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41 册 No. 1821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卷第六

  沙门释光述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如是已说至说为因缘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三明因缘。就中。一结前问起。二正辨体性。此即结前问起。

  且因六种者。此下第二正辨体性 就中。一明六因。二明四缘。

  就明六因中。一正明因体。二明因得果。三明法从因生 就正明因体中。一总标名。二别显体。三世分别。此下第一总标名也 故先答言且因六种。

  何等为六者徴 颂曰至如是六种者。答。许因唯六。简异诸宗。能作果故名为能作因。因是能作。果是所作。能作即因名能作因。持业释。或能作之因名能作因。依主释。谓能作是亲因。余不相障者是疏因。此疏因是能作之因名能作因。传传为因能生果故。故正理十九云。或此是彼能作之因名能作因。是此与彼传为因义(已上论文) 俱有作用故名俱有。俱有即因名俱有因。持业释。或因与果俱故名俱有。俱有之因名俱有因。依主释 因果相似名为同类。若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持业释。若同类之因名同类因。依主释 心.心所法五义平等故曰相应。若相应即因名相应因。持业释。若相应之因名相应因。依主释 遍与五部染法为因故名遍行。遍行即因名遍行因。持业释。不得言遍行之因。以亦通与非遍为因故 异熟之因名异熟因。依主释。若言异熟即因名异熟因。持业释 此六因并不得作有财释。若言用能作等为因名能作因等。即显此六体非是因用他为因。然此六种体是因故。

  且初能作至除自余能作者。此下第二别显体。六因不同。文即为六。此即初文。问起颂答。

  论曰至无障住故者。就长行中。初释颂。后问答。就释颂中。一出体。二释名。此即出体。总而言之。一切有为中唯除自体。以一切有为.无为法为能作因体。由彼果生时因无障住故。自于自体恒为障碍。故自望自非能作因。广如正理释 问亦与不生能为因不 岳法师解云。不与为因。今解不然。亦与为因。然论说与生为因者。且据显说。

  虽余因性至总即别名者。此即释名。于六因内。虽余五因据无障住。亦得名能作因。各有别称从别立名。然能作因更无别称。如色处等。总即别名。

  岂不未知至为能作因者。此下问答分别。问。岂不未知四谛理故诸漏当起。由已知彼四谛理故诸漏不生。智于漏生能为障碍。

  又日光能障眼。现睹众星光于眼用生能为障碍。如何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

  应知此生时至是能作因者。答。智起。光生。于彼漏.眼实能为障。应知此漏生时。及睹众星生时。彼智.日光皆无障住。故智.日光。于此漏.眼是能作因。

  若于此生至无能障用者。难。若于此法生。彼法应障不障可得名因。全无障用设不为障何得为因。喻况可知。

  虽无障用至种等于芽等者。通。如涅槃等。望彼法生虽无能障令不起用。而亦为因。以果生时能皆无障故。所以名因。如无力国王虽无能损。亦得如前说我因国主而得安乐 此即通说一切无障诸能作因。若于能作因中就胜为言。非无生力 如眼等下。举亲胜力。

  有作是难至皆成杀业者。外难。既无障住应皆顿起。既无障住应皆成杀。

  此难不然至有亲作力者。释难。但由无障。许一切法为能作因。非由于果生有余五因亲作力故。所以诸法非皆顿起。非由于杀生有因等起亲作力故。所以非如杀者皆成杀业。

  有余师说至有能作力者。前说能作有亲。有疏。亲有力能。疏但不障。

  今此师意。诸能作因。皆于果生有能作力。

  且涅槃等至有能作力者。问。等取不生法等。

  意识缘彼至有能生力者。答。意识缘彼涅槃等法为境而生。或起善正见等。或起恶邪见等。因此意识后时眼识或善。或恶。随其所应次第得生。展转因故。故彼涅槃等。于眼识生有能作力。余法准此有能生力 问体既宽通。诸法相望因果云何 答如正理十五云。过去诸法。与余二世为能作因。彼二世法。还与过去为增上果。未来诸法。与余二世由无障故为能作因。彼二世法非俱.后故。不与未来为增上果。果必由因取故唯有二(解云果法若俱。若在后。故言有二) 因唯据无障故许通三。现在诸法。与余二世为能作因。彼二世中唯未来法为现在果。有为有为是因是果。有为无为非因非果。无为无为非因非果。无为有为是因非果。由此义故说如是言。能作因多非增上果。以一切法皆能作因唯诸有为是增上果。

  如是已说至心于心随转者。此下第二明俱有因。一正辨俱有。二辨心随转。此即正辨俱有。初一句释俱有义。后两句指体。

  论曰至为俱有因者。此总释互为果义名俱有因。

  其相云何者。问体。

  如四大种至为俱有因者。此下答。四大种相望为俱有因。欲婆沙评家云。四大种体若有偏增。若无偏增。地为三俱有因。三为地俱有因。所以者何。地不观地生所造色。以一切法。不观自性.及同类体为他因故。乃至风大种亦尔。

  如是诸相至亦更互为因者。问。何故不说诸相及随转各互为因。答正理云。为欲显示但说异类为俱有因。同类互为因不说而成故。

  是即俱有因至如其所应者。总结。或大相望。或相望所相。或相相望。或心望心随转。或心随转相望。故言如其所应。

  法与随相至此中应辨者。论主出说一切有部师过。若以互为果释俱有因。法与随相非互为果。虽随相是法果。法非随相果故。言非互为果。然法与随相为俱有因。非随相于法为俱有因。

  此中应辨若依婆沙十六评家云。同一果义是俱有因义。又正理十五云。有为法一果可为俱有因。二论意同。正理论意。以互为果名俱有因。有过失故。更释言。有为法中展转有力同得一果者名俱有因 若作俱舍师救汝言同一果名俱有因。为据同时。为据异时。若据同时同一果者。如心.心所等自体望自体不同一果。应非俱有因。若言除自体与余法同一果。是即随相。若望本法同得一大相果。应望本法互为俱有因。若言有同一果名俱有因。如心.心所等。有同一果非俱有因。如随相望本法。我但言同一果中得为俱有因。不言但是同一果者皆是俱有因若作此救。是即同一果言非为定证。若据异时同一果者。如本法与大相同得后一果。随相与大相亦同得后一果。是即本法与相.随相。展转相望皆同得后一果。既尔。随相望于本法应名俱有因。进退徴责俱多过失。以理寻思。互为果证过失乃少。但是互为果者定是俱有因。不言是俱有因者皆互为果。虽互为果不遍俱有因。亦得释俱有因如变碍以解色。无表非变碍亦得名色。何故不能释通互为果难。乃就过失众多。若依入阿毗达磨论中。具有两解。故彼论云。诸有为法更互为果。或同一果名俱有因 俱舍师云。彼论后造。言互为果学我世亲阿阇梨也 问相应.俱有因。皆取同时士用果。各有何意趣 解云相应因取同时士用果。意欲同缘一境。俱有因取同时士用果。意欲傍资同时诸法令各起用。或起能作因用。或起同类因.遍行因用。或起异熟因用各取自果。由此二因所作不同。所以意趣各别 问如五事论中解心所法名相应中。有一解云。复次同一时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缘。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异熟。是相应义 望彼论文相应心所法亦同一果等。如何乃云相应因意欲同缘一境。非资令取一果等耶 解云相应心所法通相应因.俱有因。若言一时。一依。一行。一缘义边是相应因。若说一果等边是俱有因 又解彼论言相应者。非欲正辨相应俱有因。

  何等名为心随转法者。此下第二明心随转 就中。一出心随转体。二释心随转义。此即初问起。

  颂曰至心随转法者。上两句出体。下一句结名。谓一切心所有法道.定律仪.彼法谓彼心所法.二律仪法.及心上所有生等本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以法与心互为果故。既言生等不言生生等。即显随相非心随转。如后别释。

  如何此法至由时果善等者。此下第二释心随转义(问及颂答)。

  论曰至名心随转者。就长行初释颂。后约法明俱有。此下释颂 果等。等取异熟.等流 善等。等取不善.无记。生等四种总名为时。故此等言不通于时。但在果.善。

  且由时者至及堕一世者。此下别释时。时中有四。一生。一灭。一住。堕一世。此显与心同一时方名随转 问四相之内。何故不说异相 解云生在未来令法入现。住在现在令法安住。灭谓灭入过去。各有胜能是故别说。异相助灭令法过去。无别胜能是故不说 又解此文言住即异之别名。约住明异。故婆沙一百五十五云。此中起者谓生。住者谓老。灭者谓无常 又正理论难云。岂不但言一生.住.灭。即知亦是堕一世中(解云一生.住.灭已显堕未来等。更言堕一世岂不重耶)正理解云虽亦即知堕于一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过去.未来亦不相离。或为显示诸不生法故。复说言及堕一世(解云但言一生等。虽亦即知生堕未来世。住.灭堕现在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落谢过去.及未至生相余未来世亦不相离故。说堕一世显不相离也。或有生疑。过未已生未来当生。可不相离名心随转。未来不生。应可相离非心随转。又为显示诸不生法亦不相离故。一生.住.灭外。更说堕一世)。又正理论难云。若尔但应言堕一世(解云世宽。相狭。可相外别立世。既世摄相。何须离世别说生等)。正理解云。不尔。应不令知定堕一世(解云世即不定。生等即定。如过去法有多刹那。今时虽复同堕一世。于中随何等法。昔在现.未有别世时。未来诸法有多刹那。未至现在。虽同一世。随何等法。若流至现在。与未来法即不同世。是即非定还非随转。为欲令知定堕一世。是故离堕一世。复言一生.住.灭。生定堕未来世。住.灭定堕现在世。若无生等应不令知定堕一世)。

  由果等者至及一等流者。果中有三。一果。一异熟。一等流。此显与心同一果等方名随转。正理论云。岂不等流.异熟亦是一果摄。如何一果外说等流.异熟耶(解云果言是通应摄余二。果外说二。有何意耶)。正理解云。实尔。此中言一果者。但摄士用.及离系果(解云若据通说果名实尔。亦摄余二。此十随转中言一果者。据别而论。唯摄士用.及离系果)。又正理难云。岂不此言通故亦摄等流异熟(解云岂不此一果言。通亦摄余二)。正理解云。虽言亦摄非此所明。然士用果总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此显与因非俱有果。为遮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为果故。自非自体士用果故。即显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义。是故别举等流.异熟 解云虽一果名通亦摄等流.异熟。然非此随转中所明。此中一果。唯摄士用.及离系果 外伏难云。此中解随转义。但言一果足明随转。何须别说异熟.等流。故今释言。为遣疑妨须说彼二。所以者何。夫士用果总有四种。一俱生士用果。谓俱有相应因同时展转果。及余同时造作得者。二无间士用果。谓等无间缘.及余邻次造作得者。三隔越士用果。谓如异熟果。及如田夫春种秋收等。四不生士用果。谓是择灭体不生也。此即泛明诸士用果总有四种。今此十随转中言一果者。不说俱生展转士用果。以自非自体士用果故。非一果义。取余同时造作得者。于无间中除同性无间。取余异性无间。于隔越中除异熟果取余隔越远士用果。及取不生择灭果。恐诸未解者。闻一果言谓摄俱生展转士用果。及执唯有俱生士用果。故于今时。更别显示等流.异熟决定与因不俱时果。为欲遮遣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俱生言遮无间等。和合聚等遮余俱生造作得者。和合聚言。显彼更互为因义故。所以须遮此士用者非一果故。谓互为果。即显己亦是他果。自非自体果。支显非己果。由不与他同己果故。无一果义也。何但为遮唯执俱生展转士用果。亦乃兼显无一果义。由遣斯妨故。一果外别说等流.异熟 问若依婆沙十六。及一百五十五。并云。一果者谓离系果。正理复云。一果谓士用.离系。岂不相违 解云。婆沙唯说离系果者。于此果中。且据决定无滥者说。其士用果名宽不定。或是俱生.或无间等。婆沙亦应说士用果。而不说者。恐滥俱生展转士用果。以自体望自体非一果故。正理所以说士用者。为摄一果中士用果尽。是故别说。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问此论一果为同何者 解云或同婆沙。或同正理。皆无有妨 问准下论文。五果中士用果。但说相应.俱有因得。何故正理说士用果。乃有多种。通余因得 解云士用果有二。一别士用果。此唯相应.俱有因得。二通士用果。但用功得者皆名士用果。正理据此通士用说。随其所应。四果全.增上少分。通六因得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应知此中至其义不同者。应知此中。前一谓时显俱时也。后一谓果显共果也。显俱显共故言其义不同。

  由善等者至无记性故者。此即显性与心同也。于中有三。一善。二不善。三无记。

  由此十因名心随转者。总结。

  此中心王至为心俱有因者。此下约法明俱有因。此前说中心王对心所等为因通局云。且约二定已上无覆无记心中说。唯有心王及大地法十。此十一种各有大少四相合有九十九法。心王望九十八法。极少犹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十大地法及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随相。名五十八法。除大地上四十随相。以隔远故力不及彼非俱有因。若以五十八法。却望心王除心四随相。以劣弱故力不及彼。余五十四为心俱有因。如心王对九十八法展转作法。大地法十。一一作法准此应知 若心上大生望九十八法。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大地法十.并四十本相。及心王.并心王上三大.四少相。除大地法上四十随相。五十八法望心大生。五十五为俱有因。除心上小住.异.灭 又解心王上大生。与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大地法十。及心王.并心上大住.异.灭.并四少相。此十八法却望心上大生。十五法为俱有因。除心上少住.异灭 两解各有一意。前解意以大生与所相心其力均等故。望彼大地法上四十大相。亦得为俱有因。后解意如彼心王。但与背上大相.及小相为因。若向前但与相应法.及相应法上大四相为因。向后向前各取第二重。不能与相应法上小四相为因。以彼远故力不及第三重。此大生亦尔。能与心王.及相应法为因。但至第二重。亦不能与相应上大四相为因。以隔远故力不及第三重。如心王上大生作此两解。应知。心王上大住.异.灭。及大地法上四十大相。皆作两解。准此应知。若心王上少生望九十八法。唯与大生为俱有因。九十八法却望小生。即有五法为因。谓心.及心上大四相如心上小生。应知心王上小住.异.灭。及大地法上四十小相。准此应知 问心上小相不相心王。与大地法上大相相似。何故大地法上大相与心为因。心上小相非心因耶 念法师已前诸德解云。大地法望心王。具相应.俱有二因。故大地法上大相望心王为俱有因。心王上大相。望心王但为俱有因。故大相上小相。望心王非俱有因 破云。如心随转戒上大相是心随转法。即望心为俱有因。此所相戒望心。但有俱有因无相应因。如何彼能相望心。得为俱有因。故说非理 今解云大地法上四十大相。生法力强与所相法等。故望心王为因。心王小相。生法力劣非等所相法。故望心王非因。故显宗第九云。本相与法其力等故 又正理云。何缘心随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与彼互为果故。彼于一法有功能故。又与心王非一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即由如是所说多因。随相不名心随转法。若尔云何心能与彼为俱有因。由随心王生等诸位彼得转故(已上论文) 有说为心因至并心本相者。此第二师解。以五十八法望心王。唯十四法为俱有因。谓十大地法。并心四本相。不取大地法上四十大相。与前师异。此师意说。心上随相隔本相故.望心非俱有因。故知大地法上大相隔大地法故。望心非俱有因。

  此说非善至知说有余者。论主破第二师。此说非善。所以者何。若言唯十四法望心为俱有因。便违品类足论所说故。此中文略证稍难知。若依品类足论第十三千问品中云。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二。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解云。二。谓灭。道二谛)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或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或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 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及彼相应.俱有等苦谛 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苦谛 亦除未来有身见相应苦谛 亦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苦谛 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者。谓前所除法 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不染污苦谛 集圣谛亦尔(已上论文) 解云彼文以四谛体望有身见为因通局。因者谓四缘中因缘。以五因为性。除能作。于中相望。随有多少皆得为因。非要具五。灭.道二谛是无漏故。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苦集.二谛应当分别。先以苦谛对有身见得成三句。以必无有不从有身见为因生。与有身见为因者。所以。无与有身见为因。非以有身见为因一单句也。又凡诸论作法。若取多即除少。若取少即标名。省言论也。第一句中即是取多除少。以一切染污苦谛皆从有身见生。却望有身见。为因者少不为因者多。今欲取多故先除少。就除中文有四节 第一节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及彼相应.俱有等苦谛。相应谓相应法。俱有谓四相。等谓等取得也。若随眠.及相应法望有身见。有同类.遍行.相应.俱有四因。无异熟因。若四相望有身见。有同类.遍行.俱有因。无相应.异熟因。若得望有身见。唯有同类因。无余四因 第二节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苦谛。此随眠等望有身见。唯是遍行因无余四因。得非遍行因故不言等 第三节亦除未来有身见上相应苦谛。不除有身见。以未来有身见。用过.现有身见为因。未来无前后故.不得与有身见为因故。彼有身见是单句摄。相应法望有身见。得有相应.俱有因。无同类.遍行.异熟因 第四节亦除未来有身见上生.老.住.无常。及相应法上生.老.住.无常。此第四节文不除有身见。以单句摄故。亦不除相应法。以第三节除故。但除彼法上大四相。既但言生.老.住.无常。明知是大四相。若小四相应言生生等。此有身见上。及相应法上。大四相望有身见。未来无前后故不得言同类.遍行因。非是相应法故不得言相应因。其异熟因是不善善有漏。感无覆无记异熟果。彼四相体是有覆。有身见又染污。复不可言是异熟因。既入所除。即是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俱句摄。既言有因。不是俱有因更是何因。相应法上大相。望有身见既得俱有因。准知。大地法上四十大相。望心王亦得为俱有因。以此故知。唯十四法。与心为俱有因者。定为非理。应知。俱舍但引品类足第四节文证也 诸余染污苦谛者。应知。即是三世见灭.见道.修道所断染污法。及过.现见集所断。不遍随眠相应.俱有等。及遍行随眠相应.俱有法上得。及未来见苦所断有身见。有身见上小四相.并得。及身见相应法上小四相。并得。及见苦所断余九随眠相应.俱有等。及未来见集所断法。此等并是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是名诸余染污苦谛 第二句。以有身见为因。亦与有身见为因者。谓即是前所除诸法 第三句。非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者。谓修所断不染污苦谛 如苦圣谛。集圣谛望有身见应知亦尔。但以集名替于苦处。余义皆同。以苦集谛是一物故。此约谛体作法故无宽狭。近代诸师言。集谛非无有异。谓除有身见。彼谓迷谛起惑。此说不然。谬之甚也。引品类足但取第一.第二句为证。余者同文故来。品类足当旧众事分。彼文稍错。以过去第一节文。但云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使。彼相应苦谛。不言俱有等。即不除俱有.及得。第二节文但言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一切遍行使。彼相应苦谛。复不除俱有法。余文同品类足。有余师。为欲成立唯十四法为心俱有因。故不诵及彼相应法。但言除未来有身见生.老.住.无常。有身见相应法上大四相。既不入所除中。以此故知。大地法上四十大相。亦不与心为俱有因。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言。彼品类足必应作如是诵。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假设彼论。无及彼相应法。或应准俱有因义知说有余。以诸论皆说相应法上大四相。是心随转法。即是与心互为俱有因。义。

  诸由俱有至或俱生故者。此因解俱有因。复明俱有法是因非因。诸由俱有因故成因。彼法必定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总有八对。一谓诸随相各于本法。二此诸随相各互相对。三随心转法随相于心。四此诸随相展转相对。五一切俱生有对造色展转相对。六少分散无表俱生无对造色。七支展转相对。七一切俱生造色.大种。展转相对。八一切俱生得与所得 如是等诸法。虽名俱有而非由俱有因故成因。所以者何。彼随相等望本法等。横望而言。非能同取一果.一异熟.及一等流故。恐有难言。得与所得。如生等相。与法俱起应名俱有因故。今释言得与所得法非定俱行。或在法前。或在法后。或法俱生.不同生等定与法俱。故得望法非俱有因 如是一切至有因果义者。经部问。上来所立因果。如是一切理且可然。此即纵许。而诸世间前种等为因。生后芽等果。一切世间极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见如斯同时因果。故今应说。云何世间俱起诸法聚中。有同时因果义。

  岂不现见至亦为因果者。说一切有部答。岂不现见明从焰生。影从芽生同时因果。

  此应详辨至影用芽为因者。经部反徴。此应详辨。为如汝宗。即用灯焰与明为因。同时因果。为如我经部宗。由前念人功.灯器.油炷因缘和合。后念焰.明俱起。所以经部作此徴者。若焰生明。汝许。我不许。以经部不许同时因果。若前因缘和合生后焰明。即彼此同许故。引极成证前因后果。如日初出照芽东面。此东面有余物障光明芽西面自有影现芽东面极微。虽障光明而不现影芽西面极微。虽现影。而不障光明。若言此影由东边生者。中间既隔无量极微。如何得生。若言由西边生者。日既不照。如何现影。又无日时亦应现影。故知。此影非由同念芽为因生。但由前念芽生后念芽影自俱时起。如何说此影用芽为因。

  理不应然至理成因果者。说一切有部救义。汝今非我同时因果。理不应然。说果体有无随因有无故。善因明论者。心无朋党。说因果相。言若此因有.无。彼果随有.无者。此法定是因。彼法定是果。我说亦尔。俱有法中同有。同无。理成因果。

  俱起因果至互为因果者。经部难。同时因果理且可然。如何可言互为因果。

  即由前说此亦无违者。说一切有部答。即由前说一有一切有。一无一切无。互为因果理亦无违。

  若尔如前至连持令住者。经部难。若尔如前所说。色.声.香.味.触造色。随其所应互不相离。如是造色。与四大种。心随相等与心等法。皆不相离。齐有.齐无。应互为因 若谓如三杖互相依住展转有力。如是同时俱有诸法。展转相望有力用者。因果义成是俱有因。此所造等。虽复同时相望无力。非俱有因。经部牒。

  救讫破云 此应思惟。如是三杖。为由俱起相依力住 如汝所说 为由前生人功聚集因缘力故。令后三杖俱起住耶。

  如我所说 经部意说。此三杖住。但由前念因缘力住。非由同时。彼计前因后果。

  又于彼中。岂唯三杖相依而住。亦有别物绳钩能连。地复能持。令得安住。如何但言三杖相依。西方外道。持三杖行。绳连钩继。交差置地上安随身等物。故引彼三杖为喻。

  此亦有余至因义得成者。说一切有部救言。俱有法生时。不但同时互相有力。成俱有因。此中亦有余同类因等。是故俱有因义得成。如彼三杖非但相依有力令住。亦有绳.钩.地等连持令住。

  如是已说至闻思所成等者。此下第三明同类因。

  论曰至皆不为因者。此释初句。善.染五蕴展转为因。更无异说 无记五蕴四说不同 第一说展转为因。性类等故 第二说五是色果。显色为五因。四非色因。显四不生色。此师意说四蕴胜故非色因。色蕴劣故与四为因 第三说五是四果。显四为五因。色非四因。显色不生四。此师意说四蕴势力强故能为色因。色蕴势力劣故非与四为因 第四师说色与四蕴互不为因。俱是无记劣异类故。诸论皆有四说并无评家 今解且以后师为正。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种与意处为几缘。答所缘.增上。意处与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异熟因。增上者如前说 解云。无记四大。既望意处。展转相望不言有同类因。以此准知。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展转相望非同类因者为正 问若言无记色蕴。望无记行蕴无同类因。何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种与法处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因者七因。谓生等.及俱有.同类。所缘。谓与身识相应法.及意识相应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 准彼论文。大种望法处中四相为俱有因。言同类因者。凡同时相望为俱有因。异时相望亦得为同类因。故四大望法处中四相。得为同类因。四大是色蕴。四相是行蕴。是即无记色蕴。望无记行蕴得为同类因。何故乃言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非同类因者。为正 解云。此论中言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展转相望非同类因者。望心心所说。非望四相。以色蕴。望行蕴中四相。展转相望定为同类因。此在不疑 又解。从多分说。虽无记色蕴。望无记行蕴中四相得作同类因。若望无记受.想.识三。及行蕴中除四相。余法。即非同类因从多分说故。言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非同类因。此中总望四蕴作法。

  又一身中至因增上等者 十位。谓胎内有五。一羯剌蓝。二阿部昙。三闭尸。四揭南。五钵罗奢佉 胎外有五。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 现身十位后皆除前。若对余未来身同类十位。一一皆与十位为因。婆沙十八。大有诸师解十位同类因。不能广述。此论当一师不正义。故婆沙评家云。评曰应作是说。余身十位。一一皆与余身十位。及此身十位为同类因。此身十位。一一皆与此身十位。及余身十位为同类因。后位已生法.与前位不生法亦为同类因故 又解。此论亦同婆沙评家。此论现身十位据现起说。故后位非前位因。若对余未来身同类十位。一一皆与十位为因。若婆沙评家。现身十位。通据现起.不现起说。故此身十位。望此身十位。亦得为同类因等。应知十位但望同地.同趣而说。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问同趣.同地。处所差别。展转相望为有因不。有说无因。此不应理。应有大种是刹那故。谓五净居所有大种。无始生死曾未起故。

  问准婆沙一百三十一。于同趣.同地中。左眼与左眼为同类因。右眼.及长养.异熟等。一一自类相望为同类因。此俱舍等论。云羯剌蓝等。一一能与十位为同类因。是即亦与非相似法为因。且如羯剌蓝。唯有身根.及大种。如何得与六处中眼等四根。为同类因 解云。一一皆与十位为同类因者。据总相说。非言一一皆遍为因。如六处位中眼等四根。以前眼等为同类因 问若眼等同趣自类为因。应五趣善.恶等还与当趣为因 解云善恶力强。得与同地异趣为因 由此方隅。外麦.稻等自类自类。应广思择 若譬喻者。不许色法与色法为同类因。彼执。便违本论文所说。故本论说。过去大种。望未来大种因.增上等 因谓因缘即同类因。非余四因。增上谓增上缘。以此明知。色望色法为同类因。

  为诸相似至为同类因者。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徴。

  自部自地至皆无因义者。释自部地 部谓五部 地谓九地五九四十五类各别为因。故婆沙十七评家云。同地异处所起烦恼。展转相缚。随类展转为同类因。然除异部五部。随眠系缚分齐有差别故。

  又此非一切者。谓此自部自地。非一切与一切为因。

  何者者。问。

  谓前生至为同类因者。答。正释前生。谓唯诸前生。与后相似生未生法。为同类因。

  云何知然者。徴本论说故至皆应广说者。引本论证。自类前生。与后为因 问未来生相。如何非是前生摄耶 解云虽至生相未越未来。约世定前后。是故非前摄。

  然即彼论至非因者者。此下明未来若无同类因有六难。一无时非因难。二染污苦谛难。三因果决定难。四本无今有难。五非心因法难。六染污眼识难 就通六难中。一依文通前四难。二通文外后二难。就依文通前四难中。此下第一通无时非因难。此即引发智为难。因者是四缘中因缘。以发智论。次第约四缘为问答故。引彼。难意。若言未来无同类因。过.现方有者。是则此法与彼法有时非因。如何乃答无时非因。

  此依俱有至故无有过者。论主答。言无时非因者。此依俱有.相应.异熟三因。以亲辨果通三世故。故无有过。故婆沙通云。有说彼依俱有因作论。以俱有因。遍有为法亲能辨果通三世故。有说彼依相应.俱有二因作论。以此二因俱遍三性。亲能辨果通三世故。有说彼依相应.俱有.异熟.三因作论。以此三因亲能辨果通三世故。有说彼依相应.俱有.异熟能作四因作论。以此四因通三世故。有说彼依五因作论。除能作因。遍一切法皆不遮故。此中有说除遍行因。体用狭故。应说彼依六因作论。因名所表通六因故 准彼婆沙总有七说。此论当第三不正义。彼论第七说为正。随作论者意乐说故。又婆沙正义家能作因中有因缘。即是生等五因 问未来既无同类因。婆沙正义云何依六因作论 解云未来虽无。而彼意说。能为因后无时非因。或约正生位定能为因。依此密说无时非因。

  有谓未来至无时非因者。第二通难。当婆沙后三师。或当正义家六因作论有毗婆沙师。谓未来正生位法。必入现在。定能与彼生相前法为同类因。是故彼发智文。依未来最后生相位。密作是答无时非因。就三世说无时非因。意显更无第四时。故未来正生位名最后位。未来无穷生死名前。若有流至生相者名未来最后位。此据法行世前后也。若据因果明前后。即前法名因。后法名果。

  彼于所难至未至已生者。论主非第二师解。彼于所难非为善释。以未来法正生位前非同类因。后至生相方成因故。还是有时非因。何得答言无时非因。又引发智为难。如同类因与等无间缘。俱至现在方成。何故缘答未至已生。因答无时非因。亦应齐等何乃不同。

  然彼复释至彼亦应尔者。第二师通难。然彼师复释。为现影略二门。如彼等无间缘处答未至已生。此因缘中亦应答未至已生。如此因缘处答无时非因。彼等无间缘中亦应答无时非缘。

  如是作文至前释为善者。论主评取前解。如是作文获何功德。唯显发智论主非善于文。是故应知。前三因释于理为善。由斯理故。因答无时非因。缘答未至已生。论主若作此解。非以婆沙评家为正。

  若尔何故至即所除法者。此下通第二染污苦谛难。此引品类足所除中第三节文为难。未来有身见既入所除。即俱句摄。是即从过.现有身见生。能生未来有身见。既生未来有身见。明知未来有同类因。有身见望有身见。非是相应.俱有.异熟因。既言有因。明知定是同类因也。

  彼文应说至由义应知非者。论主正通。彼品类足第三节中文。应说除未来有身见相应苦谛。此文不欲除有身见。但除有身见上相应法。无及彼二字。外难意欲除有身见。故于第三节文中加及彼二字。品类足文。设有如彼说及彼二字。由义应知非。以未来世无前后故。何况浪加有身见。既非入所除。明知未来无同类因。应知俱有因中。外人引品类足所除中第四节文为难。即不诵及彼相应法五字。若同类因中。引所除中第三节文为难。即加及彼二字。前后各别引文。人多不悟应善思之。

  复云何通至所依所缘者。此下通第三因果决定难。此即叙难。若未来世无同类因。至已生位方名同类因者。云何决定。既言决定。明知未来有同类因。

  应知彼文至色等六境者。此即通难。言因决定据能作等四因。非同类.遍行。言果决定据增上等三果。非等流果。

  若尔同类因应本无而有者。此下通第四本无今有难。此即叙难。婆沙云则应无因而有因。亦应无果而有果。便坏自宗。

  许故无过至非体果者。此即通难。许同类因本无今有故无过。同类因约过.现作用位建立。非约体立。体虽无有。无前后故而不建立。由至过.现位和合作用名同类因。能生后等流果。是后等流果。是前位果非是体果 上来依文通四难。此下通文外后二难。即是第五非心因法难。第六染污眼识难 通第五非心因法难者。婆沙云。又若无者。品类足论复云何通。如说云何非心为因法。答已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初无漏心。及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者初无漏心。然彼异生未来所有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何故但说初无漏心耶。答彼唯说毕竟非心为因法。虽彼未入正性离生者。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然彼若入正性离生。唯有初无漏心。是非心为因法。余心无不以心为因。有余师说。彼文不辨同类因义。何者唯辨二种异生。谓有般涅槃法。及无般涅槃法。文虽不举无般涅槃法。义准理门显示知有。谓彼既说有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由此义准。亦有异生决定不入正性离生。此即名为无般涅槃法。即无涅槃法名非心为因(解云有般涅槃法。有初无漏心。与涅槃为证得了因。名心为因。若无涅槃法。无初无漏心。非与涅槃为证得了因。名非心为因。余文可解。前解心因因是因缘。即同类因。无余四因) 通第六染污眼识难者。婆沙云。又若无者。识身足论复云何通。如说于过去染污眼识所有随眠。彼于此心或能为因非所随增。或所随增不能为因。或能为因亦所随增。或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 且能为因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及此相应随眠已断 为所随增不能为因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 能为其因亦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及此相应随眠未断 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 如彼过去染污眼识。未来染污眼识亦尔 过去四句其理可然。未来如何可作四句。若有前后如何无因。答彼于未来应作三句。除所随增不能为因。彼无后故。然说未来如过去者。有别意趣。谓正生时必入现在。定为同类.或遍行因。望余未起可说为前。对此可说余名后故 有余师说。彼未来亦有四句。不说未来有心前后同于过去。且能为因非所随增者。谓此相应随眠已断。为所随增不能为因者。谓有同类.遍行随眠在未来世。于未来世染污眼识。缘而未断。能为其因亦所随增者。谓此相应随眠未断。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者。谓有同类.遍行随眠在未来世。若不缘此。设缘已断。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解云。因谓因缘。随其所应是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因。无异熟因。染污眼识是修所断。所随增者。谓此随眠是彼眼识所随顺所增长心。前修所断为同类因。苦.集一切遍行为遍行因。心俱随眠为相应.俱有因。此并能为因。于中心前不缘。设缘已断。及彼相应随眠已断。是非所随增。第一句摄。若心前缘.及相应不断是所随增。第三句摄。自余随眠皆不为因于中心后同类.遍行缘而不断。是所随增。第二句摄。若余心后同类.遍行不缘.及已断。此等已摄同类.遍行因尽。若所余缘谓灭.道所断苦.集不遍。以彼决定所余缘故。若他随眠。谓他地一切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谓自地九上缘随眠。此等并是第四句摄。余文思之可解)。

  若同类因至当有何过者。此下明未来若有同类因即有二难。一本论不说难。二互为因果难。此下第一通本论不说难。将明问起。若同类因未来世有如异熟因当有何过。

  未来若有本论应说者。答。未来若有本论应说。本论但说过去与现.未为同类因现在与未来为同类因。不说未来为同类因。明知未来无同类因。此即是本论不说过。

  本论唯说至故无有失者。通本论。本论唯说能取果.与果诸同类因言在过.现。不说未来非取果.与果诸同类因故无有失。

  无如是义至无同类因者。论主破。无如是义。以同类因引等流果。此同类因若未来有理必不然。以未来无前后故。如何未来同类因能引等流果。未来既无等流果。不应过.现诸已生法为未生等流果。不言正生略而不说。或从多分说。或举后显前 又解不应过.现诸已生法为未来生法等流。正生未生。生言摄故。如过去法非现在果。勿有果先因后过失。故未来世无同类因。

  若尔异熟因至无前后故者。此下义当第二互为因果难。将明问起。若尔异熟因应未来非有。不应异熟果因前及俱故。以未来世法无前后故。

  无如是失至未来非无者。论主答。正出互为因果失。无如是失。未来世中虽无前后。以异熟因与异熟果不相似故。故未来有。谓同类因与等流果相似故未来无。未来世中若无前后应互为因。既互为因应互为果。若互为因果即与理相违。以同类因引后果故。非异熟因与异熟果同性相似。未来虽离前后。而无次上互为因果过。故同类因就现作用位前后建立。未来非有。若异熟因就体相建立。未来非无。又婆沙云。问若未来世有同类因。应有二心互为因果。答如四行相各有系属。余法亦然。故无斯过。谓未来世无常行相。有四行相应无间生彼是所修系属于此。无常行相与彼为因。彼非此因系属此故。无常行相起必居前。苦.空.无我行相亦尔。余有为法类此应知。故无二心互为因果。若作是说。有依第四静虑得阿罗汉果。能修未来九地无漏。所修无漏皆系属此。后依余地圣道现前。更不能修未来无漏。无余地圣道系属此故。应在过.现非同类因。是则违害。此中所说。前生善根与后生者为同类因。乃至广说。勿有此失。故未来世无同类因。于理为善。

  言同类因至定依何说者。此下明道展转九地为因。显与前义别故举前为问。

  定依有漏至由同类故者。答。前言自地定依有漏。若无漏道九地展转相望为因。欲界无定。有顶昧劣。皆不能发无漏圣道。故唯依九 问若九地圣道展转为因者。何故正理十六云。于依自.上有。于依下地无 彼论说九地各能修九地圣道。随其所应。与依自地所修。与依上地所修者。为同类因。故言于依自.上有上地所修者。不与依下地所修者为同类因故言于依下地无。如依未至定所修九地圣道。与依九地所修八十一种圣道为同类因。如是乃至。依无所有处所修九地圣道。唯与依无所有处所修九种圣道为同类因。准正理文。依上所修者。非与依下地所修者为同类因。如何乃言九地圣道展转为因 解云言九地圣道展转为因。据依一地能修九地圣道。由同一地修故。所以展转相望为同类因非据通依九地所修圣道展转皆得为因。言九地者。未是尽理之言。若言尽理。岂得依上地利道与依下地钝道为因。准正理师意。虽等是同姓同品。依上地者胜。依下地者劣。故依上地者不与依下地者为因。与依自.上地者为因。若依德光论师解。九地各能修九地圣道。九九八十一种圣道展转相望皆得为因。此亦据同性同品应依九地修者说故得展转为因。

  问如他心智依下地起者不知上地心。如何九地展转为因 解云缘境义别。为因义别。不可为难。上来虽有两解不同。于此论文并无违害 又解正理且据一相渐次进修诸地胜法故。言上非下因。以实而言亦同德光。

  然唯得与至更无胜故者。简差别。释唯等胜为果等。与等.胜为因。非劣为因加行生故。指法可知。

  又诸已生至为同类因者。约三道明等胜为因。见道为三因。修道为二因。无学道为一因若依正理论意。三道展转为因。如前生钝修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道为同类因。前生钝无学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修道为同类因或从无学退至学位转根。亦与已起利修道为因 言与三.二.一为同类因者。且据现起次第而说 问此论为同彼不 解云同 又解论意各别。论既言见道与三为因。修道与二为因。无学道与一为因。明知后道非前道因。若为前因何故不说 又于此中至为同类因者。又约钝.利等.胜为因。如文可知。若依正理。信解与五为因。时解脱与四为因。准前可知。此论或同或异。亦准前解。

  诸上地道至或等或胜者。问。依上地道与依下地道为因。是即胜与劣为因。云何名为或等.或胜。

  由因增长至为未来因者。答。由因渐渐增长。及由钝.利根故等.胜为因。非由地有上.下令道胜劣。谓见道等三道。下下品等九品。于后后位中因转增长。此释由因增长。钝.利为因次前具明。故不别释 及由根故。但释妨难。修道.无学道时长相显不别释妨。见道时速相隐故别释妨。于见道位。虽一相续中。无容可得随信.随法二道俱起而已生随信行。为未来随法行因。

  为唯圣道至为同类因者。此下释后两句。此即发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徴。

  余世间法至为因非劣者。总释。

  加行生法其体云何者。问体。

  谓闻所成至除前劣故者。正举颂释。明加行所成功德与等胜为因。由闻所成功德。此所成言通相应.俱有等。若言闻所成慧但目于慧思.修准释可知。无色界以闻.思无故。设有复劣修非彼因。余文可知。

  生得善法至染污亦尔者。此下便明生得等。生得善与加行善为同类因。非加行善与生得善为因。以彼劣故。就生得善九品相望展转为因。故正理解云。容一一后皆现前故。有余师说定一心中得一切故。染污九品展转为因。准生得说。

  无覆无记至而无所获者。明无记 异熟生。起时任运最为微劣 威仪路。作意而起。力用少强胜前异熟。

  工巧处。强想生故力用更强。又胜威仪 化心。是通果。其力最胜 俱品。谓相应.俱有法等 欲界四定果化心下。与胜为因。

  因如是义至无漏法因者。此下问答分别。此即问也。

  有谓已生至于一切劣者。答。有谓过.现已生苦法智品。于未来未生位苦法忍品。又已生一切胜。于未生一切劣。

  颇有一身至非后生因者。第二问。颇有一身诸无漏法前所定得者。非后已生因耶。

  有谓未来至未来无故者。答。有。谓前所定得未来苦法忍品。于后过.现已生苦法智品。以果必无在因前故。或同类因未来无故。

  颇有前生至无漏法因者。第三问。颇有前已生诸无漏法。非后已起无漏法因耶。

  有谓前生至以彼劣故者。答。有。谓前生胜无漏法。于后已起劣无漏法。如退上无学等果。下不还等果现前。又前已生苦法智上得。于后已生苦法忍上得。非同类因。以彼劣故。前明已生一切胜。望于未生一切劣非因。今明已生一切胜。望于已生一切劣非因。故前后别。

  如是已说至心心所同依者。此下第四明相应因。

  论曰至是相应因者。此总出体。

  若尔所缘至为相应因者。问。若心.心所是相应因。所缘.行相别者。亦应更互为相应因。

  不尔所缘至为相应因者。答。必须所缘.行相同者。

  若尔异时至为相应因者。难。若尔前.后异时所缘.行相同者名相应因。

  不尔要须至乃相应故者。解。要须三同乃名相应。

  若尔异身至初月等事者。难。异身心等三种既同。应名相应。

  为以一言至应知亦尔者。解。虽复所缘.行相.时同。又须同依方名相应。释同所依如文可知。应知五识虽亦依意。据别所依。意识更无别依。虽标总称即受别名。

  相应因体至义何差别者。问二因别。相应因狭唯心.心所。若俱有因宽通诸有为。若是相应因定是俱有因。有是俱有因非相应因。除心.心所余有为法。此中以狭问宽。若相应因体即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

  由互为果义至互为因义者。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犹如远行商侣相依。共游险道更互相依。喻俱有因 依.缘.行.时.事五种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相依于一时中。同受用饮食.衣服等。同作行.住等事业。望前相依共游险道。稍亲故喻相应 其中阙一者。谓于所依.所缘.行相.时.事中。若阙一种皆不相应 又解于心.心所法中。随其所应若有阙一。皆不相应 是故极成互为因义是相应因。

  如是已说至为同地染因者。此下第五明遍行因。

  论曰至当广分别者 遍行因者。谓前过.现已生遍行诸法。即是十一遍行随眠相应.俱有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得非遍行因。或前.或后性疏远故。非一果故 遍行诸法。指同下释。

  此与染法至亦生长故者。此明离同类因外别立遍行因。若同类因非与染污为通因。此遍行因与染污法为通因故。所以同类因外更别建立。此约通局以明。若同类因唯与自部为因。此遍行因。不但与自部染法为因。亦为余部染法为因故。所以同类因外别立遍行因。此约自.他部说。由斯遍行因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相应.俱有等法亦生长故。故正理云。唯生自部二因何别。无遍行因唯生自部。谓遍行法正现前时。俱时有力取五部果。

  圣者身中至为遍行因者。问。学人身中修断染法。岂亦用此为遍行因。

  迦湿弥罗至见所断为因者。答。一标宗。二引证。此即标宗。

  故品类足至所感异熟者。此下引证。总引品类足三处文为证。此即初文。彼论既言云何见所断为因法。谓诸染污法。圣者自身中修断染法。既是染污法摄。明知见断法。通与一切染污为因。及见所断法所感异熟果。亦以见断为因。此即同文故来。

  云何无记至及不善法者。第二文证。一切无记有为。及不善。以无记为因。圣者身中修断染污法。若上界者。无记有为摄。以上界无记为因。若欲界者不善摄。以见所断无记身.边二见为因。故知见所断法。通与一切染法为因。

  或有苦谛至染污苦谛者。引第三文证。诸余染污苦谛。以有身见为因。圣人身中修断染污法。是诸余染污苦谛摄。明知见所断法。通与一切染法为因。以此故知。遍行因通生一切染污法。

  若尔云何通至染污思者。难。彼文既说。圣人初退起染污思。唯用不善为因。明知圣者修断染污法。非以见断为因。若以见断为因。不应言唯不善为因。以身.边二见是无记故。

  依未断因至故废不说者。通因有二种。一未断因。二已断因。彼论依修所断未断因蜜作是说。非是尽理之言。见所断法。虽亦是此染污为因。而由已断故废不说。

  如是已说至及善唯有漏者。此下第六明异熟因。

  论曰至异熟法故者。就长行中。一释颂。二决择。此即释颂 异熟法者。法之言持即目于因。此因能持异熟果故名异熟法。依主释也。若言异熟即法。持业释也。余文可知。

  何缘无记不招异熟者。此下决择。问也。

  由力劣故如朽败种者。答。

  何缘无漏不招异熟者。问。

  无爱润故至系地异熟者。答可知。

  余法具二至水所沃润者。余不善.善有漏法。一体贞实。二为爱润。

  异熟因义至名异熟因者。此下释异熟名问。为异熟之因据依主释。为异熟即因据持业释。

  义兼两释斯有何过者。答。

  若异熟之因至业之异熟者。难。若异熟之因据依主释。圣教不应言异熟生眼。是则因名异熟。若异熟即因据持业释。圣教不应言业之异熟。是则果名异熟。

  两释俱通已如前释者。解两释俱通。已如前界品五类分别十八界中辨。汝不应以持业难依主。依主难持业。故正理十六云。然异熟因或持业释。故契经说异熟生眼。或依主释。故契经云业之异熟。

  所言异熟其义云何者。别问异熟义。

  毗婆沙师至名异熟因者。答。毗婆沙师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异熟因唯异类熟。俱有.相应.同类.遍行因唯同类熟。能作一因兼同.异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

  熟果不应至简别余因者。论主叙经部宗义。熟果不应余五因所得。果具二义方得熟名。一由造业非即感果。要待相续将欲感果名转变。正感果时名差别。由斯果体方乃得生。二由异熟果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或经十年或百年等 俱有.相应所生果体。虽有后义而阙前义。能作.同类.遍行.三因所生果体。虽有前义而阙后义 由此但应作如是释。由因变异而果方熟。是异熟义 汝毗婆沙师。不应但异简别余因。摄义不尽。若言变异摄义周尽。论主非异熟果非余五因得。但异摄义不周尽。

  于欲界中至及彼生等者。此下约三界五蕴多少同时相望为俱有因显异熟因同感一果。于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行蕴中有记得。及彼得上四相。

  有时二蕴至及彼生等者。身.语业是色蕴。四相是行蕴 问欲界身.语业。能感命根.众同分不 答不能感。故正理十六云。此异熟因总说有二。一能牵引。二能圆满。且众同分及与命根。非不相应行独所能牵引。云何知然。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业为生因等 又云非心随转身.语二业。定不能引命.众同分。不尔便违契经正理。经言劣界思所引故。此说欲有命众同分。唯意业感非身.语业身语表业众多极微一心所起。于中唯一引众同分.及与命根。余无此能不应理故。若许同时共感一果。则应更互为俱有因。有对造色为俱有因非宗所许。此非展转力所生故。又非次第一一极微牵引命根.及众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无异功能。别引生.后而无过失。非为满业亦有斯过。于一生中。各别能取色.香.味等圆满果故。依此无表亦同此释。多远离体一心起故。不许互为俱有因故。若无对造色有非俱有因。说有对言便为无用。显有对造色皆非俱有因。故作是说有无对造色得为俱有因不可同彼。若欲界系身.语二业不能牵引便违契经。如说杀生若修。若习。若多修习。生那落迦。乃至广说。又违本论。如说于此三恶行中何罪最大。谓能随顺僧破妄语。此业能取无间狱中劫寿异熟。寿定说为所牵引果。此说所起显能起思。粗易了故。无相违失(已上论文) 以此故知。身.语二业不能感命.众同分 问此论同正理不 解云此论文无别说。意同正理。

  问若言唯意业能感命.众同分。何故业品云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准彼论文。俱时能感生.后.不定众同分三。不可说言一刹那意业。能感三生众同分。复不可言刹那中起三意业感三众同分。复不可言过去三因等起思感三众同分。以异熟因必现取果 解云彼文但显四业中生.后.不定。容感同分现不能感。不言一刹那一时能感三种同分。故下论云。几业能引众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顺现受。现身同分先业引故 又问若言欲身.语业不能感命.众同分。何故此论下文言二无心定.得不能引余通。既言余通。明知欲界身.语二业亦能感命.同分 解云言通感者容通感彼。不言一切皆悉能感。若随转身.语业即能感。若欲界身.语业即不能感 又解此论不同正理。欲界身.语业亦能感命.众同分。于其业中众多极微随其所应。或有唯感引果。或有唯感满果。或有一分感引一分感满。若言同一心起。不许感引果满果。同一心起。何者感色.何者感香等。虽同一心起即有感色等不同。何妨同一心起感引.满前.后别。若作此解与正理论异。

  有时四蕴至及彼生等者。可知。

  于色界中至及彼生等者。此约色.无色界辨。思之可知 问此中言等至.等引。余文复言等持。如是三种有何差别 解云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平等持心令趣于境。故名等持 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定。唯在定不通散。若有心定名等至。谓由定前心离于沈.掉平等至此定。此从加行立名 又解即定离于沈.掉名等。能至平等身心名至。若无心定名等至还作二解。准有心定可知。唯无心为异 梵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有心.无心定。多分有心定中说不通散。若有心定名等引。谓定前心离于沈.掉名等。能引起此定名引。此从加行立名 又解即定离于沈.掉名等。能引起平等身.心名引。若无心定名等引还作两解。准有心定释。可知。唯无心为异。

  有业唯感至即命根等者。此下约感处多.少显业差别。于十二处中除声。非异熟故。于十一中若决定同性业感。体必俱有。具此二义者随感此处。极少定感一。乃至极多定感四。若容别性业感。体不必俱。随有阙者即不定。或能感五乃至十一。若业唯感一处异熟。谓感法处即命根等。等谓等取众同分。故婆沙云。复次有业唯受一处异熟。谓得命根.众同分业。彼业唯受法处异熟 又解亦等取生等。定同感故。余十处不定。若入无心即无意处。若生上界香.味定无。若生无色亦无色.触。此意色.香.味.触有时虽与命等俱生。容别业感。如人.天命等是善业感。此五容是不善业招。若眼等五。望彼命等。随在何趣。虽复定是同性业感。眼等四根。若在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若生无色。眼等五根总不成故。以五色根.命.众同分是生处本故。同性业感。由斯不定故此十处非定同感。

  若感意处至应知亦尔者。若感意处定感二处。谓意与法。法谓意处俱行心所及生等法。余九不定。眼等四根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若生色界即无香.味。若生无色余九总无。此九有时虽与意俱容别业感。故感意处非定感彼。若感触处定感触处.法处。谓生等。余九不定。眼等四根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意处若入无心即非有故。香.味上界即无。此九有时虽与触俱容别业感。故虽感触时定身.色俱容别业感。故感触处非定能感彼九处也。

  若感身处至应知亦尔者。若感身处定感三处。谓身.触.法。触处谓能造四大。法处谓生等。余八不定。眼等四处望彼身处虽同一业感。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就。意处若入无心即无。此意有时亦与身俱容别业感。香.味上界即无。在欲感身。虽香.味俱容别业感。能感身处。虽定色俱容别业感故。感身处非定感彼八 问如正理十六云。若感身处定感四处。谓身色处.触处.法处。彼论何故感身。亦感色耶 解云此论据感身所造。亦感触中能造四大。以亲近故必同业感。色望身根虽必俱起。非亲近故容别业感。故非定感。正理据感身定感色者。以色定与身俱通欲.色界故。故感身时亦定感色 若尔感色应亦感身 不尔。身处是生本故感身亦感色。同业感故。色非生本。故感色非定感身。容别业感故。此即两论各据一义 又解俱舍为正。同婆沙初师说故。余论又无此说。若不相离即感彼者。感色之时应亦感身。明知非正。若感色.香.味应知亦尔。各定感三。自名为一。各加触.法。言别说者。若感色处定感色.触.法处。余八不定。眼等四处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意处。入无心定即无有故。香.味上界无故。此七有时虽与色俱容别业感。虽感色处定与身俱容别业感。故感色处但定感三。余八不定。若感香处定感香.触.法处。余八不定。眼等四处.及意处如前释。此五在欲。虽亦有时与香处俱容别业感。虽感香时定与身.色.味俱容别业感。故感香处定感三处。余八不定。若感味处定感味.触.法处。余八不定。准香应释。

  若感眼处至应知亦尔者。若感眼处定感眼处.身处.触处.法处。如前释。余七不定。耳.鼻.舌三虽同业感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香.味二处上界即无。意处若入无心即无。此香.味.意。有时虽与眼处俱生容别业感。色虽定与眼俱容别业感。故感眼处定感四处。余七不定。耳.鼻.舌三准眼应释 问若依正理论。感眼等四处各定感五处加色处。何故此论不定感色 解云此论不说色。彼论说感色。各据一义。如身处中释 又解俱舍为正。同婆沙初说。捡寻婆沙全无此说。当知是彼正理论师自所分别。若不相离即感彼者。彼说感色应亦感身。既不感身故说非理。

  有业能感至诺瞿陀等者。感五处乃至十一。随其所应。任业势力所感之果多少不定。所以者何。业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种果或少.或多 种所生果少者。如谷.麦等一种一年收。又根.茎等少。又一房唯一子。名种.果少 种所生果多者。如莲.石榴.诺瞿陀树等。一种多年收。又根.茎等多。又一房有多子。名种果多 又解于十一处若展转相望。亲强胜者。随感此处亦定感余。故定感一乃至定感四。若展转相望非亲强者。虽有俱时而非定感 问何故蕴约因明。处约果显 解云五蕴皆能为因故约因辨。十二处多分不能为因。故约果明。以十一处皆容为果故 问如婆沙十九云。复次有业唯受一处异熟。谓得命根.众同分业。彼业唯受法处异熟。有业唯受二处异熟。谓得意处业。彼业唯受意处.法处异熟。得触处业亦受二处异熟。谓触处.法处。得身处业受三处异熟。谓身处.触处.法处。得色.香.味处业亦尔。各受自处.触处.法处.异熟。得眼处业受四处异熟。谓眼处.身处.触处.法处。得耳.鼻.舌.处业亦尔。谓各受自处.身处.触处.法处异熟。有余师说。一切大种皆生色.声。欲界诸色不离香.味。彼作是说。得眼处业受七处异熟。眼处.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耳.鼻.舌处业亦尔。谓各受自处.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身处业受六处异熟。谓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色处业受五处异熟。谓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香.味.触.处业亦尔。谓各受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如是所说是定得者。不定得者。其数不定。然有业能受八处异熟。有业能受九处异熟。有业能受十处异熟。有业能受十一处异熟。皆除声处。

  准婆沙文更有余师说。定感五.六.七不同如何会释。何者为正 解云此论及婆沙前师意。定感一.二.三.四。感不定中言感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婆沙余师说感五.六.七亦是定感为异。彼师意说以色.香.味.触.法定不相离故。感眼等四各定感七。感身定感六。感色.香.味.触各定感五。于二说中。此论.及婆沙初说为正。余师非正。其义云何。一即定感一.二.三.四处。婆沙与俱舍同。又杂心行品亦同此论。并无异说。二即婆沙言感五.六.七者。是余师不正义。既言一切大种皆生色.声。明知非是正义。三即理破。若言定不相离即感。彼者应无感五。以感色.香.味.触时身必俱故。定不相离。应亦感身。若言身望色等不同业感者。感彼身时宁感色等。以此故知。此论.及婆沙初师为正 问若五.六.七是不定。何故婆沙前师不别说耶 解云理应说在不定。而不别标者以余师说在定中。异说不同略不别显。准俱舍文不定摄故 泰法师解俱舍云。感触处感二处及感三处.四处。并是不正义。余感一处感二处及感五处已去。此是正义。法师大意同婆沙余师义。约不相离以解。如前徴破 又解婆沙前.后两师各据一义。前家据定同性业感体必俱有者说。后师据不相离者说。而言感色等不说感身等者。以五色根是生处本故。感彼兼感色等。以色等非是生处本故。感彼色等不必感身等。若作此解。俱舍意或感五.六.七。亦分同婆沙余师。以五.六.七异说不同。故此论文不别显说。

  有一世业至如上应知者。此即约世.念明果多.因少 有一世业三世异熟。此约小三世。如现在一念造现受业名一世业。业所感果若已落谢名过去异熟。若续现前名现在异熟。若未起者名未来异熟。无三世业共感一世异熟 勿设劬劳果减因故。有一念造业感多念异熟果。无多念造业感一念异熟果。勿设劬劳果减因故。前约世显。后约念明。大意虽同门差别说 又解世约大三世。念约刹那 问多刹那造业。同感一刹那中各别果。是即有多刹那感一刹那中果。云何乃言无多念业一念受耶 解云此显无有多念造业同受一念中一果。明果不减因。不遮多念造业一刹那中受各别果 问如菩萨百劫修相好异熟业。同一身受。岂不因多.果少 解云感佛身相用最胜业。多时修习引起最后胜业现前能感佛身殊胜异熟。前劣非感。于义何违。若不尔者定有因多.果少 又解虽百劫造同一身受。然所感相异熟极微。刹那前.后各各不同。非百劫业共感一果。非俱有因故。

  然异熟果至方能辨故者。显果与因非俱.无间要因相续 然异熟果无与业俱。非此念造时即此念受果。故不但与因俱 亦非无间生。由次刹那在生相法。是现等无间缘力所引故。非是异熟因力 又解亦非无间。第一刹那造业已。由第二刹那为等无间缘力所引故。第三刹那其果方起。此文且约心.心所说。理实色等亦非无间 又解异熟果中。有是利者谓心.心所法。有是钝者谓色.不相应行。若利者由次第二刹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第三刹那果起。若钝者极疾犹须第三刹那力所引。第四刹那方现在前。此中且约极速疾者说故不言色等 又解此文亦显色等。由次刹那力所引故。显色等非无间。由次刹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显心等非无间。又异熟因感异熟果难。必待相续方能辨果。非俱.无间。若依宗轮论。大众部等末宗异义。业与异熟有俱时转。

  如是六因至非世者。此即第三约世分别。颂既不说能作因所居。义准应知通三世.非世。正理云不可说彼定时分故 颂中不说。

  已说六因至对彼成因者。此下大文第二明因得果 就中。一总标果体。二对因配果。三别显果相。四因取.与时 此下第一总标果体。已说六因体相差别约三世定 何等为果对彼成因。结前问起。

  颂曰至无为无因果者。上句显体。下句释疑。果有二种。一有为果。谓异熟等流.士用.增上。二无为果。谓即离系。果有二义。一是所引。即有为果。为彼六因所引生故。二是所证。即离系果为道所证。道是证因非生因也。故六因不摄。余二无为。不行世故非是所引果。无记性故非是所证果。恐疑无为是果应从因生。无为是因应能生果。故今释言。无为虽是果证故名为果。非六因所生。不行世故。无为虽是因不障碍故名因。不得五果。非能证故不得无为果。无取.与故不得有为果。由此故言无为无因无果。旧翻云无为非因果。此大谬矣。

  论曰至及与择灭者。就长行中。一释颂。二决择。此下释颂。引本论释上句。离系.择灭一体二名。除缚所显名为离系。由道得边名为择灭。故以择灭释离系也。

  若尔无为至此为因故者。此下释第二句。两关徴责。于无为中唯择灭名果。三无为俱名能作因。故显宗第九云。是故择灭是因无果。是果无因。余二无为是因非果。无因无果理极成立 又正理十八云。有法能为一因性者。谓无为法。无法非因有法非果。所谓虚空.及非择灭。

  唯有为法至无五果故者。答。唯有为法。有六因有五果。非诸无为。所以者何。无为体常无六因生故。无得五果故。

  何缘不许至为能作因者。问。无间道应名能作因。

  于生不障至道何所作者。答。无为常故。道非能作。

  若尔谁果果义如何者。一问谁果。二问果义。

  谓是道果道力得故者。答 谓是道果。答初问 道力得故者。答第二问。

  若尔道果至非于择灭者。问。若尔道果应唯是彼择灭上得。道于彼得有能引生。非于择灭以体常故。

  不尔于得至有差别故者。答。于得于灭道能别故。

  云何于得道有功能者。问。

  谓能生故者。答。谓为因生故。

  云何于灭道有功能者。问。

  谓能证故至择灭为道果者。答。由道力能证得灭。由此理故。道虽非灭六种生因。而可得说择灭为道证得因果。

  既诸无为至为能作因者。问。

  以诸无为至与果用故者。答。于生不障可名能作。无取.与用故无有果。应知能作因中有二。一有生用。谓过.现法。二无生用。谓未来法。及诸无为。唯无障故名能作因。

  经部师说至唯有为故者。此下决择。经部标宗。无为非因。总引教证。

  何处经说者。说一切有部问。

  如有经说至识亦如是者。经部答。既言因缘能生色等皆是无常。明知无为非因所摄 无常因缘下。同文故来。

  若尔无为至作所缘缘者。说一切有部问。经说诸缘皆是无常。无为既是常。应不与识等作所缘缘。

  唯说能生故至故不成难者。经部答。谓经说诸因诸缘能生识者。此诸因缘皆是无常。不说一切为识所缘境者。皆无常。故不成难。由此无为。可得与识作所缘缘 又解不说一切为识四缘者皆是无常。

  岂不亦说至为能作因者。说一切有部问。以因例缘。岂不经说唯能取果.与果生因是无常故。不拨无为虽非生因。唯不障故为能作因。

  有契经中至唯不障因性者。经部答。引经证。无为是缘非因。

  虽无经说至无经说耶者。说一切有部言。虽现无经说无为能作因。亦无处遮。又多隐没。云何定判无经说耶。

  若尔何法名为离系者。经部问。无为既得名能作因。未知何法名离系。

  即本论中所说择灭者。说一切有部答。

  岂不先问至开显自性者。经部复责。二名互答自性难知。故应别门开显自性。

  此法自性至亦名离系者。说一切有部答。常住之法不堕三世。非是言依。故言实有离言唯圣内证。但可总说是善.是常。别有实物。

  经部师说至此所无故者。述经部宗。三种无为。非皆实有如色等五别有实物。此无为所无故。

  若尔何故名虚空等者。说一切有部问。既无实体何名空等。

  唯无所触至中夭者余蕴者。经部答。唯无所触对假说名虚空。谓于闇中无所触对。便作是说此是虚空。以实而言。明中无对亦是虚空。但以闇中眼不见故。空相易显。择灭但以惑苦不生。为其体性。谓过去已起烦恼熏种在身名已起随眠。即此随眠。能引后后烦恼.后有名为生种 又解过去种子名已起随眠。现在种子名为生种。谓过去已起随眠所生现在种子。文略但言生种 又解现在烦恼种子名已起随眠。此能生后名为生种 言灭位者。即此惑种。无有功能生后烦恼.及与后有。故名灭位 又解经部三相现在。灭相过去。现在生种之时。即当过去灭相。如称两头低升.停等故言灭位 又解于此时中证得择灭故名灭位。种若未由能简择力。能生后后烦恼.后有。由简择力余不更生。谓无间道犹与种俱。与种俱灭。然由无间道简择力故。令余后位烦恼种子.及当现行烦恼.后有永不更生。生之永无名之为灭。灭由择力名为择灭。若离简择力。但由阙众缘。余后更不生名之为灭。灭不由择名非择灭。如人应受百年。五十便死。余五十年名残众同分。中夭者余蕴阙缘不生。

  余部师说至名非择灭者。述上座部等计释二无为。约随眠不生边名择灭。约苦果不生边名非择灭。

  离简择力至即择灭摄者。经部破。彼非择灭离简择力此苦果灭不成。由简择力令随眠不生。随眠不生后苦不起。因亡果丧皆由慧力。故此苦果不生即择灭摄。

  有说诸法至名非择灭者。有大众部说。诸法现在生已后必定无。自然灭入过去。此灭名非择灭。

  如是所执至未灭无故者。经部破。如是所执非择灭体应是无常。法未灭时其体无故。后法灭时其体方有。

  岂不择灭至应亦无常者。大众部难。岂不择灭择为先故。此灭先无后有。应亦无常。

  非择为先至方有不生者。经部答。非择为先方有择灭。如何责我择灭体性亦是无常。所以者何。非先有择。后未来未生法方不生。不生即择灭也。

  何者者。问。

  不生至非造不生者。经部答。不生之理本来自有。若无圣道慧简择。诸法应生。圣慧简择生时。因亡果丧法永不起。于此不起之理择有功能。谓于先时诸法未有生障。今圣慧起为法生障显不生理。非新造不生。

  若唯不生至岂不相违者。说一切有部引经难。若唯于未来法不生是涅槃者。何故经言信等五根。若见道修。若修道习。若无学道多修习。或初修。中习。后多所作。或修谓得修。习谓习修。多所作谓所治更远。故显宗云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义差别者为欲显示习修。得修。所治更远。如其次第(已上论文) 能令过未现世众苦永断。此永断体即是涅槃。准此经文通断过.现唯于未来有不生义。非于过现岂不相违。

  虽有此文至为令其灭者。经部通经。经言能令过.现众苦断者。此经意说。能令未来缘过.现苦烦恼断故。能缘断时说所缘过.现苦亦名为断。应言断贪而言断色。应言贪遍知而言色遍知。还约所缘色说。断色是无间道。色遍知是解脱道。广说乃至。识蕴亦尔。过.现苦断义亦准此 问过.现苦断既显能缘惑断。未来苦断为约何说 解云未来苦断亦显能缘惑断。一经说故 又解令未来苦体不生名断 又解令未来惑苦不生。俱名苦断。设余经言断三世惑者。准前理释。义亦无违。以未来惑。能缘三世烦恼。若断未来能缘惑时说断三世。实断未来。或此经中有别意趣。过去烦恼者谓过去生曾所起惑。现在烦恼者谓现在生所起烦恼。如爱行中十八爱行。据曾.当.现缘六境起名为十八。如是过.现二世所起烦恼。作能薰因。为生未来诸烦恼故。于现相续身中。引起所薰果种子。此所薰果种子断故。说彼过.现能薰惑因亦名为断。如异熟果尽时亦说名业因尽。由断果故说断彼因。此即是果丧因亡断也。若未来众苦.及诸烦恼。由无因种子故毕竟不生说名为断。由断因故说断彼果。此即是因亡果丧断也。若异我说断未来体。过去已灭.现在正灭。何劳须断。此中意显。过现名断由果不续。未来名断由体不生。断果.断因如其次第。

  若无为法至立为第一者。说一切有部引经为难。经中既言离染第一。明知涅槃别有实体。

  我亦不说至此为第一者。经部答。我亦不说诸无为法。其体都无如兔角等。但应如我所说而有 彼意说言涅槃无体之理必定应有。有无体故名有涅槃 如说此现在声。有声先。未来非有。有声后。过去非有。不可过.未非有。说为有。故有体义得成。以说有言非定目实。亦目无故。说有无为应知亦尔。但言有无为非说有实体。有涅槃法体。虽非有而可称叹。无有多种。若善法无便可诃毁。若灾横无便可称叹。故诸烦恼等灾横。毕竟非有名为离染。此涅槃性。于一切有体法.非有体法中。最为殊胜。世尊为令所化有情。深生欣乐故。别称叹涅槃第一。

  若无为法至名灭圣谛者。说一切有部难。

  且言圣谛其义云何者。经部反徴。

  岂不此言属无倒义者。说一切有部答。

  圣见有无至义有何违者。经部解。圣见有无皆无颠倒。谓圣见苦名有。见苦非有名无。此于圣谛义有何违 又解圣见苦.集.道有。见灭是无。皆无颠倒。此是总标 谓下别释。谓圣于苦见唯是苦。于苦非有见唯非有。此于圣谛义有何违。于别释中。但言苦.灭不言集.道。

  如何非有至第三圣谛者。说一切有部难。

  第二无间至故成第三者。经部解。第二集谛无间圣见灭谛。及佛经说故成第三。

  若无为法至应缘无境者。说一切有部难。若无为法其体唯无。虚空.涅槃能缘之识。应缘无境而得生心。

  此缘无境至当广思择者。经部解。识缘无境亦无有过。如下惑品。辨三世中当广思择。

  若许无为至当有何失者。说一切有部问。

  复有何德者经部反问。

  许便拥护至是名为德者。说一切有部答。若许无为别有实体。即便拥护毗婆沙宗。是名为德。

  若有可护至是名为失者。经部调言。此无为体。若有可护天神自护。然许实有朋虚妄计。同诸外道。是名为失。

  所以者何者。说一切有部徴。

  此非有体至名为灭故者。经部答。此无为非实有体可得。如色等五境。五识现量证知如受等心.心所法。他心智现量证知。亦非有用可得。如眼.耳等有见.闻等。比量知有。又此无为。若离贪等别有体者。如何可立彼贪等事之灭。第六转属主声耶。夫声明中第六转声表属于主。相属之法必相关涉。贪.瞋等事是有为。择灭是无为。非互相属。此.彼相望非因果故。此事望彼灭非因亦非果。若此灭望彼事。虽是能作因。而非取果因亦名非因。事非能证道故灭非证得果。灭是常故复非生因果。故名非果。非因显非所属。非果显非能属。此.彼相望既非因.果。即不相关涉。何得说言彼事之灭属主声耶。由此故知。灭无别体。唯遮彼事不生义边。名为事灭。灭无别体。即事之无名为灭故。可言此灭属于彼事第六得成。顺声明故。今准此文。第六属主声有二。一异体相望。如说一切有部言彼事之灭。亦如郡君之奴。二无异体。如经部言彼事之灭。亦如石子之体。

  灭虽别有至属于彼事者。说一切有部解云。灭虽别有。而由彼有漏事。能缘惑得断时。彼事解脱方得此灭。可言此灭属于彼事。此约得说属。

  何因此灭定属此得者。经部难。若灭体别非即事无。灭体众多得亦非一。何因此灭定属此得。而言约得说属事耶。

  如契经言至可言获得者。说一切有部引经通难。苾刍获得现法涅槃。现身得故名现法涅槃。既获得涅槃可言属得。复责彼言。如何非有可言获得。

  由得对治至名为涅槃者。经部答。由得能对治道。便获永违烦恼所依身。便获永违害后有所依身故。烦恼.后有不生义边。名得涅槃。而无实体。此即理证 复有下教证无体。

  谓契经言至此涅槃者。所有苦果皆无余断 苦无名断。断无别体。或举果显因惑苦果无余惑因皆断 各别舍弃贪等惑因。或各别舍弃所有苦果。或通因.果 诸惑因尽故。或诸苦果尽故。或通因.果 远离系缚名为离染 灭诸惑因。或灭苦果。或通因.果 或因静息。或苦果静息。或通因.果 或因永没。或苦果永没。或通因.果 余未来苦果更不相续 更不复取。更不复生。或余苦果不续。或不取果。或更不生 此涅槃极寂静。此涅槃极美妙。此总赞也 谓舍诸依显涅槃无诸苦果。舍一切爱显涅槃无诸惑因。偏言爱者从强别标。舍诸依.爱。尽.离染.灭。名为涅槃。而无别体 又解于前十名略举前五种释涅槃。谓舍诸依释前苦无余断。舍一切爱释前各别舍弃。尽.离染.灭如名。次第是次三种。后之五种略而不论。或可举前显后。

  云何不许至故言不生者。说一切有部徴。经部云何。不许经言不生者。依此择灭无生力故。言苦不生 或言不生者此依择灭力令苦无生。故言苦不生 或依此择灭苦无生故。言择灭不生。既言依此择灭。明知有体。

  我等见此至谓无体性者。经部答言。我等见此第七转所依声。于证择灭是有都无功力。汝何意故。说依此无生 若依此言。属已有涅槃义。诸苦应本不生。涅槃是常本来有故 若依此言。属已得涅槃义。是则应计依道所引涅槃上得 又复劝言。此苦不生。或唯依道。由道起时苦不生故 或依道所引涅槃上得。由得起时令苦不生。汝应信受 又解若依此言属已得义。是则应计依道上之得。由得此道苦不生故 又复劝言。或唯依道 或依道上得令苦不生。汝应信受 由此善释下。引经证涅槃无体。涅槃名灭而无有体。如灯。涅槃灯谢无体。心得解脱蕴灭无体。何但经言无体。对法亦言。无事法云何。谓诸无为法。经部释云。言无事者。事之言体。谓无体性。

  毗婆沙师不许此释者。不许经部释。

  若尔彼释事义云何者。经部问。

  彼言事者至无因无果者。说一切有部答。彼言事者略有五种。一自性事。谓诸法自体即自体名事。二所缘事。谓心所缘。即所缘名事。三系缚事。谓爱等所系缚。即所系缚名事。四所因事。即所因名事。果是能因。因是所因。果赖所因而生。如子因父而生。父是所因。子是能因。谓诸有为法。皆从因生名有事法。事之言因。五所摄事。谓田.宅等是人所摄。即所摄名事。泛明诸事虽有五种。今于此阿毗达磨中。言事者。依前第四说因名事。显无为法都无有因。不依第一自性事说无为无事。是故无为虽实有物。常无用故不从因生名无因。不能生果名无果。

  总论已竟至俱相应士用者。此下第二对因配果 此中明果从因而生故唯说四。离系果常非六因生。故此不说。

  论曰至此因所得者。释初句。

  言前因者至名增上果者。释第二句。谓能作因有增上力。增上之果名增上果。从因立名。

  唯无障住有何增上者。问。

  即由无障至如应当思者。答。因若为障果不得生。由因无障果方得起故名增上。此即通能作因 或能作因下别出胜用。

  同类遍行至皆似因故者。释第三句。若同类因唯取自界.自地.自部.自性等流果。若遍行因唯取自界.自地.自性.染污等流果。此二因所得果皆似因故。故因虽二其果唯一 问如邪见生有身见。虽性不同。同是染故。为等流果。善生无覆。虽性不同。同是净故应是等流果 解云染法易同故得为果。净法难同故不为果。

  俱有相应至名士用果者。释第四句。此二因同得俱生胜士用果。虽复六因皆取士用。相应.俱有。能取同时胜士用果。此中偏说。为遮胜论于法体外别有业用。故言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二因士用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从喻为名。如士夫用名为士用。士用之果名士用果。

  此士用名为目何法者。问。

  即目诸法至醉象将军者。答。即目相应.俱有因。用从喻立名。如士夫用故得士用名。如言鸦足药草。药草似鸦足故。名鸦足药草。将军似醉象能入阵故。名醉象将军。以象醉发能入阵故。名为醉象 又解醉象似将军能入阵故。名醉象将军。

  为唯此二至为余亦然者。问。为唯相应.俱有有士用果。为余四因亦有。

  有说余因至异熟不尔者。答中有二。此即初师。余同类.遍行.能作三因亦有士用果。唯除异熟因。由士用果总有二种。一与因俱生。二与因无间。相应.俱有能取俱生。同类.遍行。果若相邻能取无间。能作通取俱生.无间。故此五因得士用果。异熟因不尔。与果性异感果稍难。要因相续果乃现前。非俱.无间。故无士用 又解异熟果不尔。非与因俱.无间故非士用。

  有余师说至所收果实者。第二师解。此异熟因。亦有隔越远士用果。譬如农夫春时耕种.秋时获果。若据通名士用六因皆得。今此第二师说约斯说也。颂明士用但取俱生。简余四因。故言二得。故显宗第九云。俱生士用果定有又胜。故说相应.俱有因得。无间.隔越或有。或无。设有非胜。又滥余果。是故不言余因所得 问士用之名总有四种。谓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即通五果。今言士用岂不滥余 解云余四从别立名。此一从总立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

  异熟等果至有为增上果者。此下第三别显果相。初两句明异熟果。第三句明等流果。第四句明离系果。次两句明士用果。后两句明增上果 言释五果名者。入阿毗达磨论第二释云。果不似因故名为异。熟谓成熟堪受用故。果即异熟名异熟果。又云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又云。择灭无为名离系果。此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离系名离系果。又云。由此势力。彼得生故。此名士用彼名为果。又云。由前增上后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已上论文)准彼论释。前三持业。后二依主 又解异熟之果名异熟果。即因名异熟。果名为果。或等流之果名等流果。因与彼果流类相似故名等流。或离系之果名离系果。谓无漏道离系缚故亦名离系。或果即士用名士用果。以果亦如士夫用故。或果即增上名增上果。以果众多体增上故。虽作后解未见论文。义释无违。然诸论中皆依入阿毗达磨。并不得作有财释。若作有财释。即不目果法。

  论曰至有异熟果者。于三性中。唯于无覆无记法中有异熟果。非于善.染。

  为此亦通非有情数者。问。

  唯局有情者。答。

  为通等流及所长养者。问。此异熟果。于五类中。为通等流.所长养不。

  应知唯是至异熟果相者。答。此异熟果与因不同。唯有记生。不通等流.长养。等流非唯有记生。通三性故。所长养亦非唯有记生。体虽无记通三性生故。前论云饮食.资助.睡眠.等持。胜缘所益名所长养 又解于五类中。若异熟摄不尽者。方立长养等流。若异熟摄尽者。即不立长养.等流。以异熟果摄体尽故。所以不名长养.等流。

  非有情数至何非异熟者。问。非有情数。亦从善.恶业生。何非异熟。

  以共有故至受异熟果者。答。夫异熟果非共受用。非情共受故非异熟。

  其增上果至何得共受者。问。外增上果亦业所生。何得共受。

  共业生故者。答。由共业生故得共受。又正理十八云。岂不大梵所住非情是别业果。亦应说彼名业异熟。何乃言非。有作是言。大梵住处。一切大梵业增上生。有余复言。大梵住处相续未坏。余可于中有受用理。故非不共。

  似自因法至遍行二因者。释第三句。定似自因名等流果。虽俱生士用亦定似自因。有无间等士用。与因不相似。故此等流非滥士用。虽遍行因亦取异部。为等流果染性同故。若士用果有性不同。

  若遍行因至即名同类因者。问。

  此果但由至除前诸相者。答。此遍行因果。但由同地故显通五部。同是染故显不通净。与因相似不由五部.三性种类。若由五部.三性种类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类。相对不同应作四句。第一句者。以非遍行法为同类因。生自同部故名同类因。非通生染故非遍行因。第二句者。以他部遍法为遍行因。通生染故名遍行因。非生自部故非同类因。第三句者。以自部遍法为遍行因。生自部故名同类因。通生染故名遍行因。第四句应知。

  由慧尽法至名离系果者。释第四句。由慧尽惑。所证无为法名离系果 又解由慧简择。灭尽惑法名离系果 又解由慧简择为因。离诸系缚证灭尽法。名离系果。由慧得灭名为择灭。即此择灭亦名离系。由离系缚而证得故。

  若法因彼至由道力得者。释第五.第六句。明士用果。若但有法因彼势力所生。即说此法名士用果。

  如因下地等。指事别显。应知士用有多。择灭名不生士用。应言由道力证得故。正理十八解士用果云。此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如前已说。言俱生者.谓同一时。更互为因力所生起。言无间者。谓次.后时。由前念因力所生起。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言隔越者。谓隔远时。展转为因力所生起。如农夫等于谷.麦等。言不生者所谓涅槃。由无间道力所得故。此既不生。如何可说彼力生故名士用果。现见于得亦说生名。如说我财生是我得财义。若无间道。断诸随眠。所证择灭。如是择灭名离系果.及士用果。若无间道不断随眠。重证本时所证择灭。如是择灭非离系果。唯士用果(已上论文)此论前文据别俱生胜士用果。但说相应.俱有因得。后文据通士用果故。说通六因得。

  诸有为法至之增上果者。释后两句。凡果望因或俱。或后。因法望果或俱。或前。前法定非后法果故。于有为法中除前已生有为法。以前非后果故。是余若俱。若后。有为之增上果 问由因增上。其果得生名增上果。余果亦由因增上故。其果得生。应名增上果 解云余果从别立名。非从总立故。不名增上果。增上更无别称从总立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

  士用增上二果何殊者。问。二果既多。体相何殊。

  士用果名至唯增上果者。答。士用对有力能增上。据不障碍。引事可知。

  于上所说至一与唯过去者。此下第四明因取.与时。问起颂答。

  论曰至故此不说者。于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取果唯于现在。过去已取。未来无用 亦应如是说能作因现在取果。而不说者以能作因非定有增上果。故此颂中不说。谓无为法.及未来法。虽是能作因。而不能取增上果故。故正理十八云。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现在。与通过.现 若依婆沙二十一云。能作因。有作是说。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有余师说。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 然无评家。此论.正理同婆沙前师 又解此论同婆沙后师。言能作因同五因现在取果者。从多分说。

  俱有相应至必俱时故者。释第二句。相应.俱有与果亦现。此二取.与必俱时故。

  同类遍行至通于过现者。释第三句。同类.遍行与通过.现。

  过去可然至与等流果者。问。

  有等流果至不应更与者。答。因至现在。有等流果无间相续。至生相时即现与果。若果至现。因便过去名已与果。不应更与。

  善同类因至谓除前相者。别释善同类因取.与四句。第一句取而非与。谓断善根时最后刹那所舍得。能为彼种名取。后不续前非与。第二句与而非取。谓续善根时最初所得。过去最后所舍得。彼得。今时果至生相。正与彼力名与。由昔已取不名取。论主恐取续时过去诸初得故。今释言应说尔时续者前得。前得。谓前过去最后所舍得。正理十八破云。如何。前位多刹那得为同类因皆取今得。而于今时。但说最后一刹那得。与今得果。是故。应如本文为善 若作俱舍师救。世亲论主意说。若法从来未与者此中说之。过去诸得。虽于续时皆悉与果。以前诸念皆曾与果。俱句摄故是故不说。最后所舍一刹那得。今续善时最初与果。故偏说之。又续善时过去余善亦能与果。何独说得。既别说得。明知唯取最后一念 又解论主。云应言尔时续者前得。谓前过去所有善得。皆名最初所得得。谁言唯取最后所舍得。此所舍得通于三世。非后一切皆能与果。故以前言简取过去。故婆沙十八云。有时与果非取果。谓后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已上论文) 所以偏约得作两单句。不约善根者。将断善时。善根已不现行。唯有善得现行。故偏说得。第三句亦取亦与。谓不断善根于所余诸位。随其所应。于一身中所有善法。能取.与者名所余诸位。第四句非取.与。谓除前相。亦随所应所有善法非取.与者皆所收。

  又于不善至谓除前相者。约不善同类作四句。思之可知。第二句中。正理准前弹。俱舍师还准前通释。

  有覆无记至如理应说者。于阿罗汉果得时最后所舍得。取而非与。从彼退时最初所得得。与而非取。未得无学位。亦取亦与。余无学位非取非与。故言如理应说。

  无覆无记至最后诸蕴者。最后诸蕴。谓临入无余涅槃时。余思可知。

  约有所缘至准例应说者。前明无所缘。今明有所缘。有所缘言显心.心所。刹那差别显前.后念。三性四句思之可知。

  取果与果其义云何者。问。

  能为彼种至故名与果者。答。种是能生义。因有生果之能故名取果。彼所生果。其因正与彼果力时。故名与果。

  异熟与果至及无间故者。释第四句。异熟因与果唯于过去。由果与因非俱.无间。复有余师至为诸静虑果者。叙异说。婆沙一百二十一云西方诸师。说果有九。谓于前五更加四果(已上论文) 风轮等能安立水轮等。安立之果名安立果。不净观等远为加行生无生智等。加行之果名加行果由根.境等聚集和合眼识等生。和合之果名和合果。修习静虑得化心等。修习之果名修习果。

  如是四果至增上果摄者。迦湿弥罗国诸师通释。如是四果皆是士用.增上果摄。若望由因势力得故名士用果。若望由因能作力得故增上果。非善.恶业所感非异熟果。不相似故非等流果非证得故非离系果 又解第一.第三唯增上果。第二.第四通士用。增上果。夫士用果用功得故。论言皆是士用.增上者总相说故。

  说因果已至几因所生者。此下大文第三明法从因生。结前问起。

  法略有四至三所余法者。答。于一切有为法中。略有四种。一染污法。二异熟生法。三初无漏法。四前三所余法。

  余法者何者。问。

  谓除异熟至诸余善法者。答。于无记法中。除异熟取余无记。于善法中。除初无漏取余善法。

  如是四法至余及除相应者。正释法从因生。前五句明相应法。第六句明色.不相应。

  论曰至余三因生者。释初颂。一切有为总有四种。四种之中各有二种。一相应法。二不相应法。相应中诸染污法。除异熟因。余五因生。由异熟因所生诸法非染污故。二异熟生法。除遍行因余五因生。由遍行因所生诸法唯染污故。三所余法。双除异熟.遍行二因余四因生。由所余法非异熟性故。及非染污故。初无漏法除前异熟.遍行二因.及同类因余三因生。由初无漏非异熟故。非染污故。无有前生同类法故。

  如是四法为说何等者。问。

  谓心心所者。答。释第五句。

  不相应行至复几因生者。释第六句。此即问。

  如心心所至决定无有者。答。如心.心所除因外及除相应因。应知余色.不相应行法。从四.三.二余因所生。此中染污色.不相应行法。如心.心所除异熟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若异熟生.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遍行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三所余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双除异熟.遍行二因。及除相应因余三因生。初无漏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异熟.遍行.同类三因。及除相应因余二因生。一因生法决定无有。

  俱舍论记卷第六    

  一校了

  大治三年七月三日朝于光明山切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