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六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沙门慧沼撰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善生王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十六品学行流通分有五。第四正明持学。持学有二。初二品举昔持学。后一品劝今持学。举昔有两意。一为世果。即增上生道。二为出世果。即决定胜道。初修久修二差别故。大悲大智两行增故。前品明他依教修行为得世果。此品明自持学此经求出世果。又解。前品成前护国品中为护国土应流通此经行。此品成前护国品中为得成佛转法轮等流通经行。故此品起。释名者。梵云俱舍罗(此云善)唱婆婆此云生。旧云善集义翻非正。此品明昔善生求法持经之行。故以为名。解妨者。问本意欲劝持经举其昔事以晓。此既明往善生求法。何不名为善生求法品。答应言求法。略故不论。又不但求。亦得闻法供养行经。若言求法阙余法行。故但云善生。问第二僧祇初逢宝髻佛。云何此品云宝髻佛涅槃善生王出。答宝髻佛多。又复非必第二劫初善生王出。是余时故。

  经。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王法正论已复告大众汝等应听我今为汝说其往昔奉法因缘。

  赞曰。品文分三。此结前生后。次正述修行。后大众愿学。此初也。

  经。即于是时说伽他曰我昔曾为转轮王舍此大地并大海四洲珍宝皆充满持以供养诸如来我于往昔无量劫为求清净真法身所爱之物皆悉舍乃至身命心无吝。

  下正述修行有三十二颂。大分为四。初二颂总标过去供佛求法。次二十三颂别明过去修学。此经次两颂为除众疑结会古今。后五颂明修学益劝勉诸众。初中有二。初一颂亲近诸佛。次一颂为求胜法。

  经。又于过去难思劫有五遍知名宝髻于彼如来涅槃后有王出世名善生为转轮王化四洲尽大海际咸归伏有城名曰妙音声时彼轮王于此住。

  下第二别明过去修学此经。于中有四。初二颂求法人。次十六颂正求法。次一颂因得闻。次四颂依修学。初求人有四。一明求法时。二有王出下明求法人。三为转轮王下明王化。四有城下明住处。

  经。夜梦闻说佛福智。见有法师名宝积。处座端严如日轮。演说金光微妙典。尔时彼王从梦觉。生大欢喜充遍身。至天晓已出王宫。往诣苾刍僧伽处。恭敬供养圣众已。即便问彼诸大众。颇有法师名宝积。功德成就化众生。尔时宝积大法师。在一室中而住止。正念诵斯微妙典。端然不动身心乐。时有苾刍引导王。至彼宝积所居处。见在室中端身坐。光明妙相遍其身。白王此即是宝积。能持甚深佛行处。所谓微妙金光明。诸经中王最第一。时王即便礼宝积。恭敬合掌而致请。唯愿满月面端严。为说金光微妙法。宝积法师受王请。许为说此金光明。周遍三千世界中。诸天大众咸欢喜。王于广博清净处。奇妙珍宝而严饰。上胜香水洒游尘。种种杂华皆散布。即于胜处数高座。悬缯幡盖以庄严。种种粖香及涂香。香气芬馥皆周遍。天龙修罗紧那罗。莫呼洛伽及药叉。诸天悉雨曼陀华。咸来供养彼高座。复有千万亿诸天。乐闻正法俱来集。法师初从本座起。咸悉供养以天华。是时宝积大法师。净洗浴已着鲜衣。诣彼大众法座所。合掌虔心而礼敬。天主天众及天女。悉皆共散曼陀华。百千天乐难思议。住在空中出妙响。尔时宝积大法师。即升高座跏趺坐。念彼十方诸刹土。百千万亿大慈尊。遍及一切苦众生。皆起平等慈悲念。为彼请主善生故。演说微妙金光明。

  第二正求法有十一。初一颂因梦见闻。梵云罗呾娜。此云宝。俱侘此云积。旧云宝明宝冥者并讹。二次二颂觉已寻觅。三次一颂法师住处。四次有两颂善友引示。于中有三。半颂至所居。半颂睹仪相。一颂陈名行。五次一颂见已启请。六次半颂法师许可。七次半颂众闻欢喜。八次三颂庄严道场有二。初王次八部。王有二。初一颂庄严处所。次一颂庄严法座。次天龙下一颂八部供养。九次半颂诸天同集。十次二颂半法师赴会。于中有三。初半颂起定感应。次一颂诣座法则。后一颂众会供养。十一次二颂升座说法有三。半颂威仪。一颂运想。半颂正说。

  经。王既得闻如是法合掌一心唱随喜闻法希有泪交流身心大喜皆充遍。

  下一颂第三因得闻。

  经。尔时国主善生王。为欲供养此经故。手持如意末尼珠。发愿咸为诸众生。今可于斯赡部洲。普雨七宝璎珞具。所有匮乏资财者。皆得随心受安乐。即便遍雨于七宝。悉皆充足四洲中。璎珞严身随所须。衣服饮食皆无乏。尔时国主善生王。见此四洲雨珍宝。咸持供养宝髻佛。所有遗教苾刍僧。

  下四颂第四依修学法行有十。此但一种谓初供养。供养有十。此即第六俱供养也。以雨七宝普施众生同供养故。于中有四。初半颂所为。次一颂半发愿。次一颂愿遂。次一颂供养。初所为中为供此经即法。此供养中即佛僧也。佛是说主。僧是学人。经是所学。故俱供养。问何不供养宝髻世尊但云所有僧耶。答佛已灭故。或上句供佛下句供僧。若尔佛灭云何言供养佛。答知常住故。或供佛形故。

  经。应知过去善生王即我释迦牟尼是为于昔时舍大地及诸珍宝满四洲昔时宝积大法师为彼善生说妙法因彼开演经王故东方现成不动佛。

  下两颂结会古今有二。初会求经人。后会说法者。何故如是。欲明说听俱是法行皆成佛故。

  经。以我曾听此经王。合掌一言称随喜。及施七宝诸功德。获此最胜金刚身。金光百福相庄严。所有见者皆欢喜。一切有情无不爱。俱胝天众亦同然。过去曾经九十九俱胝亿劫作轮王。亦于小国为人王。复经无量百千劫。于无量劫为帝释。亦复曾为大梵王。供养十力大慈尊。彼之数量难穷尽。我昔闻经随喜善。所有福聚量难知。由斯福故证菩提。获得法身真妙智。

  下五颂第四明修学益有三。初两颂明修法行得出世果。次两颂明修法行得世间报。后一颂结由经力得获菩提。菩提智相。法身真妙智智性。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故。或菩提是总。法身即真如。妙智即四智。

  经。尔时大众闻是说已叹未曾有皆愿奉持金光明经流通不绝。

  下至大众愿学。

  诸天药叉护持品第二十二

  诸天药叉护持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学行流通有五。此第四正明持学。复有二。一举昔。二劝今。举昔有二。初举他昔持。次一举自昔持。此品劝今众持。又释成前护国品中能持经人及八部众流通之行故此品起。释名者。诸天药叉所劝假者。护持二字所学之行。护即护行。持即持行。即劝四众持劝彼八部护。故品下但云。大吉祥天女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此经王及持经者一心拥护。不言受持。又释。即住持经令不断灭名之为护。护即是持。如为护法城。如仁王护国。如言护十地行持国天王等。故此长行但令为奉献。及欲解了佛深行处。应为众生敷演流布。其听法者应除乱想。不言劝护持经之人。故护持言护持正法。下云常来护此人者。由护持经故得诸天守护。故下经云。若此金光明经典流布处有能称诵者悉得如上福。明护持经得利益故。又释。护持含其二义。护持于经护持经者故。下云于此经王及持经者俱拥护故。此释尽理。解妨者。问既言此品正劝今众令行学者。何故闻说但有诸天欢喜拥护不说四众及以修行。答文影略故。前标告云即为诸天及诸大众。下文复云。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喜欢即含修行义也。

  经。尔时世尊告大吉祥天女曰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欲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以不可思议广大微妙供养之具而为奉献及欲解了三世诸佛甚深行处。

  赞曰。品大分三。初略标劝。次颂广明。后众愿护。初中分三。初告天女。次若有下标所欲行。后是人下劝弘此教。此初二也。初广供养修福行。解了行处修智行。菩提资粮不过此二。甚深行处即二空如。故下文云。欲入深法界。应先听此经。法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

  经。是人应当决定至心随是经王所在之处城邑聚落或山泽中。

  下劝弘此经有三。初令起加行。次随是经王下弘经处。后广为众生下弘经行。言决定至心者。起决定思为近加行。敷演等者。即动发思正起行。至心之言即是专念通加行及正行。审虑远劣略而不说。又决定者。即勇猛不退义。故瑜伽三十八。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为欲令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等。此下亦云。假使大火聚满百逾缮那。为听此经王直过无辞苦。

  经。广为众生敷演流布其听法者应除乱想摄耳用心。

  下弘行有二。一久学者能为开演利他行。二初学者即应听闻自利行。十法行中略举此二以影余八。或能说能听二人双劝。又随是经王所在之处。即举有经卷及行经处皆应供养修供养行。应除乱想等者。准瑜伽三十八。听法之中第三除散乱深听说法。式具如前明。

  经。世尊即为彼天及诸大众说伽他曰。若欲施诸佛。不思议供养。复了诸如来。甚深境界者。若见演说此。最胜金光明。应亲诣彼方。至其所住处。此经难思议。能生诸功德。无边大苦海。解脱诸有情。我观此经王。初中后皆善。甚深不可测。譬喻无能比。假使恒河沙。大地尘海水。虚空诸山石。无能喻少分。欲入深法界。应先听是经。法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于斯制底内。见我牟尼尊。悦意妙音声。演说斯经典。由此俱胝劫。数量难思议。生在人天中。常受胜妙乐。若听是经者。应作如是心。我得不思议。无边功德蕴。假使大火聚。满百逾缮那。为听此经王。直过无辞苦。既至彼住处。得闻如是经。能灭于罪业。及除诸恶梦。恶星诸变怪。蛊道邪魅等。得闻是经时。诸恶皆舍离。

  下第二颂广明。总七十九颂分之为四。初二十三颂明说听二行。次梵王帝释主下四十一颂明天神拥护。次于此南洲内下十四颂明经威力。后一颂总结说听。初中分二。初十二颂明听法行。应严胜高座下十一颂明演说行。初后分五。初一颂标求福智。二次一颂劝至法会。三次三颂赞经功德。于中有三。一颂赞生善灭恶。一颂赞法十德。此略举四。即初中后善其义甚深以影余六。五文巧。六无杂。七具足。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相。广如瑜伽八十三摄事分释。一颂喻明。四次五颂劝应听法。于中有五。一颂劝听。法性制底者。如为法华经起一宝塔不须舍利已有全身。此亦如是。能诠显故即见法身。一颂见报身。说相似故。一颂得善报。一颂令庆喜。一颂令决听。五次二颂闻经利益。

  经。应严胜高座。净妙若莲华。法师处其上。犹如大龙座。于斯安坐已。说此甚深经。书写及诵持。并为解其义。法师舍此座。往诣余方所。于此高座中。神通非一相。或见法师像。犹在高座上。或时见世尊。及以诸菩萨。或作普贤像。或如妙吉祥。或见慈氏尊。身处于高座。或见希奇相。及以诸天像。暂得睹容仪。忽然还不现。成就诸吉祥。所作皆随意。功德悉圆满。世尊如是说。最胜有名称。能灭诸烦恼。他国贼皆除。战时常得胜。恶梦悉皆无。及消诸毒害。所作三业罪。经力能除灭。于此赡部洲。名称咸充满。所有诸怨结。悉皆相舍离。设有怨敌至。闻名便退散。不假动兵戈。两阵生欢喜。

  下十一颂明演说行。复分为五。初半颂严座。二次半颂法师仪轨。三次一颂演说经。即教他书写及诵受持。四次四颂说法瑞相。五次五颂演法利益有十。一得吉祥。二所作成。三功德满。四有名称。五灭烦恼。六除怨敌。七无恶梦。八消毒害。九灭诸罪。十无怨酬。初三颂各三利。后二颂有一利。如文可知。

  经。梵王帝释主。护世四天王。及金刚药叉。正了知大将。无热池龙王。及以娑揭罗。紧那罗乐神。苏罗金翅王。大辩才天女。并大吉祥天。斯等上首天。各领诸天众。常供养诸佛。法宝不思议。恒生欢喜心。于经起恭敬。斯等诸天众。皆悉共思惟。遍观修福者。共作如是说。应观此有情。咸是大福德。善根精进力。当来生我天。为听甚深经。敬心来至心供养法制底。尊重正法故。怜愍于众生。而作大饶益。于此深经典。能为法宝器。入此法门者。能入于法性。于此金光明。至心应听受。是人曾供养。无量百千佛。由彼诸善根。得闻此经典。如是诸天王。天女大辩才。并彼吉祥天。及以四王众。无数药叉众。勇猛有神通。各于其四方。常来相拥护。日月天帝释。风水火诸神。吠率怒大肩。阎罗辩才等。一切诸护世。勇猛具威神。拥护持经者。昼夜常不离。大力药叉王。那罗延自在。正了知为首。二十八药叉。余药叉百千。神通有大力。恒于恐怖处。常来护此人。金刚药叉王。并五百眷属。诸大菩萨众。常来护此人。宝王药叉主。及以满贤王。旷野金毗罗。宾度罗黄色。此等药叉王。各五百眷属。见听此经者。皆来共拥护。彩军乾闼婆。苇王常战胜。珠颈及青颈。并勃里沙王。大最胜大黑。苏跋拏鸡舍。半之迦半足。及以大婆伽。小渠并护法。及以猕猴王。针毛及目犬。宝发皆来护。大渠诺拘罗。栴檀欲中胜。舍罗及雪山。及以婆多山。皆有大神通。雄猛具大力。见持此经者。皆来相拥护。阿那婆答多。及以娑揭罗。目真?罗叶。难陀小难陀。于百千龙中。神通具威德。共护持经人。昼夜常不离。婆稚罗睺罗。毗摩质多罗。母旨苫跋罗。大肩及欢喜。及余苏罗王。并无数天众。大力有勇健。皆来护是人。诃利底母神。五百药叉众。于彼人睡觉。常来相拥护。旃荼旃荼利。药叉旃稚女。昆帝拘吒齿。吸众生精气。如是诸神等。大力有神通。常护持经者。昼夜恒不离。上首辩才天。无量诸天女。吉祥天为首。并余诸眷属。此大地神女。果实园林神。树神江河神。制底诸神等。如是诸大神。心生大欢喜。彼皆来拥护。读诵此经人。见有持经者。增寿命色力。威光及福德。妙相以庄严。星宿现灾变。困厄当此人。梦见恶徴祥。皆悉令除灭。此大地神女。坚固有威势。由此经力故。法味常充足。地肥若流下。过百逾缮那。地神令味上。滋润于大地。此地厚六十八亿逾缮那。乃至金刚际。地味皆令上。

  下四十一颂得天神拥护。复分为二。初三十九颂说听得护。后二颂明护所以。初得护有六。初十二颂护听人又有三。初四颂明天神敬喜。次六颂护听经人有四。一颂思观行人。一颂见赞生天。三颂赞劝听经。一颂赞昔善根。后二颂明其卫护。第二次五颂护说经人。吠率怒那罗延天之异名。复形大故名大肩。第三次二颂复护听人。金毗罗者此云孔。宾度罗者此云孔雀。第四次十二颂复护说经者。彩军乾闼婆以着彩衣为军众。苇王者诸草神王。以珠贯颈。神项颈青神。勃里沙婆此云牛。牛神王也。颂文窄故略去婆字。苏此云好。跋拏此云金。鸡舍此云发。是好金发鬼神。半之迦云五。即五神。神足似羊。大婆伽者此大威德。小渠之神。诺?罗者正云鼠狼。神名也。舍罗此云屋。山名。神依彼山以山为名。娑多山者此云堪倒。阿那婆答多此云无热恼。娑揭罗此云咸海。目真此云解脱。?罗叶即旧云伊兰树。婆稚此云团圆。毗摩质多罗此云绮画。母旨此云好。苫跋罗此云食。亦非天名。亦云饮食神。诃利底鬼母如前解。旃荼男声呼药叉。旃荼利女声呼。昆帝拘吒齿即齿长包者是。第五次三颂护读诵人。第六次五颂复护说经人。

  经。由听此经王获大功德蕴能使诸天众悉蒙其利益复令诸天众威力有光明欢喜常安乐舍离于衰相。

  下二颂明得护所以。举听经人影持说者。

  经。于此南洲内。林果苗稼神。由此经威力。心常得欢喜。苗实皆成就。处处有妙华。果实并滋繁。充满于大地。所有诸果树。及以众园林。悉皆生妙华。香气常芬馥。众草诸树木。咸出微妙华。及生甘美果。随处皆充遍。于此赡部洲。无量诸龙女。心生大欢喜。皆共入池中。种植钵头摩。及以分陀利。青白二莲华。池中皆遍满。由此经威力。虚空净无翳。云雾皆除遣。冥闇悉光明。日出放千光。无垢焰清净。由此经王力。流晖绕四天。此经威德力。资助于天子。皆用赡部金。而作于宫殿。日天子初出。见此洲欢喜。常以大光明。周遍皆照曜。于斯大地内。所有莲华池。日光照及时。无不尽开发。于此赡部洲。田畴诸果药。悉皆令善熟。充满于大地。由此经威力。日月所照处。星辰不失度。风雨皆顺时。遍此赡部洲。国土咸丰乐。随有此经处。殊胜倍余方。

  下十四颂赞经威力有八。初四颂由经威力百谷丰美。次二颂池沼多华。次一颂空净常明。次三颂日殿增耀。次一颂莲随日剖。次一颂果药恒盈。次一颂风雨顺时七耀依度。次一颂总结经力。

  经。若此金光明经典流布处有能讲诵者悉得如上福。

  下一颂总结说听所得功德。

  经。尔时大吉祥天女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此经王及受持者一心拥护令无忧恼常得安乐。

  下第三大段大众愿护。

  授记品第二十三

  授记品二十三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就学行流通有五。此即第五成前诸品令学行意有三。一为授记。二为除疑。三更重劝。此初也。与记者。明行必得果果定因成。故护持后有授记品。言释名者。授者付也与也。记者分别也验也。为其分别验其当果而以与之故名授记。言解妨者。问妙幢闻经曾未与记。如何今言为成前行有此品起。答非是正意与其妙幢及二子等记。如法华经二类尼众。为劝持经。彼欲闻记方能修学故与授记。非是此时正令与记。前已记故。故彼经云。我先已说一切声闻皆得作佛。今此大众亦复如是。云若持经得作佛者。谁等是耶。有此疑心未能决学。故为令断授妙幢等记。欲令时众知当作佛决定能行。不尔应前灭业障品后或莲华赞品后与其授记。彼时已悟。何不与记。如法华会三周说法周周之后各各与记不在后故。问若尔何前不与记。答妙幢菩萨已入八地。先蒙记故令劝持经。故复重说。又解。应前与记。此方记者含多义故。一与妙幢等记。二复为成前。又前十千时未赴会。亦显一闻皆得作佛况久修学不得佛耶故。此时记一言多益。故亦无过。问十千暂闻即与授记。在会大众何不记耶。答彼根熟故。此未熟故。又众已闻持经作佛。此未闻。故又宜尔故。

  经。尔时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已欲为妙幢菩萨及其二子银幢银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赞曰。品文分二。初众集后与记。众集有二。初此结集序。

  经。时有十千天子最胜光明而为上首俱从三十三天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听佛说法。

  下明众集。

  经。尔时佛告妙幢菩萨言汝于来世过无量无数百千万亿那庾多劫已于金光明世界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金宝山王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下后与记有二。初与三士记。后与十千记。三士为三。初复有五。一标名。二记时。三记国。四记果。即无上菩提。五记号。即金宝山等。号有通别。如文可知。授记之义略以四门分别。一授记所由。二能授记人。三所授记者。四授记差别。言所由者三义。一由菩萨修多功德证得法性故与授记。故法华论云。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记别。为不成佛与授记耶。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论答云。彼声闻授记者得决定心。非成就法性故。此意即明。由诸菩萨多劫修行无量功德成就法性故与授记。即八地已上。故瑜伽四十六云。又诸菩萨三种决定。一种性定。二发心定。三不虚行定。乃至云。依于最后堕决定位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二除小菩萨不定姓疑故。摄大乘论等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一类不定姓声闻所余不定性菩萨。恐此菩萨退大就小。故与授记言得作佛。三为欣佛者见此授记欣当自得。复显闻经决得作佛。持行此经修佛因故。故法华经云。大智舍利弗今得授尊记。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等。此经亦云。时十千天子闻三大士得授记已。复闻如是最胜王经心生欢喜。清净无垢犹如虚空。此心喜无疑即欣作佛。信法修行。二能记人者复有三义。一能记所依假者。二能记体。三能记用。能记所依准瑜伽论四十九说。能成就有六。一胜解行地。二增上意乐地。三正行地。四决定地。五决定行地。六究竟地。此之六位俱能授记。然究竟位佛菩萨殊。佛有三身。唯他用变化二假者能为对十地地前别故。然究竟位中第十地菩萨及前五位但总相记。不能知彼当作佛时国土名字等。下人不能知上事故。若依总相观因记果言得作佛。菩萨亦能。故法华经中不轻菩萨记彼四众当得作佛。故能授记不过此六。或不愚法定性二乘信有大乘亦得总记。如菩萨戒经中说。昔有罗汉。将一沙弥。因发大心遂生尊重。故得总记。二能记体者。谓后得俗智知根性故。后得观理亦不能记。此约圣者。若是地前但比量智。三能记用者。所谓言教诠表义故。三所授记者有二。一所记依。二所记体。所记依者有四。一种性位。二发心位。三不定二乘。四诸大菩萨。此据显了。若隐密记及平等意乐亦通定性及无性人。所记体者即无漏善通现及种。并所得果。果通报化。除法性身。就报身中多说他用。以有国土眷属等故。显慈悲故。有差别故。四授记差别者。首楞严经中佛告坚意菩萨。授记即有四种。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有适发心而与授记。有密授记。有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四种。唯有如来能知此事。宝云经同瑜伽四十六说。略由六相。蒙诸如来于无上菩提与授记别。何等为六。一安住种性未发心位。二已发心位。三现在前位。四不现前位。此上四种同首楞严经。彼密授记即不现前。在密处故。或得无生忍名现前。未得者名不现前。或在座名为现前。身不在坐名不现前。五有定时限。谓尔许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无定时限。谓不宣说决定时限而与授记。大庄严论第十二说六种亦同。彼云。授记有二种。人别及时别。人别即前四。时别即后二。彼论又云。转记及大记此复有二种。转记者。谓彼菩萨后于如是如来如是时节当得授记。大记者。在第八地得无生忍。由断自言我当作佛慢故。及断一切分别相故等。转记即首楞严经初三收。大记即第四摄。彼又说六。与首楞严经及瑜伽论别。何者为六。一刹土。二名字。三时节。四劫名。五眷属。六法住。今此妙幢等记文中有三。于金光明界等刹土号。金宝山等名字。汝于来世过无量无数等时节。略无劫名眷属法住。

  经。时此如来般涅槃后所有教法亦皆灭尽时彼长子名曰银幢即于此界次补佛处世界尔时转名净幢当得作佛名白金幢光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下第二大士记文亦为五。初记时。二牒名。三记处。即于此界下是四记国。五记号亦有通别。

  经。时此如来般涅槃后所有教法亦皆灭尽次子银光即补佛处还于此界当得作佛号曰金光明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下第三大士记文亦有五。一记时。二牒名。三记果即补佛处。四记国还于此界。五记号。

  经。是时十千天子闻三大士得授记已复闻如是最胜王经心生欢喜清净无垢犹如虚空尔时如来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便与授大菩提记汝等天子于当来世过无量无数百千万亿那庾多劫。

  下第二大段文分为四。初与记。二疑生。三为断。四喜信。初中有三。初天子闻见心欢。次尔时如来下如来知彼根熟。后即便下正与记别有八。初标序。二牒名。三记时。然劫有多种。如法华论有五种。谓昼夜月时年。或说饥馑疫病刀兵以为三劫。或说一增一减为一劫。如二十住劫等。或说八十增减为一劫。即火灾劫。或说七火为一劫。即水灾劫。或说八七火一七水为一劫。即风灾劫。或说无量风灾为一劫。即三大僧祇劫。或说二八十劫为一劫。如此贤劫。或说多八十劫为一劫。即星宿劫等。尽彼千佛出世时量总名一星宿劫故。如法华经中所说劫数。多约昼夜月时年等。如说十住等位各经尔许劫者。即风灾等劫尔。此云过无量无数等者。即过增减或风灾等。非大僧祇。修行成佛不过三故。问修行根性有勤堕别。如何定说三大僧祇。答取作意时。方便善心刹那刹那相续时量经三大劫。非是通取修不修时作不作意经尔许劫故。虽勤堕根性不同俱说三祇。问若尔八地已去无漏观心一切时续。如何说有超劫事耶。如释迦佛第三劫初逢然灯佛。布发掩泥超于八劫。第三祇满修相好业。初逢胜观佛。亦云弗沙。翅足赞叹超于九劫。答有二解。一云。或有一类住游观心多。或耽灭定久。对此有超。若尔如何复云八地已去刹那刹那转增进耶。答据八地上住出已后长时而说。若尔如何云初地已上入住出心各各齐等。答据不作意。即功力齐不同地前。设作意时力用不等。若执皆齐。如何得说智增悲增及于烦恼怖不怖别。一云。悲增智增怖不怖类地地各齐。然说超者。以智望悲增者说超。若尔智增望悲增者自得成超。何须说彼布发等耶。答此等超增。是故偏说。或是化相方便说超。非是实尔。何以故。八地已上他受土中何处有泥须发掩。何有石窟作佛安禅。若尔僧祇于智悲增何者而说。答据智增者。

  经。于最胜因陀罗高幢世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一种姓又同一名号曰面目清净优钵罗香山十号具足如是次第十千诸佛出现于世。

  下四记国名。因陀罗梵语。此云帝高幢界。次得成阿耨下五记果。同一种姓者六记姓。七记号。八如是下记次。

  经。尔时菩提树神白佛言。世尊。是十千天子从三十三天为听法故来诣佛所。云何如来便与授记当得成佛。世尊。我未曾闻是诸天子具足修习六波罗蜜多。难行苦行。舍于手足头目髓脑眷属妻子象马车乘奴婢仆使宫殿园林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璧玉珂贝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如余无量百千菩萨以诸供具供养过去无数百千万亿那庾多佛。如是菩萨各经无量无边劫数然后方得受菩提记。世尊。是诸天子以何因缘修何胜行种何善根从彼天来暂时闻法便得授记。惟愿世尊为我解说。断除疑网。

  下第二疑生有二。一标二问。标中有四。一举来因。二云何下略徴问。彼为听来。云何与记。三世尊我未曾下述疑心。四如余无量下显疑意。次世尊下第二问有三。初总问。次别问。后请答。以何因缘是总问所以义。或自行名因善友为缘修何胜行等别问。一问修何胜行。即问修六度行。二问种何善根。即问修福德行。或能起修得当果义名行。能生后善因义名根。或初起名根。后修名行。即体无别。又十度名行。十供养名根。即义少别。言从彼天来下通结问意。如问以何因缘从彼天来便得授记。修何胜行种何善根从彼天来等。又观。或由闻而得授记。此即无疑。但疑何因从天而下得闻此经因得授记。后唯愿世尊下请答。

  经。佛告地神善女天如汝所说皆从胜妙善根因缘勤苦修已方得授记此诸天子于妙天宫舍五欲乐故来听是金光明经既闻法已于是经中心生殷重如净琉璃无诸瑕秽复得闻此三大菩萨授记之事。

  下第三佛为答有三。初印可问词。次此诸天子下正答所问有二。初略后二品广。初中复二。初偏答现胜行。欲显前闻经必当成佛因。故有三行。一于妙天宫下舍欲乐行。能趣法会故。二故来听是下闻经行。法正佛因故。三复得闻此下闻记随喜行。能愿求故。

  经。亦由过去久修正行誓愿因缘是故我今皆与授记于未来世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后双略答过去修胜行种善根二问。下云过去闻佛名等名善根因缘故。后是故我今下结答。

  经。时彼树神闻佛说已欢喜信受。

  下树神喜信。

  除病品第二十四

  除病品二十四三门分别。言来意者。此为除疑。前品为成。劝勉说受。俱当作佛故有授记。二士先曾闻经为记。时众不惑。十千创始至会得记。故有疑生。前虽略答。往因总陈恐闻难解。此下更为广说。故有除病流水品生。然差别者。将说十千往因故先述其缘起。即有除病品。又恐病苦妨说听经。兼明为除令得依学。缘起既彰。次须正辨故流水品起。真谛释云。此除病品正明授记因成授记品。傍显释迦修行成寿量品。后舍身品正明释迦之因成寿量品。傍显弟子修行成授记品。然治病为远缘。流水为近缘。今谓义虽可尔文势稍疏。寿量之因前已广明十度等讫。何故今者复正明因。同一生修。何分远近。为下中上义则不妨。或既胜劣势力分远近亦复不违。然判以为正寿量因即文疏远。释名者。诸大违损云病。药能对遣曰除。此品广明名除病品。解妨者。问前寿量品妙幢思惟。如来行长寿因慈悲不害。云何命短唯八十年。前虽云寿无边。未释慈悲不害之行。今此三品正明此行。何非正宗。答妙幢但疑行因应得长寿。不疑长寿由昔何因。此品又云十千天子本愿因缘今为汝说。不云为说长寿因缘。又流水品云。由闻宝髻十二因缘听闻此经。以此善根因缘今得授记。不云由此得寿命长。故在流通非正宗也。

  经。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是十千天子本愿因缘今为汝说。

  赞曰。以下二品第二广明十千得记因缘有二。此品明得起缘起。流水正明得记因缘。缘起分二。此初敕听许说。

  经。善女天过去无量不可思议阿僧企耶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名曰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女天时彼世尊般涅槃后正法灭已于像法中。

  下正陈缘起有十二。一明时节有三。初总明劫。二明佛。三明时。尔时下别明。

  经。有王名曰天自在光常以正法化于人民犹如父母。

  下第二明国界。

  经。是王国中有一长者名曰持水善解医方妙通八术众生病苦四大不调咸能救疗善女天。

  下第二明菩萨父有四。一住处。二有一长者下德号。三名曰持水指名。四善解下明医能。八术如下。

  经。尔时持水长者唯有一子名曰流水颜容端正人所乐观受性聪敏妙闲诸论书画算印无不通达。

  下明菩萨子有五。一名。二颜容端政者形貌。三人所乐观者思慧。四受性聪敏者根性。五好闲法术等者伎艺。

  经。时王国内有无量百千诸众生类。皆遇疫疾众苦所逼乃至无有欢喜之心。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见是无量百千众生受诸病苦起大悲心作如是念。无量众生为诸极苦之所逼迫。我父长者虽善医方妙通八术皆疗众病四大增损。然已衰迈老耄虚羸要假扶策方能进步。不复能往城邑聚落救诸病苦。今有无量百千众生皆遇重病无能救者。我今当至大医父所咨问治病医方秘法。若得解已当往城邑聚落之所。救诸众生种种疾病。令于长夜得受安乐。

  下第四明习医缘有六。一时众病生。二善女天下菩萨悲起。三我父下思父年迈。四今有无量下念患无医。五我今当至下我求妙方。六若得解已下念往疗疾。

  经。时长者子作是念已。即诣父所。稽首礼足。合掌恭敬却住一面。即以伽他请其父曰。慈父当哀愍。我欲救众生。今请诸医方。幸愿为我说。云何身衰迈。诸大有增损。复在何时中。能生诸疾病。云何啖饮食。得受于安乐。能使内身中。火势不衰损。众生有四病。风黄热痰癊。及以总集病。云何而疗治。何时风病起。何时热病发。何时动痰癊。何时总集生。

  下第五诣父咨受有二。一请问之仪。二即以伽他下正以颂请。五颂分二。初一颂求哀愿说。次四颂正请有五。初半颂问得病因。次半问病生时。次一颂问将养之方。次一颂问医疗之法。后一颂问病起时节。前问初起时。此问病已发动时节。然有二时。一约四时问。二约食前后时问。

  经。时彼长者闻子请已复以伽他而答之曰。我今依古仙。所有疗病法。次第为汝说。善听救众生。三月是春时。三月名为夏。三月名秋分。三月谓冬时。此据一年中。三三而别说。二二为一节。便成岁六时。初二是华时。三四名热际。五六名雨际。七八谓秋时。九十是寒时。后二名冰雪。既知如是别。授药勿令差。当随此时中。调息于饮食。入腹令消散。众病则不生。节气若变改。四大有推移。此时无药资。必生于病苦。医人解四时。复知其六节。明闲身七界。食药使无差。谓味界血肉。膏骨及髓脑。病入此中时。知其可疗不。病有四种别。谓风热痰癊。及以总集病。应知发动时。春中痰癊动。夏内风病生。秋时黄热增。冬节三俱起。春食涩热辛。夏腻热咸醋。秋时冷甜腻。冬酸涩腻甜。于此四时中。服药及饮食。若依如是味。众病无由生。食后病由癊。食消时由热。消后起由风。准时须识病。既识病源已。随病而设药。假令患状殊。先须疗其本。风病服油腻。患热利为良。癊病应变吐。总集须三药。风热癊俱有。是名为总集。虽知病起时。应观其本性。如是观知已。顺时而授药。饮食药无差。斯名善医者。

  下第六父为解释。此初结集标举。次我今依古仙下三十二颂父正颂释分三。初一颂许说。次三十颂正释。后一颂总结。正释中复三。初四颂定时节。三三而别说者。谓三月三月为一时结前四时。二二为一节者。谓二月二月为一节标后六时。次十三颂正答问。后复应知下十二颂重料简。然答问中初一颂标令调息。次三颂答初问。于中初一颂正答病生因。两颂令知病处。一味界者。梵云阿罗婆。在脾胃间。饮食至此分为二分。一佉罗界即滓质成大小便。二味界即津味委资身分。二血三肉四膏五骨六髓七脑。界次两颂答第二问。明病体数并生时。准此五行推之。痰是水。风属木。热是火。水六月胎正月死。木九月胎五月死。火十二月胎八月死。故将衰病死。暴时发亦于此时可以治也。亦兼答第五问中初四时问。次两颂答第三问。次一颂答第五问。次四颂答第四问。问何故问答次第不同。答因答第三食饮将养。乘便即明发动时节。故答与问次第不同。就答疗法中分三。初一颂标。次二颂疗治法。后一颂结。

  经。复应知八术。总摄诸医方。于此若明闲。可疗众生病。谓针刺伤破。身疾并鬼神。恶毒及孩童。延年增气力。先观彼形色。语言及性行。然后问其梦。知风热癊殊。干瘦少头发。其心无定住。多语梦飞行。斯人是风性。少年生白发。多汗及多瞋。聪明梦见火。斯人是热性。心定身平整。虑审头津腻。梦见水白物。是癊性应知。总集性俱有。或二或具三。随有一偏增。应知是其性。既知本性已。准病而授药。验其无死相。方名可救人。诸根倒取境。尊医人起慢。亲友生瞋恚。是死相应知。左眼白色变。舌黑鼻梁欹。耳轮与旧殊。下唇差向下。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又三果三辛。诸药中易得。沙糖蜜酥乳。此能疗众病。自余诸药物。随病可增加。先起慈愍心。莫规于财利。

  下十三颂重料简分五。初二颂教秘术中一颂标一颂释。八术者。一疗被针刺法。二疗破伤法。三疗身疾。即前四病四鬼损。五中毒药。六疗孩童。七延寿。八养身。二次五颂半教识病体。于中初一颂标示。次四颂辨体。后半颂结法。三次验其无死相下两颂半教观死相。四次诃梨下示其妙药。此说其总不说别治。初一颂破药。次一颂补药。涅槃经第四云。六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西国此药最为其上。应是解深密经所说毗涅缚药。三果者。一诃梨勒迦。二阿摩洛迦。亦云阿无罗迦。即旧云庵摩罗果者讹。三仳仳得迦。似阿无罗而稍大也。三辛者。一干姜。二胡椒。三毕钵。并沙糖等十易得补治。五次一颂指例诫劝。

  经。我已为汝说疗疾中要事以此救众生当获无边果。

  下第三总结。

  经。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亲问其父八术之要四大增损时节不同饵药方法既善了。知自忖堪能救疗众病。

  下第七忖已学成。

  经。即便遍至城邑聚落所在之处随有百千万亿病苦众生皆至其所善言慰喻作如是语我是医人我是医人善治方药今为汝等疗治众病悉令除愈。

  下第八随告能疗。

  经。善女天尔时众人闻长者子善言慰喻许为治病时有无量百千众生遇极重病闻是语已身心踊跃得未曾有以此因缘所有病苦悉得蠲除气力充实平复如本。

  下第九众闻疗愈。

  经。善女天尔时复有无量百千众生病苦深重难疗治者即共往诣长者子所重请医疗。

  下第十病深重请。

  经。时长者子即以妙药令服皆蒙除差。

  下十一蒙药皆除。

  经。善女天是长者子于此国内治百千万亿众生病苦悉得除差。

  下十二总结病差。

  长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长者子流水品二十五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十千得记天女疑生。前授记品末虽为略陈未能明解。故除病流水二品更为广辨令众深知。前品广其缘起。此品正说记因。故有此品。故下云。因我往昔以水济鱼与食令饱。为说甚深十二缘起并此相应陀罗尼咒。又为称彼宝髻佛名。因此善根得生天上。今来我所欢喜听法。我皆当与授菩提记。释名者。云长者子标父以明子。表种姓尊。流水者。以行彰名。明其行胜。又自亦是长者为简其父复称为子。以有养人长鱼之德故号长者。流水二义一能流水。二能与水。从行为名。此乃德行双彰。此品广明其事故以为名。解妨者。问何故不名救鱼品。答流水义广。因为救鱼亦沾余类。故不独名救鱼品。

  经。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于往昔时在天自在光王国内疗诸众生所有病苦。令得平复受安隐乐。时诸众生以病除故多修福业。广行惠施。以自欢娱。即共往诣长者子所咸生尊敬。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长者子。善能滋长福德之事。增益我等安隐寿命。仁今实是大力医王。慈悲菩萨妙闲医药。善疗众生无量病苦。如是称叹周遍城邑。

  品文分四。一叹结医能。二善女天下明救鱼行。三尔时佛告下结会今古。四尔时大众下领悟依学。初中复四。初结众病除。次时诸众生下明众增福业。次即共往诣下众往礼赞。次如是称叹下总结名闻。

  经。善女天时长者子妻名水肩藏有其二子一名水满二名水藏。

  下明救鱼行文亦为四。初明菩萨眷属。二是时流水下明其救鱼。三尔时世尊下诸天闻赞。四佛告善女天下明鱼报恩。此即初也。

  经。是时流水将其二子。渐次游行城邑聚落。过空泽中深险之处。见诸禽兽豺狼狐玃雕鹫之属。食血肉者皆悉奔飞一向而去。时长者子作如是念。此诸禽兽何因缘故一向飞起。我当随后暂往观之。即便随去见有大池名曰野生。其水将尽。于此池中多有众鱼。流水见已生大悲心。时有树神示现半身作如是语。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实义名流水者。可愍此鱼应与其水。有二因缘名为流水。一能流水。二能与水。汝今应当随名而作。是时流水问树神言。此鱼头数为有几何。树神答曰。数满十千。善女天。时长者子闻是数已。倍益悲心。时此大池为日所暴。余水无几。是十千鱼将入死门。旋身宛转。见是长者以有所希随逐瞻视目未曾舍。时长者子见是事已。驰趣四方欲觅于水竟不能得。复望一边见有大树。即便升上折取枝叶为作荫凉。复更推求是池中水从何处来。寻觅不已。见一大河名曰水生。时此河边有诸渔人为取鱼故。于河上流悬险之处。决弃其水不令下过于所决处。卒难修补。便作是念。此崖深峻设百千人时经三月亦未能断。况我一人而堪济辨。时长者子速还本城。至大王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我为大王国土人民治种种病悉令安隐。渐次游行至其空泽。见有一池名曰野生。其水欲涸。有十千鱼为日所暴。将死不久。唯愿大王慈悲愍念。与二十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如我与诸病人寿命。尔时大王即敕大臣速疾与此医王大象。时彼大臣奉王敕已。白长者子。善哉大士。仁今自可至象厩中随意选取二十大象。利益众生令得安乐。是时流水及其二子将二十大象。又从酒家多借皮囊。往决水处以囊盛水。象负至池泻置池中。水即弥满还复如故。

  下明其救鱼有八。一父子游方。二见诸禽兽下明睹异相。三时长者子下菩萨思念。四即便随去下念已寻观。五见有大池下遂见枯鱼。六流水见已下即起悲心。七时有树神下树神劝救。于中有三。一现身为急难故。二作如是语下赞叹引冀发心故。三善男子汝有实义下劝救符名义故。于中复三。初标劝。次有二因缘下释劝。汝今应当下结劝。八是时流水下依请为救。于中复六。一问数几许。二树神答曰下答有十千。三善女天下转益慈悲。四时此大池下明鱼受苦。五见是长者下众鱼希救。六时长者子下慈悲正救。于中复二。初悲心救苦。后复更思惟下慈心与乐。故经云演说正法乐。能为后世受乐因故。初救苦有二。初与水。后善女天时长者下施食。与水有十一。此初遍求无水。二复望一边下且为作凉。三复更推求下寻觅池源。四时此河边下见源被决。五便作是念下念难修补。六时长者子下求象于王。七尔时大王下王敕急与。八时彼大臣下掌官任选。九是时流水下得象遂意。十又从酒家下假借酒囊。十一往决水处下运水添池还复得满。

  经。善女天。时长者子于池四边周旋而视。时彼众鱼亦复随逐循岸而行。时长者子复作是念。众鱼何故随我而行。必为饥火之所恼逼。复欲从我求索于食。我今当与。尔时长者子流水告其子言。汝取一象最大力者速至家中启父长者家中所有可食之物。乃至父母食啖之分及以妻子奴婢之分。悉皆收取即可持来。尔时二子受父教已。乘最大象速往家中至祖父所。说如上事收取家中可食之物置于象上疾还父所至彼池边。是时流水见其子来身心喜跃。遂取饭食遍散池中。鱼得食已悉皆饱足。

  下悲心救苦中第二施食有十二。初长者巡瞻。二时彼众鱼下鱼亦随视。三时长者子下长者观念。四必为饥火下知鱼所恼。五我今当与者慈心念与。六尔时长者子下令子取食。七尔时二子下子诣祖陈。八收取家中下得食而返。九是时流水下长者心欢。十遂取饼食下即遍施鱼。十一鱼得食已下鱼因饱足。

  经。便作是念我今施食令鱼得命愿于来世当施法食充济无边。

  下第十二长者发愿。

  经。复更思惟我先曾于空闲林处见一苾刍读大乘经说十二缘生甚深法要又经中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髻如来名者即生天上我今当为是十千鱼演说甚深十二缘起亦当称说宝髻佛名然赡部洲有二种人一者深信大乘二者不信毁訾亦当为彼增长信心。

  下慈悲正救中第二慈心与乐有二。初内自思惟。后时长者子下外行利乐。初中复三。初念昔所闻。次我今下思为鱼说。后然赡部下兼亦利人。即下文中由鱼得益报长者恩。王臣等闻因发深信故也。三文如次。

  经。时长者子作如是念我入池中可为众鱼说深妙法作是念已即便入水唱言南谟过去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佛往昔修菩萨行时作是誓愿于十方界所有众生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

  下外行利乐有二。初思欲入池作是念下正为饶益中复有二。初为称佛名。尔时流水下为说深法。亦即未信令信。已信令解。初中初称佛名。此佛往昔下释为称此佛之所以。

  经。尔时流水复为池鱼演说如是甚深妙法。

  下为说法有二。初显说后密说。或初说法令解。后说咒为护。初中复二。初总标次别释。此标也。

  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下有二释。初明杂染缘起。即是依流转生死次第。后此灭故彼灭下明清净缘起。即是依还灭断除次第。然二类缘起各有顺逆二种观行。此各依顺说影彰二逆观。初中复二。初别标。所谓下别释。此初也。准杂集论第四说有三缘生。一无作缘生。二无常缘生。三势用缘生。初二缘生通一切有为。第三缘生约有情法。然诸处文多约十二缘起支辨。是根本故。言此有故彼有等者。如次初二。对法云此有故彼有者。明无作缘生义。唯由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此为破诸外道横执大梵神我有实作用能为物因故。云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破外道无因妄计故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者。明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此破外道常法为因能生诸法。亦遮未来。化地部等执有十二缘起支无为。能令缘起生无杂乱故。云亦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言甚深者有五种。云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广如彼释。

  经。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老死灭则忧悲苦恼灭。如是纯极苦蕴悉皆除灭。

  下别释缘起。此即第三势用缘生也。诸有为法因缘别故各有势用。故对法云。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诸法功能各差别故。十地经云。死别离时意根相对名忧。五根相对为苦。出声啼哭名悲。愚人心热名恼。此依杂染生起次第。言此灭故彼灭下明清净顺观除灭次第。文有三。初标。次释。后如是纯极下别结也。此缘起义略以四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观行。四问答。初无明支体。烦恼障中正支取分别中能发感总别报。或唯感总报者。为无明支体。兼支即通俱生分别。无明为体故。成唯识第八云。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又云。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此通相应不共缠及随眠。行支体者。通善不善身语意业。唯感总报及通感总别二业为性。唯感别报即非行支。故唯识云。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亦通现种。假通身语二业表色。实唯是思。识支体者。唯取第八异熟识种。故唯识论云。此中识种谓本识因唯取行支所感异熟第八识种。初结生故。总报主故。不通现行及余转识。有处说通现行及六识者。泛明识支。非正出体。及依当来现起分位说通现行故。唯识论云。因时定无现行义故。乃至受支亦复如是。名色支体。唯识论云。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此说五支不相杂乱。于一刹那为行所集实缘起说。据实。因中识等五支亦无次第。唯识论云。依当现行次第而说。若据现行不唯业感非实支体。约分位说。异熟六根种名六处支。异熟触受种为触受支。除此四外诸异熟法皆名色支。然契经言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剌蓝等者。亦依当现及泛名色。非正名色支。如说识与名色更互为依犹如束芦。亦依当现及泛名色。说名中通说第七为名。不尔束芦喻不成故。又复据实。名色支体名但二蕴。受为受支。识为意处。论说名色六处非假非杂故。又云除后三因故。若尔如何云名谓非色四蕴。此亦不违。前已会讫。论又释云。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故经中云名谓四慈。即约总名。若分五支即据别说。爱支正体亦唯俱生。助润不定。故唯识云。正润生者唯修所断。又瑜伽云全界烦恼皆能润生。即通助说。又取迷事。虽通缘内外法。然论多说缘外境生名为爱支。取支正体通用一切俱生烦恼。助通分别。有处唯说爱增名取者。唯识论云。虽取支中摄余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且依初后分爱取二。实摄余惑。爱取二支俱通种现。有支即前行及识等五果种为爱取润转名为有。有处唯说业名有支者。唯识会云。此能正感异熟果故。有处唯说识等五名有支者。唯识论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识等五故。此唯种子不通现行。生支体者。成唯识云。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老死支体。唯识论云。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此二支体皆通五蕴。唯是现行。异熟果摄。十地论云。十二有支皆有子时果时。即俱通种现。等者。缘起经解云。能所引生一时而有。次第宣说。义类无别。唯识论亦云。依已润位引生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此约相从。非实克体。皆通种现。忧悲苦恼因老死起。非是支摄。二释名者。但释总名不解别名。如缘起经及对法论各有多释。今依瑜伽略为四释。一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此依缘字起字而释。二云。依诧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生灭义释。简大众部等是无为法。亦简正量部一期四相。三云。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义如前解。四云。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三观行者有二观别。一依观杂染。二依观清净。二观各有顺逆两类。故对法第四云。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杂染顺者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即生死次第相生。杂染逆者依安立谛说。有二不同。一见道前远方便观作七十七智。二近方便观即作四十四智。或资粮加行二道别故。或俱加行但前后别。且七十七智观者。谓缘现老死由谁而有。谓由现生而有老死。又观非不由现生而有老死。现在自身自己作故便成二智。缘过未世老死亦尔。各二成六观。无始来一切老死皆缘于生。未来虽未起容有杂染还灭义。故今观杂染。亦成二智。三际之中初由生支而有老死。观果有因。推因之智。第二又观非不由生而有老死。审因之智。初破无因生。后破自然等生。离诸外道妄计度故。第七又观支所不摄诸有漏智。遍知义故即名法住智。遍知三世缘起教法名支不摄。前六缘理如实而知。是思修慧名真实智。第七缘教。是闻慧故名法住智亦名假智。合成七智。如观老死有其七智。乃至行支亦有七智。唯除无明。无明无因智。因阙故成七十七。异生圣者亦同共有。四十四智者。谓观老死即苦谛。观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观行支苦行集行灭行趣灭行。十一各四成四十四。无明无因故非四十八。此有漏观故名杂染。或观体有漏。或观有漏法。即通圣智。经文有顺而无逆。观清净顺者。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顺次第观。此依断位次第而说。逆观者。谓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乃至由谁无故行无。由谁灭故行灭。此依得果究竟位观逆次第说令成熟故。四问答分别者。问何故诸处说缘起支或现或种或总或别有多差别。答所有差别多如成唯识论第八会讫。今此出体据实大乘正缘起说。余说不同。或就当来现起分位假实合说。非现起位次第皆是业所感故。或有就三乘通说。如俱有根名色无间灭意名名等。问观次之中如有处言。观缘起支齐识退还者何。答依染逆中初修习位作安立谛近方便观作如是说。何者。如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随应历观诸谛。由老死支苦谛所摄。于缘起中先逆观察。以三种相观老死支。一细因缘。二粗因缘。三非不定感生因缘。细谓爱取有。粗谓生支体。由此二生而有老死。此中意约二世合观杂缘起说。观当老死。细生为因即爱取有。现法老死粗生为因。即生支是。除此二生余定无能与老死果名非不定。此亦审因名非不定。准知二生为老死因即推因也。此观老死集。虽观老死集谛至爱。于后际苦并彼集谛未为喜足。遂复观察后集因缘现在众苦。谓遍逆观受触六处名色与识观未来苦。是当苦谛观。彼集因是当集谛观。未来苦之集谛由谁而有。知由从前集所生起识为边际。现法苦有既知从先集所生起。不应复观此云何有。又识名色譬如束芦展转相缘无作者等。是故观察齐识退还。故不至于行无明支。如是观察苦集十支。次观灭谛。始从老死乃至无明云何当灭。由不造彼无明为缘新行支故彼苦方灭。次第寻求证此灭道。忆昔师友授缘起法。世间正见令得现起。如是数观令见增长。是染逆观。此观老死灭及趣灭行即至无明。此中且约现未二老死支及因略不言过去老死及因。又复已灭不求断彼。由作四谛故合观察。若作七十七智即三世别。又解。或缘现老死观近远因。因皆过去。即至爱支。若观未来老死。从有至爱。若爱已前是未来苦。约当起次第。不尔种子非展转缘。若依前解现未老死即合观。因即别观。此解因合观老死别观。非但老死支逆观。观未来集苦亦是逆观。问或有处说。从观无明至生即止者何。答约机欲性寻因果说。老死无果。但至生支。问或有逆观至名色支者何。答据业种为识支说。以识摄在名色中故。

  经。说是法已复为说十二缘起相应陀罗尼曰。

  怛侄他 毗折你毗折你 毗折你 僧塞枳你 僧塞枳你 僧塞枳你 毗尔你 毗尔你毗尔你 莎诃 怛侄他 那弭你那弭你 那弭你 杀雉你 杀雉你 杀雉你飒钵哩设你 飒钵哩设你 飒钵哩设你莎诃 怛侄他 薜达你薜达你 薜达你窒里瑟你你 窒里瑟你你 窒里瑟你你邬波地你 邬波地你 邬波地你 莎诃怛侄他 婆毗你婆毗你 婆毗你 阇底(丁里切下同) 你 阇底 你 阇底你 阇摩你你阇摩你你 阇摩你你莎诃

  下第二密说缘起。初结前标举。次正说咒。

  经。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长者子昔缘之时诸人天众叹未曾有时四大天王各于其处异口同音作如是说善哉释迦尊说妙法明咒生福除众恶十二支相应我等亦说咒拥护如是法若有生违逆不善随顺者头破作七分犹如兰香梢我等于佛前共说其咒曰。

  怛侄他 呬哩谜 揭睇健陀哩 旃荼里地囇 骚代囇 石呬伐囇 补?布囇短末底 崎啰末底达地目契 寠噜婆母噜婆 具荼母噜健提 杜噜杜噜毗囇 翳泥悉 泥沓(徒洽切下同)媲 达沓媲邬悉怛哩 乌率吒啰伐底 頞剌娑伐底 钵杜摩伐底 俱苏摩伐底 莎诃

  下救鱼行中第三诸天闻赞有三。初标。次时诸大众下大众同欢。后时四天王下别赞有二。初赞佛说。后说咒愿护。初赞佛说复二。初标次赞。后我等亦说咒下是第二愿拥护有三。初二句标。次四句诫劝。后我等于佛前下说咒。

  经。佛告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及其二子为彼池鱼施水施食并说法已俱共还家。是长者子流水复于后时因有聚会设众妓乐醉酒而卧。时十千鱼同时命过生三十三天。起如是念。我等以何善业因缘生此天中。便相谓曰。我等先于赡部洲内堕傍生中共受鱼身。长者子流水施我等水及以饭食。复为我等说甚深法十二缘起及陀罗尼。复称宝髻如来名号。以是因缘能令我等得生此天。是故我今咸应诣彼长者子所报恩供养。尔时十千天子即于天没至赡部洲大医王所。时长者子在高楼上安隐而睡。时十千天子共以十千真珠璎珞置其头边。复以十千置其足处。复以十千置于右胁。复以十千置左胁边。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积至于膝光明普照种种天乐出妙音声。令赡部洲有睡眠者皆悉觉寤。长者子流水亦从睡寤。是时十千天子为供养已。即于空中飞腾而去。于天自在光王国内处处皆雨天妙莲华。是诸天子复至本处空泽池中雨众天华。便于此没还天宫殿随意自在受五欲乐天自在光王。至天晓已问诸大臣。昨夜何缘忽现如是希有瑞相。放大光明。大臣答言。大王当知。有诸天众于长者子流水家中雨四十千真珠璎珞及天曼陀罗华积至于膝。王告臣曰。诣长者家唤取其子。大臣受敕。即至其家。奉宣王命。唤长者子。时长者子即至王所。王曰何缘昨夜示现如是希有瑞相。长者子言。如我思忖定应是彼池内众鱼。如经所说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彼来报恩故。现如是希奇之相。王曰何以得知。流水答曰。王可遣使并我二子往彼池所验其虚实。彼十千鱼为死为活。王闻是语。即便遣使及子向彼池边见其池中多有曼陀罗华积成大聚。诸鱼并死。见已驰还。为王广说。王闻是己。心生欢喜。叹未曾有。

  下救鱼中第四明鱼报恩文有十四。一三士还家。二是长者子下长者子醉卧。三时十千鱼下鱼逝生天。四起如是念下念知宿业。五是故我今下议恩应报。六尔时十千下报恩。于中复三。初下天。次时长者子下报德。后便于此没下事讫还天。报德中有三。初报长者恩。次于天自在光王下报国王恩。以王借象复护佛法令我得闻。后是诸天子下报生处恩。七天自在光王下王问瑞应。八大臣答言下诸臣具答。九王告臣曰下王令使唤。十时长者子下长者赴命。十一王曰下王亲自问。十二长者子言下长者具对。十三王曰何以下捡验虚实。十四王闻是以下生信喜欢。

  经。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汝今当知昔时长者子流水者即我身是。持水长者即妙幢是。彼之二子。长子水满即银幢是。次子水藏即银光是。彼天自在光王者即汝菩提树神是。十千鱼者即十千天子是。因我往昔以水济鱼与食令饱为说甚深十二缘起并此相应陀罗尼咒。又为称彼宝髻佛名。因此善根得生天上。今来我所欢喜听法。我皆当为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说其名号。善女天。如我往昔于生死中轮回诸有。广为利益令无量众生。悉令次第成无上觉。与其授记。汝等皆应勤求出离。勿为放逸。

  下品第三段结会今古有四。一结会菩萨父子。二彼天自在下结会树神。三十千鱼下结会天子。于中复三。初结会人。次因我下结会法。后因此善根下结成善因得记所以。四善女天下劝信令修。

  经。尔时大众闻说是已悉皆悟解由大慈悲救护一切勤修苦行方能证获无上菩提咸发深心信受欢喜。

  下第四领悟依学。问此品既云为除大众疑诸天子得记所因。如何领云大众悟解由大慈悲行诸苦行方得菩提。答准结会中但结天子。明知但为除大众疑天子得记所以。云解由行大慈悲等得菩提者。是傍义故。又知十千亦行苦行等后方得菩提。故皆行学。

  舍身品第二十六

  舍身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就学行流通中有五。第五成前诸品令学行意有三。此即第三更重劝勉说此舍身。何以故。恐诸闻说行自利行当得成佛。犹不能习。故举萨埵为利于他当舍身命。何不为自修行此经。故说舍身。故下经云。我为汝等说往昔利他缘。如是菩萨行成佛因当学等。又恐闻说少行成佛情生轻慢。故举舍身劝众依学。故下经云。菩萨胜德相应慧勇猛精勤六度圆。常修不息为菩提。入舍坚固心无倦。前是正意。此是兼明俱来意也。释名者。为求大觉悲智常修。遇苦良田誓捐身命不保尊位。俯救倒悬难施能行。标为品号云舍身品。释妨难者。问此之舍身于三祇内何劫舍耶。答未见正文。传云。于第三僧祇中舍。以初劫中行犹劣故。不能行此舍身命故。准此应可通后二僧祇。问准瑜伽论等。第三僧祇定受变易。云何得有舍身余骸。答是化身也。问若尔何不化作余肉以施饿虎。化舍身耶。答化自身施益物多故。问若尔何故旧金光明云舍身饲虎超十一劫。答亦是化也。问若尔云何佛藏经等云。弥勒佛在释迦前四十劫发菩提心。贤劫经等云。释迦由精进故超过弥勒四十劫在前成佛。答为所化生根熟前后故。二菩萨说有超劫。不尔云何言八地去刹那刹那位增进耶。俱倍增进。何得有超。又释。倍增进者。望于以前及自利行。于他利行未必倍增。故说利他不欲行障入九地断。又解。合前二义故得说超。问利他障断在第九地。云何释迦三祇修满于百劫内逢弗沙佛翘足赞叹超于九劫。答为生所宜。故无有过。问何故舍身非成如来寿量之果。云举苦行劝勉持经修自利耶。答准前妙幢菩萨但疑寿命。不称长寿之因。不疑寿长修何行得。故不须成。

  经。尔时世尊已为大众说此十千天子往昔因缘。

  赞曰。就此品文大分为四。一述昔舍身。二复告阿难陀下会于今古。三我为汝等说下劝励修学。四尔时世尊下众闻得益。初中分三。初结前引后为起说之端。次尔时世尊下次为现制底作陈舍身之序。后复告阿难陀下谈昔舍身正利时会。此初复三。此初经家结前。

  经。复告菩提树神及诸大众我于过去行菩萨道非但施水及食济彼鱼命乃至亦舍所爱之身如是因缘可共观察。

  下次世尊引后有四。初标告时机。二非但下指前说略。三乃至下更广胜因。四如是下诫劝时众。

  经。尔时如来应正等觉天上天下最胜最尊百千光明照十方界具一切智功德圆满将诸苾刍及于大众至般遮罗聚落诣一林中其地平正无诸荆棘名华软草遍布其处佛告具寿阿难陀汝可于此树下为我敷座时阿难陀受教敷已白言世尊其座敷讫唯圣知时。

  下后为起说之端有二。一赞佛德尊现光集众。二将诸苾刍下将导时会诣于道场。言般遮罗者此云总集。亦谓以笼笼师子等名般遮罗。即此处人捕师子等以笼。笼故因立此名。人所聚居名为聚落。落亦庭院。准西域传。在呾叉始罗国。是北印度境。当迦隰弥罗国西北。此舍身处在始罗国北界。渡信度河东南行二百里度大石门。萨埵王子于此舍身饲饿虎乌徒。其中土地洎诸草木微带绛色。犹血染也。人履其地若负芒刺。无云疑信。莫不悲怆。三佛告具寿下佛敕阿难令严法座。初佛敕次奉旨后启请。

  经。尔时世尊即于座上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告诸苾刍。汝等乐欲见彼往昔苦行菩萨本舍利不。诸苾刍言我等乐见。世尊即以百福庄严相好之手而按其地。于时大地六种震动。即便开裂。七宝制底忽然涌出。众宝罗网庄严其上。大众见已生希有心。尔时世尊即从座起。作礼右绕还就本座。告阿难陀。汝可开此制底之户。时阿难陀即开其户。见七宝函奇珍间饰。白言世尊。有七宝函众宝庄校。佛言。汝可开函。时阿难陀奉教开已。见有舍利白如珂雪拘物头华。即白佛言。函有舍利色妙异常。佛言。阿难陀。汝可持此大士骨来。时阿难陀即取其骨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告诸苾刍。汝等应观苦行菩萨遗身舍利。而说颂曰。菩萨胜德相应慧。勇猛精勤六度圆。常修不息为菩提。大舍坚固心无倦。汝等苾刍咸应礼敬菩萨本身。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最上福田极难逢遇。时诸苾刍及诸大众咸皆至心合掌恭敬顶礼舍利叹未曾有。时阿难陀前礼佛足白言。世尊。如来大师出过一切为诸有情之所恭敬。何因缘故礼此身骨。佛告阿难陀。我因此骨速得无上正等菩提。为报往恩我今致礼。

  下为现制底作陈舍身之序。于中复分为十八段。初问众情欲。二诸苾刍言下众答乐观。三世尊即以下佛现神通。问何不直尔令塔涌现手按方升。答若不手按直令塔现。大众不知佛之神力。有三。初手按地。二地动。三地开。四七宝制底下宝塔涌现。言制底者梵语。通目佛之堂塔。若别目者。佛堂云制多。此云灵厝。旧云支提者讹。塔云窣堵波。此云高显。旧云佛塔塔婆轮婆等并讹。此中有三。初制底涌出。二众杂庄严。三大众睹见。问舍身之塔何不隐空而没于地。答欲显因中法身舍利由障所覆不得显现。由佛方便方能得显。故隐在地按地方升。五尔时世尊下报恩敬礼。其由饿鬼鞭死尸诸天礼枯骨。此意令众修因故报昔恩。六告阿难陀下敕令开塔。七时阿难陀下受命奉开。此中有二。初开塔次睹函。八白言世尊下依见启白。显如来藏具性功德故严宝函。九佛言下更敕开函。十时阿难下庆喜依教有二。初开函。后所睹表理性净非物所染如白莲华。十一即白下阿难重曰。十二佛言下佛命持来。十三时阿难下庆喜奉献。十四世尊受已下佛受说缘有三。一佛受二劝观三颂赞。十五汝等下世尊教礼。于中有二。初令礼后释所以。五分法香举三例二。戒即别脱。定道无表定。慧如名。解脱即胜解数。解脱智见即缘无为慧。广如杂集大庄严等辨。十六时诸下依教礼赞。十七时阿难下问佛礼由。十八佛告下答敬所以。

  经。复告阿难陀。吾今为汝及诸大众断除疑惑。说是舍利往昔因缘。汝等善思当一心听。阿难陀曰我等乐闻。愿为开阐。阿难陀。过去世时有一国王名曰大车。巨富多财库藏盈满。军兵武勇众所钦伏。常以正法施化黔黎。人民炽盛无有怨敌。国太夫人诞生三子。颜容端正人所乐观。太子名曰摩诃波罗。次子名曰摩诃提婆。幼子名曰摩诃萨埵。

  下谈昔舍身正利时会。文分为三。初敕听许说。二众乐欲闻。三正为开演。于中复二。初长行后重颂。长行有十。一陈往眷属。二是时大王下述昔欢游。三第一王子下遇苦悲生。四尔时萨埵下思应舍命。五尔时王子下捐身救济。六是时大地下瑞感人天。七是时饿虎下虎遂能食。八尔时大王下眷属号恋。九尔时大王下为立制底。十阿难下结示利生。陈往眷属有三。一明时节。二述父母。三说兄弟。文段可知。云摩诃波罗者。此云大渠。摩诃提婆者。此云大天。摩诃萨埵者。此云大勇猛。求大菩提发大勇猛。不惮处时捐身舍命求法益物常无吝退。故云大勇猛。故下颂云。王子名勇猛。常施心无吝。

  经。是时大王为欲游观纵赏山林其三王子亦皆随从为求华果舍父周旋至大竹林于中憩息。

  下述昔欢游文中有三。初王出游观。次臣佐皆随。后子别追赏。问既言王出游观王子随从。何故闻子舍身云在宫内。答准旧所译。但王子出。略不论父。此舍周旋。略无还驾。据实子随从。王在前还。故闻舍身在宫无爽。

  经。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于今日心甚惊惶于此林中将无猛兽损害于我第二王子复作是言我于己身初无吝惜恐于所爱有别离苦第三王子白二兄曰此是神仙所居处我无恐怖别离忧身心充遍生欢喜当获殊胜诸功德时诸王子各说本心所念之事。

  下第三遇苦悲生。于中有三。初述先想念。此中复二。初三子各陈。后时诸王子下经家总结。

  经。次复前行见有一虎产生七子才经七日诸子围绕饥渴所逼身形羸瘦将死不久。

  下次见虎饥羸。问见虎生子。宁知七日。答真谛三藏二解。一云。段食所资唯至七日。过此便死。虎饥如是故知七日。一云。于时应有鬼神道之。但经家不出。亦如舍身发愿。无人闻知。后天神报。如树神道池中鱼数。

  经。第一王子作如是言。哀哉此虎产来七日。七子围绕无暇求食。饥渴所逼必还啖子。萨埵王子问言。此虎每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答曰。虎豹豺师子唯啖热血肉。更无余饮食可济此虎羸。第二王子闻此语已作如是言。此虎羸瘦饥渴所逼余命无几我等何能为求如是难得饮食。谁复为斯自舍身命济其饥苦。第一王子言。一切难舍无过己身。萨埵王子言。我等今者于自己身各生爱恋。复无智慧不能于他而兴利益。

  下后悲伤共议。此中有七。初太子见苦哀怜。二萨埵王子下萨埵问其所食。三第一王子下太子答食肉血。四第二王子下大天闻生吝怖。五第一王子下太子述舍身难。六萨埵王子下萨埵进退商议。于中有三。初责自无能。次推他有力。后心念省察。初责自无能有三因故。一有贪着。二复无智慧下无大智故。三不能于下无大悲。有贪着故不能生厌离有为心。无大智故不能生求菩提心。无大悲故不能生饶益有情心。由此不能舍身益物。

  经。然有上士怀大悲心常为利他忘身济物。

  下推他有力。此亦有三。一有大智即有上士是。二有大悲怀大悲心等是。三忘身济物即无贪能厌离有为。

  经。复作是念我今此身于百千生虚弃烂坏日无所益云何今日而不能舍以济饥苦如捐洟唾。

  下心念省察。于中有三。初念昔虚弃身命无穷。次云何今日下忖今何不能舍益物。后如捐洟唾下应生厌离犹如洟唾。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故。

  经。时诸王子作是议已各起慈心凄伤愍念共观羸虎目不暂移徘徊久之俱舍而去。

  下七诸子悲伤俯仰而去。

  经。尔时萨埵王子便作是念。我舍身命今正是时。何以故。我从久来持此身臭秽脓流不可爱。供给敷具并衣食象马车乘及珍财变坏之法体无常恒求难满难保守虽常供养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复次此身不坚。于我无益。可畏如贼。不净如粪。我于今日当使此身修广大业。于生死海作大舟航。弃舍轮回令得出离。

  下第四思应舍命有六。一废命念起。二何以故下策以作意。即入善法欲为根本作意所生故。即如理作意思四念住。初二句思不净。次三句思无常。次二句思有苦。恒求难满。求不得苦。难保守者。爱别离苦。怀怨害者。老病死苦。次一句思无我。心虽希乐不由于我。终归弃我五趣轮回弃不知恩。故无我也。三复次下厌舍忻求有二。初因后果。因中有三。初厌离有为即观四念住。此身不坚无常也。于我无益无我也。可畏如贼无乐也。不净如粪不净也。次我于今日下求菩提。后于生死海下饶益有情。即以此身作业利生故名在因修。若后生已去且名为果。

  经。复作是念。若舍此身则舍无量痈疽恶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不坚如泡诸虫所集。血脉筋骨共相连持。甚可厌患。是故我今应当弃舍。以求无上究竟涅槃。永离忧患无常苦恼生死休息断诸尘累。以定慧力圆满熏修百福庄严成一切智。诸佛所赞微妙法身。既证得已施诸众生无量法乐。是时王子兴大勇猛。发弘誓愿。以大悲念增益其心。

  下明忻果亦三。初厌离有为。准解脱道论有十不净想。一膀胀。二青瘀。三烂。四弃掷。五鸟兽食啖。六身肉分张。七斩斫离散。八赤血涂染。九虫臭。十骨想。此十唯不净。今此文中通说四念。痈疽等无乐也。唯有大小便利等不净也。不坚如泡无常也。诸虫所集等无我也。然彼论说。身自性六十间有八万虫。故云诸虫所集。次是故我今下求菩提。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俱大涅槃。俱通智理故。此中初明涅槃。以定慧力下明菩提。后既证得已下明饶益有情。断智恩德因果二文各如次配。菩提修求不过此故四是时王下悲愿逾切。

  经。虑彼二兄情怀怖惧共为留难不果所祈。

  下五恐有难生。

  经。即便白言二兄前去我且于后。

  下六善修方便。

  经。尔时王子摩诃萨埵还入林中。至其虎所。脱去衣服置于竹上。作是誓言。我为法界诸众生。志求无上菩提处。起大悲心不倾动。当舍凡夫所爱身。菩提无患无热恼。诸有智者之所乐。三界苦海诸众生。我今拔济令安乐。是王子作是言已。于饿虎前委身而卧。由此菩萨慈悲威势。虎无能为。菩萨见已即上高山投身于地。复作是念。虎今羸瘠不能食我。即起求刀竟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颈出血。渐近虎边。

  下第五大段捐身救济。文中有四。一修途诣虎。二脱去衣服下起前方便。三作是誓下发菩提心。初二句总后六句别。别中初二句厌离有为心。次二句求菩提心。后二句饶益有情心。四是时王子下正舍身命。于中复六。一委身饲虎。此由菩萨下二虎不能食。三菩萨见已下为坠高山。四复作是念下更思虎劣。五即起求刀下复起方便。六渐近虎边下流血使食。

  经。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日无精明如罗睺障。诸方暗蔽无复光晖。天雨名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坠遍满林中。尔时虚空有诸天众见是事已。生随喜心叹未曾有。咸共赞言。善哉大士。即说颂曰。大士救护运悲心。等视众生如一子。勇猛欢喜情无吝。舍身济苦福难思。定至真常胜妙处。永离生死诸缠缚。不久当获菩提果。寂静安乐证无生。

  下第六瑞感人天。于中有二。初现瑞有三。一地振六动。二日月无光。三天雨香华遍林供养。尔时虚空下众睹亦三。初睹见二随喜三赞叹。赞叹有三。初二句赞悲平等。次二句赞其布施。后四句赞当得果。得果中初两句双赞菩提涅槃。依三种常俱得名常。后两句别赞菩提涅槃。寂静即涅槃。或能所寂俱名寂静。无生者涅槃也。

  经。是时饿虎既见菩萨颈下血流即便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下第七虎遂能食。

  经。尔时第一王子见地动已。告其弟曰。大地山河皆震动。诸方暗蔽日无光。天华乱坠遍空中。定是我弟舍身相。第二王子闻兄语已。说伽陀曰。我闻萨埵慈悲语。见彼饿虎身羸瘦。饥苦所缠恐食子。我今疑弟舍其身。时二王子生大愁苦。啼泣悲叹即共相随还至虎所。见弟衣服在竹枝上。骸骨及发在处纵横流血成泥沾污其地。见已闷绝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苏。即起举手哀号大哭。俱时叹曰。我弟貌端严。父母偏爱念。云何俱共出。舍身而不归。父母若问时。我等如何答。宁可同捐命。岂得自存身。时二王子悲泣懊恼。渐舍而去。

  下第八眷属号恋有三。一兄弟悲啼。二时小王子所将下侍卫追见。三尔时国大夫人下父母哀叹。初中有六。初睹瑞共商。二时二王子下悲叹寻觅。三见弟衣服下见尸狼藉。四见已闷绝下闷绝悲号。五即起举手下兄弟嗟伤。六时二王子下哀泣而去。

  经。时小王子所将侍从互相谓曰王子何在宜共推求。

  下侍卫追觅。

  经。尔时国大夫人寝高楼上。便于梦中见不祥相。被割两乳芽齿堕落。得三鸽鶵。一为鹰夺二被惊怖。地动之时夫人遂觉。心大愁恼。作如是言。何故今时大地动。江河林树皆摇震。日无精光如覆蔽。目瞤乳动异常时。如箭射心忧苦逼。遍身战掉不安隐。我之所梦不祥徴。必有非常灾变事。夫人两乳忽然流出。念此必有变怪之事。时有侍女闻外人言求觅王子今犹未得。心大惊怖即入宫中白夫人曰。大家知不。外闻诸人散觅王子遍求不得。时彼夫人闻是说已生大忧恼。悲泪盈目至大王所。白言大王。我闻外人作如是语。失我最小所爱之子。王闻语已惊惶失所。悲哽而言。苦哉今日失我爱子。即便抆泪慰喻夫人告言。贤首。汝勿忧戚。吾今共出求觅爱子。王与大臣及诸人众即共出城各各分散随处求觅。未久之顷。有一大臣前白王曰。闻王子在愿勿忧愁。其最小者今犹未见。王闻是语悲叹而言。苦哉苦哉失我爱子。初有子时欢喜少。后失子时忧苦多。若使我儿重寿命。纵我身亡不为苦。夫人闻已忧恼缠怀如被箭中而嗟叹曰。我之三子并侍从俱往林中共游赏。最小爱子独不还。定有乖离灾厄事。次第二臣来至王所。王问臣曰爱子何在。第二大臣懊恼啼泣喉舌干燥口不能言。竟无所答。夫人问曰。速报小子今何在。我身热恼遍烧然。闷乱荒迷失本心。勿使我胸今破裂。时第二臣即以王子舍身之事具白王知。王及夫人闻其事已。不胜悲噎。望舍身处骤驾前行。诣竹林所至彼菩萨舍身之地。见其骸骨随处交横。俱时投地闷绝将死。犹如猛风吹倒大树。心迷失绪都无所知。时大臣等以水遍洒王及夫人。良久乃苏。举手而哭咨嗟叹曰。祸哉爱子端严相。因何死苦先来逼。若我得在汝前亡。岂见如斯大苦事。尔时夫人迷闷稍止。头发蓬乱。两手捶胸宛转于地。如鱼处陆。若生失子悲泣而言。我子谁屠割。余骨散于地。失我所爱子。忧悲不自胜。苦哉谁杀子。致斯忧恼事。我心非金刚。云何而不破。我梦中所见。两乳皆被割。牙齿悉堕落。今遭大苦痛。又梦三鸽鶵。一被鹰擒去。今失所爱子。恶相表非虚。

  下眷属号恋中第三父母哀叹。于中有十一。初夫人惊异有八。初寝梦不祥。二地动之时下地动惊觉。三作如是言下说其恶相。四夫人两乳下感激乳流。五时有侍女下侍女闻言。六心大惊怖下走入驰告。七时彼夫人下母闻愁恼。八至大王所下悲泪向王。准颂具说前徴。此中文略。第二王闻语已下父遂悲惶。第三即便扪泪下王慰夫人。西国恒法相见称赞呼为贤首。第四王与大臣下王臣出觅。准下颂中应先是臣觅次后王共妃出。今文总略但云出觅。于中复七。一四散推求。二未久之顷下大臣来白。三王闻是语下父闻悲叹。四夫人闻已下母重嗟伤。五次第二臣下臣至王问存亡。六第二大臣下大臣呜咽不答。七夫人问曰下夫人荒迷催报。第五时第二臣下得子委由。准颂应有二臣各报。此长行中略一臣也。第六王及夫人下知已悲噎。第七望舍身处下诣舍身所。第八见其骸骨下睹见崩摧。第九时大臣等下臣从水洒。第十王及夫人下苏已嗟叹。十一尔时夫人下母泣陈悲。初经家叙。次母悲陈。于中二颂述悲伤。二颂叙恶相。

  经。尔时大王及于夫人并二王子尽哀号哭璎珞不御与诸人众共收菩萨遗身舍利为于供养置窣堵波中。

  下第九大段为立制底。

  经。阿难陀汝等应知此即是彼菩萨舍利复告阿难陀我于昔时虽具烦恼贪瞋痴等能于地狱饿鬼旁生五趣之中随缘救济令得出离何况今时烦恼都尽无复余习号天人师具一切智而不能为一一众生经于多劫在地狱中及于余处代受众苦令出生死烦恼轮回。

  下第十大段结示利生有三。初结归舍利。次复告阿难陀下略示往因。虽言兼于得失具烦恼等为失。然能修行为得。此意励劝具烦恼者令其修行。即初练磨。亦劝圣者。我昔处凡尚为益物。汝等证圣。何不精勤。后何况今时下述今能利。即随感应形皆为益物。此意尚能代生受苦令其出离。故今所说定为利乐方便之因。汝等应当流通修学。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言。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或时作国王。或复为王子。常行于大施。及舍所爱身。愿出离生死。至妙菩提处。昔时有大国。国主名大车。王子名勇猛。常施心无吝。王子有二兄。号大渠大天。三人同出游。渐至出林所。见虎饥所逼。便生如是心。此虎饥火烧。更无余可食。大士睹如斯。恐其将食子。舍身无所顾。救子不令伤。大地及诸山。一时皆震动。江海皆腾跃。惊波水逆流。天地失光明。昏冥无所见。林野诸禽兽。飞奔丧所依。二兄怪不还。忧戚生悲苦。即与诸侍从。林薮遍寻求。兄弟共筹议。复往深山处。四顾无所有。见虎处空林。其母并七子。口皆有血污。残骨并余发。纵横在地中。复见有流血。散在竹林所。二兄既见已。心生大恐怖。闷绝俱躄地。荒迷不觉知。尘土坌其身。六情皆失念。王子诸侍从。啼泣心忧恼。以水洒令苏。举手号啕哭。菩萨舍身时。慈母在宫内。五百诸婇女。共受于妙乐。夫人之两乳。忽然自流出。遍体如针刺。苦痛不能安。欻生失子想。忧箭苦伤心。即白大王知。陈斯苦恼事。悲泣不堪忍。哀声向王说。大王今当知。我生大苦恼。两乳忽流出。禁止不应心。如针遍刺身。烦惋胸欲破。我先梦恶徴。必当失爱子。愿王济我命。知儿存与亡。梦见三鸽鶵。小者是爱子。忽被鹰夺去。悲愁难具陈。我今没忧海。趣死将不久。恐子命不全。愿为速求觅。又闻外人语。小子求不得。我今意不安。愿王哀愍我。夫人白王已。举身而躄地。悲痛心闷绝。荒迷不觉知。婇女见夫人。闷绝在于地。举声皆大哭。忧惶失所依。王闻如是语。怀忧不自胜。因命诸群臣。寻求所爱子。皆共出城外。随处而追觅。涕泣问诸人。王子今何在。今者为存亡。谁知所去处。云何令得见。解我忧恼心。诸人悉共传。咸言王子死。闻者皆伤悼。悲叹苦难裁。尔时大车王。悲号从座起。即就夫人处。以水洒其身。夫人蒙水洒。久乃得醒悟。悲啼以问王。我儿今在不。王告夫人曰。我已使诸人。四向求王子。尚未有消息。王又告夫人。汝莫生烦恼。且当自安慰。可共出追寻。王即与夫人。严驾而前进。号恸声凄感。忧心若火然。士庶百千万。亦随王出城。各欲求王子。悲号声不绝。王求爱子故。目视于四方。见有一人来。被发身涂血。遍体蒙尘土。悲哭逆前来。王见是恶相。倍复生忧恼。王便举两手。哀号不自裁。初有一大臣。匆忙至王所。进白大王曰。幸愿忽悲哀。王之所爱子。今虽求未获。不久当来至。以释大王忧。王复更前行。见次大臣至。其臣诣王所。流泪白王言。二子今现存。被忧火所逼。其第三王子。已被无常吞。见饿虎初生。将欲食其子。彼萨埵王子。见此起悲心。愿求无上道。当度一切众。系想妙菩提。广大深如海。即上高山顶。投身饿虎前。虎羸不能食。以竹自伤颈。遂啖王子身。唯有余骸骨。时王及夫人。闻已俱闷绝。心没于忧海。烦恼火烧然。臣以栴檀水。洒王及夫人。俱起大悲号。举手捶胸臆。第三大臣来。白王如是语。我见二王子。闷绝在林中。臣以冷水洒。尔乃暂苏息。顾视于四方。如猛火周遍。暂起而还伏。悲号不自胜。举手以哀言。称叹弟希有。王闻如是说。倍增忧火煎。夫人大号啕。高声作是语。我之小子遍钟爱。已为无常罗刹吞。余有二子今现存。复被忧火所烧逼。我今速可至山下。安慰令其保余命。即便驰驾望前路。一心诣彼舍身崖。路逢二子行啼泣。捶胸懊恼失容仪。父母见已抱忧悲。俱往山林舍身处。既至菩萨舍身地。共聚悲号生大苦。脱去璎珞尽哀心。收取菩萨身余骨。与诸人众同供养。共造七宝窣堵波。以彼舍利置函中。整驾怀忧趣城邑。

  下说颂有五十六颂分二。初二颂总标修行。后五十四颂别颂舍身。前长行有十段。今颂大段略不颂第四思应舍命第七虎遂能食第十结示利生。即分为七。初一颂半颂第一陈往眷属。次半颂颂第二述昔欢游。次一颂颂第三遇苦悲生。次一颂颂第五捐身救济。次二颂颂第六瑞感人天。次四十六颂半颂第八眷属号恋。次一颂半颂第九为立制底。初五段准文可知。颂眷属号恋中长行有三。初二兄怪不还下六颂颂兄弟悲啼。细分可知。略不颂侍卫追觅。菩萨舍身时下四十颂半颂父母哀叹。前长行有十一。无先遣臣出。今颂中有。然无第十。第十一母泣陈悲。第三王慰夫人在第四王臣出觅中。故但分十。初十一颂颂夫人惊异。次半颂颂第二王遂悲惶。次因命诸群臣下十四颂颂第四王臣出觅。次王复更前行下五颂半颂第五得子委由。次时王及夫人下七颂颂第六知已悲噎。次我今速可之山下下二颂颂第七诣舍身所。次半颂颂第八睹见崩摧。就夫人惊异中分五。初一颂宫内欢乐。次一颂半感激乳流。次六颂半颂悲泪白王。前长行中寝梦不祥.侍女闻言.走入驰告.母闻愁恼.总在此白王中更不别颂。以文影略离烦重故。次一颂白已闷绝。次一颂婇女忧惶王闻如是语下颂第二王遂悲伤。因命诸群臣下十四颂王臣出觅。前长行有七。今颂分三。初半颂命臣追觅。长行中无。次九颂颂初四散推求。于中初三颂臣佐寻求。次尔时大车下四颂颂前第三王慰夫人。以文便故。又长行中悲泪白王不言闷绝以水洒苏。今颂中有文影略故。后王即与夫人下二颂颂王出推求。初一颂王。次一颂臣。王求爱子故下四颂半颂王臣出觅中第二大臣来白。于中分三。初一颂半颂王见使来。次一颂举手招问。后二颂大臣进白。王复更前行下五颂半颂前第五得子委由。于中分四。初半颂王见臣来。次一颂白二子存。次半颂报萨埵亡。次三颂半述其死由。时王及夫人下颂第六知已悲噎。于中分四。初一颂父母闷绝。次一颂臣佐水洒。次三颂又臣重报。次二颂父母号叹。次二颂第七诣舍身所。次半颂第八睹见崩摧。次一颂半大段第九为立制底。

  经。复告阿难陀往时萨埵者即我牟尼是勿生于异念王是父净饭后是母摩耶太子谓慈氏次曼殊室利虎是大世主五儿五苾刍一是大目连一是舍利子。

  下品中第二大段会于今古。

  经。我为汝等说往昔利他缘如是菩萨行成佛因当学菩萨舍身时发如是弘誓愿我身余骨来世益众生此是舍身处七宝窣堵波以经无量时遂沈于厚地由昔本愿力随缘兴济度为利于人天从地而涌出。

  下品中第三大段劝励修学。于中初一颂指昔劝修。后三颂结示制底意。

  经。尔时世尊说是往昔因缘之时无量阿僧企耶人天大众皆大悲喜叹未曾有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告树神我为报恩故致礼敬佛摄神力其窣堵波还没于地。

  下品第四大段众闻得益文分为三。初牒前所说。次无量阿僧祇耶下明得益多少。次复告树神下答问总结。准前长行。但阿难问佛礼塔由。此中即答树神所问。故前问中应有树神同问礼由。但略不说。后佛摄神力下明塔归故。以事讫故。

  十方菩萨赞叹品第二十七

  十方菩萨赞叹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流通有三。谓学行赞重付属三别。令其后代依法修行。获益既多。故申庆赞。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赞者称也。叹者吟也。即称扬吟咏。应言触事美德云赞是理谕扬为叹。初人后法。或通人法俱称赞叹菩萨能赞之人。十方说其来域。欲令有情殷重。故举十方远来。胜人尚自谕扬。劣者何不歌咏。又彰胜者能故非下劣者。欲令慕胜增进修故。故下品云。令未知者随顺修学。释难者。问何故旧经总为一品。今者新翻别为四品。答准梵本经。每一品头书一菩萨。或复点记。今依梵本四人赞叹各别书记。故今分四。旧人以见同是赞佛故合为品。又解。旧文脱无其记。且如赞叹。新经四人。旧经即无大辨才赞。故开合异。问准旧本经。无量菩萨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如来国土礼赞彼佛。新经即云。各从本土诣鹫峰山。礼世尊已同音而赞。如何乖反。答旧错今是。何者。是处闻经合赞此佛。又准上来即有十方菩萨。何故俱往金宝山国赞彼佛耶。若云说经由其信相。信相后时当得成佛名金宝山。故往赞彼者。此亦不尔。何者。现宝山佛非信相身。彼佛又非说授之主。又后不言此诸菩萨从彼土来。如何得言承彼佛力。故请虽由妙幢能说即释迦佛。闻法来此亦俱释迦力。彼妙幢师故赞释迦。新文为正。文段分三。初菩萨云集。次正申礼赞。后如来叹印。

  经。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说是经时于十方世界有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各从本土诣鹫峰山。

  下此即初段。初经家序。二于十方世界下菩萨云集。

  经。至世尊所五轮着地礼世尊已。

  下申礼赞。初身礼后语赞。此初也。能发身语即是意业。三业礼赞表敬深也。

  经。一心合掌异口同音而赞叹曰。

  下申赞。初标次赞。此初也。于境专念云一心。尊重情深故合掌身殊故异口齐赞故同音。

  经。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等金山清净柔软若莲华无量妙彩而严饰三十二相遍庄严八十种好皆圆备光明炳着无与等离垢犹如净满月。

  下赞有十一颂分二。初十颂赞三身。后一颂结略发愿。赞三身中初八颂赞化身恩德。次一颂赞报身智德。后一颂赞法身断德。赞恩德中初二颂赞现身。次一颂赞说法。次一颂赞福智。次四颂赞利生。赞现身中初一颂所依总身。次一颂相及随好具如前辨。

  经。其声清彻甚微妙如师子吼震雷音八种微妙应群机超胜迦陵频伽等。

  下赞说法。八种微妙声者三经不同。依梵摩喻经云。一最妙声。二易了。三深远。四濡软。五不妄。六不误。七尊慧。八调和。二中阴经云。一非男。二非女。三非长。四非短。五非贵。六非贱。七非苦。八非乐。三依十住断结经云。一不男。二不女。三不强。四不软。五不清。六不浊。七不雄。八不雌。初二经小乘。十住断结大乘。见闻异故。迦陵频迦等者妙音鸟也。

  经。百福妙相以严容光明具足净无垢智慧澄明如大海功德广大若虚空。

  下赞福智。初半福次半智。一一相好各百福严。前赞身光据总身。此赞光明即别相好。言百福者。准大毗婆沙论第一百七十七。云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起五十思令其圆满。乃至顶上乌瑟腻沙相业亦复如是。由此故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何为五十思。答依十善业道各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五回向。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名五十思。有说。十业各起下中上上胜上极五品善思如杂修静虑。有说。十业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所害。五念摄受。有说。缘佛一一相起五十刹那未曾习思。相续而转。不有评家。然准道理。初说为善。若下中上等如杂修静虑。应有相好胜劣不同。若说加行根本后起等五。即应方便后起同感无别。许同感者。应三时何别。若胜劣异。相好亦应尔。若云起五十未曾习思。何因不许或有增减。若依大乘。虽未见文传有二释。云如十善业互相资即为百业。又云如一一业各有十种。谓一自作。二教他。三庆慰。四随喜。五少分。六多分。七全分。八少时。九长时。十尽寿。故为百业。

  经。圆光遍满十方界随缘普济诸有情烦恼爱染集皆除法炬恒然不休息。

  下赞利生。初一颂总赞为利生故现身说法。初句身。第二句为利。第三句赞净。第四句法。即中二句通于身法。

  经。哀愍利益诸众生现在未来能与乐常为宣说第一义令证涅槃真寂静佛说甘露殊胜法能与甘露微妙义引入甘露涅槃城令受甘露无为乐。

  下别赞。初二颂赞所说法能得涅槃。后一颂赞所说法能得菩提。得涅槃中一颂令得。一颂重成。所说所得皆能除苦安乐故如甘露。

  经。常于生死大海中解脱一切众生苦令彼能住安隐路恒与难思如意乐。

  下一颂令得菩提。即八正道名安稳路。

  经。如来德海甚深广非诸譬喻所能知于众常起大悲心方便精勤恒不息。

  下一颂赞报身智德。以大悲故常利有情不入涅槃恒不休息。故辨中边颂云。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

  经。如来智海无边际一切人天共测量假使千万亿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

  下赞法身断德。

  经。我今略赞佛功德于德海中唯一渧回斯福聚施群生皆愿速证菩提果。

  下结略发愿。

  经。尔时世尊告诸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善能如是赞佛功德利益有情广兴佛事能灭诸罪生无量福。

  下如来叹印。初赞。后汝等下印无染心故赞。称理益物故印。

  妙幢菩萨赞叹品第二十八

  妙幢菩萨赞叹品来意同前。释名者。梵云鸲嚧只啰。此云妙。鸡头此云幢。即胜智迥秀喻修高幢。独超尘累故称为妙。幢即称妙。名为妙幢。持业释也。从喻立称名曰妙幢。旧云信相。相者梵云耶瑟致。今既云鸲嚧只啰。故翻名幢。信性是净。妙义相似。幢者高显。故谬云相。释难者。问闻法得记不唯妙幢。何故赞叹独举斯士。答以是首故。

  经。尔时妙幢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

  下品文分三。初赞人仪轨。次而说赞曰下正陈赞叹。后佛告妙幢下世尊叹印。此即初也。

  经。而说赞曰。牟尼百福相圆满。无量功德以严身。广大清净人乐观。犹如千日光明照。焰彩无边光炽盛。如妙宝聚相端严。如日初出映虚空。红白分明间金色。亦如金山光普照。悉能周遍百千土。能灭众生无量苦。皆与无边胜妙乐。诸相具足悉严净。众生乐睹无厌足。头发柔软绀青色。犹如黑蜂集妙华。

  下赞叹有八颂半分三。初四颂赞变化佛。次大喜下三颂赞受用佛。后如来金口下一颂半通二佛。略不赞法身。以深隐故。赞其能依影所依故。初化身中分四。初一颂赞身。次一颂赞光。次一颂合赞身光。初半赞能周遍。后半赞能利益。次一颂赞相好。

  经。大喜大舍净庄严大慈大悲皆具足众妙相好为严饰菩提分法之所成如来能施众福利令彼常获大安乐种种妙德共庄严光明普照千万土如来光明极圆满犹如赫日遍空中佛如须弥功德具示现能周于十方。

  下赞受用身通自他受用分四。初半赞四无量。次半颂赞相好。云菩提分法之所成者。赞相好因故。次半颂赞利益。次一颂半赞身及光。身及光中初半总。后一颂别。初中上句赞身通五蕴。下句赞光亦通智色。如来光相下别赞。初半赞光。次半赞身。

  经。如来金口妙端严齿白齐密如珂雪如来面貌无伦匹眉间毫相常右旋光润鲜白等玻璃犹如满月居空界。

  下通赞二佛相之与好。

  经。佛告妙幢菩萨汝能如是赞佛功德不可思议利益一切令未知者随顺修学。

  下如来叹印。

  菩提树神赞叹品第二十九

  菩提树神赞叹品来意同前。释名者。准西域传云。树本名毕钵罗树。在金刚座上。其金刚座昔贤劫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座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毕钵罗树佛座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雕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雕落。项之复故。大地菩萨现为天女作此树神。即主菩提树之神。依主释也。释难者。问何不明余神耶。答最先见佛故常不离佛故。问菩提树神与大地神为一为别。答有说是一。有说是别。

  经。尔时菩提树神。

  下品文分三。初出能赞人。次亦以伽他下述其赞词。后尔时世尊下如来叹印。此初也。

  经。亦以伽陀赞世尊曰敬礼如来清净慧敬礼常求正法慧敬礼能离非法慧敬礼恒无分别慧。

  下赞词总有十一颂。大分为二。初五颂赞。后六颂发愿。赞中初一颂赞智体。后四颂赞智用。体中初一句总赞智体。离障智圆名清净慧。次二句赞慧能。能令众生修善故云常求正法。不尔果满更何所求。能令众生舍恶故云离非法慧。虽能如是。三轮净故恒无分别。或初一句赞果。后三句赞因。因中初句加行智。次句本智。次句后得智。离邪分别故云无分别。或如次常能进善能离诸恶。常顺无为恒无分别。或初句通法报。余三句唯赞报。赞用即化身故。旧经云南无清净无上正觉甚深妙法故。清净慧通法身也。

  经。希有世尊无边行希有难见比优昙希有如海镇山玄希有善逝光无量希有调御弘慈愿希有释种明逾日能说如是经中宝哀愍利益诸群生。

  下赞智用。初二颂利他用。后二颂自利用。利他中初一句赞具行希。次一句赞出现希。次一句现身希。身处大众如妙高山镇于大海。次一句光无量希。次一句弘愿希。次一句种姓希。日炙种生世尊故云明逾日。次一句说此经希。次一句能利生希。即具八希。

  经。牟尼寂静诸根定能入寂静涅槃城能住寂静等持门能知寂静深境界两足中尊住空寂声闻弟子身亦空一切法体性皆无一切众生悉空寂。

  下二颂赞自利用。化相住寂能入涅槃等。以言牟尼及声闻弟子故。或通受用自利之用。言诸根定住等持门等故。然真谛三藏云赞法身者。文势稍疏。二颂分三。初一颂赞自利住寂德。次半颂赞能住寂所由。后半颂结成所以。以法体空自性皆寂故住空寂。由住空寂故能静诸根能入圆寂。能住寂定能证寂境。故无垢称经云。其轮能寂本性寂也。又解。初颂前赞住寂。后颂赞得四平等。一法平等。二众生。三所化。四佛体。准文配知。

  经。我常忆念于诸佛。我常乐见诸世尊。我常发起殷重心。常得值遇如来日。我常顶礼于世尊。愿常渴仰心不舍。悲泣流泪情无间。常得奉事不知厌。唯愿世尊起悲心。和颜常得令我见。佛及声闻众清净。愿常普济于人天。佛身本净若虚空。亦如幻焰及水月。愿说涅槃甘露法。能生一切功德聚。世尊所有净境界。慈悲正行不思议。声闻独觉非所量。大仙菩萨不能测。唯愿如来哀愍我。常令睹见大悲身。三业无倦奉慈尊。速出生死归真际。

  下发愿有六。初半颂忆念愿所住常见。次半颂殷重愿所生常遇。次一颂供侍愿恒供无厌。次半颂愿恒加护令见。应云见等。以颂文窄略去等字。次一颂半愿恒利有情。言人天者。据能证悟。说本净如空法身。如幻等受用变化身。次二颂愿得见证。于中初一颂叹胜妙。所行境即法性身。慈悲正行即悲智俱不思议。大仙菩萨即等觉菩萨。次半颂愿加被。次半颂显修得证。

  经。尔时世尊闻是赞已以梵音声告树神曰善哉善哉善女人汝能于我真实无妄清净法身自利利他宣扬妙相以此功德令汝速证最上菩提一切有情同所修习若得闻者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下叹印。初叹。善女天下印有二。初印所赞。次以此功德下印所愿。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第三十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来意同前。具足菩萨四辩才故名大辩才。有自在故名天。现为天女。即持业释也。或简余天女。大辩才之天女。亦依主释。问何不明余此天女赞。答以诸神中具辩才胜故不明余。

  经。尔时大辩才天女即从座起合掌恭敬以直言辞。

  下品文分三。此初标能赞人有三。初指人。次威仪。后以直言词者显异。不以颂赞云直言词。

  经。赞世尊曰。南谟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身真金色。咽如螺贝面如满月。目类青莲唇口赤好如玻璃色。鼻高修直如载金铤。齿白齐密如拘物头华。身光普照如百千日。光彩映彻如赡部金。所有言辞皆无谬失。示三解脱门。开三菩提路。心常清净意乐亦然。佛所住处及所行境亦常清净。离非威仪进止无谬。六年苦行三转法轮。度苦众生令归彼岸。身相圆满如拘陀树。六度熏修三业无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满。所有宣说常为众生。言不虚设。于释种中为大师子。坚固勇猛。具八解脱。

  下赞叹有二。初赞德。二愿以此福下发愿。赞中有三。初申礼。次别赞。后我今随力下结略。别赞有十。一身真金色下赞相好。二所有下赞语无失。十八不共法中说法利胜故偏赞语。三示三解脱门下赞所说法外化德有二。一示三解脱门即涅槃门。二开三菩提路。即三佛菩提。所余二乘依此故有。四心常下赞四清净内证德。四清净者。一自性净。二离垢净。三得此道净。四生此境净。即逆次配。由心清净所流教法能生一切菩提分法。即能所生一切清净故。无垢称经云。随其心净即有清净佛土。随其清净佛土即有清净法教。乃至云。清净功德意乐即得此道净。佛所住即离垢真如法身所住。性相分二。故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所行境即自性净。一真法界是佛行境故。无性摄论第五说。此四清净是圆成实。又解。此是四一切相清净。准无性摄论第九云。所依清净即依止静虑。二所缘清净即变化作一切诸色。三心清净即随其所欲三摩地门自在而转。即是自在入出诸定。四智自在者如其所欲陀罗尼门住持自在。此心清净第三。意乐即第四。所住即第一。所行第二。又解。心即心王。意乐即胜解。举此胜解例余心所。所住即真如。所行即俗境。五离非威仪下赞永秡。习即气故。无性摄论云。遍一切行住者。谓于聚落城邑乞食往返经行。身四威仪寂静而住。又身无失四威仪中常为利物故。无垢称经云。如来所有进止威仪无非佛事。咸令所化有情饶益。六六年苦行等赞现八相。八相之中且举苦行转法轮二相。为度苦生下赞现相。意令归彼岸。以例余相。七身相圆满者赞身相。八六度熏修者赞修行。九三业无失赞三业不共德。举三例余。十具一切智下赞智德。初总标。所有宣说下别释。别释中初利他。于释种下自利。据实现生皆为利他。约相而言云自利也。

  经。我今随力称赞如来少分功德犹如蚊子饮大海水。

  下结略。

  经。愿以此福广及有情永离生死成无上道。

  下发愿。

  经。尔时世尊告大辩才天曰善哉善哉汝久修习具大辩才今复于我广陈赞叹令汝速证无上法门相好圆明普利一切。

  下叹印。叹中初总叹。汝久修习下别叹。别叹中初叹因。以久修习具辩才故。后叹果。今复能赞。令汝速证下印发愿。

  付嘱品第三十一

  付嘱品二门分别。言来意者。四天王品已下明流通分有其三种。上既令学行流通。众闻所说心生喜赞。故今第三次当付属令更护持传之末代。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付者授也。嘱者托也。以法托之授令护持流通末代。故云付嘱。

  经。尔时世尊普告无量菩萨及诸人天一切大众汝等当知我于无量无数大劫勤修苦行获甚深法菩提正因已为汝说。

  下品文分四。初佛募护持。二尔时众中下众闻愿护。三尔时世尊下佛重赞劝。四尔时无量下闻教喜行。初中有二。初普告大众结前所说。

  经。汝等谁能发勇猛心恭敬守护我涅槃后于此法门广宣流布能令正法久住世间。

  下普令大众募其护持。

  经。尔时众中有六十俱胝诸大菩萨六十俱胝诸天大众异口同音作如是语世尊我等咸有欣乐之心于佛世尊无量大劫勤修苦行所获甚深微妙之法菩提正因恭敬护持不惜身命佛涅槃后于此法门广宣流布当令正法久住世间。

  下第二众闻愿护有二。初总。后尔时诸大菩萨下别。总中有四。初举众数。二异口同音下述欣愿心。三于佛世尊下誓自护持。四佛涅槃后兼传末代。

  经。尔时诸大菩萨即于佛前说伽陀曰。

  下别有十一。此即第一菩萨愿护有二。初经家序。

  经。世尊真实语。安住于实法。由彼真实故。护持于此经。大悲为甲胄。安住于大慈。由彼慈悲力。护持于此经。福资粮圆满。生起智资粮。由资粮满故。护持于此经。降伏一切魔。破灭诸邪论。断除恶见故。护持于此经。护世并释梵。乃至阿苏罗。龙神药叉等。护持于此经。地上及虚空。久住于斯者。奉持佛教故。护持于此经。四梵住相应。四圣谛严饰。降伏四魔故。护持于此经。虚空成质碍。质碍成虚空。诸佛所护持。无能倾动者。

  下陈愿护有八颂分二。初四颂见利益故自愿护。于中一颂知佛语实故。次一颂知佛大悲故。次一颂知具资粮故愿。次一颂知能灭障故愿。次有四颂见他护随喜。于中初一颂见梵释八部护。次一颂见地空等神护。次二颂见佛自护。初一颂赞佛德具护持此经。次一颂显护决定。此意见佛及梵释等一切皆护深生随喜。故愿自护。问若见梵释等护持此经生随喜者。何故下文方说梵释等愿护。答见前四天王护持品及药叉等护持品中说故生随喜。又解。即见前长行总愿护中六十俱胝诸天大众恭敬护持。即梵释等故见无咎。

  经。尔时四大天王闻佛说此护持妙法各生随喜护正法心。

  下第二四王护持亦有二文。初闻教生欣。次一心同声下同心说护。此初也。问前说护持。是诸菩萨。云何得言闻佛说此护持妙法各生随喜护正法心。答闻前佛劝护持妙法故云闻说。

  经。一时同声说伽陀曰我今于此经及男女眷属皆一心拥护令得广流通若有持经者能作菩提因我常于四方拥护而承事。

  下同心说护。初经家序。次说护。护中二颂。初颂护法。后颂护人。

  经。尔时天帝释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诸佛证此法为欲报恩故饶益菩萨众出世演斯经我于彼诸佛报恩常供养护持如是经及以持经者。

  下第三护初标能护人。说伽陀下说护持二颂。初一颂述护所由。后一颂陈护法。佛昔闻法得成菩提。为报经恩为菩萨说。我今得闻。亦应报恩受持流布。

  经。尔时睹史多天子合掌恭敬说伽陀曰佛说如是经若有能持者当住菩提位来生睹史天世尊我庆悦舍天殊胜报住于赡部洲宣扬是经典。

  下第四初标能护人。说伽陀下说护持二颂。初一颂述利益。后一颂陈护法。

  经。尔时索诃世界主梵天王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诸静虑无量诸乘及解脱皆从此经出是故演斯经若说是经处我舍梵天乐为听如是经亦常为拥护。

  下第五文段同前。

  经。尔时魔王子名曰商主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若有受持此正义相应经不随魔所行净除魔恶业我等于此经亦当勤守护发大精进意随处广流通。

  下第六文亦同前。

  经。尔时魔王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若有持此经。能伏诸烦恼。如是众生类。拥护令安乐。若有说是经。诸魔不得便。由佛威神力。我当拥护彼。尔时妙吉祥天子亦于佛前说伽陀曰。诸佛妙菩提。于此经中说。若持此经者。是供养如来。我当持此经。为俱胝天说。恭敬听闻者。劝至菩提处。尔时慈氏菩萨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若见住菩提。与为不请友。乃至舍身命。为护此经王。我闻如是法。当往睹史天。由世尊加护。广为人天说。尔时上座大迦叶波合掌恭敬说伽陀曰。佛于声闻乘。说我鲜智慧。我今随自力。护持如是经。若有持此经。我当摄受彼。授其辞辨力。常随赞善哉。尔时具寿阿难陀合掌向佛说伽陀曰。我亲从佛闻。无量众经典。未曾闻如是。深妙法中王。我今闻是经。亲于佛前受。诸乐菩提者。当为广宣通。

  下第七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颂护持经人。后颂护说经者。由护人故亦即护法。初各述能。后方陈护。第八妙吉祥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述经利。后明护法。为俱?天说是护法。恭敬听闻者是护人。第九慈尊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颂护人。后颂护法。第十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一颂护法。后一颂护人。第十一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一颂赞。后一颂护。乐菩提者护人。为广宣通护法。

  经。尔时世尊见诸菩萨人天大众各各发心于此经典流通拥护。劝进菩萨广利众生。赞言。善哉善哉。汝等能于如是微妙经王虔诚流布。乃至于我般涅槃后不令散灭。即是无上菩提正因所获功德。于恒沙劫说不能尽。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恭敬书写流通。为人解说。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是故汝等应勤修习。

  下品第三大段佛重赞劝文分为三。初赞。次汝等下印。若有苾刍下劝。劝中初劝四众。若能护法获福同前。行十法行俱是护法。此十法行中略举四。一供养。二书写。三流通者即施他。四解说者即开演也。听闻披读受持讽诵思惟修习皆恭敬摄。由恭敬法故听闻等。是故下结劝大众。

  经。尔时无量无边恒沙大众闻佛说已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下闻教喜行。依文殊问经论云。有三种义。是故欢喜。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此意以无染着得说自在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证知清净法体故。三依所说法得果清净。以得妙境界。此意以依所说证入真理得涅槃故。说契机理叶果符因。所以得一句者欣夕死于朝闻。故睹全章者即积庆而行学。

  诸佛最妙法  大慈悲所流  为利于群生
  甚深难可测  今凭众加护  随力赞斯经
  获福益自他  共成无上觉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六(终)

  宝永三年丙戌霜月谷日寿于梓

  平安城宣风坊书林井上秋闲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