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七十五

  沙门阿寂纪

释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之余(经第六中疏十九中)

  二从若识下。明真言者所说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当知声性空乃至为修行者说(云云)。
  二从若识下。明随释中。若识此声即空等者。言识知如此众缘和合即生声故。当体无性而等同于空也。故云若识此声即空等也。然从空而生字。从字而生声故。字空声三种相依而不相离。声字即空。空即声字。无二无别。故云从空而有声表于字空声相依也。若如此觉知者。世间治生产业蝼蚁蚊虻言句音声。皆悉不出阿字门。以不出阿字门故。如来音声与蝼蚁言句。毫厘无有差别。故云若知此者乃至不出阿字门也。然随顺世间分别种种差别。故云以随顺乃至分别而起也。但众生以不知因缘故。生种种忆想分别。不能入此平等大空。虽然空与声二俱离分别无分别之相。故云不了者依此乃至二俱离故也。是即真言行者如实菩提心。故云即是真言行者所说也。即此偈互相释者。空与声二俱互相释故云尔也。
  三从若了下。明声与空互相释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入于声解脱。即证三摩地(云云)。
  二从若了知者下。明随释中。若了知者等者。言了知声性即空故。于声即得大自在。住有声之中。即得无声解脱。于无声之中。即得无量音声三昧。是即声与无声互相释。故云若了知者即声解脱也。及至此入并入二俱空中也(云云)声耳即空等者声及耳即空故。此号为理。此理非但空。必具万德。故云声耳即空此即理即具万德也。自他皆空者。耳为自。声为他。如此自他即空也。故云自他皆空也。从此空故立为理。故云从空立理也。此是如来语密加持力用也。故云皆是加持用也。进入者通达也者。经云即证三摩地。未会本云通达入即三昧证。故云进入者通达也。由住斯理者。指声耳即空之理也。故云由住斯理即是住三昧也。以识空声等故者。觉知空声等同故入住本不生际。故云以识空声等乃至即是住三昧也。
  四从证此依法下。明依法布相应义中。又分为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证此依法置相应者。经之依法布相应之一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相下。明随释中。此相应作和合亦得者。言此相应亦可作和合。此秘密瑜伽方便与秘密之法。而和合。同真实妙境。故云此相应作和合亦得也。置与布同也者。经云布。未会本云置故云尔也。与此三昧相应即是法也者。所言三昧者指前空声等同三昧也。此三昧与自性清净法界而相应。所谓本不生与自性清净相应也。更问者在其意。可面授。
  五从此字下。明以字为照明义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此字为照明者。经之以字为照明一句。未会别牒也。
  二从照明下。明随释中。照明谓成其德者。由此三昧与法相应故。其威光威猛如亿日电光。是故虽无自性。而能生一切万德。于尽空法界。三部妙用无不明知见。故云照明谓其德也。虽本不生而生一切乃至依此而照明也。
  六从复下。明例●字知诸字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从阿字等类多种真言想者。经之故阿字等类无量真言想二句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意例下。明随类中。意例一切字也者。举●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德。令一切诸字一一功德准知于阿字。故云意例一切字也。例此一字解于一切真言义也。想谓有所分别义者。如法花玄云。相者分别同异也(云云)谓诸真言各各名无量也。分别如此等一一名而不误。故云想谓有所分别义想解改乃至真言名也。谓由一字中者。且于阿字之一字举无边义例知余字也。故云谓由一字中乃至立众多真言名也。现者依法者。释现无量义也。是即取十万颂经义。疏家释之故。还复牒所释之文而释之也。依上中下法各有相应字。并部心字形色字名异也。如具缘品并百字轮品等所说。故云现者依法置相应乃至而观察也。如阿字者。一切诸字亦尔也。故云当知阿字乃至差别真言亦如是也。
  七从此字义下。明佛佛道同中。此字义者。如此从一字中出无量义。无量义各亦出无量言语。如阿字一切字亦如此。如是等一多自在不可思议之字义。是非但毗卢遮那独说而已。三世十方诸佛同说。故云此字义乃是自本(过去)来(未来)今(现在)佛佛道同有此真理之字义也。及此成自然惠之妙门等者。此自性自然惠门等。非世人所测所知。是即如来自证平等法界大智真言行门也。亦非随他意一机之说。为尽空法界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展转不可说展转一切众生。佛佛道同法位常住明白显现无时暂息。故云及此成自然惠之妙门乃至明白显现也。
  八从此中下。明释品名中。此中但明一字者。于阿字一字开百字法门。如阿字者。诸字亦尔也。故云此中但明一字乃至则百字可知也。法谓众多义者。释百字法之法也
  非达摩之法。是即于百字中生种种功德。此百字之轨仪也。故云法谓乃至名法也。
  已上释百字真言法品竟
  释菩提性品第二十四(经第六中疏十九中)
  将释此品。即开为四。一明大意。二释品题。三宣来意。四入文判释。
  初明大意者。菩提虚空无所依。亦离三世不可得。虽然如来于法自在故。以假名常恒演说。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释品题者。菩提者正觉正知之义。如初品所说。但今所言者上品百字真言王觉体是也。性者不改为义。所谓●字本不生常住不改之性是也。故云菩提性品也。
  三宣来意者。上品中虽说阿字之法体。未说殊胜无上譬喻。此品中说烟云等之譬。显诸法无相而无依止。故疏云。即腾百字法品中义而说喻也(云云)此故以上品此品来也。
  四从即腾下。明入文判释中。即开为二。一明举譬显救世者众德。二明救世者以假名宣说。
  初中。又三。一明结前生后。二明总牒。三明随释。
  初中。即腾百字法品中义而说喻也者。为显示前品中阿字第一无相而现相之义。今以三喻说之故云尔也。
  二从故经下。明总牒中。犹如虚空乃至救世者同于虚空三世离者。经之譬如十方乃至出过三世法三偈文。未会引之也。
  三从犹如虚空遍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举譬显救世者无依。二明举譬显救世者非彼依。三明举譬显救世者离三世。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譬如十方乃至无所依(云云)。
  二从犹如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举譬。二明合譬。
  初中。犹如虚空遍一切方所等者。譬如虚空遍至十方三世一切方所。是故一切情非情无不依止之。虽然此虚空更无所依止。故云犹如虚空乃至然虚空无所依也。
  二从如是下。明合譬中。如是一切真言等者。一切出世真言无不依止此真言王救世者。虽然此真言王更无所依止。如虚空无所依。故云如是乃至此真言救世者也。救世者等者谁耶(更问)。
  二从此见下。明举譬显救世者非彼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又如空中诸色像。乃至非彼诸法所依处(云云)
  二从此见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
  初中。此见者。指虽可现见之见也。言空中烟雾等眼前现见之法故云尔也。烟等不染空亦然者。如此烟云等虽有空中。更不能染于虚空。故云烟等不染空亦然也。又如世间观于虚空等者。言诸愚人谓虚空可见之法。然实虚空离一切可见之相。与眼根而不相对。
  故云又如世间观于虚空乃至离一切观不与眼对也。约虚空具一切相等者。只世间相约谓虚空具一切相。而实非此空具一切相。是故空亦不入彼诸相中。诸相亦不入空中。相与空俱离。故云约虚空具一切相乃至自他俱离也。
  二从当知下。明合譬。自可见(云云)。
  三举譬显救世者离三世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世间成立虚空量。乃至亦复出过三世法(云云)。
  二从又如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
  初中。又如虚空离于三世者。世间愚人谓虚空有大小方圆青黄等种种相。及言三世摄在之法。然实虚空无有如此等之相量。故经云世间成立虚空量。远离去来现在世。疏云又如虚空离于乃至现在也。
  二从真言下。明合譬中。随世间等者。随顺世间人。说三世修道证得之相。故云真言亦尔随世间乃至当证已证现证之类随顺世人说三时耳也。而真言之体者。指阿字本初不生之体。况救世者谓分别空见种种法者。言何况自性清净法界真言救世者。能分别空。而于其中岂见种种法耶。一切法既从本不生际而生。是故当知此法之体亦同根本之本不生际也。故云而真言之体出过于三世等同虚空。况救世者谓分别空乃至亦同根本也。
  二从亦唯下。明救世者以假名宣说中。又二。一明空但有名此名同空。二明真言非四大等。
  初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别释。
  初中。亦唯名行位诸作者等。乃至亦然真言自在此字见者。经之唯住于名趣乃至现见离言说二偈文。未会总牒也。
  二从经文下。明别释中。又二。一明说空但有名。二明假名即等同空。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又二。一明广别牒。二明略别牒。
  初中。如虚空唯住于名行。亦此行亦可趣。乃至假施设也者。经之唯住于名趣乃至虚空众假名三句。未会别牒也。
  二从唯住下。明略别牒中。唯住于名行。远离作者等。虚空假名等者。是即前未会广即略别牒也。此例非一处。今疏常习也。
  二从谓有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总略释假名相。二明破外道断常二见。三明破小乘实有。
  初中。谓有种种假名也者。如大品大论等中所说。故云谓有种种假名也。然世人于虚空生定量实有之妄计。是即谓虚空定相。故云谓世人说为虚空也。虽然虚空但有假名无有实法。故云但是假名也。
  二从离于下。明破外道见中。离于作者等者。别牒远离作者等一句也。余文悉可见。
  三从乃至下。明破小乘实有中。世小乘师者指毗昙也。亦立空法以为实有者。破彼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义也。总言之有无量无边过失。具如诸大乘经论说。恐繁不书之。
  二从导师下。明假名等同空中。又二。一明略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导师所宣说乃至遍一切处也者。经之导师所宣说乃至现见离言说文。未会别牒也。
  二从前偈下。明随释中。前偈云空但有名者。指前唯住于名趣等三句也。后偈意云等者。指导师以下五句也。此名亦同于空者。此名字亦空也。所谓不可得空也。何况有虚空之实体耶。故云此名亦同乃至而不可得也。名亦无所有亦等同于虚空乃至谓无量假立也者。经之名字无所依乃至现见离言说四句。未会别牒也。今此中云虚空者等者。释同于虚空之虚空也。所谓虚空之假名亦空故。此空云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字大空也。此大空实具无边万德而远离空与不空之相。故云今此中云虚空者乃至离空与不空之相也。于如此大空无相之中。如来以于法自在力故。以巧方便之假名。令开悟众生。然其假名亦空。无名可存。若有名可存者。即是实有之法。若实有之法者。未离生灭去来故。不入常住不生之实智。何名实相自然之智耶。故云导师以方便故乃至云何得名阿字自然之慧实相之智耶也。如空无所依者。一切森罗万法皆依止虚空。然与虚空等同也。此所依之虚空更复无所依也。一切真言皆依止●字本初不生之体。然与●字之实际等同也。此所依之●字毕竟本初不生终亦无所依也。故云如空无所依当知乃至亦无所依也。佛以方便欲令众生者。于如此毕竟无相大空之中。为令一切众生入此无相之佛慧。还从毕竟空中建立假名。由此善巧方便之假名建立。还令得入本初不生之际。故云佛以方便欲令众生乃至令依此假而至于理也。空既本体无生者。所言空者自宗所极之源底自性本佛之所都也。非彼显教终穷之生法二空能所可比类。是即非依遮情而所得之空自性天然本来常住法佛表德大空三昧也。是故当知此空镜所浮假名之影像。当依何而实有耶。故云空既本体无生从空所依之假从何而有也。如是知见名为生实相见。故云当知是生实相见也。如是知见自然自证大菩提真实之性也。故云如是知见即是菩提之性也。菩提性者不离真实者。菩提真实性者即是●字本不生之性也。故●字之性即菩提之性。菩提之性即●字之性。所谓无自性之性也。故云菩提性者乃至即是菩提也。离如是菩提之性。此外别有菩提者更无有。是处是即取法非法等之相。未离我人寿者等之断常二见之分域。然当世谈真言宗义之人。不知如是平等大空菩提之性故。号本有表德之极谈。于本源本有方圆三角半月团形等位位各各森罗而罗烈。青黄赤白黑众色品品色色宛然而显现。地狱猛火天上快乐法尔而不改。变化所执如实知见。皆是本有无有改变(云云)几误几误。未出世人之我见小乘之实空。何达四家大乘之中道。何况及●字大空之实际耶。故云离此之外别有菩提无有是处也(云云)金绳铁绳可思之。
  二从非水火下。明真言性非四大等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别释。
  初中。非水火风地乃至一切智句乐欲者。经之非火水风等乃至求一切智句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经文也下。明随释中。自分为八。一明非地水火风等。二明非日月执曜等。三明非昼夜。四明非生老病死。五明非损伤。六明非刹那劫数。七明非净染受生。八明归菩提性(矣)。
  初中。诸非云云者。始从非火。终至非净。总有十四之非。摄略彼故云诸非云云也。言真言之性非地水火风等者。此●字真言之性。非地所成非水所成。非火所成非风所成。故云非地水火风等也。此地水火风四大依空而成一切事。然此空亦无所依也。故云如虚空遍乃至而空无依也。此真言中等者。此真言中地水火风有不可思议用皆依阿字门。虽然此阿亦非地水火风之句性也。故云此真言中乃至地水火风之句也。
  二明非日月执曜等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皆世下。明随释中。皆世人所立等者。如此等日月星宿等。皆是众生业因缘所成故所建立也。非真实菩提性所建立。故云皆世人所立非真实也(云云)。
  三从今下。明非昼夜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交牒可云。非昼亦非夜(云云)
  二明随释中。今此菩提之性等者。此无大菩提之体远离明元明之相。岂论昼夜之差别。故云今此乃至之异也。
  四从离于下。明非生老病死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非生非老病非死(云云)。
  二明随释中。离于因缘等者。今此常住法身体性远离生灭去来苦乐忧喜等之相。岂可存生死耶。故云离于乃至生死耶也。
  五明非损伤中。害是损伤义者。释经之非损伤也。今此本地奥身之性。离利衰毁誉之分。故云害是损伤义乃至变耗之事也。
  六明非刹那劫数等中。无有时分等者。夫净菩提心之性非如此等刹那长短时分年岁成劫坏劫等分相。故云无有时分乃至离劫数分等也。
  七从非净下。明非净染受生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非净乃至不可生者。经之非净乃至亦不生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以无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非净义。二明无受生义。
  初中。以无所不有故非净者。此无相大乘之性。无不遍一切净不净之处。故云非净。此大菩提之性毕竟无相故云非非净。凡夫从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之心性。从缘而起种种虚妄不实之念。作种种不清净之业。成种种不清净之果。故云一切众生乃至具一切垢秽之法也。如来从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之心性。生平等法界大智。圆满普门法界之万德。故云如来即以此而成一切功德也。故非净者结归凡夫。非非净者结归如来也。
  二从此或下。明无受生义中。此或者指或果之或也。言今或果者。此或是多义。故有多种果。谓净果秽果也。净果者二乘菩萨等果也。秽果者六道四生等果也。然于此菩提之性。无有如此之受生之诸果。故云此或是多种义也诸果亦不生也。若言从观而生等者。言从观想而受生者。是即依所观有所成故。随行业即可有受生。然真言从本际以来无所观无所行。何有受生之果耶。故云若言从观而生乃至真言皆离此也。乃至从净观功德等者。言依平等法界自性清净之妙观。虽成就普门法界意生之万德。只是自性清净意生法界万德。故无受生义。既无受生义故复无受生之果也。故云乃至从净观功德乃至无受生之果也。
  八从若无下。明结归菩提性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若无如是等乃至谓志求此也者。经之若如是等乃至求一切智句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以此下。明随释中。以此等皆是有所得法等者。如上地水火风日月时分长短净非净所成之法。皆是凡情有所得之法。然法佛自内证无相法界大菩提之性。离所观离所行故。复无所成之果。故云以此等皆是乃至真言之性皆离如是世间分别之见也。若了知此无自性无所得之真言之性者。即是真实真言之性一切智智满足圆满之句也。故云若了知此乃至即是一切智句也。乐欲者等者。释经之求之言也。所谓随行者之所欲。自在成就法界普门之万德。故云乐欲者随意即成也。句是住处义等者。无住之住名为住处。所谓本不生际是也。句是亦满足义。言此本不生无住之处。无尽法界之万德皆悉满足成就。而毕竟无相无自性也。故云句是住处义一切智智住处乃至阿字门一切智句也(云云)。
  已上释说菩提性品竟
  释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经第六中疏十九终)
  将释当品。即开为四。一明大意。二释品题。三明来意。四明入文判释。
  初大意者。由与秘密甚深之瑜伽而相应故。彼此摄持融通无碍。初中后心无有间断。成三平等大事因缘。是即此品大纲也。故疏云。若住此三平等者即不着一切妄执。即此三平等者即是菩提。诸障何由得生耶。此即离一切障之大宗(云云)。
  二释品题者。三三昧耶者三平等义也。所谓心智悲之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又佛法僧之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又法报应之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说如是等三三昧耶。令行者至三平等地。名为三三昧耶品也(云云)
  三释来意者。上品中虽说无相甚深菩提性。未说三三昧耶不间断之义。故疏云。前已说之而不周备。腾上而起问故言此也(云云)此即此品来意也。
  四从尔时下。明入文判释中。又二。一明金刚手之问。二明如来之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乃至愿乐欲闻者。经之尔时执金刚乃至愿乐欲闻之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时金刚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结前生后。二明释问意。三明如来听许诫劝。四明大本广说。
  初中。时金刚手等者。言金刚手既闻说菩提性已。由有未周备之法故。即腾此菩提性之法。此菩提性云何说为三三昧耶耶而问也。故云时金刚手问此三三昧耶法言此者前已说之乃至故言此也。此处上百字真言法品终之最后卷等一十四言可有之。意谓经初品说三三昧耶。所谓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是也。然初品中。以如实菩提心为第一。大悲万行为第二。方便示现为第三。今此品中。以仰信一念为初三昧耶。以如实菩提心为第二三昧耶。以神变应用为第三。是即以大悲万行摄方便为究竟句也。开菩提心句而为二句也。初品菩提心始终合为一句。开方便为究竟为二句。然前后影略互显可成其义也。具如初品记之。又至第二十卷后问答中。问答断简此三句之法体。故云最后卷并第二私记入经初品少许也。
  二从问意下。明释问意中。伺法是三三昧耶者。言何等法名为三三昧耶而问也。
  三从佛下。明如来听许诫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世尊告执金刚乃至吾今演说(云云)。
  二从佛以下。明随释中。佛以此问是大事因缘故等者。今经始从首题。正文并后问答等中。唯以此三三昧耶为一大事因缘。例如法花以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为一大事因缘。是故身子弥勒三请如来世尊四止然后演说。以是义故。今如来将说此三三昧耶一大事因缘故。殷勤赞叹而言善哉善哉汝问吾如是义。复殷勤诫劝而云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演说。依之金刚手一心渴仰而云如是世尊愿乐欲闻也。故云佛以此问乃至如文可解也。
  四从此三下。明大本广说中。此三三昧耶大本中广释等者。言以此三三昧耶一大事因缘故。十万颂大本中以若干偈颂。广分别而说此三三昧耶之义理。然今此略经巧以二十余行之文。提举其大纲。无边义理无不穷渴。故云此三三昧耶大本中乃至余义不出此门也。
  二从佛言下。明如来答中。自分为六。一明一心三三昧耶。二明三宝为三三昧耶。三明三身为三三昧耶。四明一身三三昧耶。五明三乘三三昧耶。六明修三三昧耶法则(矣)。
  初中。又二。一明说三三昧耶名义。二明说三三昧耶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佛言有三种乃至云何彼法相续者。经之佛言有三种乃至云何彼法相续生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次佛下。明随释中。相续不间断是三昧耶义者。言心所念口所言身所行。相应相续不间断。名三三昧耶故云尔也。梵音相续与障义同者。言可相续即不相续是障也。故云亦可具含二旨。所谓可相续即相续者三昧耶也。可相续即不相续者非三昧耶即障生。故云相续与障义同乃至故兼二义也。所谓无间相续等者。言一发三密菩提心已后。如心之所起即口言之。如口之所言即身行之。乃至成菩提更不间断。是名三昧耶。故云所谓无间乃至名三昧耶也。
  二从经云下。明说三昧耶法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经云初心不观乃至是名三三昧耶句者。经之所谓初心不观乃至是名三三昧耶句文。未会引之也。然此中复二重见者。如例未会时广略不同也。中间置经文之言。为令知此意也(云云)。
  二从此三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初心不观自性为第一。二明如实知自心为第二。三明大悲万行为第三。四明问答决疑。
  初中。此三中最初等者。言此人但能最初发心虽欲成佛。未生如实智。但于生死中发求佛果之心。虽未具如实之惠心。誓愿成佛而度众生。此是平等心。故得三昧耶之名。故云此三中最初但能发心乃至最初发心求佛果。初心虽未具实智。然亦誓成佛度人。即是等心故。亦得三昧耶名也。此是初三昧耶也(云云)。
  二从从此下。明如实了知为第二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从此发惠乃至无分别正等觉句(云云)。
  二从从此下。明随释中。从此心后得如实智生者。言从前不观自性。生此如实菩提心。故云从此心乃至然此心等发名三昧耶也。
  三从从第二下。明大悲万行为第三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秘密主彼如实见已乃至是名三三昧耶句(云云)。
  二从从第二下。明随释中。从此第二心相续等者。从第二如实菩提心生第三大悲万行。故云从此第二心相续无间无障乃至除妄时实相自显也。以住真了妄等者。由住如实菩提心故为众生发大悲。除一切众生之戏论。令如我无异。故云以住真乃至秘密藏中之义也。已上此三昧耶名一心三昧耶者。于行者一心中。约发心之始中终明三昧耶义故云尔也。
  四从上说下。明问答决疑中。又分为二。一明问。二明答。
  初中。上说此经有三句义者。言住心品中说三句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何故此中菩提心开初后为第一第二。大悲究竟合为第三耶问也。故云上说此经乃至今乃居第三何耶也。
  二从此中下。明答中。此中以照了等者。言以一切众生微薄发心为第一句。从此本觉六大法界种子生如实惠为根。此如实照了智惠明照了苦乐故。为受苦之众生当生大悲方便即普度众生。如此自证化他相续不间断故成三昧耶义。故云此中以照了为根(如实智为第二根)以能照了是非故方能生悲(照了故起大悲为第三大悲方便也)义相成也(云云)第三方便为究竟者。言彼初品中第三云方便为究竟。此品第三云大悲。亦是相成也。所以然者。由生大悲心故以巧方便度一切众生故。大悲即方便。方便即大悲。仍彼第二第三合为今第三句也。如此微薄一念为因。如实为根。大悲为究竟。是即始从最初微薄发心。终至究竟圆满果。广统始终。此三事念念相续不间断故。即成三昧耶义。故云此中以照了为根乃至相续不间名三三昧耶也。
  二从复次下。明三宝为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秘密主云何三三昧耶乃至三身自在转者。经之复次秘密主有三三昧耶乃至三身自在转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次三三下。明随释中。次三三昧耶初以大悲方便成佛已者。前三句为三三昧耶时。第三以大悲方便为成佛究竟故云尔也。是即结前句也。复次从佛有法等者。言既有佛宝。由有此佛宝次有法宝。由有法宝故次有僧宝。故云复次从佛有法次从法有僧也。然此三宝即一体无二无三。是即平等义也。故云此三即一体乃至故名三昧耶也。前别时解云者。三宝各别说时。即●佛宝●法宝●僧宝义也。彼一体时即●●●者平等义也。故云尔也(云云)。
妙印钞卷第七十五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四日加点了。沙门宥范(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