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26 册 No. 1538 施设论

施设论卷第六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之二

  又问:何因有一类山多树多草,有一类山少树少草?答:谓一类山下有龙宫,故多树草。有一类山下无龙宫,故少树草。

  又复有山,土界高涌,故多树草。又复有山,多诸宝物,谓金银铜铁、赤土白土藏伏山下,故少树草。又复有山,下有各别地狱居处,故少树草。又复山下无别地狱,故多树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其状极大,一类不大?答:谓有地方,地界温暖、水界增涌、火界调顺、风界稳平,故树极大。谓有地方,地不温暖、水不增涌、火不调顺、风不稳平,故树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其叶极大,一类不大。答:谓有树木,地界温暖、水界增涌、火界调顺、风界稳平,故树叶大。谓有树木,地不温暖、水不增涌、火不调顺、风不稳平,故叶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其花茂盛,一类无花。答:谓一类树,殊妙高耸,故花茂盛。有一类树,状不殊妙,复不高耸,故彼无花。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复何因有一类树有其果实,一类无果?答:谓一类树,味界增盛,彼即有果。有一类树,味界不增,故无其果。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花有妙香,一类无香?答:有一类花,本状殊妙,不为火损,故有妙香。有一类花,本非殊妙,复为火损,故无妙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果足其嘉味,一类无味?答:有一类果,味为火损,其果无味。有一类果,不为火损,其果有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余诸花果色香味等,有无亦然。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一

  总说颂曰:

  佛世尊及声闻众,  化人所食四大种,
  隐没烟及火炽然,  最后如空无表现。

  又问:何因佛世尊者,善能化彼所化之人,妙色端严人所乐见,具大人相庄严其身。若佛语言,化人即默;若化人语,佛即默然。彼声闻弟子,亦能化彼所化之人,色相端严,剃发被衣作沙门相。何故能化之者语言,所化之者亦言;能化之者若默,所化之者亦默。答:佛世尊者,常住三摩地,心自在故,若入若出速疾无碍,于一切时不舍所缘。声闻即不然,不同世尊具一切智、智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由此因故,佛所化人妙色端严,语时能默、默时能语。而彼声闻所化之人,虽复色相端严剃发被衣,然能化之者,语即能语、默即还默,不自在故。

  或有问言:若佛所化如声闻所化、声闻所化如佛所化者,可说具四大种、或不具邪?答:具四大种。

  又问:所化之者,说所造色、或不说邪?答:说所造色。

  又问:所化之者,有思惟邪、无思惟邪?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缘持所起者,即有思惟。若想成所起者,即无思惟。

  又问:彼所化者,如何得心自在?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缘持所起,彼所化者即心自在。若想成所起,彼所化者心不自在。

  又问:所化之者,中间分位说具四大种、或不具邪?答:说具四大种。

  又问:中间分位,说所造色、或不说邪?答:说所造色。

  又问:中间分位,有思惟邪、无思惟邪?答:此有思惟。

  又问:中间分位,如何得心自在?答:随能化者自心自在故。

  又问:所化之者,食于藏腹如何销散?以是化故。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缘持所起者,食即销散。若想成所起者,食即不散。

  又问:彼所化人,何时即隐?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想成所起者,彼即能隐。若缘持所起者,或隐不隐。

  问:至何时隐?答随能化者,若天、若人、若阿修罗,或善相、或恶相,彼隐即隐。何故不隐邪?答:中间最后相去悬远,乃至还归自相而住,此即不隐。

  又问:何因圣人化火之时,为有烟不?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随其所化而即有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化火之时,火炽焰不?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随其所化火即炽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化火之时,唯烧自身及自衣饰,不烧他者?答:随能化者其心自在、意所乐故,唯烧自身及自衣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圣人化火爇其身时,但观虚空,外无所有影像,及余悉无表现?答:圣人化火之时,地方分位行坐等处,悉以化所成火混一火界,普皆焚爇,但观虚空外无所有影像,及余悉无表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二

  总说颂曰:

  大海次第及深广,  海居众生同咸味,
  不宿死尸珍宝多,  大身众生注雨等。

  如经所说,大海次第从小增广,亦非本来而自深险。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次第从小增广,亦非本来而自深险。随其大洲分位如是,如谷麦聚次第分位。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大海深广难彻源底。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深广难彻源底,但以海水若出若入,或用一器、或百或千、或复百千而汲海水。随其所取,不能度量海之分量。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大海中水潮不失时。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时有二种:一、旦暮时;二、大时。何名旦暮时?谓大海中所居众生,有其饥虚羸劣之者,少得饮食。为伺求故,从水出陆。以所食因,依时伺求。由此名为旦暮之时。何名大时?谓大海中所居众生,以海居人,每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余神通月分日,是等之日自船登岸。有信向宗事月天之人、有事日天之人、有事童子天人、有尊重信向事佛优婆塞,依法不食,广作祠祭乞欢喜事。彼海居众生以伺求食故,从海出陆,故曰大时。

  如经所说,大海中水同一咸味。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有海居众生,大海中生、大海中老、大海中殁。其未殁者,彼身之垢、身之秽恶在大海中,故海咸味。又复海中有众山居,经久销镕,亦成咸味。又复大洲之中近海居人,以其草木枝叶茎?等物弃置海中,亦成咸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大海之中众宝充满。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以其大海世界成时,界地最上、处径最上、轮围最上,总聚方分成须弥山王安止其中,有七金山周匝围绕。彼大海中有大威力诸龙王宫,是故大海有众珍宝。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大海之中有大身众生居止于彼。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彼大身众生者,往昔为人,作诸非法,广积受用子息眷属、奴婢饮食,但自资身不行惠施。由斯罪业,乃至最后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地狱中生。地狱殁已,以彼宿造余业未尽故,生海中为彼极大畜类之身。身相大故,令多众生共所食啖。陆地大洲不能容受,皆以宿昔不善业报故,于海中受斯极苦。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大海之中不宿死尸。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大海中有洁净行诸大龙宫,若彼最上龙王宫中有死尸者,即于夜分弃置第二龙王宫中乃至第四宫中,如是次第,出置岸上。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大海中有大阎浮树,枝叶繁茂、树汁涌渧,于虚空中如恶叉聚,流注于彼大海之中,而其海水不增不减。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彼大海中所居众生共所受用,余即热风吹荡而尽,是故海水不增不减。

  如经所说,大海之中,有其种种形显色相种种音声众生居止,非一种类色相音声。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彼诸众生往昔为人,广造多种罪不善业,谓身语意起诸恶行。乃至最后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地狱中。生地狱殁已余业未尽,堕大海中受畜类报,故有种种形显色相种种音声,非一种类色相音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施设论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