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开白】 (仪式)法事之初曰开白,终曰结愿。开白云者,于法事初必读表白文也。

  【开白词】 (仪式)表白之词。即述法会之意趣者。

  【开白打】 (仪式)为开白打鏧也。

  【开本】 (术语)开迹显本之略。见开迹显本条。

  【开导】 (术语)开蒙而导之以佛道也。无量寿经下曰:“随器开导,授与经法。”

  【开导依】 (术语)谓前生之心王开路引导后生之心王心所也。唯识论三曰:“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路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开道者】 (术语)能开示佛道者。佛之自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开定】 (杂语)开禅定之意,谓从禅起也。与出定同。

  【开度】 (术语)开导济度也。贤愚经六曰:“唯愿如来当见哀愍,暂下开度。”

  【开发金刚宝藏位】 (术语)大日经,断三妄执属于地前,此上更立十地,称曰开发金刚宝藏位,以是为开发大日金刚宝藏之行位故也。

  【开法】 (术语)教法开始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以如来为开法大师。迦叶已下为佛法圣僧。”尘露章曰:“如来是开法导师。迦叶乃传持初首。”玄义一上曰:“开法进道。”

  【开废】 (术语)同于开遮。听许曰开,禁制云废。

  【开废会】 (术语)开与废及会也。天台所谓论本迹二门开会之三义。开者开除,除权教及迹门也。废者废舍,舍权教及迹门也。会者会入,融会权教及迹门诸行使归入实教及本门也。开就教法之体而言,废就化导之用而言,会就所修之行而言也。

  【开敷道印】 (印相)辩才天之印也。离八叶印于左右而仰舒五指者。

  【开敷华王如来】 (菩萨)胎藏界八叶中南方之尊,经云华开敷,疏云沙罗树王开敷佛。金色放光明住于离垢三昧之相也。为平等性智之所成,司五德第二修行之德,长养大悲万行,开敷万德,故名华开敷。其种子为第二点之。其密号曰平等金刚。以是为平等性智之所成故也。于金刚界云宝生如来,其密号同。是四种法身中之他受用身也。大日经一曰:“南方大勤勇,遍觉华开敷,金色放光明,三昧离诸垢。”同疏四曰:“南方观娑罗树王华开敷佛,身相金色放光明,如住离垢三昧之标相。自菩提心种子长养大悲万行,今成遍觉,万德开敷,故以为名。”

  【开甘露门】 (术语)施饿鬼也。

  【开光】 (术语)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或曰开眼供养。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曰:“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

  【开光明】 (术语)开眼也。禅家之用语。大慧录曰:“江给事请开佛光明。”见“开光”条。

  【开华三昧】 (术语)观音菩萨为开往生西方净土人所宿之莲花所住之三昧名。观经定善义曰:“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传通记一曰:“开华三昧者。菩萨威神,有开华德,从德立名,故云开华。”

  【开化】 (术语)教人开蒙化恶也。法华经序品曰:“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开皇三宝录】 (书名)历代三宝纪之异名。开皇者著作之年代。

  【开会】 (术语)开者,明明打开方便之方便,会者,真实和会其方便,即方便真实之法,例如于法华经方便品断定三乘教为方便之说,为开。于经文名之曰开方便门。又三乘教于一乘上,始有分别者,说一乘之外无三乘,三乘即一乘,为会。于经文名之曰示真实相。因而所谓开显亦同。是乃法华经一部之主意也。四教仪曰:“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见开显条。

  【开荤】 (杂语)又曰开素。许食荤肉也。佛虽制酒肉五辛。而有病患或利益事时,则许饮食之。如四分律四十二等,为病比丘,许啖诸种肉,饮诸种汁浆,十诵律二十六僧祇律三十二毗尼母论三等,许食离见闻疑之三种净肉,五事报应经谓有病听于伽蓝外白衣家食五辛,分别功德论四说佛许病比丘饮酒,文殊问经上说佛许食肉啖蒜,皆是也。

  【开基】 (术语)建立一寺始住持之僧。

  【开迹显本】 (术语)与开近显远同。明八相成道之释迦,为垂迹之身,以显久远实成之本地也。是法华经后半十四品之所明。是曰本门法华。见“开显”条。玄义七下曰:“华开莲现,譬开迹显本。”

  【开渐】 (术语)对显顿而立。开渐显顿与开权显实同。开渐教而显顿教也。见开显条。

  【开讲】 (杂语)始开讲释也。讲座之初日。对于解讲或满讲而言。考信录二曰:“开讲,发讲并解讲,解座之字,屡见广弘明集二十一。”

  【开觉】 (术语)开发本有之佛性,觉知真性之本源也。八十华严经六曰:“应受化者,咸开觉。”地持论曰:“平等开觉,故名为佛。”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名)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开结二经】 (术语)无量义经与普贤经二经也。定法华经为本经,无量义经于法华经之前为序说者,故名之为开经。普贤经于法华后说,是总结彼之经意者,故名曰法华结经。是天台宗所定。

  【开解】 (术语)了解道理也。无量寿经曰:“心中闭塞,意不开解。”贤愚经二曰:“闻佛说法,咸得开解。”

  【开近显远】 (术语)与开迹显本同。明八相成道之近事为方便,以显久远之本体者。玄义十下曰:“如法华三周说法,断奠声闻,咸归一实。后开近显远,明菩萨事。”同九下曰:“若扶文便应言开近显远,若取义便应言本迹,呼近为迹,称远为本,名异义同。”见开显条。

  【开经】 (术语)说本经以前而为其豫演之经也。如法华经为本经无量义经为开经。又谓开翻经文也。普通唱“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之偈而翻经卷,称曰开经偈。

  【开静】 (杂语)禅林晨朝鸣版,开觉静睡之谓也。有小大二种:五更四点之后,鸣库前之版,先起行者,是云小开静。五更五点之后,库前之版及诸堂之版一齐鸣,令阖寺之大众起,是云大开静。见象器笺十八。

  【开具】 (术语)详记器物之数目也。敕修清规送亡板帐式曰:“开具内,几贯文。”

  【开莲】 (譬喻)花开莲现之略。是天台就法华经题之莲华立三喻中之第二喻,示开权显实之意者。玄义一上曰:“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玄义七下曰:“二华开故莲现。而须华养莲。譬权中有实,而不能知。今开权显实,意须于权。”

  【开炉】 (行事)禅林阴历十月一日开炉,此日方丈有大相看。敕修清规月令须知曰:“十月初一日开炉,方丈大相看。”

  【开启】 (术语)初开法事之场也。敕修清规圣节曰:“披阅金文,今辰开启。”

  【开权】 (术语)开权显实之略。法华一部之说相,见“开显”条。文句记三上曰:“开权即是法华之相,息化即是涅槃之征。”

  【开权显实】 (术语)法华一部之说相。见“开显”条。

  【开三显一】 (术语)天台宗明三乘教为一乘教之方便,以显绝待之一乘教。法华经前半十四品之所明。谓之迹门法华。玄义六下曰:“今经四大弟子,领佛开三显一益。”见“开显”条。

  【开山】 (术语)开山立寺谓之开山,一转而称创一宗派之人亦曰开山。佛祖统纪八(择卿传)曰:“建寿圣院,请师开山。”续稽古略一曰:“成宗建大万圣佑国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帝师迦罗斯巴荐之。”

  【开山忌】 (行事)寺之开基入灭日也。此日必修供养。

  【开山堂】 (堂塔)安置本寺开山像之堂也。又云祖堂或影堂。

  【开山祖师】 (术语)佛氏多择名山。拓立寺院其始创基业者。谓之开山祖师。后则首创一宗一派者亦以是称之。参照“开山”条。

  【开善】 (人名)梁钟山开善寺智藏法师,以寺号而呼为开善。见唐僧传五。

  【开善寺】 (寺名)梁武帝为宝德大士建塔寺名曰开善,礼敬智藏法师使居之。见稽古略二。

  【开士】 (术语)开悟之士。又以法开导之士。菩萨之德名。玄应音义四曰:“开士,谓以法开导之士也。梵云扶萨,又作扶薛,或言菩萨是也。”释氏要览上曰:“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因而亦为和尚之尊称,又曰阐士。

  【开室】 (杂语)同于入室。开室使众入参也。见象器笺十一。

  【开示悟入】 (术语)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者如始开藏户也。示者如现藏内之宝也。悟者如一一记得藏内宝物也。入者如入藏取宝物也。此开悟之浅深,次第配之于大乘之阶位四十位。文句四上曰:“知见者,智知于理,见谛法。谛法无为则无分别。以无为故而有差别。约此知见,论开示悟入,以略拟广则有四十位。(中略)开者,即是十位。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海。”

  【开塔印】 (印相)作塔印,其二大指间少开也。见“率都婆印”条。

  【开坛】 (杂语)开传法灌顶之坛也。其授灌顶之知法师范谓之开坛阿阇梨。

  【开堂】 (仪式)本为译经院之仪式,每岁圣诞节,必译新经上进,以祝圣寿。前两月诸官集观翻译谓之开堂。今世宗门长老新住持,初演法,谓之开堂者基于此。见祖庭事苑八。

  【开题】 (术语)解释经文之题号也。如大日经问题,金刚顶经开题等。日本空海多用此名。

  【开题供养】 (仪式)新书写经文而供养之之法会。其法会之表白,自解释其经文之题号及其大意,故用开题之名。

  【开悟】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闇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叠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

  【开显】 (术语)开权显实之略。是乃法华经一部之说意,天台宗之判释也。权者方便,实者真实。开方便而显真实,乃本经一部之主意。开方便者,指四十余年之方便说,开示此为方便。不开示之,谓为闭方便门。至于法华,方便之说,装如真实,闭方便之门,故不得见真实之义。然今以开示方便为方便,而知方便之为方便,则真实之为真实自显。经文谓之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即法华之开权显实也。然以此开权显实当于经文,则前十四品曰开三显一之说,后十四品曰开近显远之说。开三显一者,就教法而名,开近显远者,就佛身而名。即前开三乘教之方便,而显一乘教之真实,后开垂迹之近佛,而显本地之远佛也。故法华一部二十八品,前半为开三显一、后半为开近显远,总之,则归结于开权显实,即开显之二字,玄义一上曰:“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文句八上曰:“河西道朗云:直名三为方便,即是开方便门。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门闭。今名三为方便,即示一为真实也。私谓此释符文。”文句记八之三曰:“嘉祥亦云:开二种之方便,示二种之真实。昔不云二是方便,故门闭。今云二种是方便,故方便门开。”(二种方便为教法与佛身也)。玄义一下曰:“开权显实者,一切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众生情隔于妙耳。”同五上曰:“昔权蕴实,如华含莲。开权显实,如华开莲现。离此华已,无更别莲。”同五下曰:“开权显实,于一切法中,即见中道。”同七下曰:“若开权显实者,达事法已,权意即息,亦不离权,远求于实。权即是实,无复别权,故言开权显实也。”同十上曰:“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当知此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文句记四下曰:“六章之要,莫若开显。”

  【开晓】 (术语)开蒙明暗也。药师经曰:“幽明众生,悉蒙开晓。”

  【开心入智阖智】 (术语)金刚界五相成身之前说此三种。开心者,为入无漏智先开我之心殿也。出观自在王如来轨。

  【开咽喉印】 (印相)施饿鬼法开饿鬼之咽喉使能饮食之印契也。见“施饿鬼”条。附录。

  【开眼】 (术语)新作佛像所行之法会名。开佛眼之义。开眼之本据,如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曰:“如是供养仪则已周备,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中曰:“令匠于坛中速刻本尊,(中略)以彩色严之,像额间点赤或黄。至来月一日开目。”二经中前经说理之开眼,后经说事之开眼。然开眼之古式事理皆为也。

  【开眼供养】 (仪式)行开眼之法会,必当捧香华,佛供,灯明等于佛,故云供养。安像三昧义轨经详说之。

  【开眼师】 (职位)开眼供养之导师。

  【开演】 (术语)说法也。解深密经一曰:“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唯识述记一本曰:“幽隐未显,今说名开。先略难知,广谈为演。”

  【开浴】 (杂语)开浴室也。寒月五日一浴,暑天每日沐汗,为开浴告知于众僧,于斋堂前挂开浴牌。敕修清规知浴曰:“凡遇开浴,斋前挂开浴牌。”

  【开元三大士】 (杂语)三国佛教略史曰:“八年(唐玄宗开元八年)金刚智三藏率不空三藏至京师,敕居于慈恩寺。智传龙树之密教,所至筑坛度人,时称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开元三大士。”

  【开元释教录】 (书名)二十卷,唐智升撰。以三藏经论编为目录。不分门目,但以译人时代为先后。起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迄开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载,中间传经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圣贤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分为二录:一曰总括群经录。皆先列译人名氏,次列所译经名卷数,及或存或佚。末为小传。凡九卷。其第十卷,则历代佛经目录四十一家。一曰别分乘藏录。分为七目。各以经论类从,辨别存亡真伪,及删并重修之类,凡八卷。其十九二十卷,则大小乘经论入藏目录也。见四库提要。缩刷藏经缘起曰:“唐太宗开元十年,沙门智升,着开元释目录二十卷,诠次经律论及诸师撰述,五千四十八卷。以千字文定函号,是大藏定数之始也。尔来历朝,大藏诠次,以开元录为模范。”

  【开元释教录略出】 (书名)四卷,智升撰。前释教录中之入藏录,以千字文编定者。

  【开元寺】 (寺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纪年为寺号。其后兴废不一。现今存者已无多。又福建泉州温陵开元寺。唐中宗嗣圣三年,郡儒黄守恭所创基。以匡护为第一世。九年号兴教寺,神龙元年,改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玄宗敕各州郡置开元寺,复更称为开元寺。至宋代支院凡百二十区。元初合为一寺,世宗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天下纷乱,寺亦荒废。明太祖命正映来住,寺复中兴,至隆庆万历之间,又极衰颓,佛殿僧舍,多为民居。崇祯末,殿堂存者十三,支院二十余云。其中东塔西塔,今尚存,皆以花岗石筑造。有温陵开元寺志四卷。

  【开斋】 (术语)比丘吃朝饭也。义楚六帖六曰:“律云:明相出时开斋。明相者,日照阎浮树时,身黑叶青,过则白。开斋,又云星没,又云少年比丘见手中粗文。”

  【开遮】 (术语)戒律之语。开者许之义,遮者止之义。许作曰开,禁作曰遮。资持记上一之五曰:“遮即是制,不制意即是开。”

  【开枕】 (杂语)就寝也。日用轨范曰:“候首座开枕后,困重者就寝。”

  【开宗记】 (书名)四分开宗记之略名。

  【开祖】 (术语)开一宗之祖师。

  【铠庵】 (人名)吴克己,字复之,号铠庵。幼颖悟,学无所不通。忽患目疾,以人劝念圆通道大土之号,使愈。于是深信佛法,读楞严至空生心内犹云点太清,豁然发蒙。尝读宗镜录。宝积曰:此书无规矩,不如读止观。日夜使悟境观二字。果有悟人。嘉定七年冬,终于宝山。以僧礼荼毗。寿七十五。所著有法华枢键,楞严集解科等。晚编释门正统,未就而亡。良渚宗鉴,续成之。见佛祖统记十七。

  【楷定】 (术语)正决定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广雅楷模品式法也。”法华玄义一上曰:“印是楷定不可改易。”

  【楷定记】 (书名)三十六卷。竹林寺显意着。释善导之楷定疏者。

  【楷定疏】 (书名)唐善导作观经疏四卷,其第四卷之末曰:“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因而世称为楷定疏。

  【龛】 (物名)安置佛像之柜,即厨子也。增韵曰:“浮图塔。”广韵曰:“塔下室。”敕修清规结制礼仪曰:“侍者于圣僧龛后立。”又盛尸之棺谓之龛。释氏要览下曰:“今释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龛。方志云:受也。广雅云:盛也,此名盖异俗也。”

  【勘辨】 (术语)宗门有勘辨之一科。凡于一机一境之处,师家试学者之深浅,学者探师家之邪正者,谓之勘辨。见禅林类集六、勘辨部。

  【堪达法】 (术语)罗汉其性堪能练习可达不动法者,是六种罗汉之一。俱舍论二十五曰:“堪达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

  【刊定记】 (书名)华严刊定记。十六卷。静法寺慧苑释新译之经,见地与贤首异。

  【堪能】 (术语)谓有力能堪物也。起信论曰:“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废修学。”止观七下曰:“地持云:得胜堪能,名为力。”

  【勘破】 (术语)勘定事之是非也。碧岩四则曰:“勘破了也。”

  【龛前疏】 (杂名)龛前所读之疏文。百丈清规所谓:“乡人法眷作祭文。”是也。

  【堪忍】 (术语)堪忍苦难也。南本涅槃经二十六曰:“不惜身命,堪忍众难。”俱舍论十八曰:“众苦逼身,皆能堪忍。”

  【堪忍地】 (术语)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南本涅槃经十一曰:“得四念处已,则得住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已,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此堪忍地,配于菩萨之十地,诸师各有异见,天台一家以定之为初地之位。涅槃经会疏十一曰:“旧云:第五地禅波罗蜜备是堪忍地。今明不尔。若各就别圆,别论定果,已如前释。若圆别合论,还是初地。”玄义四上曰:“祇登地时,不为二边所动,名不动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无畏地。无畏地从我德立名,堪忍地从乐德立名,不动地从常德立名。净德通三处,登地之日,四德俱成。”

  【堪忍世界】 (界名)娑婆世界之译名。此界众生忍为恶故,又诸菩萨,为教化忍受劳倦故,名曰堪忍世界。文句二下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

  【堪忍之境】 (界名)同堪忍世界。即娑婆世界也。

  【龛塔】 (堂塔)有龛室之塔。即常塔也。十诵律五十六曰:“佛听作龛塔柱塔。”

  【刊正记】 (书名)二卷。孤山智圆着。释天台之观经疏。

  【看病】 (杂语)看护病人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见一切病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僧祇律二十八说看病人法,其中记世尊洗病比丘之事缘。四分律四十一亦记此事,记佛诫而言曰:“汝曹比丘,自今已后,应看病比丘。(中略)若有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

  【看方便】 (杂语)禅录之语。用心注意也。

  【看经】 (仪式)禅家谓读经也。

  【看粮】 (杂名)禅家保护众僧食料,报有无于典座之僧职也。任之者谓之看粮师。

  【看山水陆】 (术语)施饿鬼法谓之水陆法。施与水陆有情之意。又称之为看山水陆。释门正统四曰:“我朝文忠公轼,重述水陆法像赞,今谓之看山水陆,供养上下八位者是也。熙宁中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三卷,行于蜀中,最为近古。”

  【康居】 (地名)西域国名。史记大宛列传曰:“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也(大宛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西域记一曰:“从此西北,入大沙碛,绝无水草,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纪经途。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Samarkand,唐言康国,飒秣建国。周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极坚固,多居人。异方宝货,多聚此国。(中略)凡诸胡国,此为其中。”

  【康孟详】 (人名)后汉康孟详。其先康居国人,有慧学之誉,献帝兴平元年至,建安四年于洛阳译游四衢等经六部。见开元释教录一。

  【康僧会】 (人名)其先康居人,世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交趾。僧会少丧二亲,入道励行,深达三藏。时吴初染佛法。以大化未全,僧会欲振道江左。吴孙权赤乌四年至建康,为权感得舍利,以示法验,因大起寺(即大报恩寺)译经。由此江左大法郁兴。天纪四年九月,病寂。此岁晋武太康元年也。见梁高僧传一。

  【康僧铠】 (人名)梵名僧伽跋摩Saṁghavarman,又名僧伽婆罗Saṁghapāla,印度人,广学群经,曹魏嘉平五年来支那,于洛阳白马寺译无量寿经。见梁高僧传一(昙柯迦罗传附)。

  【痾[口*路]祇】 (杂语)ārogya,大比丘受沙弥礼时返礼之辞。祈无病安全之义。寄归传三曰:“大受小礼,自可端拱而云痾[口*路]祇,是咒愿彼令无病义耳。”

  【珂贝】 (物名)珂者美石,贝者贝壳之美者。古以为货币之用。慧琳音义二十五曰:“珂,广雅美石,次玉也,埤苍玛瑙也。贝,玉篇螺属也。出海中,色白如雪。龟传曰:古者无钱,唯传贝齿。且如资财货贿之字,皆从于贝。中天五印度,见今行用。”

  【珂但尼】 (饮食)Khādaniya,又作佉陀尼,佉阇尼。译曰嚼食。可咬嚼而食者。有五种,为时药之一分。百一羯磨五曰:“时药者,谓是五种珂但尼,五种蒲膳尼。”寄归传一曰:“律云:半者蒲膳尼,半者河但尼。蒲膳尼以含啖为义,珂但尼即啮嚼受名。半者Pañca谓五也。半者蒲膳尼,应译为五啖食。旧云五正者,准义翻也。一饭,二麦,三麦豆饭,四肉,五饼。半者珂但尼,应译为五嚼食:一根二茎三华四叶五果。”玄应音义四曰:“佉陀尼食,译云可啖。”资持记中三之二曰:“五种佉陀,即不正也。”又曰:“佉阇尼,此云不正。”善见律十七曰:“一切果,是名佉阇尼。”

  【轲地罗】 (植物)Khadira,又作珂地罗、朅地罗、轲梨罗、朅达罗、佉陀罗、朅地洛迦、佉达罗、朅达洛迦佉提迦等,木名。译曰山木、苦楝木、空破、紫橿木、毒树剌等。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朅地罗,旧言佉陀罗。木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担山木,梵言朅达罗。旧言佉陀罗。南地多饶此木。”陀罗尼集经二曰:“佉陀罗木,唐云紫姜木也。”同十曰:“劫地罗木,此云紫檀木。”慧琳音义十五曰:“佉达罗,毒树剌名。如此方皂荚之类。”俱舍光记十一曰:“朅地洛迦,印度树名。此方南边,亦有此树,称为担木。山上宝树,其形似彼,从树为名。旧云佉陀罗木,讹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朅地洛迦,此云担山木。”瑜伽略纂一曰:“七金山之第五也。朅达洛迦此云担木,诸阿修罗以此木,担须弥山,山有担木,故以为名。”起世经一曰:“须弥下,其次有山,名佉提罗迦,高四万二千由旬。”

  【轲地罗山】 (地名)又作佉陀罗山等。七金山之第五。玄应音义一曰:“轲梨,应云轲地罗。此译曰轲,空也。地罗,破也。名空破山也。”慧苑音义下曰:“佉陀罗,应曰轲梨罗。此即木名,谓此方苦楝木也,由彼山中多有此木,故立其名。”

  【搕圾】 (杂语)粪色也。即谓粪秽。云门广录上曰:“若是一般虚掠汉,食人脓唾,记得一堆一担搕圾,到处驰骋,驴唇马嘴,夸我解十转五转问话。”又,虚堂录曰:“坌扫堆头,更加搕圾。”

  【轲梨】 (地名)Khadiraka,山名。玄应音义一曰:“轲梨,应云轲地罗。此译云:轲者空也,地罗者破也,名空破山也。”

  【珂梨罗】 (植物)又作轲梨罗,可梨罗。朅地罗,佉陀罗。木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朅地罗,旧言佉陀罗,木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担山木,梵言朅达罗,旧言佉陀罗,南地多饶此木。”陀罗尼集经二曰:“佉陀罗木,唐云紫姜木也。”详见“轲地罗”条。

  【柯罗】 (杂语)Kāla,又曰哥罗,迦攞。译作黑。

  【柯罗夜叉】 (异类)孔雀王咒经上曰:“柯罗,梁云黑。”

  【柯摩施离沙多】 (异类)夜叉名。孔雀王咒经上曰:“柯摩施离沙多,梁言胜欲。”大孔雀经曰:“迦摩施瑟陀。”Kāmaśreṣṭha。

  【柯尸悲与】 (界名)见“呵婆婆”条。

  【科文】 (术语)释经论,分科其文句之段落者。是由秦之道安为始。知一经之大意不可缺。文句一曰:“古讲师俱敷弘义理不分章段,若纯用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又佛说贯散,集者随义立品。(中略)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余品各有处分。昔河西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末代尤烦,光宅转细。(中略)昙鸾云:细科烟飏,杂砺尘飞。盖若过若不及也。”

  【珂雪】 (譬喻)如雪之白贝。以譬物之鲜白。玄应音义六曰:“珂螺属也,出海中,洁曰如雪者也。”祖庭事苑七曰:“珂,丘何切,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雪者,一曰螺属。”

  【科仪】 (术语)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一曰:“科仪者,科者断也。禾得斗而知其数,经得科而义自明。仪者法也,佛说此经为一切众生断妄明真之法。今科家将此经中文义事理,复取三教圣人语言合为一体,科判以成篇章,故立科仪以为题名。”

  【珂月】 (譬喻)珂者玉之白者。以珂与月譬物之鲜白。法华经严王品曰:“眉间毫相,白如珂月。”

  【壳漏子】 (杂名)又作可漏子。可壳唐音相近,故假用。壳者卵之皮甲,漏者漏泄污物之义,子者指物之语,此譬人之身体也。传灯录(价禅师章)曰:“师将圆寂。谓众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众无对。”传灯录(长庆棱禅师章)曰:“保福迁化。人问师:保福抛却壳漏子,向什么处去也?师曰:且道保福在那个壳漏子里。”又封皮谓之可漏子。

  【渴爱】 (术语)凡夫爱着于五欲,如渴而爱水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注曰:“肇曰:渴见阳炎,惑以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行事钞下之二曰:“渴爱难满,如海吞流。”

  【可大师】 (人名)东土之二祖慧可大师也。六祖坛经序曰:“西传四七,至菩提达磨,东来此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可大师者,首于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

  【可得相以过类】 (术语)因之十五过类第五。对于无过之正因,而强欲付以过失之过误也。详见“因明正理门论”等。

  【渴地狱】 (界名)狱卒以热铁丸。着于罪人口中,烧其唇舌,通彻入腹,无不燋烂。十六游增地狱之一。见三藏法数四十五。

  【渴誐印】 (印相)译曰剑印。慧琳音义三十六曰:“朅伽,唐云剑。”

  【渴法】 (杂语)渴于正法也。大集经二十一曰:“释迦牟尼佛,告诸梵天帝释四王:善男子!我于此恶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利益无明闇冥渴法众生。”

  【渴伽】 (动物)Khaḍga,又作朅伽,佉伽。译曰犀牛。玄应音义一曰:“佉伽婆沙,又作喝伽,皆讹也。正言朅伽。朅音去谒切,此译云犀牛。毗沙拏,此云角,谓犀牛一角也。一亦独也,喻独觉也。”大日经疏十五曰:“独觉本云犀角,论云麟角。”

  【可观】 (人名)四明法智之四世法孙,宋秀州当湖竹庵之解空尊者,名可观。少依车溪择卿之讲席,得旨,择卿印可之,又见慧觉于湖州,在雪窗之下读指要钞,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云云。豁然喜曰:世间之文字言语,皆糟糠耳。高宗绍兴戊午司当湖德藏院,干道七年秋,住北禅之天台寺,淳熙九年二月寂。寿九十一。

  【可洪音义】 (书名)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三十卷,后晋(序云汉中)可洪撰。

  【可见有对色】 (术语)又曰有见有对色。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无表色之十一种,此中色境之一为可见有对色,眼等五根与声等四境为不可见有对色。无表色为不可见无对色。眼可见者曰可见,由极微组织而有障碍者曰有对。智度论二十曰:“佛说三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

  【可漏子】 (物名)又单云可漏。封筒也。可漏为壳漏,即卵壳。谓书状封入筒中,如虫等容身壳内也。百丈清规第二并第三记于诸式状用之。后世遂用于祭文疏文等。

  【渴鹿】 (譬喻)渴鹿见阳炎以为水,譬迷妄之心也。四卷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止观一下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飏焰。苦既即空,不应如彼痴猴,捉水中月。”辅行曰:“渴鹿逐焰者,热及空尘三因缘故而生于焰。渴因缘故,谓之为水。”止观五上曰:“如渴鹿逐炎,狂狗啮雷,何有得理?”

  【渴树罗】 (植物)果名。形小似枣。百一羯磨五曰:“形如小枣,涩而且甜。出波斯国,中方亦有,其味稍异,其树独生,状如棕榈,其果多有浆。至番禺时。人名为波斯枣,其味颇与干柿相似。”梵Kharjūra。

  【渴树罗浆】 (饮食)八种浆之第八。

  【可惜许】 (杂语)禅录中之语。许为语助。如许多许久之许。

  【渴仰】 (术语)仰慕其人,如渴者之慕水也。法华经寿量品曰:“心怀恋慕,渴仰于佛。”涅槃经一曰:“善持净戒,渴仰大乘。”

  【可意】 (杂语)适意也。俱舍论一曰:“可意及不可意。”涅槃经疏五曰:“可意果。”

  【可中】 (杂语)可中犹纵使也。沩山警策曰:“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守遂注曰:“若顿悟正因两字,则百川会海。”又犹俗云恰好也。王仲初词曰:“可中三日得相见。”

  【刻藏】 (杂语)刊刻大藏经也。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克果】 (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克果。”又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赞中曰:“克者遂也,得也。”

  【刻花】 (杂名)造花也。

  【克勤】 (人名)佛果圆悟碧岩。名克勤,字无着。蜀彭州人。就五祖山法演领奥旨,崇宁年中归乡里。成都府帅,请使开法于六祖寺,改为昭觉寺。政和初,谢事南游,张无尽于荆南谒之,谈华严要旨。张公信礼之,使居夹山灵泉禅院。后移长沙府道林寺。枢密邓公奏赐紫服并佛果之师号。诏使住金陵蒋山。又使补汴京天宁万寿寺。徽宗召见,褒宠甚渥。高宗建炎初,又移金山。适高宗幸扬州。诏入对,赐号圜悟,迁江西云居,久之,归成都昭觉。绍兴五年寂,寿七十三。谥真觉禅师。初在灵泉禅院碧岩室时,于雪窦之颂古百则加垂示,着语,评唱者,即号为禅门第一书之碧岩集也。见五灯会元十九,续传灯录二十五,佛祖通载三十等。

  【客山】 (杂名)对于主山而言,虚堂显孝录曰:“为什么,客山高,主山低。”

  【克圣】 (术语)又作克证。必获圣果也。归敬仪曰:“在凡不学,何有克圣之期?”

  【克识】 (术语)克者必也,识者记也。有天神必记识人之善恶也。无量寿经下曰:“自然克识不得相杂。”又曰:“天神克识,列其名籍。”

  【克实】 (术语)又作克实。得实义也。取实体也。宗圆记三曰:“夫言体者,有随名辩体,有克实论体。”

  【客司】 (职位)又云接待所。敕修清规知客曰:“官员尊宿相过者,引上相见,仍照管安下去处。如次次人客,只就客司相款。”

  【客头行者】 (职位)在禅院属于知客寮而受其使令之侍者也。见象器笺八。

  【客位】 (杂名)宾客及新参者之休憩室。见象器笺二。

  【克证】 (术语)又作克证。言必能证得果也。菩提心论曰:“勤修本法,克证其果。”克,又作克。华严经音义上曰:“克证。尔雅曰:克,能也。”

  【克终】 (术语)克者必也,期也。由因必得果,故云克,果为事之修极,故云终。文句三下曰:“果有克终。”

  【客作贱人】 (杂语)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也。是法华经穷子喻中之语,穷子已还父家,虽受种种厚遇,尚自谓客作之贱人,无高尚之志。以喻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心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法华义疏七曰:“未识大乘为客作,尚守小分为贱人也。”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Śūnyatā。

  【空尘】 (术语)外道观空,则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此空见尘,属于六尘中之法尘,故曰空尘。即示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也。止观五下曰:“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生?”次文曰:“即是向者,所发空尘,谓为涅槃。”

  【空处】 (界名)无色界总无形色,故谓为空处。此有四处之别,曰四空处,又名四无色处。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空处定】 (术语)Akāśānantāyatanadhyāna,四无色定之一。厌色,缘空而入定,与定心无边之虚空相应,故曰空处定。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空大】 (术语)五大之一。虚空之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故曰空大。楞严经三曰:“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

  【空谛】 (术语)天台所立三谛之一。一切世间之法,不论有情非情,总为因缘生者,因缘生之法,自体不实,故曰空,此理为真,故曰谛。依中论偈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二句而立之。见“三谛”条。

  【空点】 (术语)在梵字顶上之圆点,发痕ṁ字之音者。此点为总示诸法皆空之理者,是名空点。此空点为白,阿a,诃ha,及仰ṅa,壤ña,儜ṇa,曩na,莽ma,之五字而生者。大日经疏七释经之仰壤儜曩莽五字曰:“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义。今毗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证处,无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理趣释上释吽字hūṁ曰:“其字头上有圆点半月,即谓ma摩字。”吽字义曰:“此吽字上有空点,是空点者摩字所生,摩字兼人法二空义。”

  【空点二形】 (名数)一圆点.之形,二仰月之形。日本悉昙三密钞上曰:“凡就此圆点,与仰月,自他门存异义,他门aṁ字局圆点,ṅa,ña,ṇa,na,ma,五字局仰月也。东寺ha字,aṃ字,ṅa等五字皆通成圆点半月也。”又曰:“安然以仰月为仰等五字异形。”然则圆点仰月同为空点,任用其一皆可。他流依大日经之意,如止用一圆点。而日本东寺与安然之流,依理趣经之意,如圆点仰月两用也。三密钞上解之曰:“仰月是庄严点,圆点是实体。”

  【空定】 (术语)观空相之禅定。通于内外。内道之空定,三三昧是也。外道之空定,四无色定是也。亦曰四空定。是虽空诸法,而独不能空我,故还轮回于三有。大日经疏七曰:“若深求此中至[泳-永+颐],自然拨除因业,唯我性独存,乃至无一法入心,而证空定,最是世间究竟之理。是故垂尽三有,还堕三途。”

  【空法】 (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空观】 (术语)观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也。中观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谓空谛之理,观此空谛之理曰空观。此空观有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故谓为析空。通教不要分析,譬之幻梦之体,而直证空,故谓为体空。别教于假中之外观空,故谓为偏空。圆教观假中即空,故谓为圆空。有如此四种之别者,以机有利钝之别故也。利钝之机虽有别。而以空观为入理之门则一也。演密钞三曰:“三乘之人,同以空为门,入诸法真实之性。”其解圆空者,则如三藏法数十曰:“空者离相离性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名之为空。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光明玄义拾遗记五曰:“三观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三谛故。初云即空,非即偏空,乃观一念即圆空也。此空能破三谛相着,故云一空一切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空观破怖畏】 (杂语)小乘有魔鬼等之怖畏时,以三念八念破之。大乘修空观破之。但大乘中有相违,显教观豁虚无物为空,本来无物,则谁为能障,谁为所障。密教不然,观我之身口意,与佛之身口意,魔之身口意,平等而周遍于法界,泯此中自他能所之相,为不二一如也。

  【空果】 (譬喻)虚空之果实。以譬无法。圆觉经曰:“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空海】 (术语)虚空与大海。文句三上曰:“当知今品乃是如来方便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纳流。”同记曰:“总包诸经色流,咸归今经空海。”又(人名)日本真言宗之开祖,弘法大师,名空海。入唐,就青龙寺慧果阿阇梨,悉传受密法,归国后,弘通密典,遂启日本所谓东密之一派。

  【空行】 (术语)修空法之行。空法有大小浅深,以为大乘小乘菩萨声闻之别。涅槃经一曰:“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箜篌】 (物名)乐器名。释名谓为师延所作。空国之侯所存也。故亦作空侯。或谓汉武帝使乐人侯晖为之,其声坎坎,故又作坎侯。隋书音乐志谓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其器今已失传。旧说谓似瑟而小,用木拨弹之。日本之箜篌,传自百济,故亦谓之百济琴。有竖箜篌卧箜篌两种。印度自古有之。故法华经曰:“箫笛琴箜篌。”

  【空华】 (譬喻)空中之华。病眼者,于空见有华也。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所见,以譬妄心所计之诸相无实体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传灯录十(归宗语)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梵Khapuṣpa。

  【空华外道】 (术语)Śūnyapuṣpa,印度之小乘学者,谤大乘为空华外道。慈恩传四曰:“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说。(中略)那烂寺空华外道,与迦波厘不殊故也。”

  【空慧】 (术语)观空理之智慧。嘉祥法华经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安乐集上曰:“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

  【空即是色】 (术语)对于色即是空而言。般若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就五蕴而说有空不二之理者。色为色蕴,谓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质者。此色蕴为因缘所生之法,无有实性,则是色无异于空也。此实性虽空,然因缘所会之处有色相,是空无异于色也。然则自实性言之,为色即是空(名之为真谛),自因缘言之,则为空即是色(谓之俗谛),而皆曰即是者,示不二也。即归于中道之一实谛。

  【空际】 (术语)涅槃之异名。涅槃为空寂之际极,故名空际。又曰实际。楞伽经三曰:“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注解“如如即真如,空际即实际,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是一体异名。”见“实际”条。

  【空寂】 (术语)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维摩经佛国品曰:“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心地观经一曰:“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

  【空假中】 (术语)天台所立之三谛三观也。就所观之理,谓为三谛,就能观之智,谓为三观。观一念之心无相为空,观此心具一切法为假,观此二者不二为中。空以破一切法,假以立一切法,中以妙一切法。此三者为一法之异名,故谓为即空即假即中。祖庭事苑曰:“天台智者以龙树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乃依一心三谛之理,示三止三观。尝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无不中。”

  【空见】 (术语)拨无因果之理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又着于空法之见。无上依经上曰:“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怖,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楞伽经三曰:“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止观十上曰:“天竺诸见,空见最重。”止观十下曰:“诸见之中,空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空。”止观四上曰:“当知邪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堕此见,永沦长没。尚不能得人天涅槃,何况大般涅槃耶?”止观十下曰:“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破正见威仪净命,死皆当堕三恶道中。”参照空心条。

  【空教】 (术语)法相宗立三时教,以一切之小乘教为世尊初时之说法有教,诸部之般若经为第二时之说法空教,华严法华等之诸经为第三时之说法中道教。空教谓明诸法皆空之理之教法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彼闻四谛,虽断我愚,而于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诃般若经等。”八宗纲要法相宗曰:“二者空教,于第二时,为发趣大乘者,明诸法皆空旨,以破前实法之执。”

  【空劫】 (术语)四劫之一。此世界坏灭已,二十中劫之间,唯为空空云。俱舍论十二曰:“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

  【空解】 (术语)着于空理之知解。即空见也。止观五下曰:“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同十上曰:“或作幻本无实,无实故空,空解明利。”

  【空解脱门】 (术语)三解脱门之一。观一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来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入涅槃解脱之城,故谓之为解脱之门。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三法,能入涅槃解脱果,故名解脱门。”

  【空界】 (界名)六界之一。谓无边之虚空也。

  【空界色】 (术语)有部之所立。虚空之外,别有空界,眼可见,门窗口鼻等内外之窍隙是也。既为眼可见,故附色之名,而谓之空界色。俱舍论一曰:“诸有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名为空界。”此空界色,名邻阿伽色。见邻阿迦色条。

  【空经】 (术语)般若部之经。以说诸法皆空之旨,故曰空经。法鼓经下曰:“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

  【空居天】 (界名)居于空之天也。对于地居天而言。谓欲界之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四天及色界之诸天也。

  【空聚】 (术语)无人之聚落。维摩经弟子品曰:“以空聚想入于聚落。”又(譬喻)人身之六根,假和合而无实主,譬之无人之聚落。涅槃经二十三曰:“空聚落者,是六入。”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金光明经一曰:“是身虚伪,犹如空聚。六入村落,结贼所止。”六十华严经二十四曰:“依六入空聚,四大毒蛇所侵害。”止观七下曰:“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业力机关,假为空聚。”

  【空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空之亦空曰空空。智度论四十六曰:“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嘉祥仁王经疏二曰:“空破五阴,空空破空。如服药能破病,病破已,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即复是病。以空破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也。”

  【空空寂寂】 (术语)言宇宙有形无形一切之实体,空无而无可思虑分别者。

  【空理】 (术语)观人与法为空所显之真理。

  【空轮】 (界名)此世界最下底之虚空也。轮为圆满之义。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大地依于水轮风轮空轮,空无所依,众生业感,世界安住。”俱舍论十一曰:“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风轮有生。”又(术语)空大曰空轮,五轮之一。又(物名)塔上所安之轮相也。又书九轮,经曰相轮。见“九轮”条。

  【空门】 (术语)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智度论十八曰:“空门者,生空法空。”又四门之一。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天台于自家之四教尽有此四门云:五教章上曰:“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又佛教之总名。以佛教主以空法为涅槃之门故也。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空门子】 (杂语)谓僧徒也。释氏要览上曰:“智度论云:涅槃有三门:一空门,二无相门,三无作门。何者空门?谓观诸法,无我我所,诸法从因缘生。无作者受者,是名空。今出家人,由此门入涅槃宅,故号空门子。”

  【空名度牒】 (故事)唐食货志曰:“肃宗至凤翔,明年郑叔清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度僧道。”案此则空名度牒自唐肃宗始也。

  【空魔】 (异类)拨无因果之空见恶魔。楞严经九曰:“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信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

  【空鸟】 (譬喻)发空空之声之鸟也。以譬不知真空妙理而滥言空。止观八上曰:“诸位全无,谬谓即是,犹如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鸟空。”同辅行曰:“不达谛理,谬说即名,何异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岂得滥同重空三昧。”

  【空拳】 (杂语)空手作拳以诳小儿也。宝积经九十曰:“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智度论二十曰:“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证道歌曰:“空拳指上生实解。”梵Riktamuṣṭi。

  【空如来藏】 (术语)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大乘止观一曰:“此心性,虽复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法,而复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自空。”

  【空三昧】 (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

  【空色】 (术语)无形曰空。有形曰色。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止观五曰:“金錍抉膜,空色朗然。”

  【空生】 (人名)须菩提之翻名。四教仪集注上曰:“须菩提,翻空生,解空第一。”见“须菩提”条。

  【空生空死】 (杂语)止观十下曰:“空生空死,唐弃一期。”享空生而空死也。与醉生梦死同。

  【空圣】 (杂名)得圣者之名,无圣者之实德者。

  【空始教】 (术语)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诠般若三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为相始教。俱为大乘之初门,故谓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三、唯识法相宗,即解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所说是也。四、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宝性等论所说是也。”此中第二为空始教,第三为相始教也。

  【空王】 (术语)佛之异名。法曰空法。佛曰空王。以空无一切邪执,为入涅槃城之要门故也。圆觉经曰:“佛为万法之王,又曰空王,”沈佺期诗曰:“无言诵居远,清净得空王。”颂古联珠集曰:“空王以此垂洪范,锦上敷华知几重。”

  【空王佛】 (佛名)过去世之一佛。空王为佛之总名,而今为一佛之名也。法华经说,释尊与阿难共于空王佛所发心。法华经人记品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又,阿弥陀如来于因位为比丘时,与他三比丘共拜此佛之白毫相而成佛。见观佛三昧经九。往生要集中本曰:“五体投地,遍身流汗,归命弥陀佛。念眉间白毫相,发露涕泣,应作此念:过去空王佛,眉间白毫相,弥陀尊礼敬,灭罪今得佛。我今礼弥陀佛,亦当复如是。”

  【空无】 (术语)一切事物个个无自性也。注维摩经九曰:“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注“肇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空无边处】 (界名)梵Akāśānantāyatana,无色界之第一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故曰空无边处。无色界虽无处所,而由果报之差别,姑付以处之名。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修此定前,于加行位,思无边空,作无边解,名空无边处。”

  【空无边处地】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故名地。

  【空无边处定】 (术语)Akaśanantāyatana dhyana,于人界修得此定者,死后生于空无边处也。此定有加行根本之二,有空无边之知解者,加行定之分也,发得根本定,则惟空无边之境界而已,无知亦无解。

  【空无边处天】 (天等)六道之中属于天道,故曰天。在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方之四个楼阁,其一即此天也。密教色心不二,故于显教以为无色之所,亦画色法之楼阁,以显其意。凡二层,下层有化佛。

  【空无常六譬】 (名数)见“六喻”条。

  【空无我】 (术语)苦谛四行相中之二。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曰空,无我我所曰无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无我者,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又无我所曰空。无我见曰无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又空与无我,异名同义。大乘义章一曰:“空与无我,眼目异名。”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空无我声】 (杂语)极乐八功德池之波声,说空无我之妙法。无量寿经上曰:“波扬无量自然妙声,(中略)或寂静声,空无我声。”

  【空无相无愿】 (术语)见“三三昧”条。

  【空无相无作】 (术语)见“三三昧”条。

  【空闲处】 (杂名)阿兰若Araṇya之译。去聚落三百乃至六百步。闲静而适于比丘等修行之场所也。

  【空相】 (术语)诸法皆空之相状。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是空之相状也。智度论六曰:“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同五十三曰:“须菩提常行无诤三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门。”又真空之体相,名为空相。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藏略疏曰:“辨此空状,故云空相,或真空体相也。”

  【空想】 (术语)着空之思想。止观五下曰:“着此空想,诸佛不化。”

  【空心】 (术语)观空理之心。否定因果理之心。止观十下曰:“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即执空见之心也。见空见条。

  【空心静坐】 (术语)昏住也。六祖坛经曰:“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永嘉禅师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空性】 (术语)真如之异名。梵语舜若多Śūnyata,译曰空性。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之实体跃然而显,即依空而显之实性,谓为空性。非谓真如之体是空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说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故言空者,从能显说。二空之性,依士释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义,几乎息矣!”

  【空一切处】 (术语)又曰空遍处。禅定之名。遍一切处,使为空界之一色者。十遍一切处定之一。见三藏法数三十八。

  【空一显色】 (术语)四洲之天色,北洲金色,东洲银色,南洲碧色,西洲赤色。是为须弥山四面空中之各一显色,故曰空一显色。依婆沙论之正义则显色有青黄乃至明暗之十二,形色有长短乃至正不正之八,揔限于二十色。如空一显色者,唯明闇之差别耳。然依婆沙之一师及瑜伽论等之说,则以须弥山四方之空一显色,立一别体之显色,以数第二十一也。俱舍论一曰:“有余师说:空一显色,第二十一。”同光记一之余曰:“妙高山四边空中各一显色,名空一显色。故正理三十四云:空一显色,谓见空中苏迷卢山所现纯色。”

  【空有】 (术语)遮遣曰空。建立曰有。论理上正反对之二门也。

  【空有二观】 (术语)为破空有二执立此二观。观无实我实法,谓为空观,以破有执。观有因果之事法,涅槃之妙体,谓为有观,以破空执。法相宗立五重之唯识观,其中第一重之遣虚存实观,即是空有二观也。义林章一末曰:“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

  【空有二论】 (杂语)二观本为破二执之一具佛法,故无论何宗,不失此意,然于自他宗对抗之上,有以空门空观为主而立者,有以有门有观为主而立者。即在小乘,一切有部宗为有门有观,成实宗为空门空观。特在大乘,如法相宗有门与三论宗空门之争,尤为著者。佛灭后一千载,印度之护法清辨二菩萨出,护法依弥勒之瑜伽论,释成唯识论,而张妙有之义(是法相宗)。清辨依龙树之中观论(三论之一)着掌珍论,而立真空之理(是三论宗)。佛地论四曰:“菩萨藏,佛灭后千载已前一味。千载已后,兴空有二论。”寄归传一述印度之大乘曰:“所云大乘,不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拔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沈结!”

  【空有二执】 (术语)凡夫之迷情,执为有实我实法。是曰有执。执为无因果之事法,涅槃之妙体。是曰空执。又名有无二见。

  【空有二宗】 (名数)八宗之中,俱舍宗为小乘之有宗,成实宗为小乘之空宗,法相宗为大乘之有宗,三论宗为大乘之空宗。

  【空有无碍宗】 (术语)清凉所立十宗之第九。为五教中终教所诠之旨归,当于贤首之真德不空宗。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为即有之空,有为即空之有也。故为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之宗。约于四法界中理事无碍法界而立。

  【空云】 (譬喻)物之不坚实,譬之空中之浮云。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智者见水中月,(中略)如空中云,(中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新译仁王经中曰:“三世善恶,如空中云。”

  【空执】 (术语)偏空之执念。谓固执偏空之理,拨无因果之理也。与空见同。见空见条。

  【空中泪下】 (杂语)翻译名义集曰:“阿含说舍利弗涅槃时,无色界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

  【空宗】 (术语)以空理为旨之宗。小乘之成实宗,大乘之三论宗是也。原人论于大乘中分三教,一为大乘法相教,二为大乘破相教,三为一乘显性教。宗镜录三十四谓此三宗如其次第,为有宗空宗性宗,而立十异,分别空性二宗曰:“上之三教,摄尽一代经论所宗。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俱迷为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即为真性,故今广辩空宗性宗,有其十异:空相唯破相,性宗唯显性,权实有异,遮表全殊。不可以遮诠遣荡破执之言,为表诠直示建立显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机诱引一期权渐之说,为最后全提见性真实之门。”

  【空宗性宗十异】 (名数)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见宗镜录三十四。

  【孔目章】 (书名)具名华严孔目章。内题华严经内章门杂孔目。四卷,智俨着。解经内之名数法相者,有一百四十一章。

  【孔雀】 (动物)梵名摩由罗Mayūra,鸟名。涅槃经三十四曰:“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身。”

  【孔雀经】 (经名)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唐不空译。于诸译中此经最为流通。

  【孔雀明王】 (菩萨)一头四臂,为菩萨形,驾孔雀,故曰孔雀明王(明王非忿怒尊),具名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种子为字。三昧耶形为孔雀尾。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曰:“于内院中心,画八叶莲华。于莲华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头向东方,白色着白缯轻衣,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种种庄严,乘金色孔雀王,结跏趺坐白莲华上,或青莲华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其果状似木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又有二臂之孔雀王。秘藏记末曰:“孔雀王母菩萨,左手持开莲,右手持孔雀羽。”

  【孔雀明王经】 (经名)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之略称。

  【孔雀明王经法】 (修法)依大孔雀明王经等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之秘法也。又略曰孔雀经法。密教四大法之一。设大坛,护摩坛,十二天坛,圣天坛,为息灾而修之。

  【孔雀神咒】 (修法)孔雀经中所说,经初说神咒之缘起,言有比丘,名莎底,出家未久,为众破薪营浴事,有大黑蛇自朽木孔出,螫彼比丘右足拇指,毒气遍身,闷绝于地,口中吐沫。阿难以白佛。佛告阿难言:我有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摩瑜利译曰孔雀),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云云。

  【孔雀王咒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唐义净译,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失译人名。已上三经皆为前经中之少分。【孔雀王咒经】(经名)二卷,梁僧伽婆罗译。同于前经而稍略。【孔雀王咒经】(经名)一卷,秦罗什译。已上三本皆为前经中之少分。

  【孔雀闻雷妊】 (传说)涅槃经三十四曰:“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身,又如青雀饮雄雀泪而便得身,如命命鸟见雄鸟舞即便得身。”

  【孔雀种】 (杂名)梵语摩由罗Maurya,译云孔雀。阿育王系谱有二说,由旃陀罗笈多王出者,谓之孔雀种。

  【口】 (术语)言说之处。大乘义章七曰:“起说之门,说之为口。”

  【口安乐行】 (术语)见“四安乐行”条。

  【口称】 (术语)口称佛名也。即念佛。善导观经疏四曰:“若口称者,即一心称彼佛。”

  【口称三昧】 (术语)一心不乱,唱佛名也。又,依称名之功而发得三昧,故谓之口称三昧。三昧者,谓心性清澄如明镜,以至能照万像之位,且为得此位,心修行,亦曰三昧。盖三昧之名,通于因果也。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口传】 (杂语)又曰口诀,口授。即不可笔录之秘法以口传授也。法显传曰:“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

  【口恶说】 (术语)二吉罗罪之一。谓口出妄言绮语等恶说也。见三藏法数七。

  【口和】 (杂语)谓异口同音也。行事钞下之一曰:“口和赏劳。”

  【口诀】 (杂语)口授决定之要义也。止观大意曰:“咸须口诀,方成一家行相。”

  【口力论师】 (流派)印度之外道,以虚空为万物之真因者。或作因力论师,恐是写误。外道小乘,涅槃论曰:“外道口力论师说,虚空是万物之因,最初生虚空,虚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地生种种药草,种种药草生五谷生命,是故我论中说命是食,后时还没虚空,名涅槃。”是也。至于口力之义,古来不见其说。或谓虚空生风,比诸口内发呼气,故立此称,此说似迂远。恐以此外道计生命即为食,藉所谓口之力而活,故得其名耳。又见华严玄谈八等。

  【口力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虚。谓万物本为由一虚而生者。中论疏三本曰:“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参照口力论师项。

  【口轮】 (术语)三轮之一。佛所说之法,能摧破众生之烦恼,故谓之轮。又名正教轮。轮者摧破之义,又遍转不断之义。见金光明文句二,三藏法数八。

  【口密】 (术语)三密之一。又名语密。即谓诵真言之口业妙用速疾隐秘也。即身成佛义曰:“法佛三密,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曰密。”又据异本即身义,谓“六大中,风空二大,配于语密,真言行者,以三业为明,即身具三密万行,即身具三密菩提,行者自知,余人不知,故名密。”是也。但其中,前者约于佛边而说密。后者约于众生边而述其义。又凡论三密,有有相无相之别。有相之口密,谓念诵一定之诸尊真言。即凡夫之口密也。无相之口密。为三世常住净妙法身之语密,非凡夫之所窥知。大日经开题曰:“开口发闻,真言灭罪。”五轮九字秘释曰:“音韵声响皆语密,粗细言语悉真言。”即其意也。

  【口忍】 (术语)身口意三忍之一。虽为人打骂,亦忍不发恶声也。见三藏法数十二。

  【口疏】 (书名)大日经疏二十卷中,入真言门住心品之疏,谓之口疏。入漫荼罗具缘品已下之疏,谓之奥疏。此住心品,为真言之教相门,故一般授受之。已下为事相门,故未灌顶之人,不许授受之。故有差别。

  【口四】 (名数)谓十恶中属于口业之四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也。

  【口头禅】 (杂语)谓不能领会禅理。但袭取僧家敷浅之常语。资为谈助也。

  【口业】 (术语)又曰语业。三业之一。谓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语也。大乘义章七曰:“起说之门,名之为口。”又业与孽通。口业: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净住子曰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学之事,白居易诗:些些口业尚夸诗。苏轼诗:口业不停诗有债。皆以诗为绮语也。

  【口业供养】 (术语)三业供养之一。口发音,称美诸佛菩萨之功德也。见文句二下。

  【口印】 (印相)不动尊十四印之一。见“不动尊”条。

  【叩髑髅知生处】 (故事)五分律二十曰:“耆域能别音声本末之相,佛将至冢间,示五人髑髅。耆域遍叩白佛言:第一叩者生地狱,第二叩者生饿鬼,第三叩者生畜生,第四叩者生人道,第五叩者生天上。佛言善哉皆如汝所说,复示一髑髅,耆域三叩不知所之。白佛言:我不知此人所生之处。佛言:汝应不知。何以故?此是罗汉髑髅,无有生处。”又增一阿含经二十(声闻品)谓世尊将鹿头梵志至冢间,取髑髅与之曰:汝明星宿,能知死之因缘。今我问汝,此是何人?男耶女耶?复由何病而取命终?死至于何处?是时梵志取髑髅,反覆观察,以手击之曰:是为男子。是众病集而百节酸痛,取命终。此人命终堕于三恶趣。佛曰:如汝所言。更取髑髅与之。梵志打之,一一答之。尔时香山之南,有优陀延比丘,入于无余涅槃界。世尊申臂取其髑髅,与梵志而问之。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我观此髑髅非男非女,亦不见生。亦不见断。亦不见周旋往来。所以然者。观八方上下,都无音响。世尊告之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之。此髑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可适之所。此是阿罗汉之取无余涅槃界者。梵志即叹未曾有,为弟子,遂证阿罗汉果。止观七下曰:“外道打髑髅作声,听如生处,知无量事。”

  【枯禅】 (术语)又曰枯槁禅坐。即放下万事也。

  【窟观】 (杂语)于石窟修观法。即坐禅也。

  【窟居部】 (流派)见“鸡胤部”条。

  【枯木】 (杂名)唐石霜诸禅师会下有禅坐而不卧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宋僧传十二(庆绪传)曰:“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传灯录十五石霜章曰:“师止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枯木禅】 (公案)五灯会元曰:“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枯木偈】 (术语)传灯录曰:“大海山法禅师有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枯木龙吟】 (杂语)意谓绝灭一切妄念妄想,至大死一番处,更苏生还来,而得大自在也。碧岩二则颂评曰:“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岩云髑髅里眼睛。”

  【枯木堂】 (杂名)枯木众所居之堂。

  【枯木众】 (杂名)见“枯木”条。

  【窟内】 (地名)摩揭陀国迦兰陀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北,有大石窟,如来灭后,迦叶于此结集三藏,同时去石窟二十余里之处,其余大众,结集五藏,故起窟内窟外之称。见西域记九,宗轮论述记。

  【窟内上座部】 (流派)迦叶为僧中第一之上座,故于此师窟内结集,名为上座部。窟外之结集,以人数之多,名为大众部。宗轮论述记曰:“界内即有迦叶波。此云饮光。时为上座。(中略)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名大众。”

  【哭市】 (故事)常啼菩萨为求般若东行一大城涕泣也。参照“常啼菩萨”条。

  【枯树经】 (经名)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

  【窟外结集】 (故事)见“结集”条。

  【窟宅】 (杂语)大慧书曰:“以思量计较为窟宅。”

  【苦】 (术语)梵语豆佉Duḥkha,逼恼身心之谓也。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大乘义章二曰:“逼恼名苦。”

  【苦本】 (术语)贪欲者是苦之根本。法华经方便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龙树传曰:“是时始知欲为苦本。”

  【苦道】 (术语)三道之一。道者能通之义。惑业苦互相通,从惑起业,从业感苦,从苦复起惑,故云苦道。即三界生死之果报也。见三藏法数十二。

  【苦谛】 (术语)四谛之一。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苦患,无有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谓之苦谛。见“苦圣谛”条。

  【苦毒】 (术语)苦身毒身者。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苦厄】 (术语)苦患灾厄。三界皆然。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苦法智】 (术语)八智之一。断三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谛,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三曰:“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数曰:“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

  【苦法智忍】 (术语)八忍之一。观欲界苦谛而正断其见惑之无间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晖钞下末曰:“忍谓信,光无始来,于苦谛执我我所等。今得无漏智,知苦谛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苦缚】 (术语)苦患之系缚。法华经方便品曰:“我令脱苦缚。”

  【苦果】 (术语)使身心苦之果报。从恶业而生者。总言之,则生死之果报皆苦也。就中分别之,则如天上者乐果,如地狱者苦果。如人界者苦乐互立也。

  【苦海】 (譬喻)苦无际限,譬之以海也。法华经寿量品曰:“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楞严经四曰:“引诸沈冥,出于苦海。”心地观经二曰:“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师济群生。”千手陀罗尼经曰:“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超苦海。”止观四上曰:“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苦行】 (术语)梵语Duṣkara-carya又Tapas,又常曰难行苦行,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也。主指佛法以外外道所教之行业。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此思想印度多行之者。观世尊六年苦行之事迹可知。至后世,佛教中之荒行亦云苦行。又寺内之净人谓之苦行。传灯录(丰干章)曰:“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宋高僧传(常誉传)曰:“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

  【苦行林】 (地名)释尊苦行之地。优楼频螺村也。见“优楼频螺”条。

  【苦行论师】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出外道小乘涅槃论。

  【苦行外道】 (流派)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系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三杖,剪须发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干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止观辅行十之一曰:“苦行即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犬等戒。”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或有裸形,或卧棘上,或卧板上。(中略)或卧冢间,或蚁垤内,犹如蛇居。(中略)或复有用沙土烟尘,以涂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头首面目,发如螺髻,拳挛而住。或复拔发,或拔髭须。”智度论三十八曰:“诸外道等,信着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

  【苦行宿缘经】 (经名)说佛六年苦行之宿因缘者。摄于佛说兴起行经下。

  【苦河】 (譬喻)苦之深,譬如河。大集经十九曰:“善作诸行,能干苦河。”

  【苦集】 (术语)四谛之二。苦者业烦恼之结果生死之苦患,即一切生死之果报也。其集成生死苦果之业烦恼谓之集,即生死之原因也。

  【苦集灭道】 (术语)即四谛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道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道。盖苦集灭道者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为生死之果,集为生死之因,灭为涅槃之果,道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著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谛。声闻乘之人,观此四谛之理厌生死,乐涅槃,以断烦恼(集谛)而证涅槃(灭谛)也。见“四谛”条。按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迫恼,故名为苦。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为集。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不为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道以能通之义。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为道。

  【苦际】 (术语)苦之最终。受生死苦最后之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大部补注六曰:“婆沙云: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

  【苦觉】 (术语)苦之觉想。八十华严经二十四曰:“永除苦蕴,永断苦觉。”

  【苦津】 (譬喻)苦患之深譬之河津。智度论十一曰:“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法华玄赞一曰:“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

  【苦空】 (术语)有漏果报四相之二。有漏之果报。为三苦八苦之性,故云苦。无男女一异等诸实相,故曰空。

  【苦空曲】 (杂语)印度马鸣菩萨善歌咏,常诠苦空无常之理,奏曲而化人。曲名赖陀和罗。见赖吒啝罗条。

  【苦空无常无我】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三曰:“逼恼名苦,苦法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

  【苦空无我】 (术语)有漏果报四相之三。苦空如上。无我者,有漏果报中无我之实体,无我所有物之实体也。

  【苦苦】 (术语)梵语Duḥkha-duḥkhatā之译。三苦之一。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三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法界次第中之下曰:“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又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云苦苦。大乘义章三曰:“心性是苦,依彼苦上。加以事恼,苦上加苦,故云苦苦。”止观七上曰:“四大成身,(中略)如箧盛四蛇。痈疮刺箭,常自是苦。有何可乐?加以饥渴寒热鞭打系缚生老病死,是为苦苦。”三藏法数十二曰:“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也。”

  【苦类忍】 (术语)苦类智忍之略。

  【苦类智】 (术语)八智之一。观色界无色界之苦谛,而断对于苦谛之见惑之智也。此智为先观欲界苦谛而起之苦法智流类,故有类之名。三藏法数三十一曰:“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

  【苦类智忍】 (术语)八忍之一。信忍上二界苦谛之理,将得苦类智之无间道智也。苦类智属于果。解脱道也,苦类智忍属于因,无间道也。

  【苦轮】 (术语)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轮。胜天王般若经一曰:“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仁王经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同良贲疏四曰:“苦轮海者,苦通三界,谓三苦也。依苦乐舍,立为苦故,往返不息,回转如轮。升沈出没,深大如海。”

  【苦轮海】 (术语)略云苦轮。见“苦轮”条。

  【苦末罗】 (植物)木名。慧苑音义上曰:“苦末罗,西域近海岸边树名,此翻为黄杂色。金翅鸟若来,即居其上也。”

  【苦恼】 (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苦圣谛】 (术语)四圣谛之一。常略云苦谛。此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唯为圣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圣谛。大乘义章三曰:“涅槃云圣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就圣辨谛,故云圣谛。何故就圣辨谛乎?良以谛实唯圣所知,非凡能觉。圣所知者,方名谛故,就圣辨之。”梵Duḥkha-āryāṇisatyāṇi。

  【苦受】 (术语)三受之一。对于违情之境而领受逼迫之苦于心也。唯识论九曰:“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

  【苦网】 (譬喻)苦之缠绵于人譬如网。最胜王经六曰:“汝能破裂一切众生贫穷苦网,令得富乐。”

  【苦想】 (术语)十想之一。五阴之身,常为诸苦所逼迫。为此想,则智慧生而众苦得灭,谓之苦想。见智度论二十三。

  【苦性】 (术语)苦之性体也。俱舍论二十二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见“三苦”条。

  【苦言】 (术语)呵他过之语。诫他之语。法华经信解品曰:“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苦业】 (术语)谓烦恼之业缘也。净住子曰:“众等此生由于身意,造诸苦业。”

  【苦因】 (术语)苦之业因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深着苦因,不能暂舍。”成实论六曰:“衣食等物皆是苦因。”

  【苦阴】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阴。见“阴”条。释门归敬仪上曰:“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

  【苦阴经】 (书名)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

  【苦阴因事经】 (书名)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

  【苦余】 (术语)三余之一。二乘之人,既脱界内之生死,犹余界外之生死也。三藏法数十一曰:“二乘之人,已出三界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之苦,故名苦余。”

  【苦域】 (譬喻)苦世界也。娑婆满苦痛故名。天台观经疏曰:“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

  【苦蕴】 (术语)谓人身也。人身自五蕴而成,不免三苦八苦等苦,故云苦蕴。八十华严经二十四曰:“永除苦蕴,永断苦觉。”

  【苦智】 (术语)知苦谛之理之智。十一智之一。见大般若经三。

  【库伦】 (地名)Kurun,又云Urgya Kuren,蒙古喇嘛教之中心地,去长城北六百里,在土拉Tula河岸。市区分为蒙古人汉人二住所,商业繁盛,人口凡三万。其大半为喇嘛教徒也。蒙古区有巨大圆形之佛堂。其结构甚壮丽,屋上总以金箔装饰,炯炯眩人目。又有喇嘛胡土克图之宫殿。其外观虽无异佛殿,然华美壮大,遥有所胜。胡土克图,位亚达赖班禅二大喇嘛,而有威灵,蒙古人大尊崇之,以此地为次于西藏拉萨之灵地。故每年夏季,由蒙古诸部来礼拜者辐辏云。

  【库司行者】 (职位)即库子。见库子项。

  【库头】 (职位)副寺之旧称。司寺内之出纳者。百丈清规副寺条曰:“副寺者,古规曰库头。今诸寺称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此一职。”

  【库子】 (职位)又云库司行者。禅家司会计等之行者也。百丈清规副寺条曰:“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

  【跨节】 (术语)天台之名目。就诸经之当意而判教意,谓之当分,由法华经之意,定余经之意,谓之跨节。例如阿含经为使离生死苦入于涅槃而说,当分之意也。为使得大乘佛果之阶级,方便说之,其本意在于佛果,跨节之解释也。因而以当分成法华之相待,妙,以跨节成法华之绝待妙。当分为方便之施设,跨节为佛之本意也。玄义一下曰:“当分者,如三藏佛,趣种种机,说种种教。(中略)二跨节者,何处别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说。”同释签三曰:“若依施权,即当分义。若据佛意,即跨节义。”又曰:“当分通于一代,于今便成相待。跨节唯在今经,佛意非适今也。”又曰:“当分乃成今经相待义边,跨节乃成今经开权义边。”

  【快乐】 (杂语)心快身乐也。无量寿经上曰:“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快乐不退乐】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第五。说往生极乐则得始终净妙快乐,而无退失之乐。

  【快乐无退乐】 (术语)往生要集上本明净土之十乐,其标数云“第五快乐无退乐。”其解释云“第五快乐不退乐。”

  【快目王】 (人名)贤愚经六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罗跋。时有国王,名须提罗,此言快目。所以名之为快目者,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彻视墙壁四十里,以是故立字号曰快目。”梵Sudhira。

  【快目王施眼】 (传说)快目王以仁慈治世,行布施,修佛道。敌国之王闻之,使盲目婆罗门来乞王眼。王喜,剜两眼着掌中,立誓曰:我以此眼用于布施,誓求佛道,若审当成佛道,则此婆罗门得我此眼,即当用视。作此誓已,以眼安婆罗门眼眶中,寻得用视。时天帝来问王曰:汝今剜眼苦痛如是,有悔恨瞋恚不?王言不悔。因誓曰:我剜眼而施,无悔恨意,用求佛道,会当得成,审不虚者,使我两眼平复如故。王誓讫,两眼平完,明净彻视,倍胜于前。见贤愚经六,快目王眼施缘品。

  【匡山】 (地名)庐山之本名。

  【诳】 (术语)二十随烦恼之一。以种种之手段,使他抱颠倒之见也。

  【狂狗】 (譬喻)譬人之狂愚。止观五曰:“渴鹿逐炎,狂狗啮雷,何有得理?”

  【狂华】 (杂语)空华之狂乱者。劳目之人见之。楞严经二曰:“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睽以劳目,则于虚空别见狂华。”

  【狂慧】 (杂语)斥散乱之智慧为狂。观音玄义上曰:“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儿骑瞎马,必堕坑落堑,而无疑也。若慧而无定者,此慧名狂慧。譬如风中然灯,摇飏摇飏照物不了。”

  【狂乱往生】 (术语)四种往生之一。言罪业深之人,临终见地狱之猛火,而心狂乱,手握虚空,自身流汗七颠八倒者,闻善友之教,作十声或一声之念佛,而往生净土也。

  【诳习因】 (术语)见“因”条附录十因十果项。

  【狂象】 (譬喻)妄心之狂迷,譬之狂象,涅槃经三十一曰:“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同二十五曰:“譬如醉象狂騃,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斫其顶,即时训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旷劫】 (术语)旷者久也悬也,劫者梵语劫波之略,谓长时期。极言过去时之长,谓之旷劫,未来时之长,谓之永劫。止观五下曰:“弥生旷劫,不睹界内一隅,况复界外边表。”观经玄义分曰:“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

  【旷野城】 (地名)根本律云:时摩竭陀憍萨罗二国中间大旷野处,有五百群贼杀害商旅,由斯两界人行路绝。时影胜王闻知已,命大将往彼屏除群贼。其将至彼,方便降伏,群贼求哀请活。大将愍之,慈心向彼,即于二界中间筑一新城,总集诸人共住于此,从斯已后,名旷野城。

  【窥基】 (人名)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事玄奘,学天竺语,传唯识因明之旨,造疏百本,称为百本疏主,法相宗之开祖也。永淳元年,寿五十一寂。尝书弥勒上生经之疏,感舍利二七粒。又造弥勒像,于像前日诵菩萨戒一遍,以愿兜率之往生。世称慈恩大师。见宋高僧传四。

  【傀儡子】 (物名)即木偶人,略云傀儡。四分律行事钞中曰:“诸师不曾见此衣,谓如傀儡子戏围之类。”同资持记中曰:“傀儡子云者,木戏人也。”又临济语录曰:“如何是第三句?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

  【愧】 (术语)有过羞他也。大乘义章二曰:“于恶自厌名惭,于过羞他为愧。”

  【昆虫作佛】 (术语)依圆顿一乘之意,则谓昆虫亦尚作佛云。智度论九十三曰:“复次佛心中一切众生皆毕定,微细昆虫虽未有善心过尔所劫发心,后当作佛。(中略)如法华中说毕定,余经说有退有不退。”

  【蜫虫作佛】 (术语)依圆顿一乘之意,则谓昆虫亦尚作佛云。智度论九十三曰:“复次佛心中一切众生皆毕定,微细昆虫虽未有善心过尔所劫发心,后当作佛。(中略)如法华中说毕定,余经说有退有不退。”

  【昆勒】 (书名)梵语。译言筐藏。摩诃迦旃延所造之论部名。详见大智度论第二。【昆勒】(书名)又,作蜫勒,论藏名。小乘四门之一,译曰箧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者。智度论二曰:“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昆勒。昆勒,秦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同十八曰:“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问曰:云何名蜫勒?。(中略)答曰: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又昆者毗之误,当言毗勒。三论玄义十作“蜫勒论。”又作“鞞勒论。”天台净名疏七作“毗勒门。”可洪音义十曰:“蜫勒,上音毗正作蚍也。梵言毗勒,秦言箧藏也。”梵Piṭaka。

  【蜫勒】 (书名)梵语。译言筐藏。摩诃迦旃延所造之论部名。详见大智度论第二。【昆勒】(书名)又,作蜫勒,论藏名。小乘四门之一,译曰箧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者。智度论二曰:“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昆勒。昆勒,秦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同十八曰:“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问曰:云何名蜫勒?。(中略)答曰: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又昆者毗之误,当言毗勒。三论玄义十作“蜫勒论。”又作“鞞勒论。”天台净名疏七作“毗勒门。”可洪音义十曰:“蜫勒,上音毗正作蚍也。梵言毗勒,秦言箧藏也。”梵Piṭaka。

  【昆仑】 (地名)南海诸国之总称。如今之爪哇及附近诸岛皆是也。寄归传一曰:“唯昆仑卷头体黑。”宋高僧传一曰:“附昆仑船,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此昆仑皆指南海诸国,非昆仑山也。参照“昆仑国”条。

  【昆仑舶】 (杂名)昆仑国之船。

  【昆仑国】 (地名)本名掘伦。交广之人呼为昆仑,黑色人所住之国名。今之爪哇,苏门答腊等。寄归传一曰:“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使总唤昆仑国焉。唯此昆仑,头卷体黑。”谷响集一引万书萃锦谓“西南夷有昆仑层期国,距应天府马行三年,在西南海岛。其国有野人身如黑漆,国中人布食诱捉,卖与番商为奴。”梵语杂名曰:“昆仑你波多罗。”梵Dvipatala,巴Dipatala。

  【昆仑山】 (地名)内典所谓香山是也。香山具名香醉山,在雪山之北。此山之南有无热池,以为四大河之源。南山戒疏一上曰:“俗云昆仑者,经谓香山也。”见“香山”条。

  【昆仑子】 (杂语)又曰昆仑奴,昆仑国之黑人也。晋道安色黑,故人呼曰昆仑子,又云漆道人。高僧传五(道安传)曰:“澄讲安每覆述,众未之惬,咸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即安后更覆讲,疑难蜂起,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

  【廓然大悟】 (术语)朗悟真理也。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廓然无圣】 (公案)廓然而无圣谛之意。景德传灯录第三菩提达磨条曰:“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此一句古来称为禅之枢机,杂透难解之极则。见碧岩录(第一则),从容录(第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