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46 册 No. 1935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No. 1935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孙继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四明沙门比丘知礼。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讲主昭上人(左右)五月二十六日。本州国宁寺传到上人。答十义书一轴云云。答释未善读文。纵事改张终当乖理。始末全书于妄语。披寻备见于谄心毁人。且容坏法宁忍欲敷后难恐混前文。故且于十科立二百问。盖恐上人仍前隐覆不陈已堕之愆。更肆奸谀重改难酬之问。故先标问目后布难词。必冀上人依数标章览文为答。母使一条漏失。欲令正理分明希不延时庶塞颙望。

  问辨讹云。观有二种。一曰理观。二曰事观。今文不须附事而观。盖十法纯谈理观。故且二种观法各能观境显理。既不附事相而观。乃是直于阴入观理。此则正是约行理观。今那云是事法理观耶。

  问夫名事法为理观者。须托事附法入阴心用观。显理方名理观。今文既不附事托阴而观于理。何显而名理观耶。

  问附事显理乃是一种观法。何得标列云观有二种。一曰理观。二曰事观。岂以所附事自为一事。所显理更立为一理观耶。

  问约教明三法对观心。三法但名为事。今文既非约观三法。那名为所显三谛耶。

  问辨讹云。今文理观事事全成于法界。心心成显于金光。既不附事相法相。则是直体阴入事事成不思议境。则十乘心心显于金光既尔。得不是约行理观耶。

  问十法若非约行理观。那得便是普贤端坐念实相耶。

  问答疑书。既云普贤观法证前圆谈。理观示可修义。何故释难书转云念念相续。及念实相令依止观修证耶。

  问若非约行理观焉。得念念相续焉。得入理证果耶。

  问答疑书云。此玄直显心性义同理观。若少带事法且非直显心性。唯约行理观直观阴心显性。此玄既直观心显性。那非行约理观耶。

  问今文既是约行理观。那无拣阴及十乘耶。

  问本立十法是约行理观。故废后附法观心。约行观既不成。后文观心如何废那。

  问此玄十种三法。乃是正谈果法。何得是直显心性耶。

  问所引五章但称涅槃。只是佛性乃是正谈果法。该于因人佛性。岂是直显众生佛性耶。

  问如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乃是直显心性该得佛法。岂名直显佛法耶。

  问诰难书特问此玄正谈佛法。那名直显心性因。何不答何得二三处。改云予不许直显法性耶。

  问今既牵率而答。何得言心性处。不言直显。言直显处不言心性。岂非四字全书恐义乖返耶。

  问答疑书云。此玄文直显心性。今何改云学者备览妙玄。已知心性遍生遍佛。故观此果法知是心性。此岂非妙玄自显心性。此玄不显心性。何得云此直显心性耶。

  问予云。良师取意讲授义合诸文。仁尚不伏。仁立学者先解妙玄。方寻此部出何文耶。

  问既此玄直显心性。故十法皆以理融。妙玄不直显心性。故十法不以理融学者解彼心性尚能融于他部何不自融当部。而更观心融之耶。

  问此玄十法文显标云为未有智眼。约信解分别。那云纯被妙玄深达心性人耶。

  问只为此玄附于如来所游十法。广示心观故至经文不论观解。何得据被废此观心耶。

  问此玄大师被在日。当机故须即示修法。涅槃玄是灭后私制既。非当众策观。故且缺如以托讲者仿诸部授人。那云学者自知耶。

  问妙经文疏虽叙偏小。本被习圆之人。故附文作观多分在圆。令一一文不违所习。据何文证知是久习止观之人。岂大师讲妙经时。预为玉泉寺修止观人示观心耶。

  问所据观心销开等。欲成观心销文是要。且开等具于四释最后旁用观心销之。观销若要何不居初。又何文云观心销是要耶。

  问大师说玄疏时。尚未说圆顿止观。何得纯为久习圆顿止观人。示事法观耶。

  问妙玄观心。令即闻即修不待观境。那云指示行人。须依止观中修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何以称久修者。本习耶。

  问本习既是拣境修观。今文亦拣恰称本习。岂以太称而以为非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将何以指示。令于止观中修耶。

  问止观既拣境修观。今文预拣示之。有何乖违耶。

  问发挥本据十法有六即义。故不观心。妙玄十法一一细示六即。何故却云彼文须有观心。观于十法耶。

  问此玄十法以一法性贯之。故不须观心。妙玄十法岂不以一理贯之。何故须有观心耶。

  问仁以此三法欲类净名疏。法无众生具观心义。彼约研心修观辨三法。此谈果证三法。那具观心义耶。

  问仁立十法。只是三谛异名故具观心义。既类法无众生。彼约所观所显。能观能显能破。能破助道正道自行利物。论三法此既一向是所显谛。理安类彼文具观心义耶。

  问又云此三法具修性义。故具观心义释毗耶离城。具论修性三德。何故更示观心耶。

  问此十法从三德至三道。而辨妙玄十法。从众生心性三道辨至极果。一一皆具六即。何故却须用观心观之。此文何故不用观之耶。

  问摄事入阴用观显理。方名摄事成理。故妙玄五义正观心文俱明观阴。仁何但云摄事归理。不云入阴观理耶。

  问今十法文既不摄入阴心。又无观法显理。那名事法理观耶。

  问辨显立十法。纯是理观。修证之法同普贤观。何故改云只有理观义耶。

  问常坐虽观三道事境。既非起心末事。又非借事立观。乃是直显心性。那名事观耶。

  问观于一念及三道。皆是直附事境观。只是一种理观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常行观相好是立事境。三观依之显理方成一种观法。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随自意推于末事四运叵得。只是一种事观。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今约四三昧。论事理二观辨讹。既云不须附事而观。即是不附三道相好。幡坛白象起心等事。乃是一念法界观空之理观既尔。十法那无一念。等十乘耶。

  问辨讹既立十法纯谈理观。遂问何无理观拣阴十乘。仁既不立纯是事观。那责不问事观。拣境并十乘耶。

  问大意与正修。事仪与理观。互有广略。举四行必带正修观法。予将常坐为难。已摄正修何得枉。云常坐唯在大意耶。

  问予云。若依五略修行证果能利他者。一是闻师取意教授。二是宜略即能修证。那得枉。云五略自具十乘耶。

  问若诸经与妙经观体全同。何故妙乐云此示观解异于他经。他经岂无圆观耶。

  问前时圆教欲修观人。既未闻开于声闻。那能自用开显之理为观体耶。

  问若二经圆理是同。妙玄十法。那无理融耶。

  问妙玄一心成观。那类方等忏仪未成之观耶。

  问若执王数相扶观。王必观数何故约识心修观。后更历四阴观耶。观时既然悟时那不然耶。

  问王城耆山房宿。万二千数皆观阴入。那云事法观。不立阴入为阴境耶。

  问既云又诸观境不出五阴。今此山等约阴便故山等。约阴既便故立阴名。则显诸境虽无阴名。而体皆是阴故云不出五阴。那据此句判诸观境非阴耶。

  问所云以诸文中。直云境智者。盖以诸文既对阴不便。故辍阴名而但以一念心。及因缘生心等为境。以三观为智。即是直云境智也。若不尔者有何观解。但立境智两字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及因缘生心。若非阴心谓是何物。如仁之意岂不谓是清净真如耶。

  问大意妙境云观心性。诸文事法多观心性。止观既是阴识之性。诸文那不是耶。

  问山城观中妙乐。令于此辨方便正修。讲人还须于此辨否。若不辨者则违尊教。若具辨之学者还可修否。

  问妙乐于山城观中。令于此拣境及心。若非拣阴为拣何境。若不拣思议取不思议。为拣何心耶。

  问阿难观中妙乐。令具述观相。若不述拣境十乘。何名具述。岂独此中具述验知凡指止观。皆令具述那违教耶。

  问婆多观中妙乐。令广引般舟三昧。仁于讲时还曾引否。

  问山城之外只合直云境智。今文既立阴境以验。是讹者山城之外房宿。亦立阴境。不异山城。万二千人立十二入为境。岂亦后人添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与此弃三观一何异。纵诸数相扶。岂不的以心王为主耶。

  问今文因云弃三观一。验是讹者。据何教云附法观心。不得拣阴耶。

  问十二入各具千如。则已结成妙境。诸文但云阴等。未结妙境乃于此。境示乎三观。三观若立境自成妙。故云但寄能观观耳。今文弃三观一方当示阴。未结妙境故于此境示乎三观。显金光明岂非寄能观耶。那将示阴便为妙境。那云不是寄能观观耶。

  问义例二种观法虽不云阴。而云入一念心。心之与阴虽能造能覆少殊其体。岂异托事则山城观。阴既令拣境。那执二种不立阴耶。

  问答疑书云。此玄文十境不足既无修发九境。验知只有阴境。既是十境中辨须是拣阴之境。且今十法何文是拣阴境耶。

  问妙玄心如幻焰等。既在观心科中。须作境观而说。故释签云。今销一一文俱入观门。仍须细释令成妙观。何得谤云是通途法相耶。

  问指要本立先解诸法皆妙。然欲立行须论起观之处。乃立不变随缘阴识为境。观之显理。仁曾破之今那枉予解。则唯妄观方了真耶。

  问予据金錍大意立不变随缘。名心为所观境。岂是独头之妄。那斥同外道耶。

  问予据止观念处忏仪。立阴识妄心一念无明为境。此诸教文既单就妄立未云即真。岂是外道说耶。

  问所观之心。是无明染缘所成。佛界心是十乘净缘所成。诘难书定所观心。那责不说净缘佛界心耶。

  问金錍立不变随缘。名心本示妄染色心有果佛性。若是随净缘佛界心者。岂是佛界色心有佛性耶。

  问辅行引心造如来。本证妄染阴识能造一切因何拗作非染非净心耶。

  问若云妄心即真故。立非染非净心者。岂大师不知即真。那但云阴识。应不及仁之所说耶。

  问大意本示止观阴识是随缘心。辅行乃指随缘所成阴识能造如来。那作四句分之云大意。是随缘染净心。止观是非染净心耶。

  问若转计云妄心即理故。云非染非净者。何独止观。论即大意不即耶。若皆即者何故约句定分之耶。

  问若约染净两缘所成十界心。论所观境者十境之中。那无佛心耶。

  问示珠云一念常灵寂体。一念真知等显。是以真性释一念耶。

  问示珠若知一念是妄。何不仰顺妙玄释签。以迷因法释心。那云心非因果。约理能造事以释心是因耶。

  问大意虽将阴境在修观文中。拣繁取要与大部不殊。岂见文在一处便不分阴境。理境所破所显耶。

  问大意云异故分于染净缘。缘体本空空不空此论所显。能破三谛三观。那得引此而难所破心境耶。

  问仁既自云浊成本有之语此示本迷。今了迷心当体即理。染净不二等。且所观阴心为约本迷说。为约今了说二义。若混则将贼不分。那名观法耶。

  问虽云三无差别乃是阴心摄他生佛。岂可摄佛便令能摄。之心属果耶。若便属果何故。释签云生佛在心亦定属因耶。

  问仁立钻火之喻。意执于火唯是所钻所出。而不知出已烧木。复是能烧观阴显理。本欲灭阴理显。阴灭理非能灭耶。

  问辅行既用器械权谋。及以将身喻止观及以谛理。此三俱运方破三贼。因何身力独非能破耶。

  问仁执了阴是理所以观之。不知此是妙解。若欲立行须且立阴观阴显理。岂云观理显理钻火出火耶。

  问辨讹云。三千是妄法今云是所显之理因谁解耶。

  问初弃于阴明具三千。后依妙境起誓安心等。岂非妙境对。阴为能对九为所耶。

  问仁执心具三千色无三千。且心与色皆是真如随缘而造。岂一片具德真如造心。一片不具德真如造色。不尔何故心具色无耶。

  问若色不具三千。何故妙经疏十二入各具千如耶。

  问若执入义带心。妙乐那云界亦各具耶。

  问既许不情体遍无情体。既遍已具那不遍。岂有一分不具德体遍于无情。不尔那执色无三千耶。

  问金錍本立无情有佛性。岂独有不具三千之性。若尔不名有果人之性也莫违宗否。

  问能造之心既由全理而起。故能具三千。色是全理之心而起。那不具三千能生树根。既具四微所生枝条。岂不具四微耶。

  问他约能造论于唯识。故无唯色之义。今既约具论于唯识。故有唯色之义。既许唯色那无三千耶。

  问岂以色不造心等。故便不得云色具三千。便不名法界中道。及不名唯色耶。岂以波结为冰暂不流动。便谓不具波性耶。

  问心具于色色是妙色。既是妙色那无三千耶。

  问观阴为妙境。摄彼无情同为佛乘盖显法法皆具三千。若无情不具那为佛乘耶。

  问四念处内外二观之后结归心者。盖舍旁从正。舍难从易。外观破于内着。岂全不观外耶。

  问荆溪云。四教中圆。奚尝不云三处具法。邪师执此立顿顿观。却抑四教中圆。唯论心具二处不具。仁立心具三千色无三千。是不及彼师所见。以彼元知随观即具。但不合立为顿顿耳。仁全不知此义。望彼邪师千里万里。更何分疏耶。

  问予据破于着内着外之文。遂立恐心外向。复遵唯识唯色之教。乃云心具色具。何得以樏隔见。诬独头为谤耶。

  问内心遍摄观成。更论历外者。犹居因位故也。虽约理融宁无事境。唯遍游历而任运见理。既云任运那以巡检覆察释于历耶。

  问内外不二门标列牒释。二种境观文义显然。何得但对义例净心外历。及止观例余阴入国土方等。历幡坛等耶。

  问若色心门明内观毕。何故次门方标列二境。逐一牒释耶。

  问若先了等文为结前生后者。既云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则结前已泯合毕。因何内体三千即空假中。生后之文又对泯合是何道理。

  问示珠以外观豁同真净是六根净位。则成结前外观至六根已。方乃生后令修内观。岂名字全无内观耶。

  问内外门立二境观。乃加功研习之义。那对任运泯合之文耶。

  问色心门无修观相。那对内心正观。内外门二种观境分明。因何却对傍历外观耶。

  问仁执色心门明内观对实相观。内外门明外观对唯识观。且义例实相唯识二观。既且约内心修之。则二观俱在色心门。岂非内外门全不明观法耶。

  问四念处令着外者。修唯识观。着内者。修唯色观。岂得特违教文将唯识为外观耶。

  问仁今议论特扶先师之义。示珠既判色心门未论观法。内外门方对境明观。今何违彼自立色心门。明内心正观。内外门但示外境旁历之观耶。

  问示珠判外观豁。同真净名六根观成位。则外已泯合。仁何违彼自立。次文内观方是泯合耶。

  问示殊自于外境。明观成相于义无亏。仁何乖义苦破师耶。

  问若示珠释不二门。有乖发挥废观心自败。何故拌入地狱强诤非义耶。

  问心佛众生既是事用故分高下广狭。初心修观遂有难易去取。若三种三千本来融摄。因何内观但观已之三千未摄。生佛三千外观但观彼彼三千。未与己心三千泯合。至第二再观内境。方得彼此泯合此之邪曲之见还与一家观法合否。

  问若心佛众生事相。既别三处理性。又殊则人人各住法法不融。约何义说三无差别。独头樏隔推与谁耶。

  问大意约三无差别染净明其假观。此假空中明三谛观。仁何违彼内观不观生佛三千。违文违义何可言耶。

  问事境暂隔。故扶宗云。初观内心未涉外境。仁何破云理境本融生佛同趣。内观如何作意去取耶。

  问今执内观未观生佛三千。何故辨讹更令内观托彼色心依正。岂非其时全不识内外二境耶。

  问仁于前书。数将止观例余界入国土。及方等幡坛以为外观。岂此外境非己依正。尚违自语宁会圆宗耶。

  问义例本论色心不二之观。先观内心约心融色明不二观。次历色等任运各融。本既不论三法之观。何以初观己心次历生佛。岂非不解看读耶。

  问仁于前书。坚执内外二观并修。方名事理不二。今那改云内心理观。自说事理不二。岂非窃予之义为己见耶。

  问实相唯识。用观虽殊妙解无别。那云观唯识者。未能即了一切唯心。但随自意四运推检。若尔与通教观心何异耶。

  问辨讹既将拣境中。心造诸法便为妙境中一念三千。又以托外依正色心便为内观之境。还是不分事理二造内外二境耶。

  问既遭问疑书难。便改转云所造诸法者。理具名造实非事造。又云所言三千者。即是所具三千名造。实非外境事造。此是欺心转计否。

  问辨讹难于恐心外向之义。云何不恐心外向。但云托彼心即空即中。彼心既是生佛之心。岂托彼心便非外向耶。此时还知二境否。

  问辨讹云。色心之境俱观。此时还知拣境之意耶。

  问仁今转云。观理摄事者乃是甘伏。予云。但观理具自然摄于事造。不可遍将事造诸法为观所托境。前那频难未涉二修事造耶。

  问仁今复云遍揽诸法。专观能造之心。意以遍揽之言。欲成色心之境俱观之义。且遍揽诸法乃是妙解。总摄诸法归心。若论修观须的拣阴境。而观用观遍揽。岂免俱观之失耶。

  问义例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仁前定云先了属解。观心是行今之遍揽那非解耶。

  问仁今复云。若了一心即见诸法。意成色心内外俱为观境。既云若了一心。显是初唯观心未涉他境。即见诸法者。乃是了悟一心具摄诸法。岂是所托事境耶。

  问若观内心理具摄一切法。便为色心之境。俱观内外之法皆托者。或修内观不入。更将何法为境观之显理耶。

  问若言观内心理具。虽摄外境事造。不妨修外观时。的就外境事造。观之显理。若尔者正合予之所立非初作观。便观依正诸法。及未涉二修事相。何频妄破耶。

  问若不暂分内外二境。但以理摄便云俱观者。或用正观历众缘时。何异未历时耶。

  问仁立外观只是观色归心。仁立内观亦是揽外归内。二观如何分耶。

  问义例本为邪解之师。错谓止观释名已下。皆是渐圆乃将十二部经观心之文。立顿顿观修道即得。既谓九章带渐。终不取彼方便正修。十境十乘度入。事法观中修习。此师又云频将二顿问人人无答者。终不肯咨禀良师口诀。只据见文一句为顿顿观修道即得。遂斥之为坏驴车也。若禀师氏取彼止观方便。十境十乘细释成乎妙观。岂是驴车余文。或有此斥皆潜防此计。乃言止观一部为妙行者。皆为防于不取大部。销通便以一句为足者也。那例破事法观心不得修习。傥得知识决通。岂亦成坏驴车耶。

  问仁执金錍须善一家宗途。方可委究行门始末之语。谓须读止观者。且妙境最邃尚于言下开通。傥再请余乘。岂闻说不解。而执须读止观部帙耶。

  问忏仪既云。不入三昧但诵持故。南岳云。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亦见普贤身。那云于诵持时修十乘耶。请细看广难一一答之。

  问荆溪自云。面授口诀非后代所堪。今悬叙私记。决事法观道有何失耶。

  问妙玄观心一释令即闻即修。何得以声闻悟入稍难而便不许委销事法劝人修观耶。

  问大师说禅门六妙门。小止观既各有人修。说诸文事法观门。何独无人修耶。

  问大师在日闻事法观既能修行。灭后闻之岂不能即修耶。

  问若据陈都机缘减少。岂独今日无机。抑亦玉泉虚唱传法本令诱物。而却约时退人还善为师否。

  问辅行云。若依五略修行证果。能利他者自是一途。此指不须广闻为自是一途。何得类同顽境。踏心之一途耶。

  问若执方便纯解无行者。或习方便时欲盖数起。还须用圆观呵弃否。或因慈悟理还入位否况云初心即可修习仍结六即耶。

  问夫论法门须求其意。不可以名相多少。为论释名等四章三观名相虽多。意谓生于止观之解释。法无众生名相虽少。意成中道生空之观。得意之师依章善消。岂不成乎解行耶。

  问仁用违文背义各十段文难。子不寻止观即修附法。若得良师取意决通何须寻读止观。既蒙劝进可不即修此义。既成更问何耶。

  问始从发挥至答疑书。皆以谈于妙性真理便为观心。因何改云观六识妄心。成三谛真心。此义因谁解耶。

  问始从扶宗观。于一念识心及诸义状。皆立因心为境。那枉抑予不许观于妄心。仁于何时说观妄心予不许耶。

  问示珠既云心非因果。还是偏指清净真如否。

  问若转计云色由心造。但示心即妙理者。自己报色且由心造。生佛各有能造之心。何不皆即妙理。何故定作因果事释耶。

  问予立三法各具二造。何文谓生佛约色论造。岂非三各二造。示珠全无此义。仁欲翻为己见说之。遂先加誙色造之失。作偷义之计。便自约心各论二造此之贼心。仁当自省谓无报耶。

  问示珠何文。曾言生佛约心论能造耶。

  问三法各论二造。互具互摄方名无差。示珠于六义中心之事造尚不全。以约心论能造故。余之五义本非拟议还甘伏否。

  问示珠设问本定经中三无差语。为就三人论。为约一人说答中约心迷悟论生佛毕。即明判云示本末因果不二。故云三无差别岂非定判。经中三法在于一人。那得抵讳翻转作了己知他救之耶。

  问既不约因心。论乎二造则不善了已。若例他亦以真心造事则不善知他。如此了知有何益耶。

  问妙玄三法皆判属事。示珠何故作一理二事判耶。

  问止观二境观法。全在名字中。示因何答疑书五番言修二观。皆在观行五品位中。偶一回云五品初心便自归观行。那于今来改转。将五品初心却为名字。既朗自结归观行。如何翻改为名字耶。

  问止观八种观成显云初品。因何答疑书五番。言观成皆在相似。况五番说五品方修二观。却言初品观成。谁不知之得非彰灼欺诳耶。

  问不二门结境智行。三法相符设位简滥。岂非六即之位拣三法之滥。况证果起用不离三法。仁何抑之但在凡位耶。

  问若境智行局在初住前位。因何妙乐通果说耶。

  问若智局在名字不通后位。岂可行时全无于目。若二凡无智。则名字无境。岂非五即皆无佛性耶。

  问若位位中以正行为智。将助行为行明智妙。既至极果行妙。因何更明正行。又妙乐智三既在妙觉。岂等觉来唯修助行耶。

  问仁执正释三法全无修二性一。今那自许八种三法是修二性一耶。

  问不二门本论一切三法离合。仁坚执只约三因说离合。今那八种有离合耶。

  问今观心前。先约离明观识。次约合示历法。岂须就前离论于后合。如正释三智约离。次释三因约合。岂云离则三智。合则缘了。岂智唯空行惟假耶。

  问若合三智之解为了。三脱之行为缘。显发性三为正。如此约开论合有何等过。那得枉云开则三观合则空假耶。

  问妙玄云。生佛高广难观观心则易。此玄十种果法正当太高。那云谈此便不用观心耶。

  问诸文事法之后所明观心。岂非舍难取易。仁废观心自以果法为理观。岂非舍易取难耶。

  问十义书引净名玄。约教明三身三脱为事解。后更约观心明三身三脱。仁但谓彼之事解。与今三涅槃惑毕竟不生等不齐。何不具说不齐之义耶。

  问仁今又云。净名玄三身与法无众生义齐否。未知欲与彼事释观释何义论齐不齐何不显说耶。

  问此玄十法约乎果证。该及迷因其间。具示自行化他。若智若行何得名为于诸佛法边。直谈理性耶。

  问妙玄起五心中乃先出观心。一解之意观心解中既皆约阴论观。何得以不待阴境销。于起五心中不待观境之文。

  问释签不待观境方名修观。乃是预出观解之意。实未正明观解。何得辄谓是观心之式样耶。

  问若转计云自道不待拣云阴境。不道不待通示阴境且释签。今消示阴之文皆入观门。若不拣阴那得入于观门耶。

  问彼观心文云。三界无别法皆是一心作。止观大意皆以此示拣阴。妙玄观心何独非耶。又既在观心文中。岂以愿境及生解销之耶。

  问仁转计云。自是久修止观行人。摄法入于三千三谛。心中不待玄文拣示阴境。此说甚违释签自令讲者销入观门。乃是宗师取意拣示故不待止观教文故云即闻即修。那云学者自能。

  问仁又报云。未习止观。即闻事法乃知。须依止观修之。此则固违妙玄即闻即修之说。既须待止观拣境示妙教文。岂非又违释签。不待观境之语耶。

  问若不摄事法入乎阴。心修观显发。何名摄事成理耶。

  问若云不待观境之文。是观心式样者。纵云不待阴境。岂不待精进而修耶。

  问诸事法观未明。拣境尚须精进修之。此玄观心既拣那不可修耶。

  问既许不二门。撮乎十妙为止观大体。那不许诸得意。师将十门妙意入事法中为观体耶。

  问大师说此十法开解之。后即合策众观心故有观法。章安制大经玄义。既非对众时节。又艰但宣教义托后师氏。比望余部示人。学者因兹谙练。岂是自寻诸部耶。

  问初习玄疏事法之观人师取其止观通释。如引众经说乎止观修入者。岂名众经修入耶。

  问若先习止观未悟。今历事法观门得悟。如将无生观法度入生门。岂名无生门悟耶。

  问予引义例唯达法性不云达阴。既是端坐十乘。岂不达阴为法性。用例摄事成理虽不云入阴。后观解中既立阴境。验须摄事入阴观理。方名摄事成理。仁那枉云意谓法性不关三千耶。

  问仁答疑书中引此文。正圆谈法性义同理观。理观既不达阴验。仁当时不知约行须观阴心。若不尔者。何故。引此证无阴理观耶。

  问妙玄以三轨通十法。此玄以无量甚深法性贯十法。因何此中独得云以法性融法耶。

  问若妙玄尚不以法性融圆果十法。何能融余因果。又何能开二乘耶。

  问答疑书明说彼玄不以法性融故。故用观心观前十法。今那转云观三教三轨。及援引文相耶。

  问妙玄三教三轨。既云从一开三。又一一皆以如来藏摄。何得却用观心融之。此玄三教十法。未云从实开出未成藏理融摄。何以却不用观心融耶。

  问义例自云托事导情。何得自撰附法观情耶。

  问若托事一向导情全无修相。何故耆山观中。令于此明方便正修耶。

  问纵云附汝遣执教忘行之情者。妙玄十法皆以一念。用六即辨至极果。何故更用观心示行。此玄但约信解说四教法相。何能自遣忘行之情。那无观心示行耶。

  问妙玄十法附妙法题那非理融。此玄十法附世金喻。却得是理融耶。

  问止观结题说为结文相。事法观心处处言为行立。令即闻即修安辄类之耶。

  问发心中观心约自己心数。众生明乎与拔之观。那自撰为结其文相及示行耶。

  问仁元执云。此玄所谈十法。纯是理观直显心性超过妙玄。故废附法观心。今何全同法界次第。列诸法数却是学三观者。自用观法融之则成。此玄全不谈理观全不显心性。乃自发挥至今义状所说一时倾败。此文观心自成真说。

  此之义目并是自来废立观心之意。傥于此问不能酬答。及答不尽理则显妄破观心正文。仍以上人心行多奸言词无准。已堕之义隐覆不言纵答之文。复多辄改使鉴览。稍分于得失讨论未息于往来。故今列数于前。冀答无缺略演义于后知。问有因由请上人。只将所列问词实书前项。用所陈答语即写次文。休将己义前书如不善消文之类。莫谓后科兼答如直显心性之流。庶邪正之甄分俾胜负之明白。须臻极理必见所归。唯愿上人正直修心流通勖念。莫顾一期之虚誉。仰扶千载之真宗。使教观之不空见说行之并运。损益即大罪福不轻。须取证于神明岂强行于咒诅。若心无谀谄任咒之无徴。或意有诳欺必言之速验请揣。寻昔见比对今。言傥用实解以废教文罪应少薄。或纵欺心而毁方等祸必不迟切。宜审思莫侮圣法。悟与未悟酬与不酬。速望回音即有徴索(或作徴索)也。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