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七十九

  沙门阿寂纪

释世出世持诵品第三十之余(经第六之终疏第二十之终)

  二从一下。明一一相应义中。一一相应者等者。经之常第一相应句别牒也。谓于三念诵中者。如上音声念诵心念诵出入息念诵中。或一一真言与心念诵相应为第一。或一一真言与出入息念诵相应为第一也。故云一一相应者乃至相应为第一也。所言相应者。念诵一一真言之时。一缘一相更不异缘。如念诵●字者。与●字之声字实相而相应。住黄色圆明。如念诵●字者。与●字之声字实相而相应。住白色圆明等是也。然其心念诵者。于圆明中。见●字●字等。其出入息念诵者。于出入息中。即见●字●字等也(云云)。
  三从当勿下。明简非中。又分为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异此乃至阙支分(云云)。
  二从当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释异此义。二明阙支分义。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当勿异者。经之异此两言。未会别牒也。
  二明随释中。谓常当依此而作者。如上三念诵。或依世间成就品所说。或依秘密曼荼罗品所说等。一缘一相而不间断。故云当勿异者乃至徒用功无益也。
  二从持下。明阙支分义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持真言者阙支而用者等者。经之而受持真言阙支分八言。未会别牒之也。
  二明随释中。谓字有点等者。言有点之字无点而诵之。或误长声而作短声等。皆是阙支分义也。故云谓字有点而不道乃至念诵也。
  三从右此下。明内外相应有四种中。又分为二。一明约字句辨世出世。二明约出入息辨世出世。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内与外相应乃至住种子字句(云云)。
  二从右此下。明随释中。此内外相应者。内相应谓如上之心念诵。外相应谓如上之音声念诵也。合有四念诵也者。谓白黄赤黑等四色。故云即四色是也。是即息灾增益降伏摄召之四种法是也。又是因行证入义也。谓内相应故能成因行证入等四种之法。外相应故能成息灾增益等四种之法。故云右此内外相应乃至即四色是也。言世间乃至所谓字句者。经之彼世间乃至字句之三句未会别牒也。句者是举是等者。作释也。言句是举足行步义也。观布此真言字。譬如一一行步。运于一步五体身分皆举。是即满足义也。如一步者。步步亦尔也。如是如是步步相续而无异缘故必至所诣。今此句亦复如是。持于一字万德皆成。如一字者诸字亦尔也。是故如是如是字字相续而一缘一相。故必满所愿。故云句是举足行步乃至字即种子字也。前已说出世念诵等者。指前世出世护摩品中三处合为一之内护摩也。故云前已说出世乃至合为一即得也。今即不然。或时观字。或时观本尊。或时观印。皆有相有缘也。故云今世间念诵乃至或观尊印也。
  二从谓句下。明约出入息辨世出世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谓句及本尊乃至最为上也者。经之或心随本尊乃至为上三句文。未会别牒也。
  二从前出下。明随释中。前出入息变字等者。指六月念诵等中。所谓出入息即●字或●字或●字等也。息外亦不见字也。故云前出入息变字为出入息也。今世间等者。言今此世间念诵。于出入息中。见●字●字等故。是即虽了了分明。犹是有分别故即有相也。故云今世间念诵乃至是有分别也。前出世即不如此。故云前出世间不作如是分别也。于真言中分别为二者。言于一真言中。于行者有相无相之观智不同。即成世出世间悉地。所谓即世间持诵者乃至此是有相者即世间成就相也。此中或取一字缘之者。取种子字。若取真言体字。缘此一字之声字实相而作成就也。或取句等者。且如言怛罗摩驮都者。怛罗摩是法也。驮都是界也。所谓法界。取此法界句义而念诵。所谓自性清净法界也。于本尊心上之圆明中。想如是之字及句等。如世间成就品等中之所说。故云或取一字缘之或取句等乃至布本尊心上圆明之中也。此二种者。字及句也。有经明此义等者。如悉地出现品中所说(云云)若行者见此真实相时等者。言如此明了见字印形像等时。即不住有相有缘。犹如十喻而无有自性。虽然未入无相三昧故。犹能观一向清净大菩提心故。即同佛。随心之所起。往来无碍自在也。故云若行者见此乃至谓或来或去随心也。世间念诵以出入息为上也等者。经之故说有攀缘出入息为上二句。未会别牒也。今耳闻息出时等者。随释也。谓攀缘念诵耳闻其声。息出时此字随即出。息入时此字随即入。如此令了了分明也。故云今耳闻乃至令随息出入也。今谓天台之诵经等者。彼天台宗行法华有二种行。所谓有相行无相行也。如南岳四安行云。菩萨学法花具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二者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云云)
  然者彼有相行云不入禅三昧故非今所论。彼无相安乐行之行仪相似此世间念诵。故云今谓天台之诵经乃至是此意也。今以此字等者。言今以此字及句等。与出入息相应不散乱故易入三昧。故为世间最上也。故云今以此字乃至最上也。又上明尊神者。指或心随本尊之句而言也。言此字句念诵之法。佛菩萨明王天等皆当作之。随当部本尊法。而其真言句与出入息相应可行之。故云又上明尊神者乃至一一有此行法也。
  二从当知下。明说出世无上念诵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中。当知出世间意念诵亦远离于诸字乃至不应异此法则也者。经之当知出世心乃至勿异如是教文。未会总牒也。此中细字疏家之注也。
  二从谓牒上文也以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离文字。二明三事一相。三明三落叉义。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出世间者当知如是乃至文字也者。经之当知出世心远离于诸字二句。未会别牒也。
  二从岂下。明随释中。又四。一简非。二明达圆明不生。三明离分别忆想名离字。四明辨初后心圆明差别。
  初中。岂拨离前来者。非如彼小乘及权乘拨无文字而沈空理。故云岂拨离乃至不如是也二从谓能下。明达圆明不生中。谓能达字之本性即是圆明者。且如●字者。以本初不生故。此不生即无复所依故。即自己圆明也。此圆明即是真实之心体性也。此圆明虽无分别。而具无边万德。故云谓能达字之本性乃至当观如是之字也。既此字从心而生。然此心既本来圆明湛寂。当知从心所生字亦其性圆明湛寂也。故云此字者还即是乃至从心所生之字其性亦尔也。
  三从所云下。明离分别忆想名离字中。所云离字声等者。正释经之远离于诸字义也。非谓拨遣文字。虽观诵声字。住字体本不生之圆明。不忆想字相字形也。故云谓离分别乃至照谓观此字之体性也。
  四从然初下。明辨初后心圆明差别中。然初观时等者。行者初观时。带于有相。于本尊心上观种子字。转字成圆明。此圆明初小后渐大。乃至遍满法界。其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也。故云然初观时乃至而观其性也。
  二从本尊下。明三事一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本尊一相乃至勿异法则者。经之自尊为一相乃至勿异于法则一偈文。未会别牒也。二从本尊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自尊义。二明一相义。
  初中。本尊即是初观圆明之字者。经云。自尊ト即本尊故。本尊三昧品疏云。尊亦云自尊。谓自所持之尊也(云云)即是彼圆镜中之字也。次即观本尊如上已说者。转此字成本尊故云尔也。如上已说者。指成就悉地品也(更问)
  二从一下。明一相义中。又三。一明本尊三事一相。二明自身三事一相。三明本尊自身平等。
  初中。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者。身口意一相故云一相也。所谓于本尊心上。作此圆明之心镜。即是心密之圆明也。其身即身密之圆明也。其真言即口密之圆明也。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此。故云观本尊心上乃至一相平等如于实相也。
  二从又下。明自身三事一相中。又观本尊三事平等者。我三事一相平等亦如此。本尊一相平等与自身一相平等。无二无别。本尊不异我身。我身不异本尊。故云又观本尊三事平等一相乃至亦复一相平等不异于本尊也。
  三从此下。明本尊自身平等中。此圆明之性者。言此圆明与菩提心。平等平等而无二无别。是故自他互相摄入平等平等也。故云此圆明之性乃至自他平等也。是即心密平等等性也。又所观字虽不同乃至如阿者一切亦尔也者。口密平等性也。如字者等者。身密平等性也。
  三从于此不思议下。明三落叉义中。又二。一明作一切平等观。二明洛叉为相见义。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无二无执着。不坏意色像。勿异于法则(云云)。
  二从于此下。明随释中。于此不思议三相者。如上字印本尊。一而三三而一。不纵不横不一不异。超越心量言句。故云不思议三相乃至成一切智也。若异于如是不思议之法则。即不成不思议妙果。故云当作此法则乃至即是三落叉义也。
  二从洛叉下。明洛叉为相见义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所说三落叉。乃至勿异如是教(云云)。
  二从洛叉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举梵语显二义。二明经教中洛叉义不穷。三明今决穷尽说。
  初中。洛叉梵音等者。洛叉是梵语。今存二义。一相义。二者见义也。故云洛叉乃至见义也。
  二从我于下。明经教中洛叉义不穷中。我者大日如来自称也。于种种经教中者。指金刚顶经叉今经上来诸品中也。所谓或说一洛叉。或说三洛叉。各有其意。谓为灭轻罪说诵一洛叉。为灭重罪说诵二洛叉。为灭极重罪说诵三洛叉。皆随病投药义。有余未了说。而未穷尽佛意。故云我于种种经教中。乃至便得罪业清净。然此义有余也。
  三从今当下。明今决了穷尽说中。又分为四。一明三相义。二明垛义。三明见义。四明三句与洛叉相应。
  初中。又四。一明三业净除相。二明龙天归敬相。三明问答决疑。四明决择三洛叉。
  初中。又分为五。一明总得三相。二明身罪净除相。三明口罪净除相。四明意罪净除相。五明结归三相。
  初中。今当决之者。是即任佛意而开说。所谓得三相名为洛叉。故云所谓洛叉乃至当是罪得除也。
  二从先明身下。明身罪净除相中。先明身相者三业中身相显露故。先明身相。例语意令易知。故云先明身相也。谓身体先时粗重等者。于持诵以前者肉身粗重不得轻安。或为小虫等所恼。然于持诵以后者无如此等诸相。如大品中说阿毗跋致菩萨相貌。又如法花身根章说。故云谓身体乃至此是身相也。
  三从口下。明口罪净除相中。口相者随有所诵者。言随诵一字一句本尊无感应。或宣一言圆满无量言句。此亦如大品等所说。又如法花舌根章说也。故云口相者随有乃至皆是语业净相也。
  四从意下。明意罪净除相中。意亦有殊异相者。先虽闇钝。顿发生无量惠解。如法华云。是人意清净。明利无秽浊。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云云)故云意亦有殊异乃至皆是意净相也。
  五从由下。明结归三相中。由具此三净相者。言如此三相具备。当知是即满三落叉者也。若无此三相者。当知虽诵有千万洛叉之数。更无所益。故云由具此三净相故名乃至无所益也。
  二从既下。明天龙归敬相中。既得此三相等者。既得如上三相显现时。人天八部崇敬奉事给仕。如法华所说。如此等事余人所不知。唯持诵者独能知。故云既得此三相当更乃至此亦罪除净相也。
  三从然下。明问答决疑中。又分为二。一明问。二明答意。
  初中。然上来明离一切相者。问意谓上来诸品中皆说远离一切相。何故今亦说三相具足。如何彼此相应耶而问也。
  二从今下。明答意中。今答此等者。谓如此三相皆不生故一相也。是即相即无相。即无相即相。是故非相非无相非三非一故。与前来所说不相违也。故云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乃至亦非一亦非异也。如天台所解等者。如天台三谛即是之所谈。故云如天台乃至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者。且如本尊者口真言身印心本尊此三事平等。如本尊者我三密平等亦如此。如我者一切众生三密亦尔也。本尊自身众生心平等平等。三三无二无别。是则三洛叉之义也。故云如是三相平等住实相是三洛叉义也。
  四从身下。明决择三洛叉中。身实相是一洛叉等者。见身本不生身垢罪除时。名为身实相。是即第一洛叉也。见口实相为第二洛叉。见意实相为第三洛叉也。
  二明垛义中。洛叉是垛义者。是即约从远至近之次第而作此譬。如文殊问经及首楞严三昧经等。故云又洛叉是垛义乃至以是因缘名洛叉也。
  三明见义中。复次身印口真言意本尊等者。如此三行各各不同名为三相。然此三相入阿字门故。皆悉一相平等所行本初不生不可得无自性也。得如是三密平等知见故为三洛叉。若异之者非正观正见。故云复次身印乃至勿异者不得他观也。
  四从复下。明三句与洛叉相应中。又二。一明举三句显经本意。二明举三洛叉与彼相应。
  初中。复次前云三句义者。从初品已来处处品品皆说三句法门。是非但自发心修行证得毕次第而已。还令一切众生发心修行证得方轨次第也。故云复次前云乃至他三句也。
  二明举三洛叉与彼相应中。又四。一明菩提心与字相应。二明大悲与身印相应。三明方便与本尊相应。四明依师修证。
  初中。谓行者最初先须有菩提心相应者。三句最初菩提心与字相应。所谓是无点阿迦遮等也。如此诸字皆入阿字门故本初不生。是即与菩提心而相应也。故云本尊三昧品疏云。谓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种。观于字义。但观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谓阿迦遮吒多婆等。但举其首。然诸字皆是也。以为初首故云菩提心也(云云)是故云言三洛叉者即与此相应也乃至何有进行耶也。
  二从虽下。明大悲与身印相应中。虽已有心等者。既虽有发菩提心。不修大悲万行者。犹如知路而不进步。只有大菩提之愿。无大菩提之行者。何能成就大悲胎藏四重法界轮圆具足功德聚集之身耶。故云虽已有心乃至功德身乎也。
  三从或虽下。明方便与本尊相应中。或虽能进行等者。言适虽发心修行。若无方便者迂回于岐路。怀疑惑不能入宝处。智惠方便具足圆满。得入本尊实相。故云或虽能进行乃至亦不得入实相也。
  四从是下。明依师修证中。是故佛诫诸行人必须依师而学者。释经之如念诵数量勿异如是教之意也。言诸显乘学者以利根分别之力故。辄尔取经文。不能随明师。受三昧耶戒。授灌顶印可。具咨询三密方便之秘用。而自恣师心虽精进修行。而三密方便参差不得少分之验。何况成悉地哉。因兹非但怀疑惑之心而默止。还起邪见之心。毁谤如来甚深秘密之奥藏。永断成佛之种。既以从法佛如来身出血。杀大智大悲父母。害正觉正知阿罗汉。破六大和合僧。由此五无间业。必定入无间大地狱之中。无量无边劫之顷受难忍之极苦。以是义故须随明师得入三昧耶曼荼罗。传学此经始终之奥旨。通达三句之秘藏。应满足三密平等之三洛叉也。故经云勿异如是教。疏云是故佛诫诸行人必须依师而学。乃至不得阙少是三洛叉义也。已此事故者。已犹以也。言以此事故最后品中择付属弟子。殷勤而付属。故云已此事故次后品乃至其义如是也。
  已上释世出世持诵品竟
  释嘱累品第三十一(经第六终疏二十奥)
  将开为四。一明大意。二明释品题。三宣来意。四明入文判释。
  初明大意者。从上以来虽说种种甚深秘密持诵证入方便秘法。若无传持之人。流传利益无据。爰以择具足内外标相者。堪能符嘱此秘藏。故疏云。今为末代传法人等更明外迹可传之相也。前经初明择弟子相。今又说之。然皆略举宗。大本中具明也(云云)此则此品大纲也。
  二释品题者。嘱谓付嘱义。又易劝嘱义。所谓劝嘱末代之行者。令不零落无尽宝藏。累谓承继为义。所谓承符嘱于如来继法命于来际。故疏云。今说经欲了故加持付嘱也(云云)是故名为嘱累品也(云云)。
  三宣来意者。一部始终已毕。不可不付嘱。故疏云。今说经欲了故加持嘱也(云云)又上品末释云。次后品付嘱中复明择弟子相。文相承蹑耳(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来也。
  四从次佛下。明入文判释中。又分六。一明放逸不授非器。二明应授者标相。三明大众一心奉持。四明大众请说久法加持句。五明如来由请说。六明大众欢喜奉行。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告敕付属。二明放逸授故自损损他。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佛告大会者。经之尔时世尊告一切众会言文。略而牒也。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即是经文初等者。指住心品也。今将欲经说了故。还符嘱彼十佛刹微尘数大众。故云即是经文初十世界乃至故加付属也。
  二从汝下。明放逸授故自损损他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汝等应住不放逸者等者。经之汝今应当住不放逸于此法门文。略而引也。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异法则为放逸二明不达法性为放逸。三明引法华为例。
  初中。即是承蹑前文者。上品云勿异如是教。若异此而行者。乃至成无间业。故云承蹑前文。若擅授者即招重罪故。专鉴机堪否可住不放逸也。故云即是承蹑乃至住不放逸也。
  二从复次下。明不达法性为放逸中。复次如上三句等者。如上三句叉三洛叉者。是住如实菩提心修行方便。若不尔为人作师即是放逸。故云复次如上三句义乃至即是住于放逸也。
  三从次差下。明引法花为证中。以差机而授等者。若不知如上放逸不放逸。擅授与故即为永失。而为人天怨。故云以差机而授乃至利钝之相也。
  二从除下。明应授者标相中。又二。一明总具标相。二明别说可传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除我弟子者等者。经之除我弟子乃至当一心听文。略引之也。
  二从为下。明随释中。为已依我教者。为犹谓也。言依此真言秘密教。住净信心。可授与之。其外非所堪忍。故云为已依我教乃至不得辄尔为说也。然阿阇梨以智力识知内心根性性欲利钝通塞。如上阿阇梨众德中辨。故今所不论也。今为末代更明其外迹可传之相。故云若菩萨照机识因乃至可传之相也。前经初明择弟子相者。指具缘品也。然彼品及今品皆略说。十万颂大本具足所明也。故云前经初明乃至大本中具明也。
  二从良下。明别说可传相中。又分九。一明良晨生。二明志求大事。三明有微细惠。四明思念恩德。五明生渴仰心。六明闻法欢喜。七明显色吉相。八明形色吉相。九明总结。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三明随释。
  初中。良晨生者等者。经之若于吉祥执宿时生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大下。明随释中。具明如是宿次等者。此人所生宿次执曜昼夜时节等也。随其所生宿次乃至时节等。一一皆有吉凶好恶相。及于一一宿次时节。皆悉分别浅深两义。如具缘所说。如此等宿次乃至时节一一次第大本具明。然今略出之。故云大本中具明乃至但举其纲目耳也。
  二明志求大事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即是发菩提心者。既发如实菩提心。专求大悲普门万行。不求余事。故云求胜上事乃至所行广普妙也。
  三明有微细惠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谓闻一字一句等者。言此人闻一偈一句时。以不思议智力。通达无量无边义门。更无误失之类是也。故云谓闻一字乃至广演无僻之类也。
  四明思念恩德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乃至者。不轻父母主君等之恩。思念必报谢之。故云乃至也。从师闻一句之义等者。闻一句一字住大恩之思。犹如须弥山。又如巨海。从今身乃至佛身。荷负其恩德刹那不忘。故云乃至从师闻一句乃至当知恩报恩也。
  五从渴下。明生渴仰心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渴仰者等者。经之生渴仰心。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谓心殷勤等者。言精勤希求无上大乘胜法。犹如常啼菩萨求法因缘。具明如大品。故云谓心殷勤乃至乃可为说也。
  六从欢喜下。明闻法欢喜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欢喜住者。经之闻法欢喜而住。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谓闻妙法等者。言此人闻甚深妙法。非喜流泪身心踊跃。乃至不受余经一偈一句。何况于外道典藉等哉。故云谓闻妙法乃至一字之类也。
  七从次又下。明显色吉相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其相青白或白色(云云)
  二明随释中。次又辨其外相者。前六句付内心明之。此更付外相辨。故云次又辨其外相略说其色也。谓青白也等者。是即青白相交。所谓浅青色。若秘释者。青是大空色。白是白净信心义也。余文可见(云云)。
  八从以广下。明形色吉相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广首长颈乃至端严相称(云云)。
  二明随释中。头广等者。如是形貌不太广不大狭。不太长不太短。乃至不太高不太平。一切端严微妙离可恶之相。䩉(布音高颊也)故云头广谓如罗云顶乃至当如金铤之类也。
  九从略下。明总结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如是佛子应当殷勤而教授(云云)。
  二从略下。明随释中。略说身心者。前六句说内心所念。故云心。后二段就身显形色说之。故云身也。大本中说如此内外之吉凶甚广多也。故云略说身心也。若备如此之相堪可传授。故云堪为道器乃至堪传习也。佛彼具相者谓佛子者。言具如上之诸相者。是即谓为佛子。是故若有如是之人者。阿阇梨殷勤摄授当可教导之。故云佛彼具相乃至教之也。瑜伽论于十地说也者。彼论中。于十地中说如是相貌故云尔也。又大品大论阿毗跋致品中委悉说之。又劝嘱必是等者。夫劝嘱本意。谓为欲坚固传持持此法。久继佛种于永劫。令无尽宝藏之万德不零落也。是故若具如是相。堪应继传者。师当殷勤教导授与不可令失时宜也。故云又劝嘱必是乃至勿令失时也。
  三从时金下。明大众一心奉持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时金刚手等具大德者等者。经之尔时一切乃至广大供养已文。略而引之也。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即是上来会众也者。指十佛刹微尘数内大眷属等也。此大众各闻上来所说之深法已。于各各自己本来本尊所说之教。深信乐倍增。各顶戴我本来自性清净之法。而受持自己之法。当得此法已。顾佛敕。如受王教。更不违越奉行流转。故云即是上来乃至当作供养也。
  四从时众下。明大众诸说久法加持句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稽首佛足乃至久住世间(云云)。
  二从时众下。明随释中。时众重起礼佛者。前闻已顶受。一心奉持顶礼供养已。然欲奉请久法加持句故。复各起作礼。故云重起礼佛也。以荷重任者。譬如有人依大忠勤。被恩补大国之时。以重任故行于王命之事。更不违越。重职不轻故常作龙渊之思。今此大众亦如是。以三平等之忠勤故。如来无上大法王。于普门法界。作四重圆坛指图。各各补任之。是故大众面面怀庆悦。顶戴受持自己本来花藏世界已。是故重职既同于如来。仍行如来事以度众生。但一切众生四魔三障之怨疾辄尔难除。愿世尊说令法久住之加持句。除四魔三障之怨疾。令此法眼道久住世间。横穷十方之际无所不遍。竖尽三世之分无时不照。故云佛已付属如是秘藏以荷重任乃至我皆誓传此法此本问弘经之意也。
  五从时佛下。明如来由请说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除释。
  初中。交牒可云。尔时世尊乃至莎诃(云云)。
  二从时佛下。明随释中。未说句义者。此真言字义句义阙未释。故云未说句义更问也。仍不能作释耳。
  六从时下明大众欢喜奉行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时佛说此经乃至信受奉行(云云)。
  二从时诸下。明随释中。广说摩诃毗卢遮那等者。今此疏者三千颂略经之外。取十万颂广义广释。故云广说也。是则指疏之广说。非谓经广说也。
  已上释嘱累品竟
妙印钞卷第七十九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六日加点了。沙门宥范(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