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24 册 No. 1462 善见律毗婆沙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八

  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迦絺那衣犍度。”

  问曰:“几人得受迦絺那衣?”

  “下至五人,前安居人得受迦絺那衣,破安居人、后安居人不得,异住处不得。若住处不满五人,得唤余寺众僧足数受得,足数,客比丘不得受。若住处有四比丘,一沙弥安居欲竟,为沙弥受大戒,得足成五人受迦絺那衣,新受戒者亦成受,一比丘四沙弥受戒亦如是。若住处有五比丘若过五,不解受迦絺那衣,得余处请一知法比丘,使羯磨受迦絺那衣,得为羯磨,自不受亦不得衣分。”

  法师问曰:“何人得与众僧迦絺那衣?”

  答曰:“七众衣、天人衣,得受作迦絺那衣。若人不解作迦絺那衣来问,比丘应教。若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随一一衣,得受作迦絺那衣。十六日明相出,将迦絺那衣裁来与众僧,比丘应语衣主:‘须针綖染色,作衣比丘多少。’檀越闻已,应供养作衣比丘饮食。为僧受迦絺那衣,应知受衣法用。若衣裁者,应先浣,与众多比丘共割裁簪缝治,即日染成点净已应受。若多有人送迦絺那衣,应受一衣,余应分,应羯磨受。僧持迦絺那衣与谁?应与衣坏者。若衣败比丘多,败衣比丘中老者与。若无老者,腊数大者与。不得与悭贪者,佛告诸比丘:‘当如是持迦絺那衣羯磨法。’律中以说,若衣未成,应唤一切比丘共成,不得说道德作留难,唯除病者。”

  法师曰:“何以于迦絺那衣,如是殷勤?为诸佛所赞故。往昔有佛,名无莲花,有声闻弟子,名须阇多,作迦絺那衣未成。莲花佛与一万六千比丘围绕,共作迦絺那衣。成已,持衣比丘者,舍己所受持僧伽梨:‘迦絺那衣我今持。’如是三说,三说已即持置体上,偏袒右肩往至上座前,合掌向僧而说:‘大德!我以法持僧迦絺那衣,愿僧随喜。’上座从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僧,作如是说:‘长老!以法持僧迦絺那衣,我随喜。’乃至下座亦如是说。非僧受持迦絺那衣,非众受持迦絺那衣,一人持迦絺那衣,僧随喜众随喜,然后成持迦絺那衣。若人持三衣与众僧,持作迦絺那衣,作是言:‘若持迦絺那衣者,三衣悉属。’随施主语悉与受衣人,余众僧不得受,迦絺那衣已摄僧得施。受迦絺那衣者,轻物得分,重物属四方僧,若同布萨界有多住处,不得别受迦絺那衣,应和合一处受一迦絺那衣法。不得缝作,应却刺作。持所有衣者,未作持出界外。界外者,是余寺也。”

  法师曰:“受迦絺那衣已,何以出界外?为安乐住故。作不还意者,比丘出界外已,见此住处有好房舍,或有知识,作不还意,先失住处,后失功德衣。余文句于律中已说。我亦不作衣亦不还者,作念已,住处及功德衣俱失。作衣时失所作衣者,住处先失,后失功德衣。闻失者,先失功德衣,后失住处。断望者,先失住处,后望后望断得。所望非望而得者,此文句前后转易,现多文句,无有深义,于律广说。迦絺那衣犍度竟。

  “若行别住人,若有人请,或与人受戒,得停行法事,罢还续行。舍行法时当如是言:‘我今舍波利婆沙。’如是三说。若别住摩那埵,当行法时,比丘去都无人,但作意言:‘若比丘来我当白。’六日中都无比丘可白,亦得出罪。若寺中多有比丘来去难白,昼日得舍行法,明相未出,应得四五比丘出界二掷石外,还受行法白僧:‘我行摩那埵。若干日以过,余若干日在。’若界内有比丘,出至其处应白,若不白失夜。若比丘送受行法竟,若还者应留一人,待明相出为舍行法,共还入寺如前法,满六夜已得出罪。出罪法,于律本已说,故不出。

  “尔时拘睒弥有一住处,有二比丘,一是律师,一修多罗师。时修多罗师,入厕用洗瓫竟,不去水覆瓫。律师入厕,见洗瓫不去水,问修多罗师言:‘谁入厕不去水覆瓫。’修多罗师答言:‘是我。’律师言:‘汝知罪相不?’修多罗师言:‘我实不知罪相。’律师言:‘汝得突吉罗罪。’修多罗师言:‘若犯突吉罗罪,我应忏悔。’律师言:‘汝故作与不?’修多罗师言:‘不故作。’律师言:‘若不故作者无罪。’修多罗师闻律师言无罪,律师还房语弟子言:‘修多罗师不知犯,不知不犯。’弟子闻师语已,语修多罗师弟子言:‘汝师不知犯不犯。’弟子闻语已,向师说如是事,修多罗师闻弟子语,语弟子言:‘此律师先言我无罪,今言我有罪,律师妄语。’修多罗师弟子闻师语已,语律师弟子言:‘汝师犯妄语罪。’律师弟子闻语已向师说,如是展转成大斗诤。律师后得修多罗师便,集众举修多罗师罪,为作举罪羯磨。是故律本中说,和合举罪。”

  问曰:“佛何以从坐起,以神通力,不语诸比丘,往舍卫国?”

  答言:“佛在众中若为判者,得理者欢喜,不得理者便言:‘佛朋傥彼部。’诽谤佛言随爱瞋,因谤佛故死入地狱,是故佛从坐起去,不为其判。拘睒弥揵度竟。瞻婆揵度。无解。相言诤,用二毗尼灭,现前毗尼、多觅毗尼。忆念毗尼者,为爱尽比丘,下至阿那含人,不为凡夫。多觅毗尼者,处处多觅知法比丘判故,名多觅毗尼。摩夷者,是二部波罗提木叉。若行舍罗,非法舍罗多者收取唱言:‘明日更行舍罗。’于其中间,更觅如法伴党。若上座捉非法舍罗者,行筹者耳语,语言:‘上座年老,何以捉非法筹?当捉如法筹。’七灭诤法竟。”

  “比丘尼犍度,何以佛不听女人出家?”

  “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

  法师曰:“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

  答曰:“不都尽,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而已。比丘尼犍度竟。

  “重物不得分,众僧田园池井,不得卖取余物,唯除换易。众僧床席器物,不得分不得卖,唯除换易。眼药筒挑耳篦、针綖小刀子、户钩钥、锡杖小桓铁器杖得分,余作器不得分,唯除斫杨枝斧。除刀子革屣,伞具得分。若人布施竹草及土,不得分。若人布施药得分,箱箧不得分。若人布施僧房中所用器物,一切不得分,唯除盛油筒。法犍度竟。”

  大德舍利弗问优波离律污出品

  舍利弗问优波离:  “几罪以身得?  几罪以口得?  覆藏得几罪?  相触复有几?”

  优波离以偈答舍利弗:  “以身得六罪,  口业复有六,  覆藏得三罪,  相触得五罪。”

  第二问:  “明相出几罪?  三唱复有几?  于此几八事,  一切聚有几?”

  答曰:  “明相出三罪,  三唱有二种,  于此一八事,  一切聚有一。”

  第三问:  “如来分别结,  毗尼有几相?  毗尼重有几?  复有几粗覆?”

  答曰:  “如来分别说,  毗尼有二相,  毗尼重有二,  覆粗亦有二。”

  第四问:  “聚落间几罪?  渡江复有几?  啖肉几偷兰?  啖肉几突吉?”

  答曰:  “聚落间有四,  渡江亦有四。  一肉偷兰遮,  九肉突吉罗。”

  第五问:  “夜语几得罪?  昼日复有几?  布施得几罪?  受施得几罪?”

  答曰:  “夜语有二罪,  昼日亦有二,  布施得三罪,  受施得四罪。”

  第六问:  “几罪对首悔?  几罪须羯磨,  作已不可悔,  如来分别结?”

  答曰:  “五罪可忏悔,  第六须羯磨,  一罪不可忏,  如来分别结。”

  第七问:  “毗尼重有几?  佛说身口业,  非时几谷味?  几白四羯磨?”

  答曰:  “毗尼有二重,  身口亦如是,  非时谷一味,  一白四羯磨。”

  第八问:  “波罗夷有几?  几同和合地?  复有几失夜?  结二指有几?”

  答曰:  “波罗夷有二,  和合地有二,  失夜亦有二,  结二指有二。”

  第九问:  “打身有几种?  几种众僧破?  作初罪有几?  作白复有几?”

  答曰:  “打身有二种,  因二破众僧,  作初有二罪,  作白亦有二。”

  第十问:  “杀生有几罪?  重语有几种?  骂詈有几种?  行媒有几种?”

  答曰:  “杀生有三罪,  重语有三罪,  骂詈亦有三,  行媒有三罪。”

  第十一问:  “几人受具戒?  聚作有几罪?  灭摈复有几?  一语复有几?”

  答曰:  “三人不得受,  聚作复有三,  灭摈亦有三,  一语亦有二。”

  第十二问:  “盗戒有几罪?  淫戒复有几?  正断复有几?  因弃掷有几?”

  答曰:  “盗戒有三罪,  淫戒有四罪,  正断亦有三,  因弃掷有三。”

  第十三问:  “教比丘尼戒,  几波夜突吉?  于中几有新,  衣有几种衣?”

  答曰:  “教尼戒品中,  波夜突吉罗,  有四信佛说,  与衣二种罪。”

  第十四问:  “佛说尼有几,  波罗提有几?  食生谷有几  波夜突吉罗?”

  答曰:  “佛说比丘尼,  波罗提有八。  波夜提突吉,  因乞生谷故。”

  第十五问:  “行时有几罪?  立时有几罪?  坐时有几罪?  眠时有几罪?”

  答曰:  “行时有四罪,  立时有四罪,  坐时有四罪,  眠时有四罪。”

  第十六问:  “波夜提有几?  一切非一种,  非前亦非后,  同一时而得?”

  答曰:  “波夜提有五,  其类非一种,  非前亦非后,  一时俱得罪。”

  第十七问:  “有几波夜提?  一切非一种,  非前亦非后,  同一时而得?”

  答曰:  “有九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非前亦非后,  一时俱得罪。”

  第十八问:  “有几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以身口忏悔,  如来分别说?”

  答曰:  “有五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以口业忏悔,  如来分别说。”

  第十九问:  “有几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几以口业忏,  如来分别说?”

  答曰:  “有九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一以口业忏,  如来分别说。”

  第二十问:  “有几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口语成忏悔,  如来分别说?”

  答曰:  “有五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发语名字忏,  如来分别说。”

  第二十一问:  “有几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聚性成忏悔,  如来分别说?”

  答曰:  “有九波夜提,  其类非一种,  聚性成忏悔,  如来分别说。”

  第二十二问:  “第三罪有几?  因食复有几?  食时得几罪?  因食得几罪?”

  答曰:  “第三得三罪,  因食有六罪,  食时得三罪,  因五食得罪。”

  第二十三问:  “一切第三过,  至处复有几?  复问罪有几?  诤事复有几?”

  答曰:  “一切第三过,  罪至有五处,  善答罪有五,  诤事亦有五。”

  第二十四问:  “论事复有几?  以几法用灭?  有几不得罪?  有几处成善?”

  答曰:  “论事复有五,  以五法用灭,  清净有五种,  三处中成善。”

  第二十五问:  “身业夜几罪?  身业昼几罪?  见时得几罪?  乞食得几罪?”

  答曰:  “身业夜二罪,  身业昼二罪,  见时得一罪,  乞食得一罪。”

  第二十六问:  “见恩有几种?  依人成忏悔,  驱出复有几?  善行复有几?”

  答曰:  “见恩有八种,  依人成忏悔,  驱出说有三,  善行四十三。”

  第二十七问:  “妄语有几处?  七日复有几?  波罗提舍几?  发忏悔有几?”

  答曰:  “妄语有五处,  七日法有二,  十二提舍尼,  忏悔复有四。”

  第二十八问:  “妄语有几观?  布萨有几观?  使者有几观?  外道有几法?”

  答曰:  “妄语有八观,  布萨复有八,  使者亦有八,  外道有八法。”

  第二十九问:  “受戒有几语?  复有几起敬?  几人应豫座?  教诫尼有几?”

  答曰:  “八语受具戒,  起敬亦有八,  豫座复有八,  八法教诫尼。”

  第三十问:  “几人不应礼?  不为作叉手,  有几突吉罗?  用衣复有几?”

  答曰:  “十人不应礼,  不为作叉手,  有十突吉罗,  用衣复有十。”

  第三十一问:  “有几作不善?  如来分别说,  于瞻婆律中,  一切不善作?”

  答曰:  “十二作不善,  如来分别说,  于瞻婆律中,  一切不善作。”

  第三十二问。  “随大德所问,  我亦随意答。  问问中即答,  无有一狐疑。

  “一者身得,二者口得,三者身口得,四者身心得,五者心口得,六者身口心得。

  “身业得六罪者,淫怒为初。口业得六罪者,虚诳妄语为初。

  “覆藏得三罪者,一者比丘尼覆藏重罪,得波罗夷;二者比丘覆藏他重罪,得波夜提;三者比丘自覆藏重罪,得突吉罗。是名覆藏得三罪。

  “相触得五罪者,一者比丘尼摩触,波罗夷;二者比丘摩触,僧残;三者比丘以身触女人衣,得偷兰遮;四者比丘以衣触女人衣,得突吉罗;五者比丘指挃他比丘,波夜提。是名五罪。

  “明相出得三罪者,一夜六夜七夜十夜过一,月明相出,尼萨耆波夜提;比丘尼独宿明相出,僧残;比丘自覆罪明相出,突吉罗。是名明相出得三罪。三唱二种:一者比丘,二者比丘尼,当说戒时三唱,有罪不发露,得突吉罗,是名三唱二罪。于律中具八事成罪者,比丘尼波罗夷,是一切聚有一者,戒序中说,忆有罪应发露。发露者,五篇戒也,故言聚有一。如来分别说者,分别戒相轻重。毗尼有二重者,身口是。毗尼重有二者,波罗夷、僧残是也。覆粗亦有二者,一波罗夷,一僧残。

  “聚落间有四者,一比丘与比丘尼共期行,比丘初去时突吉罗,至聚落境界,比丘得波夜提罪,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比丘尼得偷兰遮,二脚尽入僧残,是名聚落间四罪。度江有四罪者,比丘与比丘尼共期船行,初去时比丘得突吉罗,上船比丘得波夜提,比丘尼一脚上岸,得偷兰遮,二脚俱上得僧残,是名度江四罪。一肉偷兰遮者,即是人肉;九肉突吉罗,象马狗等肉。夜语有二罪者,若比丘尼共男子入闇室屏处耳语,得波夜提,若比丘尼共男子一处去二肘外,得突吉罗。是名夜语二罪。

  “昼日亦有二者,比丘尼共男子屏处,若二肘半内得波夜提,二肘半外,得突吉罗。是名昼日二罪。布施得三罪者,比丘有杀心,布施毒药杀人,得波罗夷罪;杀非人得偷兰遮罪;杀畜生得波夜提罪。是名布施三罪。受施得四罪者,女人以手施与,比丘捉,得僧残。女人以淫欲施比丘,得波罗夷。非亲里比丘尼施衣,得尼萨耆波夜提。若比丘尼染污心,知染心男子受食,得偷兰遮。是名受施得四罪。五罪可忏悔者,僧残、偷兰遮、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是名五罪可忏悔。第六须羯磨者,僧伽婆尸沙。一罪不可忏者,波罗夷是也。毗尼有二重者,一波罗夷,二僧残。身口亦如是者,结戒不过身口。非时谷一味者,稣毗盐以谷作,得非时服,是名谷一味。一白四羯磨者,差教诫比丘尼是。

  “波罗夷有二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是也。和合地有二者,一身和合,二法和合。失夜亦有二者,一行波利婆沙,二行摩那埵是也。结二指有二者,一比丘尼洗净,二头发长,不得过二指。打身得二罪者,比丘尼打身得突吉罗,啼得波夜提是。因二破众僧有,一羯磨,二捉舍罗是。初作有二罪者,一比丘作初罪,二比丘尼作初罪是。作白亦有二者,一白羯磨,二单白。

  “杀生有三罪者,人得波罗夷,非人偷兰遮,畜生波夜提。语重有三罪者,教偷、教死、向人说得圣利法,是名语有三重。骂詈亦有三者,若欲心骂女根、谷道二僧残,骂余身分,得突吉罗,是名三罪。行媒有三罪者,受语时得突吉罗,往说偷兰遮,还报得僧残,是名三罪。三人不得受者,一远不闻,二身分不具足,三根不具足。衣钵不具足,身分所摄;十三难人,是根不具足所摄。聚作复有三者,一别众,二白不成就,三羯磨不成就。是名三。灭摈亦有三者,一比丘尼以身谤人,如慈地比丘尼;二沙弥坏沙弥,就他谷道行淫;三言行淫欲法不障道者。是名灭摈三罪。一语亦有三者,一羯磨三人一时得戒,是名三。盗戒有三罪者,五钱波罗夷,四钱偷兰遮,三钱乃至一钱突吉罗,是名盗三罪。淫戒有四罪者,一女根波罗夷;死女半坏偷兰遮;不触四边突吉罗;比丘尼以物作根自内根中,得波夜提。是名四罪。正断亦有三者,一断人命波罗夷,二断草木波夜提,三自截男根偷兰遮。是名三因。弃掷有三者,有杀心弃掷毒药,若人得死波罗夷,非人死偷兰遮,畜生死得波夜提,是名三弃掷。复有三,比丘弃掷精,僧残;弃掷大小便生草上,得波夜提;水中净地,得突吉罗。涕唾亦如是,是名弃掷三。波夜提突吉罗者,教诫比丘尼至日没,得波夜提,先说法后说八敬,得突吉罗。

  “有四信佛说者,一房舍,二戒,三如法作,四不如法作。是名四。与衣二种罪者,与非亲里具足比丘尼衣,得波夜提;与不具足戒比丘尼衣,得突吉罗。不具足戒者从比丘尼白四羯磨,未从大僧白四羯磨。是名与衣二。波罗提有八者,比丘尼波罗提提舍尼是。波夜提突吉罗者,比丘尼乞生谷,得波夜提,食时突吉罗。行时有四罪者,比丘与女人共期,初去时得突吉罗,至村得波夜提,比丘尼独行去时,得偷兰遮。至村得僧残。立时有四罪者,比丘尼共男子立在屏处,得波夜提,申手外得突吉罗。若比丘尼,明相欲出不随伴去,住离申手内偷兰遮,申手外得僧残,坐眠亦如是。

  “波夜提有五者,酥、油、蜜、石蜜、脂,五器各受过七日服,得五波夜提罪。其类非一种者,酥蜜等也。非前亦非后者,取聚置一处并服,一时俱得罪。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种美食:一乳,二酪,三生酥,四熟酥,五油,六蜜,七石蜜,八肉,九鱼,是名九种。其类非一、种各异也。非前亦非后者,因食时俱得罪,一时食也。有五波夜提者,其五波夜提,其类非一种,以口业忏悔,一时忏悔得灭。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种美食,得九波夜提罪,其类非一种者,酥油鱼肉相异。一以口业忏者,九波夜提罪,一语忏便得灭也。有五波夜提者,发语名字忏者,列罪名而忏悔。有九波夜提者,取姓成忏悔者,列罪名而忏。第三得三罪者,随举比丘尼,三谏不舍波罗夷,比丘被僧三谏不舍僧残。比丘比丘尼恶见,三谏不舍波夜提。

  “因食得六罪者,云何得六罪?一为饮食故,自称得过人法。二为饮食故行媒。三为饮食故言:‘若人住此寺者得道果。’不自道名字故,得偷兰遮。四为饮食故,无病乞食。五为饮食故,比丘尼无病乞食,犯波罗提提舍尼。六为饮食故,比丘无病乞饭,得突吉罗罪。是名因食得六罪。食时得三罪者,比丘食人肉偷兰遮,象马龙狗等肉突吉罗罪,比丘尼食蒜得波夜提罪,是名食时三罪。因五食得罪者,比丘尼知男子染污心,从乞得人肉得蒜,得美食象马肉。受染污心男子食僧残,啖人肉偷兰遮,啖蒜波夜提,乞美食波罗提提舍尼,象马等肉突吉罗。是名因五食得罪。一切第三过者,比丘尼随举,初谏不舍突吉罗,一羯磨不舍偷兰遮,三羯磨不舍波罗夷,是名三谏三罪。

  “罪至有五处者,比丘随举白,不舍突吉罗,一羯磨不舍偷兰遮,三羯磨不舍波罗夷。若欲破僧,三谏不舍僧残。恶见三谏不舍波夜提。是名五罪。善答罪有五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具有三谏不舍罪。诤事亦有五者,五众俱有四诤。论事复有五者,论五众诤事。以五法用灭者,五众灭五众诤事。清净有五种者,五众犯罪,忏悔得清净。

  “三处中成善者,僧处、众处、白衣三处无诤,是名善也。身业夜二罪者,比丘尼与男子共业夜入屋,申手内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罗。身业昼二罪者,比丘尼昼日与男子共屏处,申手内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罗。见时得一罪者,比丘故看女根,得突吉罗罪。乞食得一罪者,比丘无病,不得为身乞食,得突吉罗。见恩有八种者,于拘睒弥犍度已说。依人成忏悔者,五众悔罪,要因人得悔。驱出说有三者,一覆藏,二未忏悔,三恶见。善行四十三者,摈人行四十三法得入众,不行此法不得入众。妄语有五处者,波罗夷、僧残、偷兰遮、波夜提、突吉罗。

  “七日法有二者,七日药、受七日法出界外,是名二。十二提舍尼者,比丘尼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波罗提提舍尼,合十二。忏悔复有四者,提婆达多遣人害佛;供养阿㝹留陀;优婆夷离车子,众僧为作覆钵羯磨;沙婆伽比丘。此四种人就佛忏悔。

  “妄语有八观者,发心欲妄、发口成妄语、妄语竟知是妄语、隐藏所知妄道余事、前人知解邪心,是名观也。布萨复有八者,八戒也。使者亦有八者,调达以非法欲破僧,僧差具八德人往说:‘调达所作,非佛法僧,是调达所作也。’外道有八法者,外道欲出家,行波利婆沙八法者,不往五不应行处,闻赞佛法僧欢喜。八语受具戒者,比丘尼白四羯磨,比丘白四羯磨。起敬亦有八者,比丘尼八敬法也。豫座复有八者,大众集时,上座八人次第坐,余者随坐。八法教诫尼者,比丘有八德,堪教诫比丘尼。

  “十人不应礼: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犯戒人,眠人、食人、大小便嚼杨枝人,十人不为作者如前。十种人不得作叉手,有十突吉罗者,若为上十种人作礼及叉手,得突吉罗。用衣复有十者,十种衣听着。十二作不善者,白不善,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白羯磨中有四非法,白二羯磨中有四非法,白四羯磨中有四非法,三四合十二非法。”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