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十一

  沙门阿寂纪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一疏一)

  四从初句下。明观我相中。又六。一明总举缘生法。二约五阴明义。三明观我相。四约十八界明义。五约一切法明义。六约真言明义(矣)。
  初中。谓若分段者等者。夫于因缘所生法。总有二种。所谓分段变易也。轮回六道流转生死。分分段段此死生彼。故云分段。初地初住以上断无明证中道。生死自在而示起灭。故云变易也。然今且置变易缘生。就分段缘生而作观。故云是总举从缘生法也。然于唯一明朗本有圆明中。以从缘生故必有分位差别之相。故云以法待因缘成必有差别相也。行者者指真言行者也。今此分段中何者是心等者。释是心离众相而不可得也。尔时一切诸法等者。如此观达时一切诸法皆悉不可得不可思议。而不异自心实际不可得不可思议也。故云尔时乃至不异于心也。余自可见故不委释(云云)。
  二从复下。约五阴明义中。复观内身者。上总举从缘生法而作观已故。次复历内五阴而作观。故云复观也。内身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
  问。初色者云何。答。若依俱舍等。立十一色。所谓五根五境无表也。此中初五根是不可见有对色也。五境中初色境一者可见有对色也。声香味触四者不可见有对色也。无表色一者是不可见无对色也。若依大论者。彼论第三十六云。色众者可见法。是色因缘故亦有对。有对者亦名为色。如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未得道者亦名为道人。何等是可见。一处是可见有对色。气分一入摄(私云一处者五境中初色也)余九处(私云除色余五根四境也)及无作业名不可见色。有对者十处(私云五根五境也)无对者无作色(私云无表色也)有漏无漏等分别亦如是。如经说。色有三种。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当知非但眼见。是故内外十处能起五识者皆名色(云云)又有一种色。同论云。复有一种色。所谓坏恼相。众生身色名为坏恼相。非众生色亦名为恼坏相。恼相因缘故亦名恼。譬如有身则有饥渴寒热老病刀杖等(云云)又有二种色。同论云。复有二种色。所谓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业色非业色。业色果色。业色报色。果色报色。隐没无记色。不隐没无记色。可见色不可见色。有对色无对色。有漏色无漏色。如是等二种分别色(云云)复次有三种色。论云。有三种色。善色不善色无记色。学无学非学非学色。从见谛所断生色从思惟所断生色从无断生色。欲界系色色界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贪欲有色能生瞋恚有色能生愚痴。三结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贪善根不瞋善根不愚痴善根。如是等诸三善法应广说。有色能生隐没无记法能生不隐没无记法(云云)复次有四种色。论色云。复有四种色。内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四大及造色三种善不善无记。身业作无作色口业作无作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止色(恶不善业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余无用之色也)如是四种色(云云)复次有五种色。论云。复有五种色。身作无作色口作无作及作业色。五情五尘。粗色动影像诳色。粗色者可见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如土石等。动色者有二种。一者众生动作。二者非众生动作。如水火风动作。地依地故动。下有大风动水水动地。风之动树。酒自沸动。如磁石[喻/羽]铁。如真珠玉砗磲玛瑙夜能自行。皆是众生先世福德业因缘不可思议。问曰。影色像色不应别说。何以故眼光明对清净镜故反自照见。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现无更有法。答曰。是事不然。如油中见像黑转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横观则面像广。纵观则面像长。则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皆有面像。则非一面像。以是因缘故非还见本像。有镜有人有持者有光明。众缘和合故有像生。诳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闼婆城等。远诳人眼。近无所有。如是等种种无量色总名色众(云云)已上释色蕴毕。次受蕴者。依俱舍等意者。大地法中随一也(领纳苦乐忧喜舍等为义)所谓苦乐二受。唯五识相应身也。是即欲界及通初二禅也。唯乐受第三禅意识相应身也。忧喜二受唯意识相应。是又欲界并通初二禅也。舍受一通六识相应也。又云味受力故贪着诸欲。又大论云。受众者内眼外色缘合。欲见有明有空。色在可见处。如是等因缘生眼识。是上因缘及识和合故。从识中生心数法名为触。是触为一切心数法根本。三众俱生。所谓受想行(云云)又云。复次有二种受。身受心受。内受外受。粗受远受。净不净(云云)又云。复有三种受。苦乐不苦不乐。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系(云云)又云。复有四受。内身受外身受内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应受。及四流四缚等相应受。是名四种受(云云)又云。复有五种受。乐根苦根忧根喜根舍根(云云)又云。复有六受法。六识相应受。意识分别为十八受。所谓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喜。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忧。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舍。乃至意识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净有垢为三十六。三世各三十六为百八。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名为受众(云云)已上释受蕴毕次想蕴者(于男女等境取差别为义)文云。倒想力故贪着诸见(云云)又大论云。复次佛说有四种想。有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小想者觉知小法。如说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缘想名为小想。复次欲界系想为小。色界系想名为大。三无色天系想名为无量。无所有系想是名无所有想(云云)次行蕴者。心所四十四并十四不相应。以上五十八为行蕴摄也。心所四十六中。受想二别立为别蕴故。文云。味受力故贪着诸欲。倒想力故贪着诸见(云云)又大论云。行众者。佛或时说一切有为法名为行。或说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属身故。口行者觉观。所以者何先觉观然后语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乐取相心发。是名意行。心数法有二种。一者属见。二者属爱。属爱主名为受属见主名为想。以是故说是二法为意行。佛或说十二因缘中三行。福行罪行无动行。福行者欲界系善业。罪行者不善业。无动行者色无色界系业。阿毗昙除受想余心数法。及无想定灭尽定等心不相应法。是名为行众(云云)次识蕴者(了别为义)依俱舍等意者。于此识有七。谓六识及意界也。此七者一之心王也。大论云。识众者。内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觉名为识。以内缘力大故名为眼识。乃至名为意识(文)亦如聚沫泡炎芭蕉幻化者。以此五喻五蕴不实也。问。若然者以此五种之喻。总为喻五蕴不实。将又以五种喻配当五蕴而为喻耶。答。如所难虽不遮有两义。正以五种之喻配当五蕴为正义也。所谓以聚沫喻色蕴之聚集。以泡喻受蕴之无实。以炎喻想蕴之不实。以芭蕉喻行蕴之无常。以幻化喻识蕴之妄计也(云云)自求性实等者。以如此五之喻。一一次第谛观五蕴无性不实。都以不可得也。五蕴尚不可得。何况于此五蕴而得有心耶。故云自求性实乃至而得有心也。从粗至细等者。从色蕴之粗至四蕴之细故。去广就略者。去四蕴之多就色蕴之一故也。乃至现在等者。如此历三世明观察。过去际不可得也。未来际不可得也。乃至现在亦无一念住时。故知众缘合故假有也。众缘离故无也。离合本来常住故中也。故云乃至现在乃至即中也。但非谓如彼显宗空假中也(更问)远离一切者。离去来一异有无生灭净不净动不动等一切二法分别之戏论。而住本不生自性清净阿字门。故云远离一切乃至入阿字门也。既广对五隐说自心实相义已。故云已上广对五阴已说观诸法实相也(已上等之六言在下烂胞也)是即总结五阴也。
  三从次明下。明观我相中。如上于诸阴等者。次上历五蕴从粗至细从广就略种种谛观终心不可得也。何况我人寿者。大论四十四云。问曰。我乃至知者见者等云何净。答曰。种种求觅我想不可得。是名我净。第一义中无净亦无无净。譬如沈臭死狗。乃至皮毛血肉骨髓都尽。是时非狗非猪。不得言净不得言不净。我乃至知者见者亦如是。以无我空智惠求我相不可得。是时非有我非无我(云云)又同论八十九云。须菩提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相分别中。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名。何等是相。佛言。以此名强作假施设。所谓此色此受想行识。此男此女。此大此小。此地狱此畜生此饿鬼。此人此天。此有为此无为。此须陀洹乃至此辟支佛道此佛道。须菩提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一切有为法但有名相(云云)以是义故云何况我人乃至有心可得也。如长爪等者。彼长爪梵志。以一切不受法虽为最极。而不知此不受一切法之无自性故还堕此见。故云如长爪乃至受是见也。今亦如是等者。取着毕竟独空智惠不能拔出此见。还为此见所烧。如大论九十二(云云)汝等若着是法能生苦恼。譬如热金丸虽是宝物投则烧手。如是菩萨教化众生行菩萨道。自无所著(云云)是亦如此。着观空智惠。不知自心实相不可思议从缘起之万法。故云取着观空乃至得入真净菩提心也。
  四从次复下。约十八界明义中。次复说十八界等者。释经之若界若处。然者可校牒也。广明此三法者。总指三科之法。所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以此三科法摄尽一切法。故云已摄一切法也。
  五从复云下。约一切法明义中。即是摩诃者。大品等。始从五阴终至种智菩提。约一一法明诸法实相之义也。故云即是摩诃乃至不可得也。复次如声闻等者。声闻人即阴界入求我。离阴界入而求我。相在而求我。终皆不可得。尔时于八正道中。远尘离垢得法眼生。法眼生者即小乘初果也。故云复次声闻人乃至正法眼生也(云云)。
  六从真言下。约真言门明义中二。一明秘要法门。二明顿悟法门初中初观阴入界等者。五相成身中妙观察智分也。即时悬悟自心本生等者。通达心修菩提心等分也。于如来知见者证金刚心等分也。远尘离垢等者。指除盖障三昧也。得法眼净者。指初法明道位也。以小乘断见惑证初果位。寄齐今宗得除盖障三昧入初法明道位也。若不作如是者。若不用五相三密方便直说真净菩提心。众生无由悟入。当知今此五相三密方便者。最上甚深秘要法门也。故云若不作如是乃至秘要法门也。
  二从如余下。明顿悟法门中。如余远离方便等者。指四家大乘诸菩萨也。未能远离等者。九种住心等各各至极果位。皆是今宗所言本心之影像也。如执水中影像。终不识天上本月也。故大论第六云。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性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如水中月(云云)私云。随义转用以自宗意。此中实法性月者。自性清净满月住无垢常住净虚空中。所谓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之大菩提心是也。凡人心水中者指九种住心人。如云我是凡夫。心水中者指彼空无相心水。此空无相之心水中各有所证得之法执。是则如影。以贪着此影像故不见本来清净本月也。故同论云。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故取诸相等。诸得道人笑之(云云)私云。小儿譬显人。大人譬密人。身见譬各各法执。无实智譬无真言如实知见。又云。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揽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惠杖揽心水。则不见吾我诸结使影(云云)私云。静水中者指各各所证三昧。所谓如他缘乘。于圆成不变之静水中见唯识唯心影像。如觉心不生者。于八不正观静水中见毕竟中道之影像。如一道无为心者。于三谛即是静水中见本地无作之影像。如极无自性心者。于海印三昧之静水见十佛自境界之影像。皆悉于心外之静水中各见其影像。终不见知秘密庄严之天月。故云以种种门乃至心之影像也(云云)今真言行者等者。于初发心时直住如实大菩提心。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故云于初发心时乃至不由他悟也。是则速疾神通乘教义。故云当知此观复名顿悟法门也已上广明着处毕。
  三从经云下。明法明道位中。自九。一明得五障三昧。二明常住佛会。三明得五神通。四明得陀罗尼。五明次第相释。六明生槃不着。七明住无为戒。八明通达正见。九明信解力。
  初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三。一明初入如来境界。二明法明义。三明正得除盖障三昧初中入佛智惠等者。所言佛智惠者。指一切智智极果。有无量方便门等者。如彼显乘有无量入佛智惠门。所谓六度四弘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门也。今此宗直以如实大菩提心即得入一切嘉会境界。故云今此宗乃至如来境界也。
  问。上云真语为门。今云直以净菩提心为门。然者于今宗既有种种门耶答。上真语为门者。是即大圆镜智所出音声也。彼大圆镜智自他三密宛然明朗无碍。知见此自他平等三密名为净菩提心。故释云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也。是即大圆镜智所现自他三三平等净菩提心为门之意也。譬如弥勒等者。此事上引入法界品文悉记之。今引之为例证者。彼说初地功德故。以证初法明道位也。
  二从法明下。明初法明道位中。又三。一明清净除灭。二明譬喻。三明合譬初中。法明者以觉心等者。前约种种着处明自心本不生义毕。故其心清净而安住本初不生之大圆明。初明知见古佛所行之大道故云初法明道也。菩萨住此者。菩萨初得入初法明道位时。妄想颠倒所有一切烦恼业障苦报皆清净深灭也。是即非断灭。但除其执不断法体也。譬之意亦尔。了知非毒毒气自除。只是本来玩好之具也(云云)。
  二从譬如下。明譬喻中。譬如暗中者。譬文自可见(云云)。
  三从行人下。明合譬中。行人亦复者。今以上譬文一一合譬者。人暗中者。人有九种暗亦有九种。虽然不知自己本来之利宝之同一也。所言利宝者。自心万德之净菩提心如意宝是也。此宝自本有心内之库藏。然如实自不了知故。妄计谓贪瞋痴之三毒。是即譬依无明所起根本烦恼也。故云譬如暗中乃至以作毒想也。其心执著者。譬起枝末烦恼。垂欲命终者。譬依此根本枝末烦恼业。从冥入冥后苦赴苦将欲断法身立惠命也。时有良医等者。譬如来遍照大医王哀之晓其本有见其缘起。唯三部万德之外一微尘计无妄执烦恼之体。是即知见之本来常住佛莲金三部之妙体也。即时引主伤处者。譬押父母所生肉身以五智之明灯明彻照之时。教示一切众生色身实相从本际以来常是毗卢遮耶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便成法界也。犹见所伤等者。譬如此虽觉知父母所生之色身即毗卢遮那之智身未转苦道之众涂也。了知非毒等者。譬觉知烦恼贪嗔痴三毒即佛金莲之三部圣众心地巳。修三平等妙行不久得除盖障三昧住初欢喜地也。余文可见(云云)。
  三从经次下。明正得除盖障中五。一明离烦恼障。二明业障。三明生障。四明法障。五明所知障。
  初中二。一明标经文。二明正释烦恼障。初文可见。
  二从是中下。正释烦恼障中。一者烦恼障者。此中有根本枝末烦恼。且依大论等。贪瞋痴三毒名为根本烦恼。八万四千名为枝末也。所谓贪欲有二万一千枝末。瞋恚有二万一千枝末。愚痴有二万一千枝末。三毒等分有二万一千枝末。故成八万四千枝末烦恼也。故云谓根本乃至障盖净心也。及由宿世偏习等者。或贪欲深而嗔痴浅。或瞋恚深而贪痴浅。或愚痴深而贪嗔浅。或执有执无。如此等有种种无量偏执不入佛法也。故云及由乃至不入佛法也。
  二从二者下。明业障中。二者业障者。过现造十恶五逆四重诽法等无量重罪故。趣种种恶趣不入佛法也。
  三从三者下。明生障中。三者生障等者。谓虽得国王大臣等胜上无难生处。而其身无暇而不暇咨访善知识。故云不入佛法也。
  四从四者下。明法障中。四者法障等者。以先世障正法故。不逢善支不闻正法故。不入佛法也。
  五从五者下。明所知障中。五者所知障等者。或师欲授弟子不受之。或弟子欲受师亦不授之。故师弟不和合不入佛法也。魔事品中所说如斯矣。
  二从行者下。明常住佛会中。自四。一明结前句。二明见十方佛。三明常在佛会。四明成就佛法。
  初结前句。自可见。
  二从尔时下。明见十方佛中。尔时于自心中等者。法界即自心自心即法界故。于遍周法界中常见油麻之诸佛。故云于自心中乃至如观明镜也。
  三从乃至下。明常在佛会中。乃至于诸者。得此三昧已。行住坐卧常在佛会。所以然者。于普门法界自本三部圣众心地外无微尘许之余法。然以妄见故见贪嗔痴等烦恼业苦。今此烦恼业苦皆悉除灭故。于普门法界常见一切诸佛也。
  四从时诸下。明成就佛法中。时诸圣者等者。今此真言行者得除盖障三昧。初列在诸佛会座故。先达圣者常以胜妙方便慰喻新入圣者。依之欢喜悦乐即成就一切佛法也。当知行人者。以横得且云同。非全成也。是即于初地横具足成就诸地功德。故云位同大觉也。虽然非第十一地极果。故云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也。犹如净月者。自然自证大菩提心体如净月体。虽然如净月初日乃至十五日圆明渐增。净菩提心亦如是。修生显德智用位位增进。至究竟大牟尼位。如初日月体次第增进第十五日圆满也。第十五日方等者。大集经第三十五云譬如十五日月一切圆满照于月爱摩尼宝珠。如是宝珠以月光故能出多水。满于小河及诸大河又满大海(云云)私云。第十五日月譬妙觉果满之大智。月爱摩尼宝珠譬自性清净之本心。此宝珠所照于月光者。譬以本有智照本有境之自受用境智冥合。能出多水者。譬成自受用智体已于普门法界出大慈大悲水润一切众生。所谓以今宗意随义转用者。小河譬人天二乘等得益。大河譬四家大乘等得益。大海譬真言秘密得益也(云云)。
  三从又行下。明得五神通中。自二。一明游诸佛刹。二明广修诸度。
  初中。不动本心等者。不动自然自证大菩提心八叶中台藏。而现第二第三等种种随类之身口意。广度无尽众生界故也。
  二从兴种下。明广修诸度中。兴种种供者。以净菩提心所起行愿。遍于普门法界供养无量善知识。诸度满足十地究竟。故云兴种种乃至修诸度也。
  四从复由下。明得陀罗尼中三。一明结前生后。二明解方俗言音。三明知众生心行初中。复由意根净故者。其心住如实净菩提心故云尔也。
  二从次得下。明知方俗言音中。得解无量等者。于普门法界无量无边无尽无余众生界。种类若干各各言辞句等。处处往往方俗言音等。一一次第通解之。故云得解无量乃至一切世界亦如是也。梵本噜多等者。大小长短等诸声皆其梵语别也。如此等梵语多含而虽难具翻。其一一梵语多含言音句义等一一通解之。如南赡浮提。东西北州之言音亦尔也。四州六欲四禅等言音亦尔也。如一四别者。小千中千大千乃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尽空法界一切世界。通多大小长短等诸声亦尔也。故云总持境界无所不得等也。
  三从以得下。明知众生心行中。自五。一明结前生后。二明众生通塞。三明引论证。四明悲智满足。五明生佛平等。
  初中。以得陀罗尼者。结前生后句也。
  二从能知下。明众生通塞中。能知一切众生者。能知一切众生贪行多少瞋行多少痴行多少。及三毒厚薄。故云能知一切众生乃至无量差别也。
  三从如释下。明引论证中。如释论等者。彼论八十四云。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道种智是菩萨智。佛言。一切道菩萨应知。若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具足知。亦应用此道度众生。亦不作实际证(文)亦皆互用无碍者。六根互用故。如法花说(云云)。
  四从又能下。明悲智满足中。又能观彼根缘等者。能知一切众生可度不可度上中下等种种根缘而成就众生。行如来事庄严佛土也。当知真言门等者。真言行者不阙法则精进修行。以父母所生肉身一生间可至此除盖障三昧之位也(云云)。
  五从复次下。明生佛平等中。复次如上所说等者。指今初法明道所显功德也。此诸功德者更非别物。只是一切众生本有常住万德。然为无明所覆障不开发故。未能发起秘密神通力故也。
  五从今此下。明次第相释中。今此真言门等者。如上诸句一一次第转释也。其文可见。
  六从复次下。明不着生槃中。复次行者等者。处于生死证于涅槃。不着生死不染涅槃也。无间犹可住。何况于自余众生趣哉。是则净菩提心势力法尔然也。
  七从如是下。明住无为戒中五。一明结前生后。二明释戒义。三明譬。四明合譬。五简小戒。初可见。
  二从即是下。是释戒义中。即是不从师等者。得法明道时妄想烦恼热恼自深灭。自然至自心清冷之池。是故不从他得故云不从师得住无为戒也。
  三从譬下。明譬中。譬如水性等者。水性自本清冷譬自性清净之心水也。遇薪火因缘者。薪譬烦恼。火譬业。灼烂诸物譬苦果也。
  四从真言下。明合譬中。真言行者等者。得此三昧时妄想颠倒之烦恼业苦除灭。故自心即本性尸罗也(云云)。
  五从如声下。简小戒中。如声闻等者。众缘具足作法受得故方便守护。但期尽形故寿尽戒亦亡。非如此戒世世生生无失犯也。
  八从又由下。明通达正见中三。一明结前生后。二明释其义。三明引法华经。
  初中。又由住斯戒故等者。结前生后句也。
  二从实智下。明释其义中。实智增明等者。于地前凡夫地虽发如实菩提心。未得此三昧故实智昧劣也。今得除障三昧住法明道故实智增明也。逮见不思议中道者。非空之空者金刚部也。非假者莲华部也。非中之中者佛部也。甚深缘起者。今此三部圣众虽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不从离生。然亦内因外缘具足而出世。故云甚深缘起也。制止八颠者。断常一异去来有无等也。远离二边者。如此八倒皆不出二边。所谓断常二边。乃至有无等二边也。
  三从迦叶下。明引法华经中。迦叶亦云等者。信解品云。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云云)。今从不证真实阿罗汉以前。皆是不得如来正见故云邪见也(云云)余文可见(云云)已上释答第二问毕。
  九从今此下。明信解力中二。一明结前生后。二明结释经文初文可见。
  二从即时下。明结释经文中。自六。一明无碍智生。二明不能天魔动。三明结归经文。四明坚固信解力。五明喻。六明取要言之。
  初中。无碍智生者。于此位获得四无碍智。于普门法界一切诸法而通达无谬。犹如明眼之人于日中见众色无谬也。
  二从虽无下。明不能天魔动中。虽无量天魔等者。然者何故不举烦恼五蕴死魔等三种耶答。得除盖障三昧故。烦恼除去通达人法二空故。五蕴魔无之。永离生死故死魔亦除。故不举三种魔。只举天魔也。天魔远至第十地。是即佛果一障也。故今犹举天魔也(云云)相似波罗蜜者。天魔为妨大法。化作佛身虽说相似波罗蜜。不生一念疑虑之心也(云云)三从故经下。明结归经文。自可见。
  四从以如下。明信解力中。以如正见等者。地前非不退故非信心坚固。今得除盖障三昧成无碍智故。得最上坚固信解力也。又地前信而非解。今信解成就也。依信解力进修如实巧度故。无量一切佛法皆悉成就也。
  五从龙树下。明喻中。龙树以为者。譬显密渐顿不同。上具引之释毕(云云)。
  六从故佛下。明取要言之。自可见。是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初地菩萨也。无量功德者。横皆悉成就十一地功德故也。二地以去但此初地横得之功德竖开出之许也。具如华严经等说初发心住功德也已上释答第三问毕。
  三从尔时下。明萨埵九问中。自为九。一总明全同意。二明问菩提生。三明问发菩提心相。四明问心续生次第。五明第四第五问。六明问心妙功德。七明问以何行云何修。八明问心殊异。九明总结(矣)。
  初中。又二。一明总广牒。二明释其意。初自可见。
  二从如上下。释其意中。如上佛说等者。上约着所等广明心实相故云尔也。时金刚手等者。言既虽明自心无性。未知云何发菩提心云何行菩提行云何证菩提果等。是故金刚手以此心致九问也。故云时金刚手乃至广演其义也。是中略有九句者。以一问为一句故云尔也。
  二从云何下。明问菩提生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初别牒可见。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云何世尊等者。是明第一问也。如华严等者。彼经第七贤首品云。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穷劫犹不尽(文)同第十云。尔时天帝白法惠菩萨言。佛子初发心菩萨为成就几功德藏。法惠答言。佛子乃至我当承佛神力具足演说。佛子假使有供养东方阿僧企世界众生一切乐具乃至一劫。然后教令净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于意云何。彼人功德宁为多不。帝释言。佛子除诸如来其余一切不能称量彼人功德。法惠菩萨语帝释言。佛子初发心菩萨功德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亿分百千亿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数不可譬喻不可说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云云)都此经中说初发意功德。不可胜计(云云)此中直问心之密印者。直问虚空无垢自性清净之最秘密印也(云云)是问发菩提心自性也(云云更问何印)。
  三从第二下。明问菩提心相中。第二句云复者。言已发菩提心者菩提性成于内必其相可影于外故。其发菩提心之相云何问也。如般若等者。如上引之(云云)余文自可见。
  四从第三下。明问心续生次第中。第三句大勤勇等者。始自一念齐施心终至净菩提心。有几心数次第而问也。是心者指初法明道位也。
  五从第四下。明第四第五问中。第四第五句者。此有二问。所谓第四问心相续生诸差别之相。第五问相续胜进之间经几时而得究竟大牟尼净菩提心位也。
  六从第六下。明问心妙功德中。第六句等者。谓问于此净菩提有几功德也。
  七从第七下。问以何行云何修中。第七句云等者。此亦应有二问。谓一者问应用何等行。二者问何应修行也。
  八从第八下。明问识心与殊异心中。第八第九句等者。谓有二问。一者问异生异熟识心。二者问瑜伽行者种种殊异之心也。
  九从阿阇下。明总结中。自三。一明分为十句。二明一部始终说九问意。三明如来答不次第。
  初中。阿阇梨等者指善无畏也。或可为十句者。及彼行修行句分为二句故成十句也。
  二从从此下。明一部始终说九问意中。从此以后等者。一部始终世尊以此九问之意而演说也。故云从此以后乃至广分别说也。
  三从然佛下。明如来答不次第中。又三。一明结前机得益。二明存烂脱。三明生疑尽流。
  初中然佛等者。佛如金刚手之问次第不说。而守前机之得益。前后不次第说也。故云然佛观当时乃至得意求宗也。
  二从或下。明存烂脱中。或后问等者。为诚慢法者烂脱说也。故云文无定准也。
  三从或转下。明生疑尽流中。或转生等者。言先前机生疑虑故。先问答往复而可有利益之时。如来不论萨埵发问之次第而说之。尽彼支末之流难也。
  四从次如下。明如来答中。又五。一明结前生后。二明如来赞叹。三明答菩提生。四明答菩提相。五明答心续生。
  初中。次如来答金刚手等者。释经之如是说已乃至告金刚手言之文也。是结前生后句也。
  二从善哉下。明如来赞叹中。又四。一明约大智叹。二明约大悲叹。三明表所答深大。四明诫听。
  初中。以从如来种性生等者。言以本不生际为如来种性。今此执金刚从●字本不生虚空无垢大菩提生。故云从如来种性生也。是即正指如来自然自证大菩提之体。从佛身语心生者。从如来三部之妙用生故云尔也。
  二从如前下。明约大悲叹中。如前大日世尊等者。如世尊普应大悲境界。知金刚手亦为无量不可思议众生。而立三密平等大行。破裂大疑网。同应之得三三平等句无尽庄严藏。故云善哉真佛子也。如大论云。大利益众生故。欢喜赞叹言善哉善哉。是即如佛世尊。大智大悲无胜无劣。故云真子。如大论第七十二云。复次经说有三种子。一者不随顺生。二者随顺生。三者胜生。世人皆愿二种子。随顺生胜生。佛法中唯欲一种。随顺。以无有胜佛故。又云。佛子有五。皆从口生法生。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入正位菩萨。辟支佛虽佛法中种因缘。无佛时自能得道。不能言从佛口生。因缘远故(文)私云。已上文说非胜生劣生名为佛子也。
  三从次云下。明表所答深大中。三。一明牒经。二明总表三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总表中。略有七义故名大乘者。总表七义也。
  三从一者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释大乘句。二明心续生。
  初中又二。一明大义。二别明乘句义。
  初中。八。一明法大。二明发心大。三明信解大。四明性大。五明依止大。六明时大。七明智大。八明结释。
  初中。一者以法大故者。指三平等句法门也。此三平等法门横遍十方故云广。竖穷三世故云大。非九种所量境界故云甚深秘密。无尽庄严库藏故云藏。乘如此之法升大日如来万德圆满华台故云毗卢所乘也(云云)。
  二明发心大中。二者发心大者。以如实大菩提心志求无上菩提。以同体大悲誓普授一切众生。如此发心坚固不动也。如华严经云。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云云)故云谓一向志求乃至法界众生也。
  三明信解大中。三者信解大者。谓于凡夫地。或依知识经卷。或依阿阇梨教授发如实菩提心时。自心是佛之信根普遍法界三密平等之信力。四魔失力故云信。此信者是非仰信之信。即是如实觉知名为信。所谓如大论七十二云。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中佛能知。众生闻所说而信者此中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云云)故知今信者如佛智佛见而知名为信也。解者如此信心坚固。而到初法明道位。明解恒沙佛法故云解也。是信亘地前地上。解独限地上也。故智论云。此中说微妙寂灭智者能知。智者必有信先信知(云云)余文可见(云云)。
  四明性大中。四者以性大故等者。言性名不改。是即常住不灭自性清净心。是即生佛平等自性也。故云谓自性乃至等共有之也。
  五明依止大中。五者依止大故等者。言以六大无碍色心平等为三种世间之大依止处也。百川趣海者譬识大。卉木依地而生譬五大也(云云)。
  六明时大中。六者以时大故者。言今真言行者经历时者。是非彼三世定量之时。即是超越三时。于如此时秘密神通应用无时暂息。故云谓寿量乃至未曾休息也。
  七明智大中。七者以智大故者。言妙境妙智本有常住而周遍法界。共穷法界源底犹如函大故盖随大。故云谓诸法乃至函盖相称也。
  八从以如下。明结释中。以如是七因缘故者。总结也。于诸大乘法门者指四家大乘。犹如醍醐等者前四味譬四家大乘。真言秘藏譬醍醐也。
  二从乘名下。明别乘句义中。又二。一释乘义。二释句义。
  初中。乘名进趣者。谓从如实发菩提心。乘三平等神通。任运增进速到佛地故云乘名进趣。
  二释句义中。句名止息者。言大智满足无复可增名止息。所谓金刚不坏大菩提心任运增进。终到第十一地而止息。故云尔也(云云)
  二从心续下。明心续生之相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虽此下。明随释中。自四。一明心毕竟常净。二明譬喻。三明合譬。四明秘密印。
  初中。虽此心毕竟者。直指一切众生本心云此心。然此心毕竟常住而清净无染也。
  二从犹如下。明譬喻中。又二。一明举毕竟常净譬。二明举从缘生即不生譬。
  初中。犹如虚空等者。譬众生自心毕竟常住不变。毕竟清净不染。毕竟离一切诸相也。故云虽此心乃至离一切相也。
  二明举从缘生即不生譬中。犹如大海波浪等者。谓譬此心毕竟常净而虽离一切相。亦从因缘生而不生也。故云而亦从因乃至鼓怒相续也。
  三从当知下。明合譬中。当知是心等者。谓大海譬于本心故。波朗譬于从缘生法。风飙譬于所缘也。
  四从诸佛下。明秘密印中。诸佛秘密之印者。此中印者印持决定义也。复秘密之印者彼菩提生印也(更问)凡夫者指三个住心。二乘者指大小二乘也。两种外道者佛法外佛法内两种也。所谓不识知如来内证之法以前。皆是邪见所摄。故疏第十二云。凡一切不了内证秘密法者皆是外道也(云云)非但不识无生灭心等者。如迷东者不知西。非啻失东西而四方皆迷。故云是故凡夫乃至应谛听也。
  三从次偈下。明菩提生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是略下。明随释中。又五。一明定所答。二明菩提心生分齐。三明譬喻。四明法明道功德。五明结释。
  初中。是略答初问等者。是则答金刚手九问之中第一云何世尊说此心菩提生之问也。
  二从今佛下。明菩提心生分齐中。今佛告言等者。言此菩提心超越百六十心等三妄执。然后净菩提心生。故云今佛告言乃至净菩提心也。
  三从如有下。明譬喻中。如有人问云何等者。言云何问知此乳中醍醐生。譬于问从众生之自心云何菩提生。答言乳酪生熟苏等者。乳譬於越世间三心。酪譬于过二乘。生苏譬於越菩萨乘。熟苏譬於越权佛乘也。然后醍醐生譬于净菩提心生也。
  四从行者下。明法明道功德中。行者最初等者。指初法明道位云最初也。此位正开出净菩提心如意宝。故云开发金刚宝藏等也。得除盖障三昧故云离四业生也。曼荼本佛此时初生现。故云佛树牙生也。初地以去此牙任运增广。速至大牟尼位。故云生广大功德也。
  五从若知下。明结释中。若知自心等者。自心者指华台八德。有如是印者指彼自然自证最秘密印。此印者是此心相貌也。故云喻心相貌也。喻犹觉也。甚深甚深(更问)。
妙印钞卷第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二十一日。金刚佛子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