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九

  沙门阿寂纪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一疏一)

  二从而毗下。明转释庄严藏中。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此转下。明随释中。此转释等者。本经文而转释次上无尽庄严藏故云尔也。所以无尽等者。次上言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故云尔也。以不异如来等者。如此等所现三部圣众各身口意遍法界无所不至。虽离起灭。而利益众生令入曼荼故云以不异遍一切处乃至令至佛道也。
  三从经云下。明广前相中。自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又广下。明随释中。自为十。一明正广前相。二明三圣为上。三明开净知见。四明显成不。五明密顿成。六明次第满足。七明缘业生。八明难思瑞相。九明举例同今。十明问起缘由。
  初中。又广前相者。明次上所说三部圣众一一三密遍满十方一切世界。枝条花果交杂遍满。故云又广前相乃至亦复遍一切处也。且如十佛刹等者。如毗卢遮那世尊十佛刹微尘数差别不同。所现三部圣众亦各具十佛刹微尘数眷属。各充满十方法界。如大日世尊心王心数互融无碍不可思议也。故云且如十佛刹乃至互不相妨也。
  二从今略下。明三圣为首中。执金刚对等者。谓指如来大智门云尔也。降伏方便者。降无明妄想烦恼令除去。即是金刚部也。普贤对如如者。金刚部之大智如莲华部大悲。莲华部之大悲如金刚部大智。故云如如法身也。寂灾方便等者。以金刚不生大智降烦恼戏论。故云寂静安乐也。此名为寂灾方便。是即佛部也。观音对等者指如来大悲门也。增益方便者。依大悲门功德利益故。损烦恼之生。增益佛地之功德故。是即莲华部也。
  问。金刚部为前。莲华部为后。有其意耶。答。任同闻众列次第。所谓十九执金刚为前。四大菩萨为后故。复次如如法身列中央。金刚部为前。莲华部为后者。为表金莲不二。是即前后围绕意也。
  问。举此三点则无量不思议妙用皆已摄在其中(云云)然者摄在何等妙用耶。答。一切妙用不出三部五部。然今举三部摄在五部妙用。故云尔也。
  问。若然。云何摄在五部耶。答。佛部摄羯磨部。莲华部摄宝部也。
  问。若然者。何故具不说五部耶。答。胎藏界立三部摄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妙用。金刚界立五部摄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妙用。是则开合异。故三部外又不说五部也。所云等者乃等者。今所言普贤金刚手等三密遍法界如大日如来无异。如之者二重三重亦尔也。故云乃至也。第四重诸尊各具十佛刹微尘数眷属。一一三密周遍法界。施三密妙用如大日世尊。故云所云等者乃至秘密加持也。
  三从各下。明开净知见中。各能开示等者。各者指如上重重无尽四重法界曼荼罗圣众。故云各也。如来净知见者。心王毗卢遮那入金刚界成自然觉时。心数诸尊同入金刚界成自然觉。故云各能开示如来清净知见也。若离如是实相印者。所言实相印者如实净菩提心也。是即印持决定义故云印也。除此净菩提心之外。皆是断常一异等摄。而天魔外道伴类。故云余皆爱见乃至清净句义耶也。
  四从如下。明显成不中。如余乘者指显乘也。或有成佛等者。彼宗谈五性各别旨。
  所谓决定性二乘(二)不定性(一)无佛性(一)菩萨种性(一)此云五性。此中不定性菩萨种性二成佛。余三不成佛故。或有成佛者不定性与菩萨种性也。或有不成佛者决定性二乘并无佛性者也。
  五从今下。明密顿成中。若能不亏法则者两部仪轨法则等也。任此法则以三密方便如教修行者。以父母所生肉身入法明道位。非但初地现前。若论超升者可同大日如来也。故云今此真言菩萨乃至亦可致也。
  六从复次下。明次第满足中。行者初发心时者。指地前凡夫地最初发心。所言发心者六大法界如实知自心大菩提心也。得入阿字门者。以如实大菩提心住本不生际故也。从如来金刚等者。入●字门是受毗卢遮那种性故。即入佛三昧耶位也。从大日如来法界胎藏。初出生大悲为根之牙。故云即是从如来金刚性生牙也。此大悲之根牙。以菩提心势力故。一生无间断。任运增进至初地净菩提心位。故云当知此牙乃至此生满足也。
  问。以何得知。今所云初发心时者指地前发心云事。既云得入●字门。是即可指法明道位。乃至成菩提者可云指第十一地妙果耶。答。今地前地上相望而作三句。所谓值テ知识经卷所发最初如实菩提心为菩提为因句。从此发心已去。修三密妙行发起大悲利益为大悲为根句。证诸法明道位为方便为究竟句也。故疏第二卷结极无自性心云。此心望前二劫犹如莲华盛敷。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复成种。故曰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云云)况当所文明细释。谓初发心欲入菩萨位故。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云云)明文在之致疑耶。
  问更无退义(文)然者地前未证凡夫之位。何故云更无退义耶。答。依彼如实菩提心之势力故。虽地前。任运无退义也。故论云。常在人天忆持不忘受胜快乐(云云)又疏第二云。尔时心滞无为法相。若失方便。多堕二乘地证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势力。还能发起非愿(云云)故云更无退义也。欲入菩萨位者。指初地也。于此真言法要者。依三密平等法门身密印口真言心观念相应。方便修行至初地。故云于真言法要乃至得至初地也。唯以一行一道者。唯以三平等一行真言乘一道。初自凡夫地发心。终至十一地最正觉位。不交杂余行余道。故云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觉也。已上从最初于真言门发菩提心唯真言门菩萨也。若于异方便门者。若直以真言门难化导故。如来以随他意大悲方便门说诸显教。暂时虽令示教利喜。终方便引摄令开显密意。故论云众生愚曚不可强度。真言行者方便引进(云云)亦皆不离等者。如此虽于异方便门。更不离金刚乘教。故云不离如是宝乘也。
  七从缘以下。明缘业生中。所言缘者妄想因缘。所谓无明也。业者依妄想所作业因也。所谓十恶五逆等也。生者作此业因所感六道四生等也。如次缘业生者烦恼业苦三道也。复次缘者所谓四缘也。如大论第三十二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云云)痴爱因缘等者。痴者所谓无明也。依无明发贪欲故云爱。依此贪欲发违爱之心。违故发嗔恚故。三毒宛然。自此三毒枝条充满成八万四千烦恼尘劳也。故云谓为有情乃至受诸苦也。今修平等三业等者。言今修三密平等行时。彼赖耶藏所薰修无始已来身口意差别妄想颠倒种子。皆悉为此平等慧火所焚灭。至无垢大菩提心位。故云今修平等乃至大菩提心也。一切如来者。即阿字门无相大菩提心是也。从悲藏中等者。初地为虚空无垢大菩提心为种子心。即是菩提为因句也。第二地已去九地配当牙疱等九心。即如第二卷云。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九地为有进求佛地慧生。是最胜心。十地此心决定。此二心无别境界。还是于第八心中。约方便转胜开出之耳(云云)今亦如是。以沙罗树王种子乃至殊胜决定等十心为十地始终也(云云)故云一切如来乃至菩提树王也。然以四不生等者。为遣着慢故。用四不生观也。
  八从复次下。明难思瑞相。自可见(云云)。
  凡从如文下。明举例同今。亦自可见(云云)。
  十从故下。明所同缘由中。下文所问者。谓金刚手九问。依此现瑞感动而起故。云乘此而生也(云云)。
  已上序分毕。
  第三从尔时下。明正宗中。大分为四。一明金萨问起。二明如来许说。三明萨埵九问四明如来答问(矣)。
  初中自三。一明问得一切智智。二明发起五字门。三明发起三句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如来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结前生后。二明正致疑问。
  初中又五。一明正结前。二明法说。三明譬说。四明合譬。五明生后(矣)。
  初中。如来自证之智等者。今奋迅示现藏是本有曼荼罗之影像故。云外用之迹也。
  二从智者下。明法说中。智者等者指真言行者也。见其条末者指奋迅示现藏。则喻其宗本者指本有曼荼罗也。
  三从如观下。明譬说中。譬如一切等者。涅槃经第二云。譬如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云云)以是义故云超绝众群也。同第二十二云。如诸迹中象迹为上(文)余文可见。问。何故用二喻耶。答。为喻如来悲智二德也。所谓象喻本有五大。即大悲也。龙喻本有五智。即大智也。
  四从今诸下。明合譬中。今诸大众等者指内大眷属等也。照俗之权等者。今此奋迅示现藏是本有大悲方便之用。此照俗之用尚尔。何况于彼本源内证真实之境界耶。譬如见河大小知山远近。睹烟大小识火势力。故云照俗之权乃至可寻也。
  五从我已下。明生后句中。我已尽睹等者。我者指金刚手也。尽睹者指奋迅境界不知者彼法从来也。
  二从云何下。明正致疑问起中。又二。一明发问句。二明随释。初可见。
  二从梵本下。明随释中。亦五。一释如来义。二释应供义。三明正遍知义。四释一切智智。五释问意(矣)。
  初中。如诸佛乘等者。大论第二十四云。如实道来故名如来(文)同五十五云。如来不可得者。或以佛名名为如来。或以众生名字名为如来。如先生来后世乃至亦名如去。佛名如来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释迦文殊亦如是故名如来。如定光佛等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释迦文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云云)所谓如来如去如法知解如法为说四义如大论文。故云释论具含四义(云云)阿阇梨意存等者。涅槃经第十六云。云何名如来。如过去诸佛说所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尔。故名如来。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云云)此经文符合阿阇梨如去如说义也。若此义者可言如去如说。虽然顺古今亦言如来也。故云阿阇梨乃至古题也(云云)。
  二从梵本下。释应供义中。释论谓之杀贼者。于阿罗汉有因三名果三名。因三名者怖魔乞食破烦恼是也。果三名者杀贼不生应供是也。故今举果三摄因三也。所谓谓之杀贼乃至故以为名等者释杀贼义。又阿名为乃至壳皮脱故者释不生义。复次阿罗乃至名也者释应供义。佛心种子者●字本不生体也。后世田中者。不生于生死之田中故云尔也。
  三从梵本下。释正遍知中。以佛得正遍智慧等者。大论第二十四云。人成就不颠倒智慧故名正遍知(云云)是开敷义者寄于譬而转释觉义也。涅槃经云。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乃至复正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定知修集中道得阿耨菩提(文)此文者初义相同大论义。复次义相同此宗所解也(云云)。
  四从梵云下。释一切智智中。一切谓名等者。言名者一切诸法名字皆悉摄尽。言色者一切诸法色相皆悉摄尽。乃至言一者一切一法摄尽。乃至十百千万亿等法门亦尔也。故云一切谓乃至摄一切法也。是一切中一相等者。大品经云。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也。异相者各各诸法差别相也。漏相者有为无常等是即有漏也。非漏相者无为常住等即非漏相也。作相者有为造作之相也。非作相者无为法性等也。如此一切诸法性相体力作因果等一切悉知解也。故云一切谓乃至是名萨婆若也。于此萨婆若有种种名字。如大论七十三云。萨婆若有种种名字。或说一切智。或说一切种智。或说无上道心。或说无量诸佛法。或说菩提。皆是萨婆若名字。此中说萨婆若。当知是阿耨菩提(云云)已上依论明义毕。今谓一切智智等者。此中重言智智者。知缘起知本有故重云智智也。此智智是出心量境界。离四智心地。故云即是智中之智也。非但以一切种等者。大论八十四云。须菩提言。云何为一切种智相。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云云)今言。非但以如此智慧知一切诸法性相体名字等。此一一诸法皆悉知解至究竟常住之实际。故云非但以一切种乃至可转授他人也(云云)。
  五从问意下。释问意中。自二。一正释问意。二明复次义(矣)。
  初中又四。一总表问意。二释种种趣。三释性欲。四明种种道。
  初中。云何令我等者。我者指金刚手。言等者指三部圣众也。自觉之慧者即一切智智也。而此一切智道者。所言道者能通义也谓通达通摄上求下化之一切法。皆悉一味平等也。所谓●字本不生究竟醍醐味也。此名为如来解脱味。离四味转粗。纯净无比无上。故云而此一切乃至解脱味也。此妙方便等者。具缘品已下所说三密方便等。故具缘品疏云。上品已约种种心相对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譬如已知乳酪有醍醐性。即教令具诸器物方便赞摇。以从缘起故。当知不异十缘生句也(云云)。
  二从此中下。释种种趣中。毗婆沙说有五道等者。如俱舍婆沙等者。修罗不别立。修罗摄天或摄鬼畜。故云说有五道。大乘别立修罗。即如法华经云。见六道众生(云云)。
  三从性下。释性欲中。性欲者欲名信喜好乐等者。谓依内成性。外生信喜好乐欲成此事。故云欲名信喜好乐也。大论八十八云。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恶业故(云云)性名积习者。使令积习贪欲而成贪欲性。因此性其相外显可分别言相。故云性名积习相从性生也。复次现行薰种子故性名积习。种子生现行故云相从性生也。欲随性作行者。内以成欲性故。外作欲之行。故云欲随性作行也。或时从欲为性者。谓久以习修欲行故还成欲性也。故云或时乃至习欲成性也。性名染心等者。大论八十八云。问曰。众生何因缘故有利钝。答曰。以有种种欲力故。恶欲众生常入恶故钝。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恶业故钝。善欲者乐道修助道法故利(云云)又问曰。众生何以不皆作善。答曰。是故佛说种种性恶性善性。恶性者恶欲。恶欲故根钝。如火热性水湿性。不应责其所以(云云)已上论文如此。以是义故云性名染心染心为事乃至释论中具明也(云云)。
  又私问曰。性与欲。何为先何为后耶。答性先欲后也。论八十八云。性先有。欲得因缘而生。譬如先有疮。得触因缘则血出(云云)又私问曰。于欲与性。论内外轻重难易浅深受报不受报等如何。答同卷云。性有内欲在外。性重欲轻。性难除欲易舍。性深欲浅。用性作业必当受报。用欲作业不必受报。有如是等差别(云云)如此大论中委细释成性欲。故云是事释论中具明也。
  四从种种下。释种种道中。种种方便道者龙树云者。大论一百云。般若中虽有方便。方便虽有般若。而随多受名。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以所用少异故别说。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云云)能以遍一切处真金智体者。指如实大菩提一切智智也。造种种乘者。指三乘五通智乃至人非人等种种方便道也。
  二从复下。明复次义中。发起大悲等者。今所问之所密标。则为欲发起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故云即是乃至曼荼罗也。于萨婆若者指上一切智智。即是出过一切心地故云平等心地也。所谓中台毗卢遮那普门万德总体也。画作诸佛菩萨者指四智四行。
  乃至者指遍知院观音院金刚手院持明院释迦文殊除盖障地藏虚空藏院云乃至也。二乘八部等者。指释迦院眷属并外部天等院也。所谓宣说等者指五佛并遍知释迦等佛也。或大乘道或菩萨者。
  四行并观音院金刚手院持明院文殊院除盖障院地藏院虚空藏院等菩萨明王等是也。或声闻乘者第三重释迦眷属也。或五通智道等者第四重外部天等院是也。是故今此发问发起下品所说曼荼罗也。故云于萨婆若乃至差别乘也。且如有人等者。若具一一细释者。依诸佛菩萨明王等之法各得入普门可说之。虽然举最下韦陀梵志之更转方便即成大日义。应例知第二第三院等上位佛菩萨更转方便。故云且如也。是即从此一门得入法界义。故云志求五通乃至毗卢遮那身等也。随类形声者。如上示现四重法界形声。如此色形皆是密印也。如此音声皆是真言也。涅槃经第八云。善男子所有种种异论咒术言语皆是佛说。非外道说(云云)无非毒鼓因缘者。涅槃经第九云。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于众人中击令发声。虽无心欲闻。闻已皆死唯除不横死者。是大乘大涅槃经亦复如是。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此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除不横死一阐提辈(云云)今亦如是。闻真言不思议毒鼓之声者。远近浅深虽有殊异。终损缘业之生。无不至本不生际。故云如是或现佛身乃至如来解脱味也。一切众生等者。色者有显形二色。显者青黄赤白黑也。形色者方圆三角半月团形也。复色有三种。大论第三十六引经云。如经说。色有三种。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当知非但眼见故是色内外十处(五根五境)能起五识者皆名色(云云)又云。复有一种色。所谓坏恼相。众生身色名坏恼相。非众生色亦名为恼坏相。恼相因缘故亦名恼。譬如有身则有饥渴寒热老病刀杖等苦(云云)又云。复二种。所谓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乃至可见色不可见。有对无对。有漏色无漏色(云云)又云。复有三种色。善色不善色无记色。乃至欲界系色色界系色不系色(云云)又云。复有四种色(乃至)受色(受戒时得律仪)止色(恶不善业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余无用色也云云)又云。复有五色。身作无作色口作无作及非业色。五情五尘(云云)又云。粗色动色影色像色诳色。粗色者可见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如土石等。动色者有二种。一者众生动作。二者非众生动作。诳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闼婆等。远诳人眼近无所有。如是等种种无量色。总名色众(云云)已上恐繁大概略抄之。心者心地观经云。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云云)解云。心为诸法依地。故云为地也。故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云云)又以义分故有心意识不同。如秘记云。曼荼罗圣众集起曰心。思量名意。了别为识(云云)故五教章云。义分心意识(云云)如此色心是一切众生本来成就六大法界也。所谓色者五大也。所觉理境大悲也胎藏也。心者五智也。能觉智体大智也金刚界也。是故五大与五智和融云实相。复次所觉理境能觉智体不二云实相。复次大悲与大智平等云实相。复次胎藏界十三大院与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互相涉入无碍自在云实相也。如此色心实相是生佛等有。平等平等无有胜劣。故云一切众生乃至平等智身也。从本际已来具足圆满故。离断迷开悟之分域故。云非是得乃至成法界也。妙感妙应等者。众生本来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体具微妙本来常住离去来故云妙感。佛本来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体具微妙本来常住离往来故云妙应。诸佛不来来。众生不往キ往カ。而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故云皆不出阿字门也。感应因缘者。以行者平等心为因。以诸佛平等大悲为缘。故云感应因缘。所生方便者。依感应因缘所生曼荼罗圣众也。如此感应因缘所生方便皆同一法界。不离●字本不生。故云当知感应因缘乃至不出阿字门也。湛湛大海同一咸味喻心王毗卢遮那之心海。虽波涛相激。只是海水之波涛也。故以此喻妙感妙应。大波小涛相打互虽为能所。能所共海水之上能所也。故以此喻所生方便重重无尽互为能所也(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发起五字门中。自二。一明总标密意二明次第相释。
  初中。复次者。上金刚手探如来密意。说致发问其意已。次此复明说五种譬喻之意。故云复次也。承佛神力者。今此五字门是今经宗体。如来秘密奥源。故非佛力者辄尔难说。故云承佛神力也。为欲发起等者。下品佛所说大悲胎藏秘密曼荼罗。以此五字门为具体法身。故云为欲乃至五种譬喻也。
  二从初句下。明次第相释中。自六。一释空大。二明地大。三明火大。四释风大。五释水大。六明正发起五字门(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中虽有多句。对自余四大故。总合空大中诸句为一句。故云初句也。自余可准知之。譬如虚空等者。可有当体譬喻二意。当体义是上根上智所用也。为被中下机。举譬喻之义摄当体之义也。复次毗卢遮那大空之体难解难入故。假譬以况彼大空也。故云以世间易解空譬难解空也。
  二从如此下。明随释中。如此即是毗者。言虚空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故无德无失。是小乘意。故云如此即是乃至无过无德也。今如来智身等者。言今毗卢遮那一切智智大空。虽离一切妄想戏论。而无量无边万德自本已来成就圆满。不如彼世间空无过无德。
  故云今如来乃至以况大空耳也所以重言者。言住一切分别者有也。离一切分别者空也。于此空而亦作无分别想故。为遮此无分别想故云尔也。离一切分别乃至是分别上更生分别义例如寻伺等者。住分别想如寻。住无分别想如伺。又住分别想如眼识生时。住无分别想如意识生也。故云例如乃至是细分别也。自余可见(云云)旧译或云者指大论等也。大论三十八云。劫跛。秦言分别时节(云云)所言分别者妄执义也故云尔也。
  二从第二下。释地大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世间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譬说。二明合譬。
  初中。如世间等者是即大地所生之草木等也。以之为一切众生之依处。故云如世间乃至作依止处也。
  二从一切下。明合譬中。一切智智等者。此一切智为大悲普门曼荼罗之依地。故云一切智地也。大悲曼荼罗者。以阿字为一切种子。一切诸字皆是阿字所流所因。故云大悲乃至所出生也。四重法界诸尊以阿字本不生际为所依止处。故云即此诸乘乃至所依止处也。起是●字起。灭是●字灭。故虽生无利誉称乐之悦。虽死无衰毁忧苦之悲。故云生死涅槃乃至故以为喻也(云云)。
  三从第三下。释火大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譬下。明随释中。三。一明譬说。二明合譬。三明复次义。初中。皆如须弥山者。且约一四州中最大物。故云如须弥山。再往论者。设虽如无量须弥山。更可无怯弱也。
  二从如来下。明合譬中。如来智火者。谓以●字智火。刹那焚灭无始已来赖耶所薰一切妄想烦恼之薪。妄执烦恼薪尽灭故能烧智火随不生。是即●字实相也。故云如来智火乃至亦无所依也。
  三从复次下。明复次义中。复次如者。譬如世间火上下贵贱同用。于黑闇夜中而得正路。●字智火亦如此。四重法界上中下圣者异生平等平等有之。于无始生死无明烦恼黑闇夜中。知见如实道。入初地乃至第十一地。一切佛法皆悉证知。故云复次如世间乃至故以为喻也。
  四从第四下。释风大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如大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初中。三辰炳现者日月星是也。蔚蒸者蒸粟貌也。热恼之[煤-某+盛]也。于风大有多种之德。令得清凉之义。开荣增长之义。摧坏物类之义。自在旋转之义也。
  二从如下。明合譬中。涤除一切等者。令得清凉义也。是即宝幢佛三摩地净菩提心显现时。开发心内三点令炳现三部佛德。而除众生烦恼令得清凉之益。故云涤除一切乃至清凉法性也。又复能令等者。花开敷佛三摩地也。故云开荣增长。又云善法增长也。摧坏无明等者。无量寿佛三摩地转法轮智之德也。而此无障碍等者。天鼓雷音佛三摩地。其义可见。故云自在旋转。又云无所依故也。
  问。何故于风大德有如此义耶。答。余大亦如此。寻文可见。是即明五大互具五大互融无碍也(云云)。
  五从第五下。释水大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二。一明譬说。二明合譬。
  初中。如水大者。上火大毗卢遮那大智门德也。今此水大如来大悲门德也。其义自可见。
  二明合譬中。如来智水者。指自性清净真如法界。是即中台也。流趣世间者东方。润诸等持者南方。成大果实者西方。利益群生者北方也。体无烦恼以下转释上诸句也。所谓体无烦恼乃至无浊者转释中台。此中有三句。体无烦恼故清洁者指佛部德。能离诸惑故无垢者指金刚部德。一相非异者指莲华部德也。诸有得者转释东方。获清凉定者释南方。湛寂难思者转释西方。证平等性者转释北方也。
  问。何故于水大句具如此之德耶。答。是即毗卢那●字智水具足五智故也(更问)。
  六从复次下。明发起五字门中。自四。一明别标。二明法说。三明譬说。四明合譬。
  初中。下文者指秘密曼荼罗品悉地出现品等也。
  二从阿字下。明法说。自可见(云云)。
  三从如世下。明譬说中。又如世间等者。所言世间总有三种。然今世间者。举器世间摄有情世间也。地水火风者。大论三十二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复次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心心数法次第相续无间故名为次第缘。心心数法缘尘故生是名缘缘。诸法生时不相障碍。是为无障缘(云云私云亦名增上缘也)。问。若然者。今释云何可得心合耶。答。世间种子为因缘。此种子从地生。水所润火所暖风所长次第无间相续。故为次第缘。此种子缘地水火风生故为缘缘。如此五大与力不障故令生长故云增上缘也。此等诸缘若阙一缘。一切有为法无生长。故云随阙一缘终不增长也。六因四缘事。大论第十七三十二等委悉也。恐繁不抄之要揽人开之。
  四从一切下。明合譬中。一切智性者直指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如来藏也。即用一切者。言此自性清净种子从●字本不生大悲地大生。故本来不生不灭而常住不变也。为●字言说不可得之大悲水大所润故。为邪见放逸烦恼重障之热恼不所枯干。为●字尘垢不可得之大悲火大所暖故。为一切爱见烦恼重障寒冰不所伤害。为●字因业不可得之大悲风大所增长故。为四重五逆等恶业烦恼系缚不所结缚。为●字等空不可得之大悲空大所蕴持故。为执着戏论妄想分别不所障碍。以如是等五义自为众缘故。自心发菩提心。自心具足大愿行。自心知见等正觉。自心证无等涅槃。自心严净佛国土。自心作利物结缘。从非因之因至非果之果。而成不可思议不生不灭因缘也。故云一切智乃至不灭之因缘也。
  三从金刚下。明发起三句法中。自四。一明结前生后。二明所同体。三明例证。四明譬喻。
  初中。观知如来者指前奋迅示现藏也。无与等故云独一。非一门二门之加持故云法界也。加持之相者。如上释。心所惟忖等者。内心思惟观察也。必知将说等者。佛左所说五字门并三句三密等法门也。先喻其功德者叹喻五字门功德也。发起大会者。如上释之(云云)。
  二从然后下。明所问体中。然后者。如此观知加持之相叹其功德发起生解之机已而问。故云然后问佛。如是者上所释一切智智是也。从此已后等者。依如此奋迅现瑞致动执生疑。因兹萨埵发问。故此后如来以一切智智印。即印持决定其心而广说。故云从此已后乃至广分别说也。
  三从例如下。明例证中。例如弥勒等者如上释之。愤愤悲悲者。有心云愤愤。在口云悲悲。所谓心起口浮未演其所疑。故云即时愤愤乃至所疑也。为说是道场者。即一乘法是也。付之若依香象意者。有二。一别教一乘。华严之体是也。二圆教一乘。指法花会三归一。故五教章云。然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圆教(云云)若依天台意者。无别教圆教不同。只是以开权显实妙体名为一乘。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香象天台所释虽似别。义致无相违。所以然者。天台建立宗日。始自华严终至般若虽多不同。但为次第三谛所摄。今经会实方曰圆融(云云)此释虽判华严法华胜劣。探佛意时如云初后佛惠圆顿义齐。又香象分相门方虽释此别教一乘别于彼三乘。统摄门意曰一切三乘等法本来悉是彼一乘法。爰以香象云。如思禅师智者禅师。神异感通迹参登位。灵山听法忆在于今。此等诸德岂夫好异(云云)故知立宗虽别。圆极是齐也(云云)以此一乘圆极。为道场所得法。故经云。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云云)为授菩提记者。尔前所记非劫国名号之记莂。是故号不毕定记。法华所记授劫国名号之记莂。是故曰毕定记。故大论第九十三毕定品云。如法华经中说毕定。余教说有退有不退(云云)自余如上释(云云)。
  四从譬如下。明譬喻中。譬如春阳之始等者。喻文自可见。若无机之人等者。于大悲发生春阳之始。上上信根之族秘密真言之机。菩提种子忽自萌动。无明壳皮顿自甲裂。是故奋迅示现之雷风响机兴即生之大空。无尽庄严之螺鼓动大悲嘉会之楼阁。于三世常恒之一时。降平等一味之大雨。依之如实不知之莩壳速脱离。无上菩提之善苗疾出生。是则自非上根上智之人大度勇锐者。无蒙如此之深益。至如彼两种二乘两种外道者。适虽遇奋迅示现庄严之际会。如聋如盲。何得视听见闻如此境界。何况发起甚深秘密利益耶。爰以大师言。摩尼奇珠待大龙而雨宝。轮王妙药对鄙人以为毒。何况真言秘藏起三自以难闻。金刚佛戒过十地而叵得。自非轮王种姓大机菩萨。谁能开五智于一心得三密于凡身(云云)虽为一道极无十地证得菩萨全非其境界。何况二乘凡夫所测量耶。设虽有无间铁城中。若为秘藏真言之机者。今依此奋迅示现加持三昧无不发深益也。第五陀罗尼藏之机可思之。是故诸道升沉依戒持毁。见佛不见佛任乘缓急。故今所言无间中真言机者。即是戒缓故一且虽堕地狱。以乘急故速知见自心佛也。又涅槃经第九云。善男子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芽若生者无有是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闻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终不能发菩提心芽。若能发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断灭一切善根如彼焦种不能复生菩提芽(云云)彼经以一阐提为无机之人。今此经以显网封执为无机之人也。如此显教封执之辈。虽遇无尽庄严之际会。不能蒙甚深秘密之妙益。故云若无机之乃至发起深益也。
  二从毗卢下。明如来许说中。自五。一明如来赞叹。二明总标三句。三明开示宝所。四明菩提不可得。五明问答决疑(矣)。
  初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初总牒自可见。
  二从以执下。明随释中。自四。一明赞测深意。二明赞不失机会。三明赞难问能问。四明如来诫听。初中。预测如来者。上来所言五字门并三句法体。是今经之深旨如来之秘藏也。然金刚手能测彼深奥令发起。故云侧如来加持深意也。
  二从又能下。明赞不失机会中。发起时众者。今大悲胎藏曼荼罗法界应度大众也。作生解因缘者。令彼法界应度之众生而生大菩提心之解了故云尔也。仰测圣心者。仰能测如来说法时至而不失应度机根嘉会时分。故云仰测圣心不失机会也。
  三从我观下。明难问能问中。又二。一明赞叹意。二明功德倍增。初中。我者大日之自称也。乃至浅行诸菩萨者。指初心始行诸菩萨也。以此三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教甚深教义。皆悉莫非为此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云以此乃至甚深之事也。
  二从以如下。明功德倍增中。倍增者复明于上首仁者中。金刚手虽无比类。对如来世尊故犹论明昧不同。故云无量功德乃至终无漏失也。
  问曰。何故如来如此殷勤赞叹金刚手。有何等深意耶。答曰。如大论五十五云。问曰。佛何故赞须菩提。答曰。示师不自高。弟子承顺师法故。有人师所说弟子不受。弟子所说师不听。如凡夫人处众说法时。破一切语不受。以佛无吾我心故赞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云云)今亦如此。故赞金刚手也。
  四从次即下。明如来诫听中。又二。一明诫听意。二明引论释。初中。极善作意者。举意密而摄身口也。亦为未来弟子等者。言非啻诫劝金刚手。亦兼为欲使未来真言行者直心听法故云尔也。
  二从故释下。明引释论中。若人心善直信等者。若为听法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是即心善直信之相。故法华经云。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告舍利弗。我说是相。如是等人则能信解(云云)又大论九十六云。佛言。萨陀波仑菩萨求般若时。不惜身命不求名利。于空闲林中闻空中声言。汝善男子从是东行。莫念疲极莫念睡眠。莫念服食莫念昼夜。莫念寒热莫念内外。善男子行时莫观右右。莫怀身相莫怀色相。莫怀受想行识相。何以故若怀是诸相。于佛法有碍。若于佛法有碍。便往来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罗蜜(云云)以是等义故云若人心善乃至则不能解也。听者端身者。端直身威仪不顾身劳。犹如渴水而欲饮之。故云尔也。一心入于语义中者。专心不异缘。于所说中之义理敢不误失也。以下二句可见。此偈中有专三业之义。所谓端身者专身业。如渴饮者专口业。一心者专心业也。故大论一百云。以善其身口意业供给师(云云)及无尽意经等者。未检得之。要揽人披经可见之。
妙印钞卷第九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润六月十一日加点了。沙门阿寂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十日。金刚佛子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