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三十六

  沙门阿寂纪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

  三从复次下。明以要言之中。自分为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校牒即可云。秘密主以要言之至开示真言教法者(云云)。
  二从初云下。明随释中。又自分为二。一明释一切智智句。二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举一切金刚智印。二明福愿得智名。
  初中。初云一切智智等者。指本有大智大悲而云智智也。即是总举十方三世如来一切金刚智印者。上此印名为佛菩萨印。又名为必定印(更问)以此同共加持三种世间皆性相同一。故云以此同共加持则无所不周(云云)。
  二从又一切下。明福愿得智名中。本行菩萨道等者。浅略如常释。若深秘释者指本有大悲门也。依之本有大悲发无尽大愿。如此等大愿与本有大智和合。究竟同归本无异辙。故云皆得名言也(云云)。
  二从以如是下。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中。以如是福愿智力等者。如来以何法而加持一切众生耶。所谓如上以一切智智金刚智印加持一切众生本性故。以我功德力法界力如来加持力故。一切众生种种身口意业皆悉平等平等至一切智智果海。故云以如是福愿智力乃至皆可开示真言教法也。
  六从经云下。明真言教相中。自分为四。一明定判教相。二明诸字别相。三明说偈颂意。四明萨埵领解。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云云)。
  二从即谓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四。初明正定判教相。二明体相不异。三明即体而观相。四明随方名言皆真言。
  初中。即阿字门等者。是指阿字门等诸字之字相为教相也。
  二从虽相下。明体相不异中。虽相不异体等者。且如阿字者阿字字形。相也。不生义门体也。如此相与如此体更不相离。故云虽相不异体体不异相也。然此相亦非造作法。是即有佛无佛性相常尔故不可示人。故云相非造作修成不可示人也。
  三从而能下。明即体而现作中。而能不离解脱者。不离不可得实际。而现示作其声字。如此一一声一一字皆是普入法界门。故云此声字名为真言法教也。
  四从至论下。明随方名言皆真言中。至论真言法教者。夫真言法教者不可有必定之相。普门法界三种世间名字言语皆是法尔无作真言也。故云至论真言法教乃至依一途明义耳也。
  二从经云谓下。明诸字别相中。自分为四。一明说阿字。二明说迦等二十八字。三明大空三昧字。四明三昧尽。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阿字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五。初明总为一切法本。二明为众声母。三明为众字母。四明字义五明众生不知。
  初中。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者。一切诸法皆是阿字所流所目故云尔也。
  二从凡下。明为众声母。自可见(云云)。
  三从凡三下。明为众字母中。语言皆依于名等者。所谓于如来部真言存言名成立之三义。言谓字义。名谓句义。成立谓一之真言始终合论成一事也。故云语言皆依于名等也。
  四从所以下。明字义中。又分为三。初举字相。二明字义。三明如实知自心。
  初中。以一切法无不从众缘生等者。言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故悉有始。有始故即有本。是即于无本初之处。假立本初之名也。此名为阿字字相。故云以一切法乃至皆有始有本也。
  二从今观下。明字义中。今观此能生之缘者。言今于此本初能生之众缘观察之。其能生缘亦从众缘生。展转皆从缘生。此中谁为其本初耶。如是观察时。终不见其本初之际。即是本不生义也。今此本不生际即是正一切诸法本际也。故云今观此能生之缘乃至是万法之本也。犹如开一切语言时者。闻一切世出世间善恶之语言。本来不生故即是闻阿字之声。见一切法生时即能见本不生也。故云犹如闻一切语言乃至即是见本不生际也。
  三从若见下。明如实知自心义中。若见本不生际等者。所言本初不生者更无别法。只是行者本心实际也。行者本心实际者更无别法。只是一切智智实际也。是故行者自心本际与毗卢遮那如来并一切众生自心本际。同一实际无二无三。平等平等。湛然清净犹如虚空满月。如此觉知此阿字本不生际名为佛。以是义故大日如来觉穷此本不生故。以此●字之一字而为真言为种子。故云若见本不生际者乃至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
  五从而世下。明众生不知中。自分为四。一明迷阿字本源。二明譬说。三明合譬。四明众生自秘。
  初中。而世间凡夫不观等者。言诸凡夫唯取前境。都不能观察其本源。妄执为有生有灭。是故随生死之流流转无息。是则如实不知自心本不生际故也。故而世间凡夫乃至不能自出也。
  二从如彼下。明譬说。自可见(云云)。
  三从众生下。明合譬中。又分为二。初明不知受苦。二明能知自在。
  初中。自运诸法本源等者。言一切众生色心实相自本已来诸法本源也。离此一切众生念念作业之外无有如来大空涅槃之体性。故云自运诸法本源也。然以不知之因缘故运白赤黄青黑本源不思议五大色。和贪瞋痴之浊水。或画作地狱鬼畜可畏之形。还自没其中身心受苦。或画人中天上可爱之貌。又自沈爱流不能上出。故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五蕴(云云)又譬如蚕自出糸。而自缠裹。不能自出。还受烧煮之苦。故云众生亦复如是自运诸法乃至备受诸苦也。
  二从如来下。明能知自在中。如来有智等者。言如来如实知诸法本源本不生际故。
  能运本有五大色虽画作大悲胎藏曼荼罗折伏摄受等种种色相。唯住其本源不生平等法界。无有可畏可爱分别妄想。故云如来有智智慧乃至成立大悲曼荼罗也。
  四从由是下。明众生自秘中。甚深秘藏等者。指自心华台之万德。所谓众生以如实不知故不能开出自宝藏。是即非诸佛秘惜。唯是众生自隐秘也。故云由是而言乃至非佛有隐也。
  二从迦字门下。明说迦等字门中。自分为二十九。一明迦字门。二明佉字门。三明哦字门。四明伽字门。五明遮字门。六明车字门。七明若字门。八明社字门。九明吒字门。十明吒字门。十一明拏字门。十二明荼字门。十三明多字门。十四明他字门。十五明娜字门。十六明驮字门。十七明波字门。十八明颇字门。十九明摩字门。二十明婆字门。二十一明野字门。二十二门罗字门。二十三明逻字门。二十四明缚字门。二十五明奢字门。二十六明沙字门。二十七明娑字门。二十八明诃字门。二十九明旋陀罗尼义。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五。一举梵语明句义。二举外道宗计。三举小乘计。四并破二计。五明结归。初三。自可见。如住心品记(云云)。
  四从若因下。并破二计中。又分为三。初明破小同外。二明引中论遣迷。三明今正观。
  初中。若因般若方便等者。言彼小乘论师所计云三事和合故有果报故。破之时汝不因般若方便故谓为有决定。若因般若方便而正观察之时。一切诸法皆从缘生。从缘生故有因有果。然汝不知从缘生故住有自性。住有自性故谓有决定。谓有决定故即是堕无因。何以故此有从缘不生故。若诸法微尘许不从缘生而有。毕竟无之有也。然汝谓为决定有。此有即不从缘生。横计为有。当知此有即堕无因。若堕无因者一切善恶诸法皆即无因果。无因果故罪福报一切皆无。故云若因般若方便谓有决定乃至涅槃道一切皆无也。复次作作者相因待生等者。言相因待生者是既堕共句。是又决定法而则与外道不异。故云复次作作者相因待生乃至不异外道论议也。
  二引中论明遣迷。自可见(云云)。
  三从今下。明今正观。自可见(云云)。
  五从是故下。明结归中。是故若见迦字等者。言见一切诸法。以因缘生故皆是知造作所成。名为●字自相也。故云是故若见迦字乃至名为自相也。
  二从若是下。明●字字义中。若是作法等者。一切诸法从缘生故展转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有作。是即●字字义也。故云若是作法者乃至名为真实义也。
  二从佉字门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字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梵音佉字是虚空义等者。西国俗法见●字时。即知虚空。此虚空世间一切凡夫皆共许无性无作之法。是即●字自相也。故云梵音佉字是乃至是无生无作法也。若一切法本不生者。最初●字也离诸作者●字也。是毕竟如虚空相者●字也。以下诸字次第相释准之可知。今此空相亦复不可得者。言世间无色相之处名为虚空。然色相皆是造作迁流无常转变法也。此色相未生时亦无灭相。此时岂有虚空相耶。是只对色故云无色处为虚空。无色处亦不可得。何有虚空相耶。故云今此空相亦复不可得乃至无色处名空也。
  二从复次下。明●字字义中。诸法如虚空相是为不诳相等者。一切诸法真实相者本来不可得。犹如虚空不可得。是即真实不诳相大般涅槃也。故云诸法如虚空相乃至是佉字门真实义也。
  三从哦字下。明哦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下云。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梵云哦哆也等者。●之一字云行者即言也。哦哆也三字云行者即名也。余皆准之。所言行者去来进退不住之义也。是●字之自相也。
  二从中论下。引论遣迷。自可见(云云)。
  二从复次若人不动下。明字义。其义自可见。烦不记之。
  四从伽下。明伽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梵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二。初正释●字自相。二引论遣迷。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字字义中。若诸法各各异相等者。言一切诸法从缘生故有各各异相。然各各异相终不可得故无有合时。是即●字字义也。故云若诸法各各异相乃至一切法毕竟无合也。
  五从遮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二。一举梵显诸行迁变义。二引论遣迷初文。自可见。
  二从中下。引论遣迷中。如婴儿时色等者。婴儿时色乃至老后色。刹那刹那迁变不住无自性。念念无常无有决定性。故云如婴儿时色乃至分别决定性不可得也。性名决定有等者。言性不改为义故不可变异。然诸法不守自性。当知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本初不生。本不生者即是如来常住身也。故云如婴儿时色乃至无有变易故云离迁变也。
  二从复次下。明字义。自可见(云云)。
  六从车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释●字自相。二明字义初文。自可见。
  二从以心下。明字义。自可见。烦不记之(云云)。
  七从惹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三。一举众多喻明生义。二举外道破邪见。三举小乘破失般若方便。已上三义自可见。恐繁不记之(云云)。
  二从复下。明字义中。惹字门以十喻等者。见一切诸法生时。以十喻观之从缘生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同无生际。是即●字实义也。故云复次阿字门乃至亦不出无生际也。
  八从社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然一切法中我义不成等者。言无有二法故于一切法中而我义不成也。无有我故战敌不成也。故云尔也。智慧烦恼竟等者。言智慧烦恼无同时俱起故。不可云智慧能断烦恼。何以故智慧生时无烦恼。烦恼生时无智慧。故涅槃经第二十九云。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陀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则不到。云何说言智慧能破。若言到与不到而能破者。是义不然(云云)以是义故云智慧烦恼竟为属谁而言乃至明闇毕竟不相及也。
  二从又下。明字义。自可见(云云)。
  九从吒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略说有七种相者。一我慢。二邪慢。三增上慢。四过慢。五胜慢。六劣慢。七卑慢也。乃至求三乘人等者。如声闻者有七贤七圣等高下。如菩萨者有四十一位等之贤圣位。故云乃至求三乘人犹有上地下地不平等见也。
  二从今下。明字义中。大悲曼荼罗正表此义者。言今此大悲曼荼罗诸尊皆是毗卢遮那如来普门万德。一即多多即一。一多自在无二无别。何以故。只是自性清净大菩提心影像故。不出自心本不生际故云尔也。
  十从吒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如世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三。初约非情世间明义。二约有情世间明义。三约智正觉世间明义初文。自可见。
  二从内下。约有情世间明义中。内法亦尔者。对非情国土等外故。业烦恼等名为内法也。
  三从今下。约智正觉世间明义。自可见。
  二从复次下。明字义。此亦自可见。
  十一拏字下。明●字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梵汉不同。二引律经证怨义。其二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又以下。明字义。此亦可见(云云)
  十二从荼字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音中。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二。初举梵语异判其不同。二正明字相。
  其二义。自可见。
  二从今以下。明字义。此亦自可见。恐烦不记之(云云)。
  十三从多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梵语多含。二明字义。三明字相初文。自可见。
  二从如谓下。明字义中。如谓诸法实相者。如如平等如实法界是也。所谓●字本性不生不灭不可破坏实相也。
  三从若见下。明字相中。又分为三。一正明字相。二明举外道计破。三破小执显实义初文。自可见。
  二从然下。举外道计破中。计有如如之性者。计有如如实有之性。是即常见外道也。只是我见异名。非如如法界之体。故云然有类外道乃至只是于我见上转作异名也。
  三从龙下。破小执显实义中。又分为二。初举彼所入。二破小显实义。
  初中。龙树以为者指大论也。言法住者亦是诸法如如者。指涅槃云尔也。以所入未深故者。才得空智之一分作究竟永寂灭之想。故云而生灭度之想谓证涅槃也。
  二从然生下。明破小显实义中。然生死涅槃等者。言若汝执涅槃为实者。生死涅槃是相对之法。何舍一法执一法。若知生死本际不可得者诸法自尔之相也。又知涅槃本际不可得者是又诸法自尔之相也。以是义故涅槃之际与世间际毫厘无别也。故云然生死涅槃乃至亦无如如解脱也。
  十四从他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释字相。二明字义。其文义自可见。不能具记(云云)。
  十五从娜字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条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义初文。自可见。
  二从所以下。明字义中。以一切法离合在缘等者。言一切诸法皆是从缘生故无有必定离合之相。其离合只有缘。无有坚住之相。若执着坚住者作种种过患。能施所施施物三事不可得。是即真实檀波罗蜜满足义。如此名为●字字义也。如来秘密之藏等者。夫自然自证大菩提之法非可施与。只是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故云如来秘密之藏乃至真实义也。
  十六从驮字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梵语多分。二明字相。三明字义初二。自可见(云云)。
  三从夫法下。明字义中。以心界本不生故者。从●字以后次第转释也。法界者唯是自证常心等者。言行者自心自证之体。本来常住心莲华台名为法界。更非别法也。故云尔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十七从波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分为三。一明第一义与谛梵汉不同。二引大论释义。三引毗昙释义。已上三义自可见。
  二从若字下。明字义中。又分为三。一明第一义不可得。二引大论证其义。三明入平等法界已上其三义自可见(云云)。
  十八从颇字下。明●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义。
  初中。译云聚沫等者。如住心品记之(云云)。
  二从今摄下。明字义中。摄末归本者。指本有云本。缘起云末也。去丈就尺者。去丈者指字相。就尺者指字义。复次去丈者指诸法就尺者指●字不生也。如此就缘起而观察。就本有而观察。终无自性。本来不生也(云云)但是心性海者。指本初不生●字心性海也。所谓一味平等同一咸味色。余文可见(云云)。
  十九明么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举梵汉明字相。二明字义。三明次第相释。
  初中。又分为三。初释缚义。二引天帝明缚脱自尔。三举天魔况烦恼魔。其三义自可见。恐繁不记之(云云)。
  二从以要下。明字义中。自分为二。初正明字义。二引中论证义。
  初中。以要言之者。夫于缚虽有身心事理无量之缚。皆是依妄相因缘。若离诸妄想因缘不堕诸法数。岂有缚耶。是即●字字义也。故云以要言之乃至是为字义也。
  二从中下。明引中论证义中。离五阴别有众生者。五阴和合名为众生。若五阴离散无众生。故知缚脱唯有五阴合离。何于众生耶。如众生者烦恼亦如是。故云离五阴别有众乃至如观缚解品中广说也。
  三从复次下。明次第相释。文自可见(云云)。
  二十明婆字门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二。初明字相。二明字义。
  初中。又三。一明正释字相。二从所以下举说一切有破堕断常。三明引中论证。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今下。明字义。又可见(云云)。
  二十一从野字下。明野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字相。二从今观下明字义。三从复次是下明实际不可得。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十二从啰下。明啰字门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字相。二从中论下明字义。三从复次下明次第转释。其文义自可见(云云)。
  二十三从逻下。明逻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字相。二明字义。三明次第转释。
  初中。又分为二。一举有人义明性相同异。二从相复下明总别二相。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今下。明字义。三从复下。明次第相释。自可见(云云)。
  二十四从嚩下。明嚩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音下。明随释中。亦分为三。初明字相。二从若法下明字义。三从复次下明次第转释。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十五从奢下。明奢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二。初明字相。后明字义。
  初中。又为二。初明凡夫小寂。二从乃下举二乘永断破之。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若入下。明字义中。若入奢字门时者以奢字门入不可得时。常自寂灭相故。无有一法高下差别。是故云尔也。
  二十六从沙下。明沙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若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明字相。二明字义。三明次第转释。
  初中。饰文者存古译之辞耳者。言若依新译者应云性同于顽。然依旧释大品经等之辞云性钝也(云云)。
  二从夫自下。明字义。其义自可见(云云)。
  三从而下。明次第转释。其文又可见(云云)。
  二十七从娑下。明娑字门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明字相。二明字义。三明次第转释。
  初中。如说日可令冷等者。是即稻芋经之意也。言日火珠所成故常其性热然以热加彼。其义不可然。故云日可令冷也。月水珠所成故常其性冷。然以冷加彼。弥可增冷气。故云月可令热也。即其冷热性相审实不可疑虑。此名为谛也。佛说苦谛不可令异等者。言苦谛之果必依集谛之因故苦谛不可异于集谛。集谛之因灭则苦谛之果亦灭。灭苦果之道即道谛也。如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理。审实不虚故云谛也。故云佛说苦谛乃至更无余道也。
  二从复次下。明字义中。解苦无苦者。苦谛不可得。离能受所受之相。离三世十方之际。如此解时苦道即法身。复无余法。故云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也。如苦者余三道亦不可得故。但有一实谛更无一物也。是为字门之相者。举其字相而里显字义故云尔也。
  三从然下。明次第转释。自可见(云云)。
  二十八从诃字下。明诃字门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后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字相。二明字义。
  初中。因有六种者。大论十七云。复有六因。相应因共因相似因遍因报因名因(云云)及因缘义中因有五种者。大论第三十二云。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是名五因。名为因缘(云云)此事住心品委悉记之。
  二从以诸下。明字义中。前说阿字门从本归末等者。言最初阿字门为本初。伽字门乃至诃字门为末。从阿字本不生之本至伽字作业不可得乃至诃字因业不可得之末。皆悉到毕竟不生之彼岸。故云前说阿字门从本归末毕竟到如是处也。今亦诃字门等者。其义亦准前可知也。阿字从本不生生一切法者。言阿字以本不生为其义。虽然现生一切法是即不生而生。所谓无自性不可得之生也。故云阿字从本不生生一切法也。今亦以无因待等者。言诃字亦以因业不可得故。虽无因待而为诸法之因。是即无因而成因。所谓是亦无自性不可得之因也。如此始从阿字终至诃字。无生而生无因而为诸法因。譬如幻如焰乃至如镜像水月等。能所不可思议非思量忆度所及。故云终始同归也。则中间旨趣皆可知者。阿字为始诃字为终故。伽乃至娑名为中间。如此诸字门皆又如此可准知。故云则中间旨趣皆可知也。
  二十九从复次此中下。明释旋陀罗尼相中。自分为三。初明别表。二明列八种。三明作释。
  初二。自可见。
  三从云何下。明作释中。又分为六。一明释八种义。二引大品明义。三依住心品明义。四约一切契经明义。五明一字门中具无量义。六明一一字门显中道矣。
  初释八种义。三悉地仪轨亦如是。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复次下。引大品明义中。今言一切法者是总相等者。言于一切法有总别二相。其总相色等一切诸法皆一相谓无相也。故大品云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云云。如此今色等一切诸法皆悉不生无作无行无合乃至无因也。是即诸法总相也。色乃至一切种智等者。依别相说之者。色法本初不生无作无行无合乃至无因也。乃至一切种智本初不生无作无合乃至无因也。如此经色乃至一切种智等一一诸法。以一一字门释其义故。其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也。故云若依摩诃乃至义则无量也。
  三从又一一门下。依住心品明义中。又一一门者指一一字门也。当约真言住心品中等者。于彼品中说十住心浅深无自性。就彼一一住心。各以阿字乃至诃字等诸字门释其义。一一住心皆悉本初不生无作无行无合乃至无因也。又如第二住心者。约违顺八心明义。于一一心以诸字门又释之。一念齐施心本初不生也。无作无行无合乃至无因也。乃至殊胜决定心等亦如此。乃至极无自性心生时。于离有为无为界之心又以诸字门释之。本初不生无作无行无合乃至无因也。乃至第十秘密住心。于一一地以三句十心横竖配立之。于一一句一一心又以诸字门释之。本初不生无作无行无合乃至无因也。如此虽有浅深重数不可思议不同。以此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义门故。皆归阿字本不生乃至诃字因业不可得门。成无自性一理。是即诸字门旋陀罗尼义也。故云又一一门乃至旋陀罗尼也。
  四从复次下。约一切契经明义中。又分为二。初明佛语皆真言。二引智论释义。
  初中。如来一切言说无非真言者。所谓一切如来所出言音一字含无量义一句显无边德。以是义故于一字一句言名成立。是即真言如语不妄不异之音。故一切契经一一言句无非真言。故云如来一切言说乃至普入一切修多罗也。
  二从是下。引智论释义中。若一切语中闻阿字等者。释文殊五字真言之初阿字也。乃至那字义。自可见(云云)彼论者大论也。
  五从复次下。明一字门中具无量义中。是故一字门中无量义者。且举阿字之一字例诸字。故大集经第四云。于一字中说一切法。一字者所谓为阿。阿者诸字之初。菩萨摩诃萨说阿字时即能演说一切诸法。阿之言无者。诸法无根诸法无生。诸法无初诸法无边。诸法无尽诸法无作。诸法无来诸法无去。诸法无住诸法无性。诸法无出。诸法无行诸法无增。诸法无高诸法无减。诸法无主诸法无用。诸法无愿诸法无戏论亦无觉观。无说无听无处无入。诸法无我及无众生。无净无命。无名无有士夫。无外无常无相无忆。无量无为无迹无句。无等无苦无随他无随己。无报无放无取无舍。无数无身无净无秽。无转无变无受无声。无相无结无行无住。无漏无有无覆无浊。无对。无色无受想无行无识。无因无果无阴入界。无因缘无境界。无受无欲无色无无色。无诱导无黑无白。无净无思惟。无时无归无净无杂。无烧无习无屋无支。无动无住无坚无胒。无可见无可触。无光无闇。无曲无罪无实无虚。无痴无观无证。无见无闻无学无智。无触无识。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净声光明陀罗尼时。于此一字说一切法。菩萨于此一字之中说无量义无有错谬。不坏法界不失字义。菩萨摩诃萨得是陀罗尼已身口意净。举动进止众生乐见。是名身净。凡所演说众生乐闻。是名口净。修集慈悲喜舍之心是名意净(云云)已上于阿字之一字经诸法说无之义。是故无之里即有也。是阿字假有也。空有全收即中道也。如阿字者迦字乃至诃字皆亦如是。非从诃字门中但有无因义者。言诃字因业者是且一途义。是故涅槃经说呵字门云。呵者名心欢喜。奇哉世尊离一切行。怪哉如来入般涅槃。是故名呵(云云)是经以欢喜奇哉为呵字之义。故知非但有无因之义。可有无量义也。如诃字者自余一切字亦如是。故云非诃字门中乃至余字门当知例尔也(云云)所以大品经等者。如此等疏皆说四十二字。是则四十二位无自性功德法门也。与此经所说其义或异或同者。字相同字义异故云尔也。或又遮情义同表德义异也故云尔也。或彼多名句成义。此显言名成立故异也。
  六从复次下。明一一字门显中道中。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等者。于一一字门有字相字义。字相不可得为空。字义不可得为有。如此空有全体遍收常住不遍为中也。车字门镜像之意自可见(云云)。
  三从经云秘密下。明说大空点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于迦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明五类分二门。二明五字皆圆点。三明字义说不说初中于迦遮吒多波等者。于二十五对文分惠证二门。故云于迦遮乃至皆是证门也。
  二从梵书下。明五字皆圆点中。以此五字皆同圆点等者。抑壤等五字皆空点故云尔也。其义自可见(云云)。
  三从涅槃下。明字义说不说中。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义者。彼经如来性品说诸字门云。俄者一切诸行破坏之相。若者智惠义知真法性。拏者非是圣义。喻如外道。那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摩者是诸菩萨严峻制度。所谓大乘大般涅槃(云云)故云涅槃此五字亦具明字义也。今毗卢遮那佛宗者。言此经意者此五字是大空三昧也。譬如虚空远离众相而含容万像。今此大空点亦如是。自体无主而遍一切定惠法门。具足大自在力能成辨诸事也。故别不说字义也。其义自可见(云云)。
妙印钞卷第三十六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五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