
  若不见般若 是亦得解脱
  又同论第十五云。问曰。云何观诸法得实相。答曰。观知诸法无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坏。是为实相(云云)又同论第二十云。诸法实相能灭诸苦。诸圣人真实行处(云云)又释摩诃衍论第一云。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云云)是等意皆以不生不灭不动不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言语道断心行所灭之理。名为诸法实相也。
  问曰。若然者法华所说诸法实相如何。答曰。法华所说诸法实相者。指十如实相云诸法实相。所以然者。十界性相虽各别不出十如故。十界互具成百界。百界各具十如成千如。是即百界千如也。众生世间如是。国土世间五蕴世间亦尔。故成三千如。是即一往互具意也。若再往微细互具者。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非思量言语所及也。例如今宗五智微细智。故指十如实相。名诸法实相也。
  问曰。然者如何说耶。答。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云云)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如是直说是尔前分绝。故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即如来出世本怀。故云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花严犹以成此经方便。何况余经乎。故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释华严顿大尚非本怀。况复鹿苑唯立不融(云云)是即尔前方便法花本怀。尔前未开会今开显。就中寿量尘点本地三身迹门犹不及。何况尔前。补处犹不知。何况十地三贤耶。如是等极说。犹是显极而非密谈。今所言诸法实相者。是非彼等所说。直于六大法界云诸法实相也。三昧者。具云三昧耶。即具平等本誓惊觉除障等四义。故秘记云。三昧耶有多义。且四义。一平等义。二誓愿义。三惊觉义。四除障义也。诸佛如来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常覆蔽六尘证烦恼不能显出。是故佛发非愿。我拔济众生如我无异。垂斯誓愿。若有众生有归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乐如来惊觉。不敢违越大愿。影向行者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令他行之。众生蒙佛加持力突破六尘淤泥。出现自心觉理。如赖春雷响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是平等义。如我无异是誓愿义。如来惊觉是惊觉义。众生蒙佛加持力得益是除垢障义(云云)又理趣释云。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罗也。勿令将来最上乘者不从师受而专意自受者。是故得知。修最上乘者必须师受三昧耶。然后可修行也(云云)此举曼荼罗摄无边义也。
  问。于三昧有几种耶。答。其数无量无边不可胜计也。故大论第五云。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种。有言。六十五种。有言五百种。摩诃衍最大故无量三昧(乃至)略说则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严。乃至虚空不着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云云)所言有人者。指小乘论师等也。然小乘师意。三昧有限数。大乘实义。不可有限数也。显教所说如斯。今宗意四重圆坛尘刹圣众一一所入三昧过刹尘也(矣)圆明无际者。指本有常住明朗无碍体也。
  问曰。既言究竟诸法实相三昧。依之所显现圆明。岂非修生显得之圆明耶。若然者应云修生之圆明。何云本有圆明耶。答。今宗意离本觉无始觉。离始觉无本觉。故言本有者始本共本有也。言修生者始本共修生也。爰以秘记云。众生不知己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是即此谓也。故知本有修生但是一法之上二德也。复次依始觉住本觉。住已还见始本两觉共以不生也。唯是三世常恒大圆明许也。譬如空光无二。岂论始觉本觉之差异乎。故无畏三藏禅要云。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云云)即是正说本有圆明之体也。犹无理智之差。故云不见身之与心。诸法皆悉归入●字本不生之体。故云万法不可得。如此万法离念想而为诸法之所依。故云犹如虚空也。如是本地甚深之体。三世常恒离去来今。有佛无佛性相常然。故无所增之义。无所减之义。是故云而无所增也(云云)。
  三明作大照明德者。文无此处。有上之三异中也。所谓遍一切处作大照明之文是也。
  问曰。文段既别。何故如此得意耶。答。大日智光与世日光明。广狭粗细虽别。而作大照明之边同故。以遍一切处作大照明之文兼同异二意也。谓异方大日圆光无方所内外昼夜之别。三世常恒而作大照明故。以作大照明文虽置三异文段。而世日一分作大照明德有之故。又以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文为三同中之作大照明德也。但遍一切处者。被大日之时周遍法界也。被世日之时阎浮提内之遍一切处也。如是两向得意。有何不可耶。
  问曰。此义不可然。夫文段各别之难未遮之上。既云如来智惠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简世日不照一切。而赞大日智光普照一切。故知是独局异文段。不可通同文段。加之如是立还取此文为同文事不相似常途之法。然者如何。答曰。自本所答宽狭之边虽异。作大照明之方是同。故判为同文也。但至文段之难者。自本今疏之趣不妆文言不论次第不次第。唯文略义广以为所诠也。依之处处向上向下等文多之。是即不似常谈。故局此文不可致执难。仍以作大照明之文笼同不同二义如是释成也。就中矣之字神聊在深意乎。若唯三异内文许无三同义。此矣之字可置昼夜之别下。所以然者。此矣之字必置一段终之字也。然置无有内外之上。是即以此作大照明文两向亘同不同之二段为令得意也。加之劝修寺大僧都。于高野山奥院依御祈请被感得二个文随一也。何强致疑难。未学不可不仰信(矣)。
  问曰。今必立三异三同判义。有何意耶。答曰。为显如来三部妙用。作如是说也。
  问曰。若然者其义配当如何。答曰。作大照明之德是佛部也。能成众务之德是莲花部也。光无生灭之德是金刚部也。
  问曰。何故尔耶。答。以作大照明之德配佛部者。夫佛者正觉正知之义也。所谓明觉三种世间之诸法。不杂邪觉邪知。故云尔也。秘记云。佛部。斯理斯智凡位未显。理智具足觉道圆满。即名佛部(云云)今又云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是即理智具足觉道圆满。于普门法界。作大照明之义也。次能成众务德配莲花部者。夫于莲花有多种德。所谓清净不染义。大悲爱乐义。万法开生义也。清净不染义。如秘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六道四生界生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譬如莲花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仍名莲花部(云云)次大悲爱乐义者。若莲华开敷时。上下诸人莫不爱乐。如来大悲亦如是。理柔和善顺之形。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一切众生见之莫不爱乐。故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成佛得道也。故三悉地云大悲莲华部(云云)次万法开生义者。莲华必从水中生。于高原陆地此花永无生。润万物之种令开生万法也。故三悉地云。鑁字作水观莲华观(云云)故知水与莲华。其体性同一也。今配释疏文者。日行阎浮提者清净不染义。日体离染污故。随其性分各得增长者大悲爱乐德。世间众务因之得成者开生义也。又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者清净不染义也。开发无量众生(乃至)而得成辨者开生义也。无量众生蒙利益随喜爱乐是爱乐义也。若依深秘明义。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妙莲。自心八叶之心莲也(更问)以是等义门故。能成众务德。以配莲华部也。次以光无生灭德配金刚部者。金刚是世间最上利宝也。以此金刚譬出世无上智宝也。所谓此金刚无量劫之间虽埋于地中。而其体性坚固无?坏。若依缘出地中时。虽能摧一切物。而不为一切物所损坏。如来无上金刚智体亦如是。从无始已来虽隐没生死地中。而依如来大悲加持力之缘。一出现生死地中。虽能摧一切烦恼戏论无明妄想颠倒。而不为妄想颠倒所损坏。如此智体名为金刚部也。故秘记云。金刚部。吾自心理所又有智。斯智虽没在生死淤泥经无数劫。而不?不坏。能破诸烦恼怨敌。如金刚虽久在地中。而不?不坏。摧破诸怨敌固物。仍名金刚部(云云)今配释疏文者。如重阴昏蔽日轮隐没亦非坏灭者。如云。斯智虽没在生死淤经无数劫而不?不坏。猛风吹云日光显照亦非始生者。如云能破诸烦恼怨敌。合譬文。自可见。
  问曰。若然者何故无五部门配立耶。答。今经是胎藏界为面故。说三部摄五部也。故秘记云。建立三部时。宝部羯磨部何摄耶。一一部别宝部羯磨部相摄(云云)言佛莲金三部威仪作业之边是羯磨部也。彼三部皆有万法开立之能。是即宝部也。复次金刚部摄宝部。莲华部摄羯磨。故成五部。如云金刚即宝光。莲华即羯磨。如如同一体。即之身五佛(云云)。
  四从以如下。结同异共不及中。自分为二。初结不及因缘。二明许小同。
  初中。以如是等种种因缘者。总指上三异三同文也。是则虽许少分之相似。云广云明全不同大日之圆光。故云不可为喻也。
  二从但取下。明许小同中。但取其少分相似者。今此世日虽非全喻。而世间喻中以日光少分相似故云尔也。虽然大日圆光越彼故云加以大名等也。
  问曰。经题云大。疏题云摩诃。有何意耶。答曰。经大者为欲显超越世日故。相对彼世间小日。且云大也。疏摩诃者。存多含为欲显大多胜三义故也(云云)。
  二从成佛下。明释成佛两言中。自分为二。初明别标。二明随释。初别标。自可见。
  二从具足下明随释中。梵者即梵语略也。若具呼应云没罗减摩宁。中略云波罗门。犹略云波论。最略云梵。此云净行(云云)即是指天竺。此地常净行人居住故云尔也。复常梵王来下故云梵国。又云月明。其地常明人出世。照世间如月。故以为名。又云印度。此云月支。又云身毒也。此新旧不同耳。成三菩提者。成之一字汉语。三菩提之三字梵语也。然具足梵音者。是言总意别也。若具存梵。应云尾三●●●●。三正也。●●觉也。●●知也。故汉语呼者应云成正觉知。然今言正觉正知者。以一之正被觉知两首也。谓正觉者。对四家大乘之邪觉故。正知者。对二乘外道之邪知故。如实智者。指自然自证大菩提心也。即是无自性之体。是名为如实。如秘密曼荼罗品疏云。实如空者。实即如。空犹空也。无自性名实。实者即如空也。实者非妄语也。又云。安住实智惠中故名实也。犹觉了无自性空本性净故(云云)是即一切众生本来本有之色心实相。从本已来离虚妄分别故。云如实知也。故同品疏云。既得如是自然之智。复当转授众生。今我所得亦与此无异。故名为实。实者即是无虚妄义也(云云)次知过去等者。修生显得之智惠。是则能知之智也。过去等者。三世中三种世间诸法。是则所知之境也。所谓过现未三世也。众生数者有情世间。非众生数者器世间。有常等者智正觉世间也。皆了了觉知者。始本不二之智也。名为觉者。有此不二之智故。云名为觉。言虽有本觉无始觉之智显此无由。复虽有始觉无本觉之体因何成觉。是以知有本觉故无本无今有之咎。以有始觉故离本有今无之过。然则离本觉无始觉。离始觉无本觉。始本不二譬如空光无二。故三世常恒犹如虚空不坏。如是觉名为正觉。如是知名为正知(矣)佛即是觉者者。既举所觉之法明正觉正知之义毕。故次正释能觉之人。故云佛即是觉者也。就省文但云成佛者。言佛之一言省含正觉正知之义故。举省含佛兼正觉正知之义也。
  三从神变下。释神变加持中。自分为三。初明别标。二明随释。三明结归。初别标。自可见。
  二从旧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翻不同。二约三句明义。
  初中。旧译或云者。唐三藏以前翻译名为旧译。以后名为新译也。神力所持佛所护念者。如法华经等所说也。然神变加持者今经所说。是即新译不共之唱也。言神变者。凡夫二乘乃至十地等觉所不测量。名曰神异常情之谓名曰变也。故开题云。神变者。不测曰神。异常名变。即是心之业用始终难知。三种凡夫不能证知。十地圣者未知其边。唯佛能知能作。故曰大神变。此神变无量无边。分为四。一下转神变。二上转神变。三亦上亦下。四非上非下。下转者。从本觉神心随缘流转。作六道神变化。又声闻缘觉分作神变化。并是迷小之神变。法佛如来。从大悲大定。能作难思之事业。惊觉聋蛰之耳目。如是等事下转神变。上转神变者。若有众生发菩提心。修行自乘教理。升进证本觉一心。则能转变迷误神心。证得自乘觉智。一切难思妙业随心能作。即是上转神变。亦上亦下者。法界身云恒沙性德。无形不形无像不像。以一切形像为一切法性塔。是则临上则下。临下则上。并皆具四种身起大神通。云亦上亦下神变。非上非下神变者。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及不二中之不二本法。越诸戏论绝诸相待。难思之本变化之源。故云非上非下神变(云云)加持者。加名诸佛大悲加护。持名行者忆念忆持。所谓佛大悲觉月持众生忆念之心水不浊乱故云加持也。故开题云。加持者。古云佛所护念。又云加被。然未得委悉。加以往来涉入为名。持以摄而不散漏之义。即入我我入是也。是则诸佛不来来。行者不往往。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也(矣)。
  二从然此下。约三句明义中。又分为三。一约为因明义。二约为根明义。三约方便明义。
  初中。然此自证三菩提者。是则直指如实大菩提心。是论言普贤大菩提心。今经云如实知自心。疏云功德宝所。又云自然自证大菩提。又云心自证心心自觉心。如是大菩提之体。不由他证不由他觉。故云自证也。故妙乐记一云。禀承南岳证不由他(云云)此是诸佛内证之道。唯佛与佛之境界也。故无畏禅要云。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无别理。此是诸佛菩萨内证之道。非诸二乘外道境界。作是观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云云)出过一切心地者。如是自证三菩提。出过四智所领之境界。何况二乘凡夫心地所度耶。故云过一切心地也。现觉诸法等明离诸言语心行也。现觉诸法者修生也。本初不生者本有也。如是修生本有之大菩提非言心之境。故云言语尽竟心行亦寂也。复是发起五字门并识大之义(更问)若离如来威神之力者。如是自证大菩提非如来大悲大定之勇猛大势之神力者。纵虽为等觉十地。尚非其境界。何况小智二乘生死凡夫耶。故云则虽十地等也耳。
  二从尔时下。约大悲为根明义中。尔时世尊者。指加持示现如来。是则本地法身之任运无功用加持示现。往昔大悲愿者。若浅略明义。大日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悲行愿是也。即如云毗卢遮那本行菩萨道时。以一体速疾力三昧。供养无量善知识。遍行无量诸度门。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云云)若深秘明义者。往昔大悲愿者。指本有法身地大悲行愿也。所以然者。于本有即有大智大悲二德。大智出修成觉是自证也。大悲出修益物。是化他故。所言往昔超越三时之往昔也。而作是念者。指若我但住等一十八字也。若我者。毗卢遮那大我自称。即法界遍满大自在王也。如云我即●●●●●(云云)如是境界者。指上之自证三菩提无相法界之境界。即是本有胎藏之境。并本有金刚之界。故云境界。则诸有情者。指缘起迷妄之众生。不能以是蒙益者。如是迷乱之众生。离如来加持。不能蒙益故。如来住大悲利益门之时。普门法界一切众生。一时预三密化用住本有曼荼之本位也。故云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也(矣)
妙印钞卷第二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润六月二日加点了建武四年(丁丑)二月三日
  金刚佛子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