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八

  沙门阿寂纪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第一疏第一)

  四从次列下。明释菩萨众中。自有六。一明别表。二明结前生后。三明例同。四明有内大眷属。五明释四大菩萨。六明释诸大菩萨义(矣)。
  初中。四圣者普弥文除四也。此四大菩萨。十地究竟非三贤之分。主掌佛身四德。为大悲万德之上分。故云而为上首耳。
  二从前明下。明结前生后中。前明诸执者指十九执金刚等。一向是如来智印者。智慧为表面现金刚忿怒相。故且云尔也。今此菩萨义兼定惠者。如此诸菩萨内智如执金刚。外仪示慈悲。故云义兼定惠也。前名执金刚。今曰菩萨。故云别受名也。
  问。十九执金刚中已有大智大悲。何故今云一向是如来智印耶。答。彼执金刚虽有悲智。是即大智之家大悲故。从胜。且云尔也。非再往分别耳。问曰。有何故兼定惠耶。答。定名能灭寂静。惠名正见正知。如涅槃第二十八云。毗婆舍那。名为正见名了见。名能见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惠。奢摩陀者。为能灭曰能调。曰寂静曰远离。曰能清。是名为定(云云)故知非惠者正见正知诸法无由。非定者断灭烦恼安住寂静无由。是故定惠具足自利利他圆满。同第二十九广说。要览人见之(云云)又兼慈悲者。如此四菩萨是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今举二摄二也。然于一菩萨又有具四无量心。故云兼慈悲也(云云)问曰。何名慈悲耶。答。地论第二云。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云云)私云。同者。于违爱怨亲之境平等故云同。故论第十一云。慈心者。于怨众生中起慈心说法故(云云)今此菩萨等。以如此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不如执金刚。故云故别受名也。
  三从亦下。明例同中。亦是毗卢遮那者。前云十九执金刚等内证故。此四大菩萨等可谓非内证功德欤。故例同前执金刚作此释也。其义自可见现为一善知识身者。如此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展转佛刹微尘数诸尊圣众。皆是一一为众生一善知识身也。无一尊非法界通入之导师。故云现为一善知识身也。
  问曰。云何名为善知识耶。答。于善知识可有无量差别。或有以十善戒行等事善。而知识于众生出三恶道等。或有以四谛十二因缘法。知识于众生出三界六道。或有以唯识唯心之教法。知识于众生令证人法二空。或有振八不之绝釼令游澄湛之海上。或有开一实之花台示境智之果。或有悬海印之实镜显旧来之正觉。如是重重无尽不可胜计。虽然此等犹对治心外之客尘。未示室内之宝玉。今所言善知识者。是即直知识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功德之宝处。令开示无尽庄严之万德也。凡始从种毫末之少善。终至十一地之佛果。咨询其根源莫非善知识之恩力。是故善识求南摧身骨。终于弥勒宝镜楼阁。拜微尘数等善知识。常啼访东舍命根。当于昙无庄严宫殿。得毕竟独空善知识。故法花经云。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云云)。
  问善知识可尔。何名恶知识耶。答。邪见为正见不善为善等是也。夫恶知识。今所教虽叶所乐易信行。终堕黑暗受难忍之剧苦。譬如毒气之咁味。善知识今所教虽违所乐难信行。终证明朗受无上之法乐。譬如药草之苦辛。故阿含经云。值善知识者如初日之月。值恶知识者如十六之月(云云取意)又涅槃经云。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初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云云)。
  问曰。若然者如此恶知识。当世有之耶。答诸国七道充满。不可胜计也。
  问曰。若然者何辈是耶。答监真言之反成就。谤天台之法花宗。乱宗门之暗证人。假念佛之一向众等。是也。如此之辈自损损他。现前之果报沇灭。来世剧苦无极耳。
  四从又般下。明内大眷属中。般若释论者。彼论第三十三引本经云。欲给侍诸佛欲为诸佛内眷属。欲得大眷属。欲得菩萨眷属。欲净报大施。当学般若波罗蜜(云云已上经文)同卷释云。欲为诸佛给侍者。如释迦文佛未出家时。车匿给使优陀耶戏笑。瞿毗耶输陀等诸婇女为内眷属。出家六年苦行时。五人给侍。得道时。弥喜罗陀须那刹多罗阿难密迹力士等是名内眷属。大眷属者。舍利弗目连摩诃迦叶须菩提迦旃延富楼那阿泥卢豆等诸圣人。及弥勒文殊师利魃陀婆罗。诸阿毗跋致一生补处菩萨等。是名大眷属(文)阿毗跋致者梵语也。此云不退也。问曰。于何位得此阿毗跋致之位耶。答于不退有大小乘不同。经经异说不可定列欤。璎珞经云。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云云)此闻七住已前退位七住已上不退也。又同经云。始入空界住空性位(云云)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云云)此等闻自初住得不退也。法花疏云。十住是证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念不退(文)已上大乘经所说如此。小乘所谈非今所要耳。
  问。若然者不退菩萨行类相貌如何。答曰。大论七十三引大品云。须菩提言世尊。复以何行类相貌故知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佛告须菩提。若一切法无行无类无相貌。当知是阿毗跋致菩萨摩诃萨(文)又云。复次菩萨初发心来所行因缘所得果报。是阿毗跋致受记必当作佛。如人受职已得印信心无复疑(文)又云。复次须菩提。常人身中有八万户虫侵食其身。是阿毗跋致菩萨身无是虫(文)又云。复次须菩提。恶魔于阿毗跋致菩萨所化作八大地狱。一一地狱中有千亿万菩萨。皆被烧煮受诸辛酸苦毒。语菩萨言。是诸菩萨皆是阿鞞跋致。佛所授记堕大地狱中。汝若为佛授阿毗跋致记者。当入是大地狱中。佛为授汝地狱记。汝不如还舍菩萨心。可得不堕地狱得生天上。须菩提是菩萨见此事闻此事。心不动不疑不惊。作是念。阿鞞跋致菩萨若堕地狱畜生饿鬼中终无是处。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云云)故知有如此相貌名曰阿毗跋致。是即三贤十地共名为阿毗跋致也。一生补处者。十地满足。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圆满备足。故为诸佛所授记生都率天上。从此天下可受下地之一生。故云一生补处。又云三生菩萨。谓今现在受记生。天上生。下地生。此云三生也。故大论第三十八云。问曰。三生菩萨何以不广度众生。要生佛前。答曰。是菩萨所度已多。今垂欲成佛应在佛前。所以者何非但度众生得成佛。诸佛深法应当听闻故(文)。
  问。何故补处菩萨必生兜率天上耶。答。有种种所由故。必生彼天也。故大论第三十八云。问曰。三生菩萨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余处。答曰。若在他方世界来者。诸长寿天龙鬼神。求其来处不能知。则生疑心谓为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后作佛者。人起轻慢天则不信。法应天来化人。不应人化天也。是故天上来生。则是从天为人。人则敬信。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不在中生。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深着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是故不在中生。下三欲天深厚结使粗心错乱。上二天结使既厚心濡不利。兜率天上结使薄心濡利。常是菩萨住处。譬如太子将登王位。先于静室七日齐洁。然后登正殿受王位。补处菩萨亦如是。兜率天上如齐处。于彼末后受天乐。寿终来下末后受人乐。便成阿毗三佛。无量百千万亿诸天围绕来生是间。以菩萨先常于无始生死中往反天上人间。是末后天身不复更来生天。是故咸皆侍送。菩萨于彼寿尽当下作佛。诸天寿有尽者不尽者。不尽者作愿下生为菩萨檀越。复次诸天下者欲常侍卫菩萨。以有百亿怨恐来恼乱菩萨故。此菩萨生人中厌老病死。出家得阿耨菩提(文)佛加持身者。佛者指本地法身。加持身者此佛加持住处也。所谓受用智身也。持如来密印者。秘密金刚之智名云密印。是印持决定不可改转义也。故法华玄一云。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云云)故云尔也。名内眷属者。心内所证万德故云内眷属也。大悲方便等者。现普门随类之形。以普门随类之音说普门随类之法。开普门随类之悟。普摄受尽空法界无量众生。故云大悲方便普门摄受无量众生也。辅谓助也。佐犹资也。助资如来法王。譬如世间月卿云客资助君王务普治天下。故云辅佐法王行如来事也。是即法譬交举也。故大品云者。如释论三十三引之。然今除前后二句引之(云云)。
  五从普下。明释四大菩萨中。自五。一释普贤。二明慈氏。三释妙吉祥。四释除盖障。五明总结(矣)。
  初中。普是遍一切者是即五大也。贤是最妙善义者即是五智也。谓菩萨心者。此五智五大不二平等大菩提心。所谓六大法界也。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者。转释上普之义也。纯一妙善等者转释上贤之义。是即一切众生色心实相普贤大菩提。名之曰普贤菩萨也。论胜义(贤)行愿(普)三摩地(菩萨)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云云)大师释云。六大无碍常瑜伽等(云云)爰以此菩萨得灌顶持五古。可思之(云云)。
  二从慈下。明释慈氏中。佛四无量心者。所谓慈悲喜舍也。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如来藏。是故欲以我修三密功德力故。使一切有情等同普贤菩萨。此曰慈无量心。如涅槃经第三十云。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毕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云云)今以慈为称首者。四无量心中以慈无量心为初。故云尔也。是即自中台如来藏性中生。以此慈普开示于一切众生。不令断绝毗卢遮那大慈之氏。故云能令一切乃至故曰慈氏也。是故弥勒受当作佛记为补处菩萨。持大悲五轮之妙塔。可思之。
  三从妙下。明释妙吉祥中。妙谓佛无上惠等者。如天台者。于本迹二门各立十妙。所谓迹门十妙者境智行位三因果国感神也。本门十妙者境智行位三说眷涅寿利也。今准例彼释于两部立十妙可释之。所谓以彼迹门十妙为胎藏界之义。以彼本门十妙为金刚界之义。所以者何。彼经是今经之浅略分也。所谓境妙者本有常住五轮法界。是即妙住之境妙极之理也。故云境妙也。次智妙者是即般若菩萨之智体也。此菩萨是大日如来正法轮身。如中台万德之境函盖相称之智体也。是故所照之境既妙故。能照之智亦妙也。故云智妙。次行妙者是即心具万行之行故。本极圆满三密妙行是也。次位妙者所谓四重法界曼荼本来圆满阶级。心王心数互为主伴之妙位。故云位妙。次三宝妙者。以四重曼荼之羯磨身为佛宝。以四重法界法门身为法宝。以六大和合为僧宝。如此三宝本来成就本极本妙也。故云三宝妙也。次因妙者是即非因之因也。非彼始得修生之因。本来常住妙因隅角四菩萨是也。故云因妙也。次果妙者是即非果之果也。非彼修生显得之果。本极本满之妙果。所谓正方四佛是也。故云果妙。次国土妙者非彼四种佛土之境界。是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之妙莲。本来常住花藏世界海是也。故云国土妙。次感应妙者。本尊妙应之天月明。行者妙感之池水澄。是故妙感妙应而成不思议之用。是即月不降降。本尊不来来。水不升升。行者不行行。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而本来无作之妙用。故云感应妙。所言本尊者更非他佛。是即行者自性清净本佛是也。故秘记云。我本来自性清净理。于世间出世间最胜最尊。故曰本尊(云云)次神通妙者非无而忽有之神通。又是即今宗所言游戏神变是也。所谓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于普门法界现种种随类之形。说种种所宜闻之法。开种种观照之门。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无时暂息常住不变之神通。故云神通妙也(云云)已上约胎藏界略释十妙毕。次约金刚界释十妙者。境智二妙大旨如前。次行妙者。是即五相成身妙观。此又本来成就妙行也。次位妙者。九会曼荼阶级。三十七尊次位是也。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故。是即本来圆满佛德也。何作浅深差别之思哉。三宝妙亦如前释。次说法妙者自受法乐各说三密之说法故。不说而说说而不说。非彼对机说法之说。所有言语便成真言故。一切音声莫非说法也。次眷属妙者。四佛以下三十六尊是本来成就自眷属。是又各具五智无际智故。主伴互融本有常住。故云眷属妙也。涅槃妙者。是即诸尊所具大寂涅槃。所谓●字门妙德也。●字者远离不可得义。言远离苦乐。其苦乐者。六道苦也四圣乐也。今远离六道四圣苦乐迷悟。住本有常住大乐涅槃。故涅槃经第二十一云。善男子。有大乐故名大涅槃。乃至不断者则名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乐。以断苦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涅槃之性(云云)但非如彼显家寂静涅槃。是即人法宛然本来常住也。故云涅槃妙也。次寿量妙者。是即诸尊所具妙观察智无量寿之德也。三世常住离去来今。故云寿量妙也。次利益妙者。如金刚经云。三世常恒不坏化身利益有情无时暂息者。即此义也。故云利益妙也(云云)已上约金刚界略释之。总约两部各以十妙释成毕。于如此等法。一一穷其源底。故云犹如醍醐等也。已上约此菩萨大智门释妙义毕。室利翻为吉祥等者。是约此菩萨大悲门释义也。其文自可见(云云)。
  四从除一下。释除盖障中。若以无分别法者指文殊之智德。灭诸戏论者指除盖障之断德也。如来诸有所作等者。如来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于普门法界施三密之化用。穷源寻终。莫非为除众生种种心垢而开明如来净眼。故云如来诸有乃至一事因缘也。复次行人等者。是即明智行相备到法性之源底也。故天台释云。智目行足到清凉池(云云)。
  五从此四下。明总结中。佛身四德等者。今此四菩萨者是中台隅角四叶。若一德阙。八叶之功德难成。若八叶偏阙越八叶不可有到中台无上菩提。故云此四菩萨乃至无上菩提等也。
  六从诸下。明诸大菩萨义中。自二。一依释论明义。二举师承明义。
  初中。摩诃菩提萨埵者。摩诃大义。菩提觉知义。萨埵云心。亦云众生。故大论第四十五云。摩诃者秦云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是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众生。是故为大(云云)是人尽欲得等者。大论同卷引本经云。菩萨于必定众中为上首。是故名摩诃萨。必定众者。性地八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毗跋致。是为必定众。于是中心不可坏。如金刚(云云)又云。我应当了达乃至无量相智门。是名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故云是人乃至如金刚山是名萨埵也。起大慈悲者四无量心也。大邪见者见惑也。大爱者思惑也。大我者无明惑也。如此三惑此约彼宗明义也。
  二从阿阇下。明师承义中。阿阇梨者指无畏也。具据正义者。指梵本多含云尔也。不知实谛因果者。谓四真谛之理也。因果者苦集灭道也。言苦集世间因果。道灭出世因果故也。若深秘释之者。第一义谛所谓本不生际也。即是中台毗卢遮那三摩地也。因果者四智四行即八叶也。此自心八叶花台如实不知故修习苦因沈轮三界也。心行邪道等者修行义也。恋着三界者忍乐义也。自可见(云云)有识萨埵者。才识知六识之粗分故云尔也。于如来功德等者。更无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愿乐故云尔也。本性不思议心也者。是即指六大法界云尔也。于如是人中等者。一切菩萨皆求无上菩提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也。然于如是等菩萨中。功德行业最大最胜。而能以大慈大悲转授一切众生。故云尔也。
  三从此下。明嘉会时法中。自五。一明结前生后。二明总决成时法。三明世间时分。四明佛眠所照时分。五明三平等义(矣)。
  初中。此等大众者指内大眷属等也。前后围绕者。且约东曼荼罗明义者。以无量寿佛持明院虚空藏院水天等为前。以宝幢佛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帝释天等为后也。今举前后摄左右。若约左右明义者。天鼓音观音院地藏院毗沙门天等为右。以花开敷金刚手院除盖障院炎魔天等为左也。如此等四重法界十三大院诸尊圣众。各引率法界尘数眷属前后左右围绕大日如来。故云此等大众乃至世尊也。供养恭敬者。大论第三十云。善身口意业。是名供养(文)恭敬者。同论云。谦逊畏难故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云云)如此等大众以无量三密互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三平等句法门也。故云以无量乃至所同闻法也。
  二从即经下。明决成时法中。自三。一明结时。二明结法。三释所由。
  初中。越三时者。超越三世而常住不变。故过去际不可得。现在际不可得。未来际不可得。三世不可得故犹无一念住时。何况三世时分立耶。故大论第三十二云。过去世无始。未来世无后。现在世无住。以是故三世平等。名为如。行是如已。入无量法性中(文)大师释云。人法法尔兴废何时。机兴绝绝正像何分(云云)唯于三世常恒之佛日。以虚妄分别之因缘故。立去来今之名。是则有名字。全无实体无自性也。爰以如来世尊通达常住不变时分故。延刹那为无量劫。促无量劫为刹那。延促自在也。
  二从身下。明结法中。身语意平等句法门者。今经卷七轴。品数三十一。寻佛意访宗义。一一文一一句。莫非三平等之意。是故次下文云。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云云)是故结说时者三世平等之佛日。结说法者三密平等之法门也。时法本来常住不出本不生。本不生者即●字门也。●字门者即行者自心也。
  三从然此下。释所由中。略有十万偈者。要略法界尘数恒说之大日经才成十万颂。故云尔也。若十佛刹等者。实法界之海渧法界之尘数非譬。虽然且约满数据表示。故云十佛刹微尘大众也。如此等法界尘数大众身口意平等法门。岂可有限量。若无限量。此说法时分当云何名。是故结集者取意诠义言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也。故云各各广演乃至而演说法者也(云云)。
  问曰。然此经流布阎浮提略有十万偈(云云)然者四洲中何故殊局此州而此经流布耶。答。四州中此州勇健聪利梵行相应。故殊此州流布也。如大集月藏经云。大德婆伽梵。此四天下南阎浮提最为殊胜。何以故。阎浮提人勇健聪利梵行相应。佛于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于此倍增护持养育此阎浮提(文)。
  问曰。有何所以。殊于此南阎提梵行相应。佛出世四王守护耶。答。此南州是诸佛兴处。而有诸佛所住塔庙故。殊于此州梵行相应四王护持也。如月藏经云。尔时佛告火花毗楼勒叉天王言。妙丈夫。此四天下阎浮提界南方第四分汝应护持。何以故。此阎浮提诸佛兴处。是故汝应最上护持。乃至南方有塔名善安住。过去诸佛诸仙贤圣于彼住见四圣谛(文)。
  问。今所言善安住塔者。何等塔耶。答愚推云。今宗所言南天铁塔可此也。何以故得知者。既言过去诸佛诸仙贤圣于彼住。爰知是四重法界曼荼罗圣众所住也。所谓诸佛者四方四佛等是也。贤圣者隅角四叶并第二院第三院诸菩萨等也。诸仙者外部天等。韦陀梵士事火婆罗门等是也。既四重圆坛圣众悉有此塔内。岂所住塔婆非南天铁塔耶。
  问。何故佛殊毗楼勒叉天王守护此洲耶答四天王各护持一州。故月藏经云。大德婆伽婆毗沙门天王共无量百千诸夜叉众护持养育北郁单越。提头赖吒天王共无量百千乾闼婆众护持养育东弗婆提。毗楼勒叉天王共无量百千鸠槃荼众护持养育南阎浮提。毗楼博叉天王共无量百千龙众护持养育西瞿陀尼(云云)故殊告毗楼勒叉天王也(云云)彼铁塔开发时诸神者此毗楼勒叉天王眷属欤(云云)。
  三从如世下。明世间时分中。则有过去等者。大论第三十六云。有人说三世诸法皆有。未来法转为现在。现在转为过去。如泥团现在。瓶为未来。土为过去。若成瓶时。瓶为现在。泥团为过去。瓶破为未来(文)长短劫量等者。如俱舍等所判。昼夜各有初中后等者。日藏经第十星宿品云。白月满九月昼十四时夜十六时。白月满十月昼十三时夜十七时。白月满十一月昼十二时夜十八时。白月满十二月昼十三时夜十七时。白月满正月昼十四时夜十六时。白月满二月昼十五时夜十五时。白月满三月昼十六时夜十四时。白月满四月昼十七时夜十三时。白月满五月昼十八时夜十二时。白月满六月昼十七时夜十三时。白月满七月昼十六时夜十四时。白月满八月昼十五时夜十五时(云云)又此经中如此十二月分为六时也。同经云。佉卢虱吒于大众前合掌言。如是安置日月年时大小星宿。何者名为有六时也。正月二月名[肢-支+雲][肢-支+愛]时。三月四月为种作时。五月六月求降雨时。七月八月物欲熟时。九月十月寒深之时。十一月十二月大雪之时。是十二月分为六时(云云)各有初中后分者。于昼分有晨朝日中日没。于夜分有初夜中夜后夜。故云尔也。乃至三十时者。日藏经第十云。我今复说刹那之数(私云我者佉卢虱吒仙人也)一千六百刹那名一迦罗。六十迦罗名摸呼律多。三十摸呼决多为一日一夜(云云)依此经说者。以一千六百刹那为迦罗。六十迦罗为一摸呼律多。此一摸呼律多当九十六万刹那。此摸呼律多三十为一日一夜。此一日夜当二百八十亿刹那也。以此日夜三十为一月。以此十二月为六时。以此六时为一年也(云云)如此刹那迦罗摸呼律哆日月时年等。前后相推须臾不住。生灭去来轮转无穷。故云刹那不住代谢相推也(云云)又依小乘。如颂疏第十二云(云云)唯是以虚妄分别故。如此有名字。无有实体(云云)。
  四从以净下。明佛日中。以净眼观之等者以佛知见观三世之际。现在一刹那犹不住也。况立三世之际耶。故大论第五十一云。须菩提。汝所言是摩诃衍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何以故过去世过去世空。未来世未来世空。现在世现在世空。三世等(云云)故云以净眼乃至无去无来也。即此实相之日者。三世不可得平等平等离去来始终。是即日之实相也。此实相之日圆满明朗。超亿千日月轮。故云圆明。离代谢相推始终去来。故云常住。湛寂无动作。故云湛若虚空。离如上日夜长短时分等。故云无有时分修短之异也。然以佛神力等者。延促劫智故悉适群机无定相也。此事次上记之。
  五从如此下。明三平等句中。为三。一正明三平等。二明句义。三明结归大意。
  初中。如此时中者指佛日。佛者指大日。余文可见。如上记(云云)。
  二从句者下。明句义中。又三。一举梵显汉。二明举声论义。三明依宗释义。
  初中。句者梵等者。大论第四十四云。天竺言波陀。秦言句(云云)钵昙与波陀。体字是一也。然依点转声也。然者梵语无相违。正翻为足者。是满足义。故同论云。问云何等菩萨句。答曰。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萨埵或名众生。或是大心。为无上智惠故出大心。名为菩提萨埵愿欲令众生行无上道。是名菩提萨埵(云云)释意。云菩云提各一字而不成句。菩提二字和合为句。此菩提一句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众德悉圆满。故云满足也。复次足迹义也。
  二从声下。举声论义中。言辞句等者。人举足下足之迹云句者。两足调故云句。若阙一足句义不成。言辞句逗如此。若偈颂者四含五含七含等。若阙一字者句义不成。若和歌者五七五为一句。七七为一句。若阙一字二字又句义不成也。故大论云。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即无语(云云)复次句者●字本不生义。言今此三平等至到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者。更非别处。则自心本不生际也。故大论引本经云。佛告须菩提。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阿耨菩提中无有义处。亦无我。以是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譬如鸟飞空无有迹。菩萨句义无所有又如是(云云)。
  三从今就下。明依宗释义中。今就此宗者指此大日宗。修如是道迹者是先佛诣迹。所谓三平等道迹也。次第进修者。从如实知自心乃至到第十一地极位。故云次第乃至故名为句也。
  三从即以下。明结归大意中。自五。一明三密为门。二明转释三密。三明行到自尔。四明能所绝离。五明正结归大意。初二。自可见。
  三从是故下。明行到自尔中。住此宗者等者指神通乘。以不行而行者。本有平等之行故。三世常恒之行而不行而行也。是则即心具万行之行也。以不到而到者。本有平等之到故。三世常恒之到而不到。不到而到。是则见心正等觉之到也。言行者身口意佛身口意众生身口意。平等平等。从本际已来周遍法界。一微尘许无间隙之处。若有间隙之处可有能行能到。既无间隔之处。岂有能行能到耶。无有能行能到故。所行所到亦无也。以是义行者励勇猛精进之心。昼夜十二时虽修三密之妙行。适无有所行。是故云举手动足皆成密印。所有言语皆成真言。所有心念自成定惠等。即此心也。得除盖障三昧虽登法明道位。适无有所到。唯是住无住之位见本来正觉也(云云)大论九十五云。复次平等无能行无能到。于是须菩提惊问。佛亦不能行不能到。佛答。从须陀洹乃至佛。皆无能行无能到。佛意三世十方佛不能行不能到。何况一佛平等性自尔故。须菩提复问。佛于一切法中行力自在。佛无碍智惠无处不到。云何言不能行不能到。佛答。若佛与平等异应有是难。何以不能行不能到。今凡夫平等须陀洹平等佛平等。皆一平等无二无别。是凡夫乃至佛。自性不能自性中行。不能自性中到。自性应他性中行。是故佛说若佛与平等异。佛应行平等。但佛即是平等故不行不到(文)同九十六云。又经将讫佛说深空。凡夫圣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须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云)。
  四从一切下。明能所绝离中。皆入其中者指此三平等句源底。所谓自性本不生际之妙智之境也。此处绝离能入所入。不可得亦不可得。不可思议亦不可思议也。故云而实无乃至故名平等也。
  五从平等法下。明结归大意中。此经之大意者。此经七轴三十一品中。文文句句莫非显示平等句法门也。所谓两部平等。境智平等。迷悟平等。邪正平等。生佛平等。善恶平等。修生平等。三世平等。三部平等。三密平等等也。如此等百千无量平等法门于此经说尽。故云平等法门乃至大意也。
  四从时彼下。明感动大众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可见。
  二从谓将下。明随释中。三。一明奋迅示现藏二明转释庄严藏。三明广前相(矣)。
  初中又五。一明示现所由。二明久已通达人。三明奋迅示现。四明引密惠经证。五明结释。
  初中又二。一正明所由。二明例证。
  初中。谓将说此平等者指上之三平等法门也。感动大众者。彼十九执金刚四大菩萨等。各引率十佛刹微尘数眷属而集会。故云大众。此等大众睹见如来身口意秘密加持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而作未曾有之想。故云感有何不思议而示现此瑞各含疑动。故云动也。如此现瑞故感动。依感动故致疑问。依疑问故演说法。依演说故闻者信乐倍增也。所言信乐者。于自心自觉万德。依闻法之功德倍增其智用。故云信乐倍增也。深入语义者。深入自心本来语义之妙极。故云深入语义。所言义者觉了义满足义。常住义。光明义。以此等德故云义也。故涅槃经第六云义者名觉了。名不羸劣。名满足。名如来常住不变。又云。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云云)故知。今语义亦如此。觉了本来语密。于大菩提心勇健故云不羸劣等也(云云)复次此三部妙用也。闻者身密即佛部也。信乐倍增者意密即金刚部也。深入语义者口密即莲华也(云云)。
  二从如法下。明例证中。如法华等者。于彼经。大分为本迹二门。自序品至安乐行品十四品为迹门。从踊出品至劝发品十四品为本门。于此本迹二门各有序分。所谓序品为迹门之序分。从地踊出品为本门之序分。故今举本迹二门序分为例证。故云法华乃至因缘也。彼序品现雨华动地之瑞放眉间白毫之光。依之人天大会皆悉住疑。弥勒观知大会之疑心。以而问文殊。文殊引灯明佛而答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云云)依之如来说开三显一之妙法莲华经也。此为序品因缘。次从地涌出品因缘者。彼踊出品时。无量无边大菩萨从地踊出。即如云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云云)依之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疑云。我从昔已来不见不闻。皆成未曾有之想。时弥勒知众会之疑而问佛言。我于此众中乃至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云云)时答曰。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云云)依之弥勒并大众皆悉生疑惑。即弥勒欲决大会疑惑并我疑心故问如来言。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云云)依之。如来说开近显远妙法莲华经也。此为从地踊出品因缘也。如此序品依现瑞弥勒与文殊问答决疑。从地涌出品依地踊弥勒与如来问答决疑。然后演诸佛出世之本怀。说如来秘密之神通。今经亦如是。依如来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大众致疑。依之金刚手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演说一切智智(云云)依之如来今说此经也。
  问曰。于诸大乘说时各有现瑞。然者何故殊引法华为例耶。答。彼经是此经浅略分故。殊引之也。即如云妙法莲华最深秘处者即此经本地身也(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久已通达人中。于如是境界者指彼三平等妙极之境也。久已通达者。如此等上首诸尊与心王毗卢遮那同共久已通达。故云尔也。
  三从然此下。明奋迅示现中。又二。一明所由。二明法譬合。
  初中。然此诸解脱门等者指四重法界圣众也。各引无量当机众者。上自八叶下至遮文荼等。各引接成就当分当分无量当机众。故云尔也。同入法界等者。从此一门得入法界之意也。此初入法门等者。是初入真言修三密之妙行故。云初入法门实行诸菩萨也。非谓如彼显乘实修实行是即指不行而行之如实行也。彼实修实行不如实行故。对之云尔也。
  二从故如下。明法譬合中。法说可见。如师子王等者。夫师子一切禽兽之王。故不依少物动其身。适出深窟欲搏禽兽之时。必先奋迅其身。然后发声震吼。于八方自在取之无有漏失。故云如师子王乃至发声也。必定师子吼者。夫如来世尊不以小因缘故示大神通力。必以大事因缘故示现之。所谓二乘作证已死之人。断善阐提必死之病。于如此等难化之众生。令视有常住佛性。将欲必定宣说一切智智。令开发如来之净知见。而令得八自在大我。故先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然后说三千等句法门。故大论第三十四云。大人相者身心专一。是故若有所观身心俱回。譬如师子有所搏撮。不以小物故而改其将势。佛亦如是。若有所观若有所说。身与心俱常不散(云云)故云如来亦尔乃至庄严藏也。普现一切威仪者。就佛威仪有生身法身不同。如大论云。问曰。何等诸佛威仪。答曰。威仪名身四动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不蹈地而轮迹现。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着味美恶等一。若受人请默然无言。言辞柔软方便利益不失时节(云云)已上说生身佛威仪。次说法身佛威仪云。复次法身佛威仪者。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为一步。梵音说法亦复如是(云云)今所言威仪者。法佛自内证威仪如彼法身佛威仪。但浅深有殊。可思之。无非密印者举手动足皆成密印之意也。无非真言者所有言语便成真言之谓也。无非三昧者所有心念自成定惠之义也。一一三业等者。夫于一尊之处具足八叶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之诸尊。十三大院圣众者。是则一尊所具身口意三业。佛金莲三部圣众也。彼一一圣者各有十佛刹微尘数之眷属而围绕渴仰。此一一眷属亦具足八叶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佛金莲三部圣众。此一一三部圣众亦各具十佛刹微尘数眷属。如此重重无尽不可说不可思议。然彼此摄持主伴互融无碍无障。共同周遍法界无所不至。一尊所具三密不可思议如此。况八叶九尊十三大院一一诸尊三密差别别相耶。何况彼十三大院各所具十佛刹微尘数圣众各具十三大院。此十三大院诸尊亦各具十佛刹微尘数眷属。重重无尽不可思议。如此等一一诸尊三业差别别相。于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佛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言说虽说之应无有边际。故云然此一一乃至庄严藏也。是故华严经第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于一毛孔中。普见十方刹。彼刹妙庄严。诸佛菩萨会。一一如来所。无量众围绕(云云)同第三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住(云云)于一毛孔既如此。况于一众生身中。故同第二十二云。于一众生身中现一切佛刹。一切如来成最正觉(云云)此事至要。学者能能留心可思案也。若不达此义者。于一微尘中何知有法界曼荼罗。若达此义者。一身即法界之义宛然不疑(云云)。
  四从如来下。明引秘密惠经证中。即是无边际义者。除盖障及目连尽神通势力。虽欲测佛身并除疑天女所入定。既不能测量。是即无有法界际限故佛身量无有边际。天女所入三昧亦不可测量也。故住心抄云。意是无边际义也。意佛身者是智身也。除疑天女者理身也。是明从理发智。故云我未发菩提心时是女去佛不远入三昧等(云云)。
  五从如是下。明结释中。如是毗卢遮那等者。且付如来加持身作一往释。若付一一诸尊作细往释不可有边际。如各具五智无际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壳中油遍无空隙处。如此等诸尊各遍法界无空隙之处也。故云如是毗卢遮那乃至无空隙处也。如来若舍加持等者。譬如幻师若息咒术。所现幻事随灭。如来金刚幻亦如是。佛若舍加持即不能现前。如是境界非自心推求推度而所应得。故云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也。行者内等者。此云常行三昧是指三平等妙行云般舟三昧也。以行者三平等妙行为内因。以诸佛护持为外缘。以此因缘谛见曼荼本佛。而听闻三世常恒自受法乐之法音。故云如行者乃至了了无碍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见闻不思议境界时。四句推见或以幻梦等十喻谛观察。都无从来无所去。隐显不思议。毕竟平等平等而不出●字门。故云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也。非从毗卢遮那等者。为遮迷者伏疑故。今所现相似始生故。毗卢遮那本来三部圣众。而非今始出生。故云尔也。
妙印钞卷第八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润六月十一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三月二十六日。金刚佛子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