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海】 (杂语)海有八德,八不思议,十德。见“海德”条。

  【海岸国】 (地名)华严经法界品所说善财童子所参善知识五十三人中第三善住比丘之住处。探玄记十八曰:“海岸国者,此国在海滨故,天竺本名海岸楞伽道。解云:此国道向楞伽山故也。”

  【海岸山】 (地名)海岸山为今之补陀洛山,观音之住处。早离速离之兄弟为继母遗弃于此而饿死。净土本缘经说之。但宜知此经为伪作。

  【海八德经】 (经名)佛说海八德经,一卷,秦罗什译。举大海之八德,比显戒经之八德者。见小乘部。

  【海潮音】 (术语)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法华经普门品曰:“梵音海潮音。”楞严经二曰:“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之义疏曰:“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

  【海德】 (术语)海八德经列八美德:“一、汪洋无涯。二、海潮不愆期。三、不容死臭。四、有七宝珍珠。五、五河俱入而无旧名。六、霖雨注来亦无增减。七、众鱼有巨身。八、盐味边中如一。”涅槃经三十七说海之八不思议。华严经四十二列海之十德。大部同之。

  【海滴】 (譬喻)如来寿量四喻之一。见“喻”条。

  【海东】 (人名)新罗国之沙门元晓入唐受学,有声望,以其为新罗国人,世以海东呼之。见宋僧传四。

  【海会】 (譬喻)圣众会合之座也。德之深与数之多。譬如海。华严玄疏一曰:“言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德深齐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演密钞曰:“海会众也。”华严经传记一曰:“普贤等海会圣众。”又总墓之名。海众同会一穴之义。

  【海会塔】 (堂塔)亦云普同塔。众僧之纳骨塔也。

  【海涧国】 (地名)华严经法界品所说五十三善知识中弥勒菩萨之住国。六十华严经五十八曰:“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海涧。”探玄记二十曰:“此是南天竺,近海岸故,名海涧国,天竺本名海岸门国。”

  【海龙王】 (异类)一时,佛在灵鹫山。无量之众围绕时,忽海龙王率无数眷属诣佛处,佛为说深法,则大欢喜。请佛降海底龙宫,以受供养说法。佛许之。时龙王化作大殿,以绀琉璃紫磨黄金庄严,宝珠璎珞七宝为栏楯。极为广大。又自海边通金银琉璃三道宝阶,使至于龙宫。以请世尊及大众。世尊乃率无量之大众至龙宫。坐大殿之狮子座。更说妙法,以化龙属。见佛说海龙王经请佛品。

  【海龙王经】 (经名)佛说海龙王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海龙王说大乘之深义,于龙王龙女,阿修伦等与记别者。

  【海龙王女】 (异类)海龙王女,字宝锦,与尊者迦叶问答大乘之深义。佛称赞之,授成佛之记。见海龙王经女宝锦受决品。

  【海门国】 (地名)华严经五十三善知识中,海云比丘之住处。探玄记十八曰:“言海门者,此国近在南海,城门向海,故名也。”

  【海若】 (杂名)又作耐薰。毗沙门天腹部所带之鬼面名。本名河伯面。河伯,海若,皆水神之名。出于庄子。

  【海意菩萨】 (菩萨)宝庄严土世界之菩萨,海意经之发起众。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经名)九卷,宋维净与法护共译。与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同本。

  【海印】 (术语)佛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大集经十五曰:“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宝积经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探玄记四曰:“海印者,从喻为名,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中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海,应机现异,如彼兵像故。”还源观曰:“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像齐现,犹如大海由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像不现。”八十华严经十四曰:“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楞严经四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三藏法数三十九依宗镜录于海印三昧列十义。华严宗以此海印三昧为华严经所依之定。华严经钞二曰:“如说法华依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经依等持王三昧,说涅槃经依不动三昧,故说诸经,多依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

  【海印定】 (术语)即海印三昧。

  【海印三昧】 (术语)见“海印”条。

  【海云比丘】 (人名)华严经法界品所说善财童子所参善知识五十三人中之第二。住于海门国常观海。探玄记十八曰:“海云者,此比丘,常在海岸观缘起大海及彼海上人法庄严遍布如云,从所观为名。”

  【海众】 (譬喻)众僧一味和合,譬如海也。释氏要览下曰:“海众,增一经云:众僧如彼大海,流河决水以入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海珠】 (譬喻)海底之宝珠。譬难得也。寄归传一曰:“考其功也,实致为山之劳,覈其益焉,时有海珠之润。”

  【海幢比丘】 (人名)华严经五十三善知识之第六。

  【害】 (术语)梵语Vihiṃsā之译。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对于他人为打骂损恼之精神作用也。

  【害觉】 (术语)欲加害于他人之心。三觉之一。又八觉之一。无量寿经净影疏上曰:“害觉亦名恼觉,于他人所,念欲加害。”

  【害为正法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义林章一曰:“害为正法宗,谓诤竞劫起。诸婆罗门,为欲食肉,妄起此计。若为祀祠,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能祀,所害,若助伴者,皆得生天。”瑜伽论七曰:“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诸助伴,彼一切皆得生天。”

  【害想】 (术语)三想之一。害人之思想也。

  【憨山】 (人名)名德清,号憨山。大那罗延窟,复兴曹溪之道场。所著楞严通议,楞伽记,南华注等行于世。见续稽古略三。

  【憨山大师梦游全集】 (书名)憨山大师全集之具名。

  【憨山大师年谱】 (书名)二卷,明德清自着。

  【憨山大师全集】 (书名)四十卷,明福善等录。

  【寒冰地狱】 (界名)以寒风冰冻责罪之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之一。见三藏法数四十五、一名呵罗罗,又名阿婆婆皆像其寒颤,声也。

  【函盖相应】 (术语)彼此之二物能吻合者,譬如函与盖之相称。智度论二曰:“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净土论注上曰:“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大日经疏三曰:“须函盖相称,则授受皆得其宜。”玄义二上曰:“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函盖相称。”

  【含光仪轨】 (书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一卷,不空弟子含光记,谓之含光仪轨。

  【函柜】 (物名)僧堂之众贮衣服等之器也。见象器笺十九。

  【含华】 (术语)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其上品上生之人,生即坐于七宝之开莲华,得闻妙法。上品中生已下者经一宿,乃至下品下生之人,经十二大劫而花方开。含于其花中,不能见闻三宝,谓之含华。观经定善义曰:“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堕边界,或堕宫胎。”

  【寒苦鸟】 (动物)又名雪山鸟。天竺雪山有寒苦鸟,终夜[此*鸟]说杀我寒故,雄鸣夜明造巢。至旦有朝日暖映,亦不造巢,但鸣曰: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天竺为佛国,鸟兽亦有功德,故作无常偈,如此啭也。或云:妻鸟鸣寒苦逼身,夜明造巢。夫鸟鸣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

  【含类】 (术语)含识之众类。谓诸有情也。大唐三藏圣教序曰:“微言广被,极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寒林】 (杂名)林葬之处,定一林为墓所,运死尸而弃于此,饲诸禽兽也。梵语尸陀,尸陀Śitavana,其林幽邃而寒故。又横死尸所,入之者畏而毛戴寒栗。故名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为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释氏要览下曰:“寒林,即西域弃尸处。僧祇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尸陀林者,寒林之逆翻,而非原语之正者。原语为Śmaśāna。相当于法显传之尸摩赊那(墓田),名义集七之舍摩奢那(冢)。

  【寒林经】 (经名)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之异名。

  【含灵】 (术语)含灵魂者,同于含识,含生,有情等。大宝积经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诸含灵,一切变为声闻众。”

  【含情】 (术语)含情识者,与含生同。法事赞上曰:“悲智双行,不舍含情。”

  【寒山】 (人名)宋高僧传十九(丰干传)曰:“寒山子,世谓为贫子,风狂士也,幽止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寒岩中。时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使知事食堂。恒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去。或经行廊下,或时叫唤凌人,或望空漫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则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初台州守闾丘,入寺问寒山,见之而拜。寺僧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访问:送衣裳药物。高声唱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穴中,其穴自合。寒山有诗,题于山林间,集之成卷,云寒山诗集,行于世。”稽古略三曰:“闾丘曰:天台国清有贤达否。丰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宜就见之。闾丘入寺,拜二大士。二士走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案闾丘者,闾丘胤也。

  【寒山诗】 (书名)三卷,道翘录。集录寒山之诗颂者。所收凡三百余首。概为五言律,有奇骨,有清韵,有雅致。脱出六朝间艳丽绮靡之流弊,专呼号心灵之活动,可谓开千古一家之流风者。附录载丰干诗,拾得诗。合称此三诗曰三隐集。卷首有台州刺史闾丘胤序。此书有异本,宋淳熙十六年禹穴沙门志南编辑本,及明计益都刻本等是也。注释之佳者,为寒山诗阐提纪闻三卷(白隐),寒山诗索赜三卷(大鼎),寒山诗管解六卷(连山),寒山诗首书三卷等。

  【寒山诗集】 (书名)一卷,唐闾丘胤撰,寒山之遗偈。

  【寒山拾得】 (人名)唐贞观时二僧,高僧传。丰干师居天台国清寺,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山,问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风狂。闾丘至任,入寺见二人拜之。二人曰:丰干饶舌。便连臂走出,寻其遗物,见拾得偈词。四库书目有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诗一卷。参照寒山条。

  【寒山寺】 (寺名)在江苏吴县西十里枫桥。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张继诗曰:“姑苏城外寒山寺。”

  【含生】 (术语)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西域记十二曰:“舍金轮而临制法界,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含识】 (术语)含有心识者,即有情也。行事钞资持记上四之一曰:“心依色中,名为含识,总摄六道有情之众。”

  【寒暑到来】 (杂语)公案名。犹言生死到来。洞山录曰:“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山云:何不向无寒暑处去?僧云:如何是无寒暑处?山曰:寒时寒杀阇梨,热时热杀阇梨。”是即道破生也全机现,死也全机现之当体者也。

  【含中教】 (术语)谓密含中道之理之教,即天台四教中之通教也。藏通二教虽皆唯诠界内真空谛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教于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于后教。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谛也。见法华玄义释签二三等。

  【唅鍐】 (术语)HaṁVaṁ不动尊之种子,在不动尊真言之最后。大日经疏十曰:“用后二字为种子,诸句义皆成就此也。”

  【汗栗驮】 (术语)Hṛd Hṛdaya,又作干栗驮、干栗多。见“纥哩陀耶”条。

  【行】 (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行布门】 (术语)菩萨之阶位,初后相即,谓之圆融,初后次第,谓之行布。华严经所说,有此二意,是华严宗之所判也。自第二会名号品至第六会小相光明品之二十八品,说信住行向地及佛果之次第差别,为行布门。如他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则圆融门也。探玄记一曰:“显位故者,为显菩萨修行佛因一道,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种:一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从微至着,阶位渐次。二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是故一一位满,皆至佛地。此二无碍。”

  【行不退】 (术语)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永不退失菩萨大行之位也。配之于菩萨之阶位有多说。见“不退”条。

  【行厕】 (譬喻)身之不净,譬如受屎之厕。金光明经四曰:“是身不坚,无所利益。可恶如贼,犹若行厕。”释门归敬仪曰:“或比行厕画瓶,或拟危城坏器。”

  【行禅经】 (经名)简括四种之禅行者。摄于中阿含经四十四。

  【行筹】 (物名)生事故或异见时,欲计算两方人员,使各人捉筹而行投票,以票数而知人数。其筹以竹与纸片等作之。释氏要览下曰:“梵音舍罗,此云筹。律有婆罗门问比丘,逝多林住几人?比丘不知。佛言:应行筹。”梵Salākā。

  【行道】 (仪式)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三曰:“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大法会必行行道之式。又行其所知之道也。无量寿经下曰:“行道进德。”又与经行同用之。

  【行道诵经】 (仪式)行道而诵经,天台之常行三昧是也。

  【行德】 (术语)修行之功德。

  【行法】 (术语)修行之法。四法之一。阿弥陀经元照疏曰:“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间有要事立座时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间,依要事立座时,结五股印,诵吽字,然后却去。传云:念诵之时有要事立座出时,蟠念珠安坛上而出云云。”

  【行佛性】 (术语)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众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行供养】 (术语)行善法而供养佛也。般若经理趣分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舍,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行果】 (术语)行业与果报。果报者必依行业之因。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行宗记下一之一曰:“良以如来行果极圆,究尽众生重轻业性。”

  【行华】 (仪式)以华配赋也。慈恩传二曰:“法师至,诸德起来,相慰讫,各各还就坐。令一僧擎鲜华一盘来,授法师。法师受已,将至佛前,散华礼拜讫,就木叉鞠多下坐,已复行华。”即此可见西域行之也。行华之行,同于行香之行。

  【行化】 (术语)行教化也。

  【行犍度】 (书名)发智论说善恶行业之篇章名。八犍度之一。犍度者,译言类聚。犹言品。

  【行脚】 (术语)禅僧为修行旅行也。祖庭事苑八曰:“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

  【行脚僧】 (杂语)旅行之僧也。

  【行教】 (术语)普化道俗之教,谓之化教,偏制比丘行法之教,谓之行教。化教为经论二藏之所诠,行教为律藏之所诠也。南山戒疏一曰:“言行教者,起必因过,随过制约。(中略)戒律一宗,局斯教矣。”

  【行解】 (术语)心识游行所对之境而解了之也。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言行解者,唯是心等作用差别。(中略)作用名行解,影像名行相。”又修行与知解。释氏要览下曰:“宗鉴录云:禅僧行解有十。”

  【行境十佛】 (术语)修行满足证得境界之十佛。对于解境十佛而言。旧华严经三十七所列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新华严经作正觉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新本性佛),如意佛(新随乐佛)之名是也。

  【行苦】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三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为行苦。”

  【行苦行论师】 (流派)见“外道”条附录二十种外道项。

  【行履】 (术语)行者进退,履者实践。指日常一切行为,即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吃茶吃饭屙屎送尿。衲僧行履,佛祖不能规,外魔不能乱,头头物物,举足下足,都是道之现成。此古德之言也。

  【行满】 (人名)佛陇寺行满。荆溪之高弟也。日本传教师从之受天台之诸籍。佛祖统纪十,以为荆溪之旁出,揭其名,而无传宋高僧传二十二,有天台山智者禅院行满传,然其年代不同。唯日本明匠略传,记其为苏州人,二十出家。二十五具戒。大历三年就荆溪和尚学止观玄义各一遍文句三遍。住佛陇寺。

  【行满成佛】 (术语)见“四满成佛”条。

  【行妙】 (术语)法华十妙之一。

  【行乞】 (术语)比丘行乞食也。又云托钵、行钵。十二头陀行之一。遗教经曰:“何况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维摩经弟子品曰:“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行人】 (杂语)修行佛道之人。

  【行入】 (术语)二入之一。见“二入”条。

  【行森】 (人名)三十二祖传曰:“行森号茆溪,又号慈翁。博罗人,俗姓黎氏。参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玉琳秀,洞明心要。秀令分座说法,接引海众。一时目为大鹏劈海,又称为森铁棒。清康熙十六年,游华岩曰:此中修篁奇石,可以卧数江帆,吾老此画图中矣。乃自刻化期,手书封龛偈而寂。世寿六十四,僧腊三十有六。雍正十一年追封明道正觉禅师。”

  【行善】 (术语)对于止善而言。为进趣之善所谓诸善奉行也。与作持同义。

  【行舍】 (术语)与善心相应之心所,有称为舍,使心住于平等离掉薄之过者。是于五蕴门属于行蕴,故称为行舍,以别于受蕴所摄之受舍。

  【行事钞】 (书名)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之略称。十二卷,南山道宣着。此钞之外,又加戒疏业疏称为律之三大部。

  【行事钞资持记】 (书名)十六卷,宋元照着。解行事钞者。本钞之著述如下:行事钞资持记序解并五例讲义一卷,宋则安述。行事钞诸家记标目一卷,宋怀显集,日本戒月改录。行事钞资持立题拾义一卷,宋道标出。

  【行事会正记】 (书名)十二卷,宋台堪着。解行事钞,与资持记所见异,遂别成一家者。

  【行树】 (杂名)成列之树林也。阿弥陀经曰:“七重行树。”同经通赞疏卷中曰:“七重行树,七重宝树,国中行列,常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上栖,众游从故,云七重行树。”

  【行思】 (人名)唐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出家后,诣曹溪谒六祖。祖深器之,为会下之首。师既得道,住青原山静居寺。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什么价?师既得石头希迁付法,唐开元二十八年寂。僖宗谥曰弘济禅师。见传灯录五。

  【行四依】 (名数)行人所依之四法也。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此四种之法,是入道之缘,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圣种。此法能生圣道,为圣之种,故曰圣种。见四分律四十八,大乘义章十一,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

  【行堂】 (堂塔)行者之寮室也。又云选僧堂。于行者中选其可为僧者故也。

  【行童】 (杂名)僧仆也,睽车志曰:“朱三有子,年十三四,佣于应天寺僧为行童。”

  【行唯识】 (术语)见“五种唯识”条。

  【行位三道】 (名数)一、见道,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三、无学道,证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又十业道中之贪,瞋,邪见也。见大乘义章五本。

  【行无色】 (术语)七种不还之一。见“不还”条。

  【行相】 (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行香】 (仪式)行者,施与之义,香者为对佛信心之使(见“香”条),故施与僧而烧之以使劝请佛也。汉书高帝纪曰:“行田宅”,“苏林曰:行音行酒之行,犹付与也。”此事为法会之严仪,非大会不作,作之者多系上位之人。普达王经曰:“佛言:乃昔摩诃文佛时,王为大姓家子。其父供养三尊,父命子传香。”僧史略中曰:“安法师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讲,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同曰:“唐中宗设无遮会,诏五品已上行香,或以然香熏手,或将香末遍行,谓之行香。”又烧香谓为行香。敕修清规圣节曰:“烧香侍者覆住持,来早上堂,至五更住持行香。”尚直编曰:“行中仁禅师,每旦行香。至世尊前,于小合中,别取好香一炷进之。”备用清规达磨忌曰:“行者鸣行香钹,维那转身炉前,揖住持上香。”云麓漫钞曰:“遗教经云:比邱欲食,先烧香呗案法师行香定坐而讲,所以解秽流芬也。乃中夏行香之始。”西溪丛语曰:“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每燃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文宗朝省臣奏设斋行香,事无经纪,乃罢。宣宗复释教,仍行其仪。”演繁露曰:“南史王僧达,好鹰犬。何尚之设八关斋,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达。曰:愿郎且放鹰犬。其谓行香次及僧达者,即释教之行道烧香也。行道烧香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以香爇之于炉也。东魏静帝常设法会,乘辇行香,高欢执炉步从。凡行香者,步进前,而周匝道场,仍自炷香为礼。静帝人君也,故以辇代步,不自执炉,而使高欢代执也。以此见行香只是行道烧香,无撒香末事也。”按今作佛事,僧偕主斋者持炉巡坛中,或仪导以出街巷,曰行香,与演繁露说正合。

  【行香本缘】 (本生)贤愚经七说:“佛告阿难:过去无量阿僧祇劫,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而勤积之。因得一瓶,于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埋之。后遇疾终,作一毒蛇,守此金瓶。如是展转受形,经一万岁。最后受身,厌心忽生。见有一人通道,呼之曰:吾今此处有一瓶金,用托君,欲供僧作福。设食时,持一阿先提(释为草笼),来取我。彼至日担蛇至寺,着于众僧前,食时已到,僧众行立。蛇使彼人次第赋香,众僧食终,为蛇说法。欢喜转增,得僧之维那到埋金所,尽用余六瓶金施僧。命终,生忉利天。佛告阿难:尔时持蛇之人则我身是也。是毒蛇,今舍利弗是也。”行事钞下三曰:“贤愚经蛇施金已,令人行香置僧手中。”

  【行香仪则】 (术语)行事钞下三曰:“若行香者,不令妇人指挃掌掌。语令悬放,必不肯者,便可缩手当使过去。若有男子,幸遣行之。尼法反前,为深防罪故。五百问及三千云:不得立受香,因比丘受香,女触其手,欲发罢道。佛言:若立受者,吉罗。”

  【行像】 (行事)西域之俗,每年佛生日,庄严佛像载之以车巡行城内,谓之行像。法显传记巴连弗邑之行像云:“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日行像,作四轮车,缚竹作五层。有承栌偃戟,高二丈许,其状如塔。以白毡缠上,然后彩画作诸天行像,以金银琉璃庄严其上。悬缯幡盖,四边作龛,皆有坐佛,菩萨立侍,可有二十车,车车庄严各异。当此日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乐,华香供养。波罗门子来请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内再宿,通夜燃灯伎乐供养,国国皆尔。”僧史略上详释之。又见佛国记。

  【行信】 (术语)净土真宗之名目。念佛曰行,信心曰信。如其次第。即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第十八也。教行信证文类二曰:“其真实行愿者诸佛称名愿,其真实信愿者至心信乐愿,斯乃选择本愿之行信也。”

  【行性】 (术语)菩萨之大行与佛性也。见“行佛性”条。

  【行宣政院】 (职位)元顺帝元统二年,革罢广教总管府,置行宣政院于杭州。官有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一人,首领官经历二人,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人,按至元二年,西番寇起,亦置行宣政院。又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中书省理问官,以理僧民之事。

  【行学】 (术语)行法修学。指戒定慧之三学也。

  【行要】 (术语)修行之主要者。玄义九上曰:“修行之要,不出定慧。”

  【行业】 (术语)身口意之所作。法华经提婆品曰:“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又善恶之所作,可感苦乐之果报者。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行一】 (术语)法华经四一之一。一切之诸行尽归成佛之一行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品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各家以之为明行一之文。见四一条。

  【行一念】 (术语)对于信一念而言。一声称南无阿弥陀佛也。

  【行仪】 (术语)行事之仪则也。言出家僧侣行为之作法。四分律行事钞上曰:“扬显行仪,匡摄像教。”资持记上一之一释之所谓:“行仪者,谓行事之轨式。以像末之教,不显行仪,安能久住”是也。

  【行益】 (杂语)禅语。行者行食,益者益食。见禅林象器笺十二。

  【行阴】 (术语)新译曰行蕴。旧译曰行阴。见“阴”条。

  【行淫】 (杂语)楞严经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

  【行用】 (术语)谓记密教修法之秘传口诀者。是为实地修行所要用,故云行用。

  【行雨】 (人名)频婆沙罗王大臣名。涅槃经谓之雨行。有部毗奈耶谓之行雨。有部毗奈耶四十五曰:“摩竭陀国王舍城王,名曰影胜。以法理人,国无灾患,如余广说。夫人名胜身,仪貌超绝,国内无比。王之太子,名未生怨。有一大臣,名曰行雨,是大婆罗门种,高胜贵族。”

  【行愿】 (术语)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青龙疏下曰:“由行与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论曰:“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禅门一上曰:“有愿而无行,如人欲度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

  【行愿品】 (书名)大方广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略称。出于四十华严经卷第四十。说普贤菩萨之十大愿者。

  【行愿品疏】 (书名)十卷,清凉大师澄观着。世云贞元疏。

  【行愿品疏钞】 (书名)又云行愿品随疏义记。六卷,宗密着。解行愿品疏者。

  【行愿胜义菩提心】 (术语)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第一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行愿赞】 (书名)普贤行愿赞之略称。唐不空译。惟行愿品中普贤自赞之偈,为别出者。与本经之偈,同本异译。

  【行蕴】 (术语)造作于有为法之因缘迁流于三世,谓之行。此中除色受想识四者,其他之有为法,名行蕴。五蕴之一。蕴者积集之义,是亦有为法之通名也。俱舍论一曰:“四余为行蕴。”颂疏一曰:“四者谓色受想识,除四蕴外,诸余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想应,此五十八法是四蕴余,总名行蕴。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谓由行蕴摄法多故,偏得行名。”俱舍光记一之余曰:“问: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何故行蕴独得行名?解云:其余四蕴虽亦名行,摄行少故,各受别名。行蕴摄行多故,故得行名。”

  【行者】 (职位)禅语。方丈之侍者。释氏要览上曰:“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今详,若此方行者也。”禅林象器笺八曰:“有发而依止僧寺,称为行者。”又(术语)ācarin,修行佛道者。释氏要览上曰:“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行者不可食供物】 (杂语)陀罗尼经三(般若心经轨)曰:“其坛所用饮食饼果,日别替换,更作新者。供养残食,咒师及病人,皆不得吃。吃者咒力无验。(中略)其所余残食,将与贫穷者,最为第一。”苏婆呼童子经中曰:“勿吃供养及祭祀鬼神之食,或吃所弃着地食。”案此非一概之说。据轨亦有许者,惟阿阇梨多不许。

  【行证】 (术语)修行与证悟。依于行道而证理也。行者因,证者果。三藏法数十三曰:“如来灭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是名末法。”

  【行住坐卧】 (杂语)举止动作,谓之四威仪。心地观经曰:“行住坐卧,受诸苦恼。”观念法门曰:“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往生要集下本曰:“今劝念佛,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

  【行状】 (杂语)状者形象之义。即谓其行业之形容也。又云行业,行道,行实。但行业言其德行伟业,行道言其德行修道,行实言其行业事实。

  【行宗纪】 (书名)八卷,宋释元照着。释南山之戒疏者。

  【行足】 (譬喻)譬智慧为目,譬修行为足。玄义二上曰:“因于智目,起于行足。”同三下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毫眉】 (术语)佛眉间之白毫也。唐高僧传一曰:“阳门饰毫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

  【毫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中之白毫相也。见“白毫”条。

  【毫相一分】 (术语)佛灭后之比丘浴于如来白毫相之一分德而衣食有余云。佛藏经下曰:“舍利弗,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舍利弗,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郝】 (术语)Haḥ,是为摧一切魔菩萨之种子。具四义:一为一切法本不生之义,二为因之义,三为人我之义,四为法我之义,由迷于一切法本不生之理而为一切烦恼之因,烦恼之因,起二种之我,所谓人我法我也。是故为一切之外道诸天,执我执法,欲使彼调伏,入于金刚药叉三摩地,即思惟此菩萨之一字真言,入于一切法本不生门,则离一切烦恼之因,烦恼既离,则证二种之无我,而显真如恒沙之功德,即超越三界九地妄心所起之诸惑杂染。是故名为摧一切魔大菩萨。见理趣释。

  【好不唧[口*留]】 (杂语)好者,弄之而加美言。不唧[口*留]者,不秀不慧之义。见不唧[口*留]条。

  【好坚树】 (植物)木名。智度论十曰:“臂如有树名为好坚,是树在地中百岁,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其身,是时林中有神,语好坚树言:世中无大汝者,诸树皆当在汝荫中。”

  【好生】 (杂语)唤起注意时所发之语。生者,语助词。介石智明禅师语录小参条曰:“诸人好生听取。”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上曰:“好生观。”即其例也。

  【好声鸟】 (动物)Karaṇḍa,又Karaṇḍaka,梵语曰迦兰陀。译曰好声鸟。又拘耆罗Kokila,译曰好声鸟。见名义集二。

  【好相】 (术语)妙好之异相也。谓行者感得佛身并光华等种种妙好之异相。梵网经下曰:“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即是。

  【好照】 (物名)明镜也。坐禅时之道具。行事钞钵器篇曰:“大论供给坐禅法、禅杖、禅鞠、禅镇、骨人、禅经、好佛、好照、衣服等。”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好照,有说座禅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或取明莹现像,或取光影交射。”

  【号[跳-兆+荼]迦罗毗】 (动物)译曰坚誓。师子名。见贤愚经十三。

  【号】 (杂语)名称之彰于外者。大乘义章二十末曰:“通释义齐,随相分别。显体为名,树德云称。名称外彰,号令天下,说之为号。”

  【浩妙】 (杂语)浩大微妙也。止观一上曰:“法门浩妙,为天真独朗。”

  【诃】 (术语)Hāḥ,降三世尊之种子也。见降三世条。又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配之六大,以表风大。字记曰:“诃字许下反音,近许可反,一本音贺”。大日经曰:“贺字门,一切法因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贺字时,是害烦恼离欲声。”华严经曰:“唱诃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命出生无碍力。”上中因不可得,由Hetu(因)释之,害烦恼离欲,由Hata(害)释之。

  【喝】 (杂语)张势而叱吒其物之声。从黄蘗临济以来,禅家之宗匠,多用之以打破学人之漆桶。见“一喝”条。

  【喝参】 (杂语)身自来报道伺候,曰喝参。即唱参也。敕修清规训童行曰:“缓声喝曰:参。”

  【呵雕阿那鋡】 (人名)呵雕者比丘名。阿那鋡者,其证果也。

  【呵雕阿那含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赞呵雕优婆塞八事。

  【诃佛骂祖】 (杂语)公案名。五灯会元曰:“德山宣鉴禅师抵沩山,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堂,着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诃佛骂祖去在。”

  【喝捍】 (地名)国名。西域记一曰:“喝捍国,唐言东安国。”

  【喝火】 (杂语)禅院巡寮警火曰喝火。见象器笺十二。

  【诃梨跋摩】 (人名)Harivarman,三藏名。译曰狮子铠,狮子钾。成实宗之祖。生于中印度婆罗门家,初学数论外道,后就萨婆多部鸠摩罗陀闻发智论,更转赴大众部,又研究大乘作成实论。出世年代,或谓系佛灭九百年,不确,其成实论支那翻译为西纪四百十二年也。出三藏记十一曰:“诃利跋摩者,宋称狮子铠。佛泥洹后九百年出,在中天竺,婆罗门子也。”三论玄义曰:“成实论者,佛灭度后九百年内,有诃利跋摩,此言狮子铠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弟子,慨其所释近在名相,遂徙辙僧祇,大小兼学,钻仰九经,澄汰五部,再卷邪雾,重舒慧日。于是道振罽宾,声流赤县。”

  【呵梨跋陀】 (人名)Haribhadra,人名,译曰狮子贤。见梁高僧传三。求那跋摩三藏之祖父名。

  【诃梨怛鸡】 (植物)果名。见“诃梨勒”条。

  【呵梨得枳】 (植物)果名。见“诃梨勒”条。

  【诃梨勒】 (植物)Haritaki,又作诃利勒、呵利勒、呵梨勒、诃梨怛鸡、呵梨得枳、贺唎怛系、诃罗勒等,果名,译曰天主将来。五药之一,又曰诃子。毗奈耶杂事一曰:“余甘子、诃梨勒、毗醯勒、毕钵梨、胡椒,此之五药,有病无病,时与非时,随意皆食。”善见律十七曰:“诃罗勒,大如枣大,其味酢苦,服便利。”玄应音义二十四曰:“诃梨怛鸡,旧言诃利勒,翻为天主将来。此果堪为药分,功用极多,如此土人参石斛等无所不入也。”百一羯磨八曰:“呵梨得枳,旧云呵梨勒,讹。”梵语杂名曰:“贺唎怛系。”资持记下二之一曰:“呵梨勒,今时所谓呵子是也。”本草曰:“诃梨勒,树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主消痰下气。来自海南舶上,广州亦有之。”唐音癸签云:包佶诃梨勒叶诗:茗饮惭调气,梧丸喜伐邪。是叶亦能下气,其功胜茗,今医家具用其子,不闻用叶者,应是本草失收耳。

  【呵梨陀姜】 (植物)智首之四分律疏九曰:“呵梨陀者,翻云黄姜,今律文胡汉并彰,故曰也。”梵Haridrā。

  【喝里】 (异类)夜叉名。又作诃利。译曰狮子。孔雀王咒经上曰:“诃利,梁云狮子。”大孔雀王咒经曰:“喝里。”

  【喝里鸡舍】 (异类)夜叉名。又作诃利枳舍。译曰狮子发。孔雀王咒经上曰:“诃利枳舍,梁云狮子发。”大孔雀王咒经曰:“喝里鸡舍。”Harikesa。

  【诃利】 (动物)Hari,又作呵梨,喝里。译曰狮子。孔雀王咒经上曰:“诃利,梁云狮子。”宝窟上本曰:“外国云呵梨,此云狮子。”

  【诃利底】 (天名)Hāriti,又作[口/可]利底、呵利帝、诃利帝、诃哩帝、呵利陀,鬼母名,译曰欢喜。暴恶,青色,黄色等。毗奈耶杂事三十一曰:“月满生女,容貌端严,见者爱乐。其女生时,诸药叉众,咸皆欢喜,诸亲立字,名曰欢喜。”同卷曰:“此既取我男女充食。则是恶贼药叉。何名欢喜?因此诸人皆唤为诃利帝药叉女。”希麟音义六曰:“呵利帝,此云欢喜天母也。”孔雀经音义曰:“诃利底,唐云爱子母也。”准胝陀罗尼经曰:“呵利底菩萨”。密教秘记曰:“翻梵语云:呵利陀鬼子母。呵利陀,此云黄色。信行梵语集云:诃利帝,此云青色。梵汉相对钞云:诃利底,此云青衣,古译云功德天。”寄归传解缆钞一曰:“呵利底,此云暴恶。”

  【诃利底南】 (天名)同诃利底母。凉译之金光明经三曰:“诃利底南,鬼子母等及五百神。名义集二曰:“诃利底南,此标梵语,鬼子母等,此显凉言。名虽有二,人祇是一。”见诃利底条。

  【诃利帝母】 (天名)即鬼子母神也。毗奈耶杂事三十一曰:“往昔王舍城中有独觉佛出世,为设大会,有五百人各饰身共诣芳园,途中遇怀妊牧牛女持酪浆来,劝同赴园。女喜之舞蹈,遂堕胎儿。诸人等舍之赴园内,女独止而懊恼,便以酪浆买五百庵没罗果,见独觉佛来女傍,顶礼而供养之,发一恶愿曰:我欲来世,生王舍城中尽食人子。由此恶愿,舍彼身后,生为王舍城娑多药叉长女,与健陀罗国半叉罗药叉长子半支迦药叉婚,生五百儿,恃其豪强日日食王舍城男女。佛以方便隐鬼女一子。鬼女悲叹求之,知在佛边。佛曰:汝有五百子,尚怜一子,况余人但有一二耶?乃教化之授五戒,为邬波斯迦。鬼女曰:今后无儿可食者。佛曰:勿忧,于我声闻弟子每食次呼汝及儿名,皆使饱食,汝于我法中勤心拥护伽蓝及僧尼。鬼女及儿皆欢喜。”寄归传一曰:“西方诸寺,每于门屋处,或在食厨边,塑画母形,抱一儿子,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于前,盛陈供食。其母即是四天王众,大丰势力。其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

  【诃利帝母法】 (修法)密教以诃利帝母为本尊,欲祈出产而修之秘法,与鬼子母神之修法同。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一卷。诃利帝母真言经,一卷。冰揭罗天童子经,一卷。共详说其修法。

  【诃利帝母供】 (修法)供养诃利帝母之法会。产时修之。见密门杂抄。

  【诃利帝母画像】 (图像)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曰:“先于白叠上或素绢上,随其大小,画我欢喜母,作天女形。极令殊丽,身白红色天缯宝衣,头冠耳珰,白螺为钏,种种璎珞,庄严其身,坐宝宣台。垂下右足,于宣台两边,傍膝各画二孩子,其母左手于怀中抱一孩子,名毕哩孕迦(梵Priṇika),极令端正,右手近乳,掌吉祥果。于其左右,并画侍女眷属,或执白拂,或庄严具。”

  【诃利帝母经】 (经名)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之异名。

  【诃利帝母真言法】 (经名)诃利帝母真言经之异名。

  【诃利帝母真言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鬼子母之修法。

  【诃利鸡罗】 (地名)Harikela,谓缅甸阿罗犍Arakan地方。求法高僧传下有曰:“从师子洲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此国是东天东界,即赡部洲地,渐之东印度。”因是又可知义净以赡部洲为印度之总称也。

  【呵利陀】 (天名)鬼母名。见“诃利底”条。

  【呵利陀山】 (地名)Harta,Haridrābha,翻梵语九曰:“呵利陀,译曰黄也。”

  【诃利枳舍】 (异类)又作喝里离舍。夜叉名。译曰狮子发。见孔雀王咒经上。Harikeśa。

  【诃陵】 (地名)又作波陵。在爪哇岛。寄归传一所谓南海诸洲十余国之一。唐麟德年中,会宁律师尝游此,与若那跋陀罗共译出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

  【喝露聻咦】 (杂语)喝者叱人之声。露者露现,物之显然分明也。聻者指物之词,咦者呼人之声。禅家宗匠,多假用此等单语。提撕学人。

  【诃罗诃罗】 (物名)Hālāhala,毒药名。

  【呵罗罗】 (界名)Aṭaṭa,寒地狱名。智度论十六曰:“呵婆婆,呵罗罗,睺睺。此三地狱,寒风噤颤,口不能开,因其呼声,而以名狱。”

  【诃嚩】 (术语)hva,悉昙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火。大品经四念处品云:“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不空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云:“称诃嚩字时,观察一切众生,入堪住力,遍生海藏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得故。”旧华严经五十七曰:“唱诃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生海藏。”盖梵语诃嚩hva为呼召之义,依深秘释解为可呼召性不可得也。

  【诃尼】 (杂语)探玄记四曰:“诃尼,此或云舍义,或云生灭,以本语难定也。”

  【呵婆婆】 (界名)Hahava,寒地狱名。为寒气而不能出声语,取苦恼之音以为名。

  【呵色欲法】 (经名)菩萨呵色法经之略称。

  【喝食】 (职位)大众食斋粥时,立于食堂一面举声报斋食之名者也。其法入堂先拜圣僧,次拜住持,次拜首座,次立于南方一面,待首座施食咒愿了,唱曰:请大众下钵,其次香饭羹菜等次第而喝。任此役者,为未得度之童子,谓之喝食行者。

  【呵五欲】 (杂语)智度论十七举种种之譬喻因缘,说五欲之过。

  【诃悉多】 (杂名)Hasta,译曰手。见百一羯磨九。

  【呵欲经】 (经名)菩萨诃色欲法经之略称。

  【呵责】 (术语)治罚比丘七种法之一,于僧众面前宣告呵责夺三十五事之权利也。见行事钞僧纲编。

  【诃责犍度】 (书名)四分律之篇章名,说比丘治罚法之篇章。犍度为梵语,译曰聚,蕴。

  【呵吒迦】 (饮食)Hāṭaka,又作诃宅迦,药名。慧苑音义下曰:“诃宅迦,此云金色水,甚于九转还丹之力者也。”圆觉大钞五上曰:“有药汁,名诃宅迦。”探玄记二十曰:“阿罗娑药者,具云呵吒迦阿罗娑,此云金光汁药。呵吒迦,云金光明。阿罗娑Rasa,云汁药。出于山中井内,诸龙守护,若有得饮,皆成仙人。”前出阿罗婆引翻梵语,或为阿罗娑之误。

  【诃宅迦】 (饮食)灵药名。见“呵吒迦”条。

  【呵子】 (植物)呵梨勒之实也。资持记下二之一曰:“呵梨勒,今时所谓呵子是也。”

  【诃字】 (术语)Ha,梵之诃字为五大中风大之种子。大日经疏一曰:“诃字门为风。”见“诃”条。

  【曷部多】 (杂语)梵语。唐言奇特。见西域记。

  【合部金光明经】 (经名)八卷二十四品。隋宝贵天竺三藏阇那堀多Jñānagupta(译德志)以自译之一品与前朝之昙无谶Dharmarakṣa译,真谛Paramārtha译之诸品,合为一经二十四品者。故谓之合部金光明经。

  【曷刺[羊*儿]】 (术语)见“阿兰若”条。

  【曷刺怛那】 (杂语)见“啰怛娜”条。

  【荷担】 (杂语)在背云荷,置肩云担。金刚经曰:“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曰:“为如来肩所荷担。”

  【和阇】 (术语)见“和尚”条。

  【和阇梨】 (杂语)涅槃经疏十一曰:“和阇梨翻修治心。”按此释非也。和阇梨为和尚阿阇梨之略名。

  【何伽罗久履苛】 (杂语)译曰最胜姓。见阿育王经一。

  【和伽罗那】 (术语)Vyākāraṇa,又曰和伽那,和伽罗,和罗那。译为授记。十二部经之一。佛说弟子未来之结果,以示其人者。大乘义章一曰:“和伽罗那,此云授记。行因得果,目之为记。圣人说示人,故称为授。”饰宗记三本曰:“和罗那,此云记别,旧名授记。”

  【和光】 (术语)见和光同尘项。

  【和光同尘】 (术语)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门。佛者假之。以显佛菩萨和威德光,近诸恶人,又示现种种身之义。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即和光同尘也。止观六之二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终。”同辅行曰:“和光下释现身也。同四住尘,处处结缘。作净土之因,为利物之始。众生机熟,八相成道。见身闻法,终至实益。”又与恶人同处,不染其恶,谓之和光不同其尘。涅槃经六曰:“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其和光,不同其尘。”

  【合行曼陀罗供】 (修法)合胎藏界与金刚界之曼陀罗而供养之之法会也。

  【合行秘密灌顶】 (修法)合行胎藏界与金刚界两部之秘密灌顶法也。见自在金刚集。

  【和合二圣】 (杂名)清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和合海】 (术语)僧众和合为一味,譬以海水之一味也。又,僧众多大如海之深广,故喻以海也。

  【和合僧】 (术语)梵语僧伽Saṁgha,一译和合。和合僧者,梵汉双举也。比丘三人已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见“僧”条。若以手段使之分离,则谓之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在世之提婆达多尝犯此逆罪。和合有理和事和之二义。见“六和敬”条。

  【和合众】 (术语)梵语僧伽,正译曰众。为比丘三人已上之称。和合众即和合僧也。

  【河淮】 (地名)河者河北。淮者淮南。支那天台之鼻祖,北齐慧文之住处。止观一上曰:“南岳师事慧文禅师,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淮,法门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原。”

  【河淮之流】 (流派)谓天台宗之派义也。

  【合欢】 (植物)木名。大疏演奥钞十一曰:“尸利沙,此云合昏,又云合欢。”Śiriṣa(Acacia Sirissa)。

  【和会】 (术语)调和经论之略义也。玄义分传通记二曰:“言和会者,此有二义:一、如冰水者,凝释虽异,湿性是一。是故和会冰水二法,相异体同。二、如水火者。彼此虽别,于一尘中有水有火,湿不碍暖,暖不碍湿。是故和会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合昏树】 (植物)梵语曰尸利洒。译言合昏树。香药三十二味之一。见最胜王经七。优昙钵罗。译言合昏树。见演密钞五。

  【和伎者】 (杂名)即助手也,楞伽经四曰:“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和敬】 (杂语)即六和敬也。

  【何苦经】 (经名)答出家在家苦乐之问者。摄于中阿含三十六。

  【曷利拏】 (杂名)梵语。总言獐等类。见翻译名义集。

  【荷力皮陀】 (术语)Ṛgveda,四吠陀之一。梨俱吠陀也。见“韦陀”条。

  【合莲华】 (术语)密教以譬凡夫之心脏。菩提心论曰:“凡人心如合莲华,佛心如满月。”

  【和轮比丘】 (人名)往昔具至诚,如来涅槃后,此比丘能受持般舟三昧,今之释迦佛于彼时生于王种,出家为沙门,就此比丘学般舟三昧。见般舟经至诚佛品。

  【曷罗阇姞利呬城】 (地名)见“王舍城”条。

  【和罗饭】 (饮食)钵和罗饭之略。见钵和罗条。

  【曷罗怙罗】 (人名)见罗睺罗条。

  【何罗怙罗】 (异类)Rāhula,译曰障月、覆障,阿修罗之名。

  【和罗那】 (术语)和伽罗那之略称。

  【何履那】 (动物)又作曷利拏,鹿也。译为山羊者,非正。

  【和南】 (术语)Vandana,又云婆南。新称伴谈,伴题,烦淡,槃淡,盘荼味,槃那寐,畔睇,畔弹南等。译曰稽首及敬礼,度我。义林章二曰:“古云南牟,即是敬礼。(中略)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亦云敬礼,讹云和南。”寄归传三曰:“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弹南,译为敬礼。但为采语不真,唤和南矣。”行事钞下三曰:“四分至上座前,脱革屣,偏袒右肩。合掌执两足云我,和尚南(义云度我)而作礼也。出要仪云:和南者,为恭敬也。声论云:槃那寐,此翻为礼也。”僧史略上曰:“若西域相见则合掌曰和南,或曰盘荼味。”玄应音义曰:“言和南者讹也,梵言烦淡,或言槃淡。此云礼也,或言归命,译人义安命字。”

  【和僧】 (术语)和合之僧众也。寄归传二曰:“如求出家,和僧剃发。”

  【河沙】 (譬喻)恒河沙之略。天竺恒河之沙,譬数之多也。释门正统八曰:“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是金仙氏长生也。”圆觉经曰:“若化河沙众,皆得阿罗汉。”

  【合杀】 (杂语)原为关于舞乐之曲调名。舞乐之结尾,特以一曲调终了之,是云合杀。杀者散之义,渐缩合其声而终可为放散之义。佛家以此名名一声明法念佛之合杀法,出呗策。于读经行道之终奏之。又二个并合杀绝也。传灯录十八翠岩令参条曰:“问:僧繇为什么写志公真不得?师曰:作么生合杀。”又碧岩集曰:“看他于雪窦后面合杀得好。”

  【禾山】 (人名)吉州禾山无殷禅师,七岁从雪峰出家,受具后,谒九峰虔禅师,嗣法。后住禾山,学法济济。宋太祖建隆元年寂。谥曰法性。见会元六。

  【禾山解打鼓】 (故事)禾山一日,引僧肇宝藏论之语垂示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僧出问如何是真过:“山云解打鼓。”又问如何是真谛。山:“解打鼓。”又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解打鼓。”又问向上之人来时如何接。山:“解打鼓。”此为禾山之四打鼓。见碧岩四十四则,会元六。

  【和尚】 (术语)Upādhyā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余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泛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和社】 (地名)见“和尚”条。

  【河神小婢】 (故事)佛弟子毕陵迦婆蹉唤恒河神为小婢也。大智度论曰:“长老毕陵迦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咄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而过。恒神诉佛,佛令忏谢。合掌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坐婆罗门家,常自骄贵,本习如此。”

  【合十】 (术语)佛家之敬礼。即合掌也。见“合掌”条。

  【何似生】 (杂语)疑问之词。如言作么生。

  【和顺】 (杂语)平和柔顺也。无量寿经下曰:“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合坛】 (术语)合于他坛之意。又名即坛。对于离坛而言。即请大坛之诸尊,移于护摩坛,修本尊念诵法后,直合护摩法而修之也。是为本于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之意者,通行之护摩法,大抵依此仪。又于一炉具四种之炉形,炉内四方,各书种子之字,称之为合坛炉。向此炉同时修息灾增益降伏敬爱之四种,名为合坛护摩。

  【合下】 (杂语)即时即刻之意。与直下同义。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上所谓:“初祖达磨到梁见武帝,合下用只个头上一着子。”碧岩集所谓:“这僧知投子实头,合下做个圈缋子。”即其例也。

  【和香丸】 (譬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者,以譬一法之中具无量之佛法也。首楞严三昧经上曰:“譬如有王若诸大臣,百千种香捣以为末。若有人来索中一种,不欲余香,共相熏杂。坚意!如是百千众香末中可得一种不杂余不?不也世尊。坚意!是菩萨以一切波罗蜜熏身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光明玄义上曰:“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和休经】 (经名)太子和休经之略名。

  【和须吉】 (异类)Vāsuki,龙王名。译为九头龙。法华光宅疏一曰:“和须吉者,译为多头,即九头龙王也。”法华玄赞二曰:“和须吉者,此云九头,绕妙高食细龙之类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和须吉,或云筏苏枳,此云九头。”

  【和须蜜】 (人名)和须蜜多之略。

  【和须蜜多】 (人名)Vasumitrā,华严经五十三善知识中之一,淫女之大善知识也。译言世友。晋华严经云:“复次,南行有城,名庄严,有善知识名和须蜜多女。善财童子往诣其门,见女人,容貌姿美,身出广大光明,遇者得身清净(云云)。”止观二之三曰:“和须蜜多淫而梵行,提婆达多邪见即正。”又Vasumitra,佛灭后大论师名。婆沙四评家之一。西域记二曰:“伐苏蜜呾罗论师,唐言世友,旧曰和须蜜多,讹也。于此制众事分阿毗达磨论。”俱舍光记二十曰:“梵名筏苏蜜呾啰,筏苏名世,蜜呾啰名友,旧云和须蜜,讹也。”见“世友”条。

  【和颜】 (杂语)柔和之颜色也。无量寿经上曰:“和颜爱语。”

  【何耶】 (菩萨)Haya,马头观音之梵语。演密钞九曰:“何耶是略梵语,正云贺演屹哩嚩,此云马头。”见何耶揭唎婆项。

  【何耶揭唎婆】 (明王)Hayagrīva,又作贺野纥哩嚩,译曰马头,明王名。大日经疏五曰:“何耶揭唎婆,译云马头。其身非黄非赤,如日初出之色。以白莲华为璎珞等,庄严其身。光焰猛盛,赫奕如发。指甲长利,双牙上出首发如师子顶毛,作极吼怒之状。此是莲华部忿怒持明王也。犹如转轮王宝马巡历四洲,于一切时一切处,去心不息。诸菩萨大精进力,亦复如是。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势。于生死重障中,不顾身命,多所摧伏者,正为白净大悲心故,故用白莲璎珞而自严身也。”慧琳音义三十六曰:“何耶揭哩嚩,唐言马头明王。”又(菩萨)观音名,马头观音,六观音之一。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说马头观音之坛法。

  【何耶揭唎婆像法】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说马头观音之像法及其坛法。

  【和夷罗洹阅叉】 (菩萨)Vajrapāṇiyakṣa,金刚手菩萨之梵名,又曰执金刚神。玄应音义三曰:“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也。手执金刚杵,因以为名焉。”

  【何夷摩柯】 (人名)劫初之王名,译曰金者。见起世因本经十。梵Haimaka。

  【合用】 (杂语)可用者。禅门之语。敕修清规副寺曰:“病僧合用供给之物。”

  【何欲经】 (经名)生闻梵志,刹利居士等问欲何行何等,佛一一答之。摄于中阿含经三十七。

  【荷泽】 (人名)唐洛阳荷泽寺神会。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曹溪,居数岁,能得其旨,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龙年中归曹溪。六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南地沈废,嵩岳之渐门盛行京洛。乃入京,天宝四年定南北顿渐两宗,着显宗记,盛行于世。遂使嵩岳之门寂寞。肃宗上元元年寿七十五(高僧传九十三)寂。见宋高僧传八、传灯录五。

  【合掌】 (术语)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观音义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合掌叉手】 (术语)合掌而交叉手指也。密教所谓金刚合掌。观无量寿经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合掌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以虚心合掌,故有此名。

  【合爪】 (术语)合左右十指之爪也,同于合掌。印度之敬法。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见合掌条。

  【合中知】 (术语)如鼻根之于香境,待香微接于鼻根而知觉,是云合中知。如眼根之于色境,则反之,故云离中知。俱舍论二曰:“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违。”同光记二曰:“此宗眼耳意三取非至境,鼻舌身三唯取至境。若依胜论外道,六根皆取至境。”

  【和众】 (术语)和合之僧众也。寄归传二曰:“客僧创来入寺,于五日内和众,与其好食,冀令解息。”

  【合作法】 (术语)对于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先举因义,后举宗义,结合两者是也。盖由既知之因,立论未知之宗,以为推断之顺序也。因明大疏三所谓:“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处,宗必随逐,此为合。”即其意也。

  【和座子】 (杂语)又云全坐子。连坐子之意。古溪录秉拂曰:“灵利底善别端倪和座子,不消轻轻蹈翻。”同小参曰:“和座托开。”

  【鹖鹎伽罗】 (动物)见“迦陵频伽”条。

  【褐刺缡】 (物名)毛布名。西域记二曰:“褐刺缡衣,织野兽毛细耎,可得缉绩,故以为珍,而充服用。”Kārali。

  【鹤勒】 (人名)鹤勒那之略。西天第二十三祖之名。

  【鹤勒那】 (人名)西天付法藏第二十三祖之名。勒那者梵语,鹤者汉言。尊者出世后感群鹤之随逐,故名。梵为Haklena。故此解不正。月支国人,年二十二出家,遇摩拏罗尊者,而得法眼,至中印度行化。得师子尊者付法而寂。见付法藏传,传灯录二,佛祖统纪五。

  【贺唎怛系】 (植物)果名。见“诃梨勒”条。

  【褐丽】 (人名)褐丽筏多之略。比丘名。

  【褐丽筏多】 (人名)Revata,旧称离婆多。比丘名。慧琳音义八曰:“褐丽筏多,旧云离婆多,略也。”见“离婆多”条。

  【鹤林】 (地名)释尊于娑罗双树间入灭时,树一时开华,林色变白,如鹤之群居,故云鹤林。涅槃经一曰:“尔时,拘尸那城娑罗树林,其林变白,犹如白鹤。”止观一上曰:“始鹿苑,中鹫岭,后鹤林。”同七上曰:“鹤林施化既足于荣枯中间,而入涅槃。”

  【贺逻驮】 (杂名)梵语。华言池。见翻译名义集。

  【贺捺娑】 (动物)梵语。鸭类之鸟。即鹅鹄等。

  【鹤树】 (地名)亦云鹤林。如来出世,说法利生,化缘事讫,于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入涅槃,双树皆悉变白,犹如鹤色,故名鹤树。

  【鹤悉那】 (地名)梵名。北印度古王国漕矩吒Tsau-kū-ta之首府名。见西域记十二。

  【鹤苑】 (杂名)如言鹤林。名僧园也。不应拜俗等事序曰:“希风崛岫,启鹤苑于神畿。仰化连河,构蜂台于胜壤。”

  【黑闇】 (杂语)无智慧之光也。南山戒疏二上曰:“言黑闇心者,谓痴心也。”止观五上曰:“此黑闇人,岂可论道。”赞阿弥陀佛偈曰:“三涂黑闇蒙光启。”

  【黑闇女】 (天名)涅槃经十二曰:“姊云功德天,授人以福,妹云黑闇女,授人以祸。此二人常同行不离。”功德天又曰吉祥女,黑闇女又云黑耳女。见黑耳及吉祥条。

  【黑闇天】 (天名)即黑闇女。见黑闇女项。

  【黑白】 (术语)善恶之异名。俱舍论十六曰:“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即黑白二业也。

  【黑白二月】 (杂名)由十五夜之满月前十五日曰白月,后十五日曰黑月。此一月两分之名,乃印度之历法。如言黑月白月,黑分白分。

  【黑白石】 (故事)优婆鞠多依其师商那和修教,若起恶心,则下黑石,若生善心,则下白石。初黑多白少,渐渐修习而白黑平等,至满七日,黑石都尽,唯有白石。其时商那和修,说四圣谛,即时使得须陀洹道。见付法藏传三。

  【黑比丘经】 (经名)黑比丘因好斗诤,佛为说恶马良马之喻诫之。摄于中阿含经二十三。

  【黑钵】 (器名)此是毗舍离城上好黑色贵瓦钵。诸比丘得,不敢受。佛听受畜。

  【黑齿】 (异类)法华经所说十罗刹女之一。十罗刹女共誓拥护持经者。见“罗刹女”条。

  【黑耳】 (神名)神女名。吉祥女之妹,常为损害于人者。新称黑耳。旧称黑闇。俱舍论光记五曰:“黑耳吉祥姊妹二人,常相随逐。姊名吉祥,所至之处能为利益。妹为黑耳,由耳黑故以名焉,所至之处能为衰损。旧云功德天,黑闇女,译家误矣。”

  【黑饭】 (杂名)正字通曰:“饭,同饭。”以天烛草叶之汁染饭,为青黑之色。禅宗于四月八日造之供佛,本由仙家之服饵而来。天烛一名杨桐,因之其饭一名桐饭。敕修清规月分须知曰:“四月初八日佛诞,浴佛,库司豫造黑饭。”象器笺十六曰:“潜确类书云:青精一名南天烛,又曰黑饭草,以其可染黑饭也。道家谓之青精饭。”

  【黑分】 (术语)太阴历之下半月也。梵语记里史拏博乞史Kṛṣṇapakṣa,见梵语杂名。见“黑月”条。

  【黑风】 (杂语)天晦暴风吹海,名为黑风。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令黑风,吹其船舫。”罗什译仁王经下曰:“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长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大黑风,暴起吹海水。”

  【黑袈裟】 (衣服)黑色之袈裟。律中禁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许似青、似黑、木兰之三不正色。似黑者即缁色,言如黑泥之色也。释门章服仪曰:“问:上引大乘中,被服染衣,未知何色成于如法?答:如经律中,通云坏色。故文云:当以三种:青、黑、木兰,随用一坏,成如法色(坏者,言正色坏浊也)。(中略)上明青色,名同五色。如论律中,似而非正。木兰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干陀色。”行事钞下之一曰:“青谓铜青,黑谓杂泥等,木兰谓诸果汁等。”

  【黑岭】 (地名)又作黑山。山名。见西城记一、慈恩传二等。

  【黑漫漫】 (譬喻)如云黑漆桶,谓人之不明也。碧岩四十四则着语曰:“依旧黑漫漫。”

  【黑漆桶】 (譬喻)譬无明之坚厚也。碧岩第一则评唱引五祖禅师之语曰:“与他打破漆桶。”种电钞一曰:“棱伽云:人旷劫无明,结习胶固,恰如贮漆之桶,黑洞洞地不明也。”

  【黑沙地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热风吹扬热黑沙,燋烂人心者。

  【黑蛇抱珠】 (譬喻)喻众生业报之因缘不同也。智度论八曰:“业报因缘各各不同。(中略)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

  【黑绳】 (界名)八热地狱之第二。俱舍颂疏八曰:“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

  【黑绳地狱】 (界名)见黑绳项。

  【黑氏梵志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有梵志名迦罗。具足五通,能说法。阎罗王来听法,悲梵志七日后当死,死堕阎罗界。梵志惧,见佛证果。

  【黑天】 (天名)Mahākāla,即大黑天神。大自在天之眷属。本名噜捺罗。Rudra译曰暴恶。别名摩诃迦罗。译曰大黑。大日经疏二曰:“黑天,梵音鲁捺罗。是自在天眷属。”同十曰:“噜捺罗,亦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罗之化身也。”见大黑天及鲁达罗条。

  【黑象脚】 (杂语)一类之众生,见佛之色身如黑象脚也。观佛三昧经三曰:“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见佛色身如黑象脚。优婆夷众中有二十四人,见佛色身犹如聚墨。”

  【黑耶柔】 (术语)四吠陀中之耶柔吠陀,分二种,一为白耶柔,一为黑耶柔。

  【黑业】 (术语)四业之一。感闇黑不净之苦果,闇黑不净之恶业也。婆罗门缘起经曰:“造黑业者,感黑业报。”智度论九十四曰:“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等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成实论八曰:“若业二世所呵,今呵后呵。是人为罪,堕在黑闇,无有名闻,故名为黑。”行宗记二上曰:“言黑黑者,因黑果黑,故云俱不净。不净即黑之异名也。”

  【黑夜神】 (神名)Kālarātri,又曰黑夜天,闇夜天,黑闇天。梵名伽罗啰底嚜。阎摩王三后之一。司中夜之神。大日经疏十曰:“次黑夜神真言,此即阎罗侍后也。”同十四曰:“以左手握地水指入掌,火风相并而申之,其空指如寻常作拳也。此黑夜天印也。阎罗王后也。”同十六曰:“南方阎摩王当作风坛。(中略)左边画黑闇后,以幢为印。”同十七曰:“当知即是黑夜天,即是阎罗。”演密钞九曰:“梵语迦罗,此译云时,即三时等也。若准普通真言藏品中释者,具足梵音云迦罗啰底嘿。迦罗云黑,啰底嘿云夜,即黑夜神也。又底哩名三,即夜三时也。”

  【黑衣】 (衣服)黑色之僧衣也。释氏要览上曰:“今禅僧多着黑黪衣。若深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摄,用墨锭,与杂泥不远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摄,以用铜青板绿杂墨染故。”是三种如法色之一。参照“黑袈裟”条。

  【黑衣二杰】 (杂名)佛祖统纪三十六曰:“齐武帝永明元年,敕长干寺玄畅。同法献为僧主,分任江南北事,时号黑衣二杰。”

  【黑衣宰相】 (人名)僧慧琳,南北朝时,得幸于宋文帝,与闻政治,故有此称。佛祖通载八曰:“时有僧慧琳者,以才学得幸于帝,与决政事。时号黑衣宰相。”梁僧传七、道润传有附传。

  【黑蚖】 (譬喻)剧毒之蛇。以譬烦恼之毒。略说戒经曰:“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当速除之。”

  【黑蚖怀珠】 (譬喻)智度论十示过去之业因不同,故现在之果不均曰:“有一黑蚖怀摩尼而卧,有一罗汉乞食不得。”言蚖于前世破戒,犹以有福分,今堕于蚖,尚怀宝珠云。止观七下借之以喻有解不能行曰:“虽闻不用,如黑蚖怀珠,何益于长蛇者乎?”

  【黑月】 (术语)又曰黑分Kṛṣṇapakṣa,太阴历之下半月也。西域记二曰:“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底哩三昧经曰:“黑月八日于寒林。(中略)坐其上念诵。”

  【恨】 (术语)梵语Upanāha之译。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结怨烦恼之精神作用也。俱舍论二十一曰:“恨者,谓于忿所缘事中,数数寻思,结怨不舍。”成唯识论六曰:“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俱舍论摄于小烦恼地法,以为有别体,唯识论以为随烦恼之一,瞋恚之一分,而无别体。顺正理论五十四辨恨与忿之差别曰:“如桦皮火,其相猛利,而余势弱,名为忿。如冬室热,其相轻微,而余势强,名为恨。”

  【横】 (术语)对于纵而言。“空间的”之别名。

  【恒常戒】 (术语)六种戒之一。见“戒”条。

  【横超】 (术语)见“横出”条。

  【横出】 (术语)净土门易行道有横超横出之二道。闻如来之本愿而不疑,信之一念,得即得往生之益,死后直往生真实之报土,是为横超。以自力之心,修定散之诸行,生于方便之化土,是为横出。

  【恒伽达】 (人名)Gañgādatta,比丘之名。译曰河授。为父母祈恒伽神而得之子,故名。王舍城大富长者之子,请于父母而出家,得道果。见贤愚经恒伽达缘品。

  【恒伽河】 (地名)即殑伽河之异名。

  【恒伽提婆】 (人名)Gāngādevi,女人名。译曰河天。父母祷恒河之神而得之,故名。于般若会坐受佛之授记,出大般若二十卷,小品般若七卷,智度论七十五。智度论七十五曰:“问曰:何以名为恒伽提婆?答曰:一切皆有名字为识故,何足求义?有人言:是女人父母供养恒伽神得此女,故言恒伽提婆。恒伽是河名,提婆名天。”

  【恒行不共无明】 (术语)五种无明之一。见“无明”条。

  【恒河】 (地名)恒伽河之略。长阿含经曰:“阿耨达池东有恒伽阿(玄奘记作殑伽),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玄奘记作东南海),池南有新头河(玄奘记作信度),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玄奘记作西南海)。”新婆沙论曰:“殑伽河从池东面金象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东海。”西徼水道篇曰:“印度凡三大水:西曰印度河;东曰蒲兰达江;而恒河横贯其中,番名安治士河。”参照“殑伽”条。

  【恒河沙】 (譬喻)Gangā-nad-vālukā,略称恒沙。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也。智度论七曰:“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恒河喻经】 (经名)佛说恒水经之异名。

  【恒憍天】 (界名)天名。大部补注五曰:“恒憍,亦言常放逸天。”梵Gaṇgā。

  【横截】 (术语)横截三界五趣生死之流,而往生于极乐也。无量寿经下曰:“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极乐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

  【恒沙】 (譬喻)恒河沙之略。见“恒河沙”条。又台宗所立三惑中尘沙之惑亦云恒沙。净名经三观玄义上曰:“见思恒沙无明之惑。”

  【恒沙定】 (术语)多如恒河沙数之禅定。乃地藏菩萨每日晨朝所入观众机之禅定也。玄奘记十轮经一曰:“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往生要集上末曰:“地藏菩萨,每日晨朝入恒沙定,周遍法界拔苦众生。”

  【衡山】 (地名)又曰南岳。古支那之衡州。天台宗第二祖慧思居之。辅行一之一曰:“博物志云:嵩高为中岳,属豫州。华山为西岳,属同州。泰山为东岳,属兖州。恒山为北岳,属冀州。衡山为南岳,属荆州。后开衡州,从山为名。”

  【横竖】 (杂语)横与竖也。与纵横同。次第曰竖,不次第曰横,又亘于时间曰竖,空间曰横。例如法华文句九曰:“若但性德三如来是横,修德三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不纵不横三如来。”又选择决疑钞三曰:“若横若竖,具足三心,而行念佛者,百千皆生,万无一失。”皆有次第不次第之意味也。显名钞曰:“光明无量者,横显十方利益无边,寿命无量者,竖示三世化导无限。”是取时间空间之意也。

  【恒水】 (地名)恒河也。法显传曰:“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蓝。”

  【恒水经】 (经名)佛说恒水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与中阿含赡波经同本。

  【恒顺众生】 (术语)普贤菩萨十大愿之第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中略)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横死】 (杂语)非前世之业果,而命终,谓之横死。有九种。

  【恒娑】 (动物)Haṁsa,又作亘娑。译曰鹅,雁。大威德陀罗尼经六曰:“恒娑,隋言鹅。”探玄记二十曰:“恒娑者,此云鹅毛,以此为衣水浇不着。”西域记九曰:“亘娑,唐言雁。”

  【恒娑迦】 (动物)Haṁsaka,译曰鸠。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六。此恐非,或是鹅及雁也。

  【横柱指合掌】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

  【弘道】 (人名)详“法珍”条。

  【弘法】 (术语)弘通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佛祖统纪八曰:“弘法传通。”又(人名)日本真言宗之开祖,名空海,谥弘法。

  【弘范】 (术语)大为世间之轨范也。楞严经一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红教】 (流派)Shamār,喇嘛旧教之僧,用红色之衣冠,故有此名。教主蓄妻,血脉相承,行于西藏之南部。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教始名红教,西历七百四十七年巴特玛伞巴斡者,被聘至西藏。此人住克什米尔之境,为印度之有名学者。于是巴师以其卓越天禀之能力,热心布教,亲自周行全国。其奇迹甚多。巴师之周行全国也,名为征服幽鬼。一日有鬼顽相抵,欲压氏于山峡,师飞腾得免。又有鬼自雪中掷兵器如雨,自称降魔杵。氏融解积雪为水,鬼遂投水中。师因令水沸腾,鬼骨肉糜烂。又投降魔杵刺幽鬼之目,鬼始出水,仅存生命。又一日,有妖物大为师苦,化白色牦牛来触。师飘然登天,牦牛忽结其鼻颈与脚而不动,顿变缠白绢之美少年。再三申告,始留其生命。巴师遍巡国中,显大自在力,其周围骤集无数弟子请训。巴师以排斥幽鬼派,专事剿灭,未免过激。故用术令其感化,使彼衔恩于我,皈依佛教。其在西藏仅二年,整理喇嘛僧之秩序。有弟子二十五人。创设多数寺院。至此功成名遂,更向他国而去。其送别时,忽虹霓光起,遍照十方。自极乐空中飞车来迎,师徐乘而去。群众放声而泣。由是喇嘛教基础强固,学生负笈而游学西藏者日众。至印度书悉为翻译梵语及西藏语。出版字典,亦复不少。”

  【弘教】 (术语)弘通佛之教法也。正法华经三曰:“逮闻弘教,心怀踊跃。”续僧传(智脱)曰:“欢传灯之弘教。”

  【洪觉范】 (人名)宋寂音尊者清凉禅师,名慧洪,字觉范。见“慧洪”条。

  【弘经】 (术语)弘通经典也。

  【弘经大士】 (杂名)谓于佛经造论释而弘通之之龙树天亲等诸菩萨也。正信偈曰:“弘经大士宗师等。”

  【弘经三轨】 (术语)法华经法师品说弘经之法曰:“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文句科之为弘经之三轨。三种之法规也。

  【弘景】 (人名)南山律师亲授之弟子。随天台章安大师学天台宗,鉴真和尚授具足戒。唐则天武后证圣元年,与实叉难陀等共译华严经。自天后至中宗凡三入宫为戒师。见佛祖统纪十,传通缘起下。

  【弘决】 (书名)具名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荆溪湛然着。天台摩诃止观之注。

  【红莲大红莲】 (界名)Mahāpadma,八寒地狱之第八,名摩诃钵特摩,译云大红莲。瑜伽论四曰:“大红莲大那落迦,与此差别。谓彼身分,极大红赤。皮肤分裂,或百或多。故此那落迦,名大红莲。”俱舍论光记十一曰:“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严寒逼切,身变折裂,如大红莲华。”往生讲式曰:“或咽焦热大焦热之炎,或闭红莲大红莲之冰。”

  【红莲地狱】 (界名)八寒地狱之第七。梵名钵特摩Padma,译曰红莲。为寒而皮肉分裂如红莲华也。瑜伽论四曰:“红莲那落迦,与此差别,过此青已,色变红赤。皮肤分裂,或十或多。故此那落迦,名曰红莲。”俱舍光记十一曰:“钵特摩,此云红莲华。严寒逼切,身变折裂,如红莲华。”

  【红莲华】 (植物)梵名优钵罗Utpala之译,谓赤色之莲华也。为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左所持者,其手曰红莲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曰:“若为求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华手,真言:唵(引)商揭[口*隶](二合)萨嚩(二合)贺。”

  【弘明集】 (书名)十四卷,梁释僧佑撰。凡十篇。皆东汉以下至于梁代阐明佛法之文。其辩难攻诘者,亦具载其往复之语。六代遗编。流传最古。梁以前名流著作,今无专集行世者,颇赖以存。佛教中雅驯之言也。唐释道宣有广宏明集三十卷。虽为此书之续编。而体例小殊。

  【红颇黎色阿弥陀】 (图像)带红颇梨色之阿弥陀佛尊像也。三摩耶者,八叶莲华上横五钴杵,杵上竖独钴杵,上有红莲,其上阿弥陀佛结跏跌座,头上戴金刚五佛之宝冠。左右两手住于定印,佛身及衣等悉带红颇梨之色,威容端严。盖以五大之色配于五方,赤色当于西方,弥陀本土西方之色,为本佛之身色光明也。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曰:“想坛中有纥哩字,放大光明如红颇黎色,遍照十方世界。其中有情遇斯光者,无有不得罪障消灭。”此为本说。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二曰:“观想成已,渐观遍身皆红莲华色,此身即成阿弥陀如来。此观成已,即从顶上放红莲华色光,亦以无数百千亿光而为眷属。一一光中皆有无量红莲华色菩萨而现,各以此印入深三昧,光照西方恒沙世界,彼中众生遇斯光者,皆入三昧。”

  【弘忍】 (人名)唐蕲州黄梅县人,遇四祖道信禅师得心印。咸亨二年,传法于六祖慧能,后四年寂。时上元二年,寿七十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赐谥大满禅师。见宋僧传八,传灯录三。

  【弘誓】 (术语)具曰弘誓愿。谓佛菩萨弘大之誓也。无量寿经上曰:“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同下曰:“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文句十下释之曰:“弘,广也。誓,约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辅行一之三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法界次第下之上:“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弘誓船】 (譬喻)弘大之誓愿。为渡一切众生于彼岸,故譬之于船。往生要集中本曰:“无量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乘大愿船,送着西方。”(此文,清净觉经无之。迦才净土论下有此文。又龙舒净土文二引净土传,举此文)。

  【弘誓海】 (譬喻)弘誓之深广譬之于海。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

  【弘誓铠】 (譬喻)弘誓之心坚如铁。可以此心奋进生死之阵头。故比之于铠。无量寿经上曰:“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弘誓强缘】 (术语)谓阿弥陀佛广大之誓愿力,为众生得信往生净土者之强增上缘也。

  【弘誓愿】 (术语)弘大之誓约与志愿也。如上所解正信偈曰:“闻信如来弘誓愿,佛言广大胜解者。”

  【弘通】 (杂语)弘教法也。梁僧传(宝云传)曰:“晋宋之际,弘通法藏。”

  【弘宣】 (术语)弘通宣流教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红衣派】 (流派)喇嘛之旧教也。见“红教”条。

  【弘愿】 (术语)弘大之誓愿。愿救一切众生也,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是。观经玄义分曰:“安乐能人,显别意弘愿。(中略)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弘愿一乘】 (术语)一切众生成佛之真实法,惟阿弥陀佛成就之弘愿念佛一道也。

  【弘愿真宗】 (术语)念佛成佛之法。对于定散二善而曰弘愿,对于八万四千之假门而曰真宗。弥陀十八愿所誓大乘真实之法也。

  【宏智】 (人名)明州天童山正觉,谥宏智,就邓州丹霞子淳受法,与真歇清了共称二弟子。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十月,手书请育王山大慧果禅师使司后事而寂。见会元十四,续传灯录十七,稽古略四。

  【宏智禅师语录】 (书名)四卷,门人编。

  【猴沼】 (地名)印度之狝猴池也。慈恩寺传序曰:“鹫山猴沼。”见“狝猴池”条。

  【吽】 (术语)Hūin,又作[合*牛]。为诸天之总种子,之四字合成者也。般若理趣释上曰:“吽字者因之义,因之义者,谓菩提心为因,即一切如来菩提心。亦是一切如来不共真如妙体,恒沙功德皆由此生。此一字具四字义(云云)。”日本空海之[合*牛]字义详释之。

  【吽吽】 (杂语)牛之吼声。临济录曰:“师问杏山:如何是露地白牛?山云:吽吽。”

  【吽迦啰身】 (图像)普贤金刚为降服恶魔而现之形。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曰:“普贤金刚手,为降伏一切,现吽迦罗身,摧三世有毒。”梵Hūṁkāra。

  【吽字义】 (书名)一卷。日本空海着。说吽字由贺阿污么之四字而成,明其实义述此字具一切万法者。与大日疏之阿字解释,皆以最能诠显无尽之深义而有名。

  【后安居】 (术语)南山旧律谓五月十六日已后之三月,义净新律谓六月十六日已后之三月。见“安居”条。

  【后报】 (术语)言于此世造善恶之业于二生以后得其果报也。

  【后呗】 (杂名)梵呗有三节,举于前云梵呗,举于中云中呗,举于终云后呗。

  【后陈】 (术语)因明之语。对于前陈(或作先阵)而言,一作后说。见“后说”条。

  【后出阿弥陀佛偈】 (经名)后汉失译。有十四偈。赞往生净土之胜妙。贞元录曰:“后出阿弥陀偈经一卷(或无经字),一纸(后汉失译两译一失)。”日本未知此偈为何人所造,别云一切经中弥陀偈,令人取信。

  【后出阿弥陀佛经】 (经名)后出阿弥陀佛偈之异名。

  【后得智】 (术语)正冥符真如之智,离无分别之念故谓之无分别智,又曰根本智,后分别一切差别相之智,谓之分别智,又云后得智。以是为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众生者,此后得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则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异: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无异故,后得智取境以境智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同四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后分华严】 (术语)对于前分华严而言,天台家所谈,即谓佛成道三七日后,至鹿苑涅槃时,对一类顿大之机所说之华严法门也。法华玄义十所谓“华严时节长,昔小机未入,如聋如哑,今闻般若,即能得入,即其义焉,”又谓“若华严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是也。

  【后分涅槃】 (术语)大般涅槃经后分之异名。

  【后佛】 (佛名)后来出世之佛谓弥勒佛也。

  【后光】 (杂名)又曰背光。在佛背后之圆光。就木佛,画像而云。

  【后户】 (杂名)本堂之后口也,又曰里堂,后堂。

  【后际】 (杂语)与后边,后方等同。胜鬘经曰:“生死后际。”

  【后架】 (杂名)僧堂之后,有洗面之架,名曰后架。即大众之洗面处也。以其侧有厕,后架之名,遂与厕相混。

  【后教涅槃经】 (经名)涅槃经为佛一代中最后之教法,故冠以后教二字。

  【后铃】 (杂语)又云振铃。即一座行法之终,振鸣金刚铃也。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下曰:“是时瑜伽行者,习送诸佛,各还本土,真言曰:(中略)真言行者,习真言已,振金刚铃三遍。”是其例也。

  【后念】 (术语)于刻刻移行间其先瞬间曰前念,其次瞬间云后念。又谓其初一念决定,其后永永相续之间。

  【后三一乘】 (术语)华严宗五教中后之终教,顿教,圆教三教为一乘教。

  【后身】 (杂语)谓来世之身。郑谷诗曰:“后身惟愿似师身。”宣和书谱曰:“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苍颉后身。”即今俗转胎之说也。

  【后生】 (杂语)未来之生涯。谓死后更生之所。无量寿经下曰:“后生无量寿佛国。”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后生善处。”

  【后生菩提】 (杂语)于后世生极乐,得菩提之果也。

  【后世】 (杂语)谓吾身之死后也。无量寿经下曰:“寿终后世尤深尤剧。”

  【后世修因】 (杂语)为后世往生善所而修之善因也。

  【后说】 (术语)因明之语,宗支(宗因喻三支之随一)中“声”为先陈,“无常”为后说。盖先陈者物之自性,后说者是其差别之义也。

  【后堂】 (职位)对于前堂而言,具云后堂首座。略云首座。见“后堂首座”条。

  【后堂板头】 (杂名)僧堂内后堂首座之坐席也。

  【后堂首座】 (职位)禅林区分僧堂为前堂后堂,分管其后堂者曰后堂首座。【后堂首座】(职位)僧堂后版之首座也。敕修清规曰:“后堂首座,位居后版,辅赞宗风。规则端庄,为众模范。盖以众多,故分前后。斋粥二时过堂及坐禅,则后门出入。”

  【后五】 (杂语)后五百岁之略。

  【后五百年】 (术语)与后五百岁同。

  【后五百岁】 (术语)大集经所说五种五百年中,第五之五百年,斗诤坚固之时也。见“五五百年”条。法华经药王品曰:“若如来灭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同劝发品曰:“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又佛灭度五百岁之后也。中论一曰:“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着诸法。”中论疏一末曰:“后五百岁者此是五百岁后耳。智度论释信毁品云:佛灭度后五百岁后,有五百部则其证也。像法中者初五百为正法,后五百岁即属像法。”

  【后夜】 (杂语)昼夜六时之一。夜间区分初中后三时,此为其后分故有此称。即寅刻,近日出之时也。佛遗教经曰:“初夜后夜,亦废勿有。”弥勒所问经论三曰:“初夜后夜,精勤修行。”即其例也。

  【后一一乘】 (术语)华严宗五教中最后之圆教为一乘教。见“五教”条。

  【后有】 (术语)未来之果报也。后世之心身也。胜鬘经曰:“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智度论一曰:“后有爱种永已尽。”又生死身之最后云后有。与所谓最后身同。谓后有之菩萨,最后身之菩萨等。如悉达太子之身是也。

  【后有菩萨】 (术语)又曰最后身。生死身之最后也。受生死之身最后之菩萨云后有菩萨。如悉达太子是也。

  【呼毕勒罕】 (杂名)蒙古语。化身之义,西藏达赖班禅两喇嘛及诸胡土克图,皆能不昧本性。身死之后,寄胎转生,复接其前身之位职。谓之呼毕勒罕。

  【呼摩】 (术语)Homa,同护摩。见护摩条。

  【呼图克图】 (杂名)大喇嘛之名号。一作胡土克图。蒙藏青海皆有之。凡为呼图克图者,皆能世世转生,永掌其职位。俗称活佛。

  【狐】 (动物)昔有一人在山中诵刹利书,有一野狐住其傍,专心听诵书,有所解。谓我解此书,足为诸兽中之王矣。于是游行而遇瘦狐,威吓之使之服从,展转伏一切之狐,伏一切之象,伏一切之虎,伏一切之狮子,遂得为兽中之王。乃作此念我今为兽中之王,应得王女而婚,乘白象,率群兽,围迦夷城。城中智臣白王言:王与兽期战日,且索彼一愿,愿使狮子先战后吼,彼必谓我畏狮子,使狮子先吼后战。野狐果使狮子先吼,野狐闻之心破,由象上坠地死。于是群兽一时散走。见五分律,法苑珠林五十四。又智度论十四,说野干诈死,虽截其耳尾,亦忍之,及断命,乃惊走。又有野狐往狮子所乞食,每得残余。适值狮子饥,便呼野狐取吞之。未死,于咽中呼言大家活我,狮子心念养汝使肥大,以备今日耳,汝复云何?见经律异相四十七。

  【胡道人】 (杂名)谓印度之僧也。释门正统四曰:“汉武掘昆明池得黑灰。以问朔。朔曰:可问西域胡道人。”

  【斛饭】 (人名)梵名途卢檀那Droṇodana,或作Dotodana,又译曰榖净。师子颊王之子,净饭王之弟,释尊之叔父也。传历未详。起世经十、彰所知论上等,谓王有阿尼娄驮跋提梨迦之二子,五分律十五、十二游经,有部律破僧事二、释迦谱一等,谓有摩诃男阿尼娄驮之二子,众许摩诃帝经二、于此加跋奈黎女而为有三子,智度论三、报恩经三、谓有提婆达多阿难之二子。又出于增一阿含经,七帖见闻等。

  【胡跪】 (杂语)胡人跪坐之法也。此中有左跪,互跪,长跪三种。左跪者,右膝着地,其足指竖地,右股置空,竖左膝,左足踏地。是战战而表敬意之意。经中所谓右膝着地也。此为正仪。归敬仪曰:“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无。存其本缘,故云胡也。”又曰:“佛法顺右,即以右膝拄地右[骨*委]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处翘翘曲身前就,故得心有专至,请悔方极。”慧琳音义三十六曰:“胡跪,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

  【胡喝乱喝】 (术语)谓野狐禅者,自无真个见性,而猥对学人下喝也。盖是圆悟“雷声洪大,雨点全无,”之谓,徒为大喝,更无益学人之力,恰如空雷之不降膏雨无润草木之功也。

  【胡吉藏】 (人名)三论宗之祖,隋会稽嘉祥寺之吉藏。其先为安息国人,非中国种,故自称云胡。见“吉藏”条。

  【瑚琏】 (物名)宝珠名。释氏要览中曰:“隋虎丘惠聚法师,汝南周弘正常嘉叹也。”

  【鹄林】 (杂名)娑罗双树林谓之鹤林。一转而为鹄林。四教仪一曰:“鹿野鹄林之文。”三论玄义曰:“始从鹿苑,终竟鹄林。”正字通曰:“鹄通作鹤。”

  【胡嚧遮那】 (杂语)Gorocanā,译曰牛黄。见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

  【胡乱】 (杂语)苟且也。禅宗语录。多有此语。他如胡言胡说等皆可准此解之。

  【胡乱坐】 (杂语)言僧之不顾腊次乱杂而坐也。禅林之语。见象器笺十。

  【湖南】 (人名)青原山行思之法嗣,石头希迁。在湖南,其道大振,以对于江西之马祖,时称为江西湖南。无尽灯论上曰:“江西与湖南,儿孙满天下。”

  【胡瓶】 (物名)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一手所持之物。其手名为胡瓶手,亦名宝瓶手。

  【斛食】 (术语)四角之木函,盛饭食而供于三界万灵之牌前者。施一斛食之意。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曰:“尔时饿鬼白阿难言:汝于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佗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国所用之各斛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

  【胡苏多】 (术语)此云除一切郁蒸热恼。式弃佛说之咒名。见七佛所说神咒经一。

  【胡孙子】 (杂名)猿形似胡人,故称猿曰胡孙子。后世转谓意马心猿。

  【胡祅像】 (神名)见“祅”条。

  【胡种族】 (杂名)佛种族也。祖庭事苑一曰:“称西竺为胡,自秦汉沿袭而来,卒难变革。故有名佛为老胡,经为胡经。祖为碧眼胡,裔其后为胡种。”碧岩第八则评唱曰:“这般见解,谓之灭胡种族。”

  【胡子】 (杂名)指达磨而云。

  【胡子无须】 (公案)无门关第四则曰:“或庵主曰:西天胡子因甚无须。”

  【虎】 (譬喻)梵语曰弭也竭罗Vyāghra,以譬无常之可畏。智度论十九曰:“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譬如羊近于虎,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如是诸圣人虽受无漏乐无常空观故不生染着脂。”

  【虎耳经】 (经名)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之异名。

  【虎虎婆】 (界名)Hāhadhara(Hahava),八寒地狱之第五。俱舍宝疏十一曰:“虎虎婆者,寒增故不得开口,作虎虎声。”旧俱舍曰:“区睺睺。”瑜伽论四曰:“虎虎凡。”

  【虎跑泉】 (地名)在今浙江杭州大慈山。唐时释性空居此。苦无水。有二虎跑地。泉涌出。故名。

  【琥珀】 (物名)梵语阿湿摩揭婆Aśmagarbha,其色红黄,而有莹光。七宝之一也。

  【虎丘】 (人名)宋虎丘山绍隆。嗣圜悟克勤,得应庵传道。绍兴六年寂。见五灯会元十九。

  【虎丘派】 (流派)禅宗之一派,以虎丘绍隆为祖,绍隆住虎丘山,故有此称。初杨岐下三世孙有圜悟克勤,门叶颇多,道化布海内。绍隆与宗杲,皆受法于克勤,宗杲之法系,称大慧派,绍隆之法脉,号虎丘派。绍隆门风孤峻,得法者仅有应庵昙华一人。法孙有密庵,咸杰,禾山,心鉴等八人。密庵下破庵祖先,松源崇岳,曹源道生等辈出,法道大兴。元代以后,其门流更奔溢至日本,可谓盛矣。见佛祖通载,五灯会元等。

  【虎丘山】 (地名)在江苏省苏州。又称海涌山,或名武丘。东晋太和三年桓温主簿王珣及其弟珉,舍宅为寺,名虎丘寺。竺道壹,竺道生,昙谛,岌法师等,相次入山,以讲经为事,梁僧若,隋智聚,唐慧严,僧瑗,齐翰等,亦住此。宋以后,多为禅僧挂锡之所,及绍隆来住,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遂成虎丘一派。其后枯椿昙,东山道源等,绍继遗音,以鼓扬禅风。见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

  【虎溪】 (人名)宋安国惠法师弟子,名了然,虎溪其号。居白莲,绍兴辛酉寂。赐号知漏。着宗圆记五卷,十不二门枢要二卷,虎溪集八卷。见佛祖统纪十五。

  【虎溪三笑】 (故事)庐山慧远法师之故事也。庐山记二曰:“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法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此事诸书采录之者颇多,唐李龙眠始图之,孤山智圆作图赞,东坡山谷等亦盛唱此事,古今信之不疑。然案诸史册,慧远示寂,在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渊明浔阳人,以刘宋元嘉四年卒,其时代同,浔阳与庐山亦相近,二人交游,固不可谓其必无,若修静者,依辩正论,甄正论,续高僧传等,记梁敬帝绍泰元年即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与昙显对论佛道二教。是盖当于慧远寂后一百三十八年。年代遥隔,何由修好?且佛祖统记二十六,记其卒时为刘宋泰始三年,兼附记云笈七签本传,元徽五年卒去,年七十二之说,则年尚甚弱,与慧远交游不可信,其为后人拟托可知也。

  【护不盗戒五神】 (名数)见“二十五神”条。

  【护不杀戒五神】 (名数)见“二十五神”条。

  【护不妄语五神】 (名数)见“二十五神”条。

  【护不邪淫五神】 (名数)见“二十五神”条。

  【护不饮酒五神】 (名数)见“二十五神”条。

  【护鹅】 (故事)有比丘知鹅鸟吞宝珠,恐鹅鸟将杀,自负其罪而救鹅。见“鹅珠”条。

  【护法】 (术语)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俱舍论二十五曰:“护法者,谓于所得善自防护。”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佛菩萨觉世济人之道,无大有力者护之,则道将灭。故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称之曰护法。又(人名)Dharmapāla,菩萨名。佛灭后一千年出生于南印度达罗毗荼国之建志补罗城,大臣之长子,梵名达磨波罗。见西域记十。极瑜伽唯识之旨,与清辨菩萨争有空之义,造世亲菩萨唯识论三十颂之解释,而弘其正宗,传法于戒贤论师,年三十二,寂于摩竭陀国之大菩提寺。临终之日,空中有声曰:此是贤劫千佛之一佛也。见唯识述记一本。

  【护法阿罗汉】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于自己所证之法,心生爱乐,而常护持者。不然,则有退失所得阿罗汉果之恐也。

  【护法录】 (书名)十卷,明宋濂蓍,祩宏集。

  【护法论】 (书名)一卷,宋无尽居士张商英着。广破欧阳修之谤佛。

  【护法善神】 (术语)于佛法添力之神。如四天王帝释等。

  【护法神】 (术语)四天王,坚牢地祇等护持佛法之神。各于佛前为护法之誓,弥漫于诸大乘经。

  【护法天童】 (术语)护法善神之使者,为护持佛法者,故云护法。为有法力人所使,中为天童形而来者。天童者天人之童形也。

  【护法心】 (术语)菩萨十信位之第七。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之心。

  【护符】 (杂语)书真言种子等之秘符,持之则常为神佛加持护念,避一切之疾病危难等,蒙长寿增智之利益云。密教说种种之符。三种悉地轨曰:“五部真言,是一切如来无比甘露之珍浆,醍醐佛性之妙药。一字入于五脏,万病不生,况修日观月观。”秽迹金刚禁百变法门经说神变之符四十二曰:“秽迹金刚说此符已,大众同声赞言:善哉大力士!汝能说是大妙之法。尔时金刚白诸大众:当知我于此法流行之处,我等大天当护此行法之人。”

  【护伽蓝神】 (神名)见“伽蓝”条。

  【互跪】 (杂语)左右两膝,互着地而跪于地也。是乃梵土通俗之敬相,故因之又称胡跪。此中佛法为左跪,即以右膝着地为通相,行事久时则交互而跪。归敬仪曰:“言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此诵有所启请悔过授受之仪也,佛法顺右。”又曰:“经中以行事经久,苦弊集身。左右两膝,交互而跪。”

  【护国经】 (经名)佛说护国经,一卷,赵宋法贤译。护国长者之子出家得道。为俱卢大王说法。与佛说赖吒和罗经Rāṣṭrapāla-sūtra同本。又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称为护国经之三部。

  【护国品】 (经名)最胜王经六有四天王护国品,金光明经二曰:四天王品。又仁王经下有护国品。皆说其经流布之所,有四天王守护其国。

  【护国四王】 (天名)又作护世四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之四天王也,此四天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护持四天下,故名护世,又名护国。法华经曰:“护世四天王。”

  【护国珠】 (譬喻)譬仁王经于护国之宝珠也。仁王经受持品曰:“得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中略)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经名)四卷。宋施护译。略云护国尊者所问。与收于大宝积经八十八十一两卷之第十八护国菩萨会(隋阇那崛多译),同本异译。

  【护戒神】 (神名)守佛制戒之善神也。受三归者,有三十六部之善神护之,又受五戒者,五戒一一各有五神,合有二十五神,护持五戒者。灌顶经一曰:“是故我说是言,令清信士女劝受归戒,归有三十六鬼神之王,随逐护助。戒有二十五神,营护左右门户之上,辟除凶恶。”参照“二十五神”条。

  【护净经】 (经名)佛说护净经,一卷,失译。见大池之中有虫,而说食不净食之报,并示护净之法。

  【护明大士】 (杂名)释迦如来生于睹史多天,号护明大士。见正宗记一。

  【护命法门神咒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佛说延命妙门陀罗尼经同本先译。

  【护命放生仪轨法】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护命神咒经】 (经名)护命法门神咒经之略名。

  【护摩】 (术语)Homa,又作护魔,呼么。译曰烧。原为事火婆罗门烧火祀天。彼以火为天之口,谓烧飨物于火,则天食之,而与人以福。密教取其法设火炉,烧乳木,以智慧之火,烤烦恼之薪,以真理之性火为尽魔害之标帜。大日经护摩品说婆罗门四十四种之火法,后说佛法之火法十二种。大日疏八曰:“护摩是如来慧火。能烧弃因缘所生灾横。”又曰:“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饭。令诸弟子悉皆甘嗜。”同十五曰:“护摩是烧义也,由护摩能烧除诸业。”慧琳音义四十一曰:“护摩梵语。唐云火祭祀法。为飨祭贤圣之物火中焚燎,如祭四郊五岳等。”希麟音义一曰:“护摩二字,或作呼么,梵语也。唐云火祭。案瑜伽护魔经。有四种炉,谓半月形,满月形,方与八角。应四种法,谓钩召降伏、息灾、敬爱等。加持虽异,皆以三白食及三杂花果等于炉中焚燎,用祭贤圣,如此方燔柴之祭。

  【护磨】 (术语)即护摩也。

  【护摩八千薰修】 (修法)修不动护摩,烧乳木八千枚也。立印轨曰:“作护摩事业,应以苦练木,两头搵酥烧,八千枚为限。”

  【护摩法五种色】 (术语)见“护摩”条。

  【护摩法由来】 (故事)大日经疏十九曰:“外典净行围陀论中,有火祀法。然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所以然者,为摄伏一类故,以言韦陀事而摄伏之。然其义趣犹如天地不可相并。(中略)佛所以作此说者。欲伏诸外道,分别邪正,令彼知有真护摩故。以诸净行等于所宗韦陀典,自谓秘密而生慢心。今佛自说韦陀原本,而于其中更显正理真护摩法。此佛韦陀,当知最为第一秘密之藏,彼闻已生希有心,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正觉,无所晓知,略说如上四十四种火法,广则无量。如韦陀典中具明,今成正觉,复说真慧之火十二种法。所谓能成大事,除尽一切垢障之暗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百论疏中上曰:“外道谓火是天口,故就朝暝二时再供养火。问外道何故谓火为天口耶?答:俱舍论云:有天从火中出。语言:诸天口中有光明,谓言是火,故云天口。(中略)外道谓火是天口,正烧苏等十八种物,令香气上达诸天,天得食之,令人获福,将欲烧时前遣人咒然后烧。”

  【护摩木】 (物名)修护摩时焚于炉中者。要段木与乳木二种。段木者,松等之干木,段段切之者。乳木者桑等之生木,有湿气者。先积段木于炉内,于其上置乳木,以强火力。其木材之种类及寸法削状,依于增益等四种坛法而各异。见护摩供事钞中。

  【护摩坛】 (物名)修护摩而据炉者。有大坛水坛木坛三种。掘地而涂牛粪,如式行大作法,谓之大坛,不作掘地等事,但以洒水净其地,急速作之,谓之水坛,如当今所行,以木作坛,炉据其中,谓之木坛。

  【护摩堂】 (堂塔)应于增益等法,各安置其所尊,而为护摩修法之处。

  【护摩众】 (杂语)为护摩之修法者。

  【护念】 (术语)保护忆念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嘉祥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

  【护念经】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信此经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名。阿弥陀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诸佛所说名及经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护念增上缘】 (术语)善导观念法门明念佛之行者,得五种增上缘,其中第二为护念得长命增上缘。谓现生为佛护念,得长寿之强力因缘也。

  【护身】 (术语)以密教加持之法护持其身。故有护身加持等名。加持之力,与被金刚之甲胄等,故云被甲护身。无量寿轨及十八道轨有护身法之印明。

  【护身法】 (修法)又名护身加持。即为避内魔外魔障难,守护自己身心,结通五种印言之作法也。五种印言者,净三业印,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也。见如意轮念诵法等。

  【护身符】 (杂名)传灯录曰:“耽原为惠忠国师侍者,云须要觅个护身符子。异日携篮入方丈。国师曰:篮里有什么物?曰青梅。曰何用?曰供养。”陆游诗曰:“求僧疏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谓度牒也。今谓恃势藐法者所托庇之人。曰护身符。又西藏新志中曰:“藏民均带护符于身,以丝束经典一页,或置之金属小匣,藏之怀中。旅人以马及金刚系犬两种画品为护符。遇猛犬时,携金刚系犬图,可免,或遇暴风雨时,飞散画马之纸可免。另有咒语,又民家中更藏有护符。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纸,缠以毛线(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捻成),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谓可祈家兴隆云。”

  【护身加持】 (修法)即护身法。见“护身法”条。

  【护身结界十八道】 (杂名)十八道中之护身法与结界法。

  【护身三昧耶】 (术语)十八道之一。被甲护身法之印与明也。见“十八道”条。

  【护世】 (天名)谓四天王也。见护世四天王项。

  【护世四天王】 (天名)又云护国四王。四天王居须弥山半腹,各护其一天下,故云护世。维摩经方便品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肇曰:护世四王,各治一方,护其所部,使说恶鬼神不得侵害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

  【护世四王】 (天名)见护世四天王项。

  【护世威德天院】 (术语)胎藏三重曼荼罗第三曼荼罗之总称也。

  【护世者】 (天名)四天王为守护世界之神,故总云护世者。法华经陀罗尼品说:“毗沙门天王护世者。”同于护世四天王。

  【护所灭流】 (术语)见“七流”条。

  【护童子法】 (修法)大梵天王诣佛所曰:世有十五鬼神,对于诸童子,作种种之恼害。我说其鬼神之形相及童子恼害之相,及驱除之法。其调治之法有大鬼神王,名旃檀干闼婆,于诸鬼神最为上首,当以五色之线诵此陀罗尼,一遍一结,作一百八结,并书其所害鬼神之名,使人齎此书与线言于彼徒,今疾走速如风。神王与其眷属皆从十五神所在,以彼五色线缚其鬼神,俾勿害众生。因以种种之美味饮食香华灯明及乳粥供养神王。梵王复言:若有女人不生男女,或在胎中失坏堕落,或已生夺命,此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长寿,当系念而修行善法,于月之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洗浴清净,着新净衣,礼十方之佛,至中夜运小芥子,置己顶上,诵我所说之陀罗尼,则令此女人如意,所生男子,安稳无苦,尽其形寿,而勿中夭。若有鬼神不顺我咒,我当使其头为七分,如阿梨树枝。因而说咒,世尊又说一咒,除童子之难。见护诸童子陀罗尼经。鬼神之形相与被恼之相状如图。

  【互为主伴】 (术语)莲华藏世界之大小释迦互为主伴,金胎两界之诸尊互为主伴,是乃华严所说十六缘起门之主伴具足相应门意也。

  【互相释义】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见“四释”条。

  【护雁】 (本生)阿阇世王于过去为大王时,见群雁之慕雁王,有感于心,遂发慈心,誓不复捕雁。见报恩经四。见雁条。性灵集九曰:“护雁之爱弘深。驱龙之威益猛。”

  【互用罪】 (术语)互相滥用三宝物之过罪也。此有三宝互用,当分互用,像宝互用,一一互用之四种。即从宽至狭之次第也。三宝互用者,谓佛物用于法或僧,法物用于佛或僧,僧物用于佛或法也。当分互用者,例如滥用造释迦像所施舍之金以造弥陀等像,滥用作无量寿经所施舍之金以作法华经等,回用施于甲寺僧之物以赠乙寺僧是也。像宝互用者,例如用供养五分法身之物供养形像,用供养灭谛涅槃理法之物供养黄卷赤轴之经典,用供养第一义谛僧之物供养剃发染衣之僧,是也。一一互用者,谓于三宝物,堂宇等受用物,田园等系属物,香灯等供养物,饮食等献纳物,一一互滥用之也。但法藏唯举三宝互用,当分互用之二种耳。出于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四等。

  【护月】 (人名)梵名Candragupta,又曰月藏。中印度那烂陀寺之沙门,与护法论师同代。尝造辨中边论之释,说赖耶缘起论,唱道本有种子之说。见西域记九,唯识述记二末等。

  【护诸童子经】 (经名)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之略名。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梵天王说鬼神之名及咒,而护童子。佛亦为说一咒。

  【花】 (杂语)梵语曰补逝波Puṣpa花为六种供物之一。表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也。大日经疏八曰:“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以六种供具配于六波罗蜜,则花当于忍辱波罗蜜。以华有柔软之德,使人心缓和故也。诸经要集四华香缘详说以花供养之功德。花经中多作华字。

  【花偈】 (杂名)譬经之散文曰散花。其偈颂曰贯花。又曰花偈。见“贯花”条。又谓达磨之传法偈。祖庭事苑三曰:“花偈:初祖达磨传法,一花五叶之偈。”见一花条。

  【花筥】 (物名)又曰花笼。以金属编竹造之。如浅笼者,其形似皿,故亦曰花皿。于此盛种种彩纸所制之莲瓣,又或叶,行道而散之。谓之散华。

  【花笼】 (物名)又曰花筥。见“花筥”条。

  【花亭】 (杂名)于佛出日,为安置佛之降生像,造小亭,以红白之众花交覆作瓦状,宝盖垂幡亦皆累花而成之者。见象器笺十九。

  【花药栏】 (术语)檀芍药牡丹等花卉以竹木围其四周者。碧严三十九则曰:“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花药栏。”参照“云门”条。

  【花座】 (物名)以莲华所成之台座。佛菩萨坐之。智度论八曰:“问曰: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曰:床为世界白衣座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又,如此莲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华】 (杂名)奉华于佛菩萨又散而供养之也。密教修法时,华为最重要者之一。大日经二具缘品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同疏七说应各随诸尊之性类及曼荼罗之方位等,分别奉献之华。又见苏悉地羯罗经供养花品。

  【华报】 (譬喻)华者喻也。又假之义也。如人为获果实而植树,正得其果实,兼可得华,华即华报也。如此众生植善恶之业因,正报其业因之结果曰果报。又称实报正报。附随其实报正报而得之假果名华报。例如不杀之因,远感涅槃之果,谓之实报,因之而得长寿,是即华报也。智度论十一曰:“如人求荫故种树,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往生要集上末曰:“应知念佛修善为业因,往生极乐为华报,证大菩提为果报,利益众生为本怀。”

  【华表】 (堂塔)列仙传所谓华表,本由印度传来。毗奈耶杂事三十七曰:“佛告阿难:此拘尸那城,古昔有圣王都城。城门四宝合成,门门皆有大华表柱,亦以宝成。”现佛陀伽耶塔之正面,有圆形之华表一柱,高丈余,有种种之雕刻。

  【华藏八叶】 (术语)谓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一中台八叶院也。是八叶之莲华藏世界,九佛现于其上,是即吾人心莲之标示。秘藏记钞六曰:“一切众生干栗多心,法尔有八瓣形,是八叶心莲花也。是名花藏世界。”

  【华藏界】 (界名)莲华藏世界之略。见“莲华藏世界”条及次项。

  【华藏界会】 (术语)华藏世界之法会。释迦之真身毗卢舍那佛,于十八圆满之莲华藏世界常恒之法会也。华严经一部所说。

  【华藏世界】 (界名)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唐华严经八曰:“尔时普贤菩萨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修净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已下八、九、十、三卷明之,谓之华藏世界品。此莲华藏世界建立之大略,由上下二十重,周围十一周而成,以中心为毗卢舍那佛之所居。佛祖统纪三十一曰:“上极宝焰,下彻风轮,此华严所明一世界种,竖高则且约二十重,周围则略得十一数,复由此数随方各十,则总之为百十一,如天帝珠网分布而住。”梁译世亲摄论十五曰:“世间世界,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净土为依何法?论曰:无量功德聚所庄严大莲花王,为依止。释曰以大莲花王。譬大乘所显法界真如,莲华虽在泥水之中,不为泥水所污。譬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污。(中略)复次,如来愿力所感宝莲华,于诸华中最大最胜,故名王。无量色相等功德聚所庄严,能为净土作依止。”探玄记三引此文已,曰:“华藏之名,因此立也。(中略)藏是含摄义、出生义、具德义。此中通论有二义:一由此土内含摄一切人法等诸法门故。二含摄一切诸余刹故。”清凉疏八曰:“莲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莲华藏。”但莲华藏世界为诸佛报土之通名,即华严经所说者,释迦佛之华藏也。观经所说之极乐,阿弥陀佛华藏也。大日经所说之胎藏界,密严经所说之密严国,大日如来之华藏也。

  【华藏世界成佛】 (术语)丈六之释迦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成佛时,小机所感见,谓之化身佛。大机所见,为报身之毗卢舍那佛,于十八圆满之莲华藏世界成正觉也。但菩提树下与莲华藏世界并非异处,秽土即净土也。探玄记二曰:“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约三乘说。或云:即是华严,约别教一乘辨。”

  【华藏与极乐】 (杂语)华藏世界本就释迦之果报而说者,其实通于诸佛,弥陀之极乐,亦即佛藏世界也。探玄记三曰:“三世诸佛,严华藏界,皆与此同。”秘藏记本曰:“华藏界义,华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诸法于其中,故曰华藏。是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秘藏记钞六曰:“天亲净土论,极乐国土名华藏世界,是其证也。以莲华成国土,故云华藏。受最上妙乐,故曰极乐,是一处异名也。”世亲净土论曰:“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

  【华藏与密严】 (杂语)释迦云华藏世界。弥陀云极乐世界。大日云密严世界。三名虽异其实为一处也。见密严条。

  【华齿】 (异类)法华十罗刹女之一。

  【华梵】 (杂语)华者支那,梵者印度,多就言语文字而云。唯识述记序曰:“商搉华梵,征诠轻重。”

  【华方】 (术语)南方之异名也。此以胎藏界五佛中,南方之佛名开敷华王如来,又曰沙罗树王华如来故也。

  【华盖】 (物名)以花而饰之伞盖也。法华玄赞二曰:“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华盖。”

  【华光出佛】 (杂语)从极乐之华中出多光,从其光中出多佛而说法,其说见无量寿经。

  【华光如来】 (佛名)舍利弗未来成佛,云华光如来。法华经譬喻品曰:“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忆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华积劫】 (杂名)智度论四十牒经文曰:“是诸人于未来世,过六十八亿劫当作佛,劫名华积,佛皆号觉华。”

  【华积经】 (经名)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及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之略称。

  【华积楼阁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上经同本新译。

  【华积世界】 (界名)佛国名。智度论十曰:“彼世界常有净华。(中略)阿弥陀佛世界,不如华积世界。”

  【华积陀罗尼神咒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与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同本异译。分别佛之功德与供养佛之功德,且说华积陀罗尼。

  【华鲸】 (物名)梵钟之异名。华者,喻其庄饰。鲸者,譬其声也。

  【华聚经】 (经名)佛说华聚陀罗尼咒经之略名。

  【华聚陀罗尼咒经】 (经名)佛说华聚陀罗尼咒经,一卷,失译人名。与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同本。

  【华开敷王】 (菩萨)见“开敷华王如来”条。

  【华开莲现】 (譬喻)台宗所谈,莲华三喻之一。以华譬权法,以莲譬实法。如华开则莲现,开权法则实法必现。以喻于法华之迹门,开三乘之权法,显一乘之实法。于本门之法华以迹显本,亦同之。是曰开权显实(迹门),开迹显本(本门)。玄义七下曰:“华开故莲现,而须华养莲,譬权中有实而不能知。今开权显实,意须于权。”又曰:“华开莲现,譬开迹显本。”

  【华林园】 (地名)弥勒成道后说法之僧园名。中有龙华树,故曰华林园。弥勒佛于此园龙华树下成道,且以三会之说法,悉度应度之众生。罗什译弥勒下生经曰:“尔时于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华林园会】 (术语)谓华林园之三会说法也。即龙华三会是。见华林园项。

  【华笼】 (物名)盛花之器。或曰华皿。

  【华轮】 (物名)众多之华,聚为轮形者。新译仁王经下曰:“是诸大众,持十千金莲华,散释迦牟尼佛,合成华轮,盖诸大众。”

  【华落莲成】 (譬喻)天台所谓妙法莲华经莲华含三种喻意中之第三意也。凡莲华瓣落,则莲实成。以喻三乘之方便废,则一乘之真实成立(迹门之喻),垂迹之权身废,则本地之实身成立也。玄义七下曰:“三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中略)三华落莲成,譬废迹显本。”

  【华鬘】 (物名)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Kusumamālā,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大日经入漫荼罗具缘品之余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钵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罗末利,(中略)是等鲜妙华。吉祥众所乐,采集以为鬘。”玄应音义一曰:“梵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按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西域记二曰:“首冠华鬘,身佩璎珞。”苏悉地经三曰:“若欲成就华鬘法者,取阇底华作鬘。”然庄严佛前之华鬘,有以种种之宝刻其形者。守护国界经曰:“以种种宝,用作华鬘,而为庄严。”陀罗尼集经六曰:“若月无花,刻花安之。”支那日本之风土,难得适当之花,故专用金属所刻之华鬘。

  【华皿】 (物名)一作花筥,金属所制,盛樒叶,或模仿莲华花瓣之金银纸片,行道散之,名为散华。

  【华目】 (譬喻)以青莲华譬目之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目净修广如青莲。”肇注曰:“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广弘明集十三曰:“白毫绀睫之辉,果唇华目之丽。”

  【华瓶】 (物名)有两种:一腹大口狭,用以插花,此密家之华(同花)瓶也。一口大如瓢,用以立杂华,两侧有耳,此禅家之华(如字)瓶也。

  【华色】 (人名)比丘尼。又名莲华色尼,温钵罗苾刍尼,郁波罗比丘尼。佛由忉利天降时,此比丘尼,化为轮王,最初拜佛。智度论十一曰:“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下阎浮提。(中略)众人欲求先见佛礼敬。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王,众人见避坐,到佛所已,还复本身,最初礼佛。”分别功德论曰:“莲华色尼最前见我。”毗奈耶杂事曰:“温钵罗苾刍尼,身化为轮王。(中略)大众开路,令彼近前。”

  【华色比丘尼欲先见佛】 (传说)智度论十一举翻名,谓之华色比丘尼。毗奈耶杂事存梵名,谓为嗢钵罗苾刍。又分别功德论谓之莲华色尼。是为同一之莲华比丘尼,佛自忉利天降下时,以神通变身为轮王,最初礼佛。后呵责提婆达多非法,遂为彼所打杀。见华色条。

  【华色为提婆所害】 (故事)有华色比丘尼,呵提婆之不法,为彼所害。盖与最初见佛之华色为同人也,何则?彼为见佛化轮王,其活泼之状与呵提婆之势,其行为相似也。智度论十四曰:“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华色比丘尼呵之,复以拳打尼,尼即时眼出而死。”涅槃经十九曰:“如来有弟提婆达多,破坏众僧,出佛身血,害莲华比丘尼,作三逆罪。”摩诃摩耶经下曰:“时郁波罗比丘尼,从王宫出,而于门外见提婆达多,即呵之言:汝令释种不得炽盛,于佛法中作大留碍。时提婆达多,闻此语已,极大忿怒,即以手拳而打其头。彼比丘尼,寻便命终。”此外更有二莲华色女与一莲华女。见莲华色女及莲华女条。

  【华氏城】 (地名)梵名婆吒梨那,波吒厘子Pāṭaliputra,摩揭陀国之故城也。本名拘苏摩补罗城,唐名香花宫城Kusmapura,以王宫花多故也。后改为波吒厘子城,佛灭后无忧王(阿育王)迁都于此。西域记八曰:“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罗城,唐言香花宫城。王宫花多故以名焉。逮乎人寿数千载,更改波吒厘子城。”付法藏传五曰:“华氏城。”阿育王经一曰:“此儿者,我入涅槃百年后,当生波吒利弗多城,名阿育。”阿育王传一曰:“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伽。Aśoka。”

  【华手】 (术语)莲华合掌之称。大疏十五曰:“华手发生,谓作印,作印已,即运心供养也。”

  【华手经】 (经名)佛说华手经,十卷,秦罗什译。有三十五品,因华德藏法王子之请问而开演大法。经中说他方来之菩萨以华作佛事。故题曰华手。

  【华首经】 (经名)华手经之异名。

  【华束台】 (物名)安华束之台。即供华者。

  【华水】 (术语)阏伽之水也。华者,取其清净之义。真言修行钞一曰:“道范云:寅一点水花开故,取彼清净华水用供养法,故云华水供。终南山道宣云:后夜水未生虫,故云无垢水。”

  【华水供】 (术语)供阏伽于佛也。

  【华胎】 (术语)疑心少功德之人,往生于极乐五百岁间,包于莲华胎内,不能见闻三宝。犹如幼儿在母胎,不能见闻世间也。

  【华台】 (物名)莲华之台座。佛菩萨之台座。观无量寿经曰:“自见己身,坐莲华台。”法华赞上曰:“专心念佛坐华台。”大日经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门力之身,坐此华台也。”

  【华天】 (杂语)华严宗与天台宗也。

  【华王世界】 (界名)毗卢舍那佛所住之莲华藏世界也。文句九上曰:“华王世界。”大部补注九曰:“梵网经云: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净名疏云:摄大乘说华王世界,旧摄论云大莲华王清净世界,新摄论云大宝华王清净佛土。”

  【华香】 (物名)华与香也。供养佛者。见“香华”条。

  【华严】 (流派)本为经名,又以名此经文为所依之宗派及其法门。

  【华严八会章】 (书名)华严纲目之别名。

  【华严部】 (杂名)对于般若部等而言。即藏经之分类名,大方广华严经及其别出并支派之经也。

  【华严朝】 (杂语)佛成道最初说华严经,最后说涅槃经,因之称曰华严朝,涅槃夕等。见“五时”条。

  【华严传】 (书名)五卷,贤首着。

  【华严大疏】 (书名)本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澄观着。

  【华严大疏钞】 (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之略名。九十卷。澄观自释大疏者。

  【华严法界】 (术语)大乘究竟之理,法华经谓之实相(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华严经名为法界(第八会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体之名,实相者就义之称,其实一也。华严一经以此法界为体,一部始终不外乎明此法界之理,故云华严法界。法界有四种。见“法界”条。

  【华严法界观】 (书名)本名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唐杜顺着。分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之三。说华严法界之观门者。清凉释,有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圭峰释有注法界观门一卷。

  【华严法界观门】 (书名)即华严法界观。

  【华严法界玄镜】 (书名)二卷,唐清凉澄观着。释杜顺之华严法界观者。

  【华严法界义海】 (书名)一卷,贤首着。又曰义海百门。

  【华严骨目】 (书名)一卷,荆溪湛然着。

  【华严会】 (行事)讲赞华严经之法会也。

  【华严教分记】 (书名)即华严五教止观。

  【华严金狮子章】 (书名)一卷,贤首着。为答唐则天武后之问:借庭前之金狮子为喻,以显华严之教观者。初明法界缘起,次论五教,最后说涅槃。

  【华严经】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周遍,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乃贯穿常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因行如华,庄严果德。”此华譬因行也。探玄记一曰:“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难彰,寄喻方显。谓万德究竟,环丽犹华,互相交饰,显性为严。”此华譬果德也。大日经疏曰:“华有二种:一者万行华。二者万德行。”

  【华严经传记】 (书名)五卷,唐法藏撰。略曰华严传。记述华严经之部类,传译,讲解,讽诵等人之事历者。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 (书名)四卷,唐智俨集。略云华严孔目章。又单曰孔目章。就旧华严经随难别解者。

  【华严经七处八会】 (术语)六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四品。合人中三处与天上四处为七处,于普光法堂重会总有八会。

  【华严经七处九会】 (术语)八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九品,七处九会所说。六十华严经第六他化天会十一品此经分为他化天与普光明殿二处故为九会。

  【华严经三译】 (杂语)华严经有三译。一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一名六十华严,或名晋经,或名旧经。智俨造五卷之疏,名曰搜玄记,贤首造探玄记二十卷。二八十卷,唐实叉难陀译,一名八十华严,或曰唐经,或名新经。慧苑造刊定记十六卷,清凉作疏二十卷。演义钞四十卷,三四十卷,唐般若译,一名四十华严。清凉造十卷之疏。此中前二经,具略相违,而终始略同,后一经但详说前二经入法界品之一品。

  【华严经十类】 (名数)有二说:一贤首所说之十类:一恒本,不可说之微尘数身,现微尘数之刹土,尽未来际,念念常说普说未曾休止者。是不可结集,此事出本经不思议品。二大本,如海云比丘受持之普眼经者。以须弥山聚之笔,四大海水之墨,书一品之修多罗,尚不可穷尽,如是品其数过尘沙,此亦非贝叶之所可记,此事出本经入法界品。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此三者,即所谓三本之华严,据西域记传之说。六略本,是六十华严经之梵本,有三万六千偈,要略彼下本十万偈者。七论释,龙树所造之大不思议论,世亲所造之十地论等解释本经者。八翻译,即六十华严经,译为略本三万六千偈者。九支流,兜沙经,菩萨本业经等,由大经支出流行者。十感应,依念持之功而于经有感应者。是虽依于其人,今推功而属于经。见华严探玄记一。二清凉所说之十类: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此四同贤首。五普眼经,是同贤首之大本。六同说经,无量尘沙之诸佛,常恒说同一之法者。七异说经,对万差之机类,说万差之法者。此二者为别开贤首之恒本者也。八主伴经,诸佛互为主伴说同一之法者。如此土之佛为主而说十住,则他土诸佛各伴之而说十住。九眷属经。华严经之方便说种种之余经者。十圆满经,圆融前之诸本而包含一切者。见华严经疏三。

  【华严经疏注】 (杂语)华严经论一卷,后魏灵辨造。华严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华严还源观科三卷,隋吉藏撰。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唐李通玄造论,志宁厘经合论。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大意一卷,唐李通玄造。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骨目二卷,唐实叉难陀撰述。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唐释杜顺述,澄观释。华严五教止观一卷,隋杜顺说。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隋杜顺说,唐智俨撰。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唐释杜顺述,宗密注。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唐智俨记。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唐智俨集。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唐智俨集。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唐法藏述。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唐法藏撰。华严经策林一卷,唐法藏述。华严经问答二卷,唐法藏撰。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唐法藏述。华严关脉义记一卷,唐法藏述。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唐法藏撰。华严三昧章一卷,唐法藏述。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唐法藏述。华严十重止观一卷,唐法藏撰。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唐法藏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唐法藏述。华严经旨归一卷,唐法藏述。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唐法藏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唐法藏述。宋净源重校。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疏钞三十卷,以上唐澄观撰。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唐澄观述。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唐澄观别行疏,宗密随疏钞。华严经疏科文十卷,华严经疏钞玄谈九卷,华严经疏演义钞八十卷,以上澄观撰述。华严经疏注百二十卷,唐澄观述。宋净源录疏注经。缺卷二十一至七十又九十一至一百。大华严经略策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以上澄观撰述。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澄观疏义,明德清提挈。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卷,唐静居撰。华严经文义记六卷,唐灵裕集记。复庵和尚华严纶贯一卷,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唐慧苑述。华严原人论并解四卷,唐宗密述。元圆觉解。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唐宗密述。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唐宗豫述。华严一乘成佛妙义一卷,唐见登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科一卷,宋遵式治定。华严经要解一卷,宋戒环集。华严经吞海集三卷,宋道通述。华严法相槃节一卷,宋道通述。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宋道通述。注同教问答一卷,宋道通述。释云华尊者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宋师会述。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宋师会述,希迪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二卷,宋师会录。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宋师会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六卷,宋师会善熹述。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宋承迁注。注华严法界观门颂二卷,宋本嵩述。注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二卷,宋本嵩述颂,元琮湛集解。华严妄尽还源观科一卷,宋净源刊正。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原人论发微录三卷,以上宋净源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十卷,宋道亭述。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元普瑞集。原人论解三卷,元圆觉解。原人论合解二卷,元圆觉解,明扬嘉祚删合。华严经感应略记一卷,明祩宏辑录。华严大义一卷,明善坚撰。出古庭禅师语录。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明李贽简要。华严感应缘起传一卷,弘璧辑。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永光录集。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永光敬录。注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明方泽纂。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念佛三昧论一卷,以上彭际清述。华严经感应传一卷,胡幽贞刊纂。华严经持验记一卷,周克复纂。华严经谈玄决择六卷,缺首卷。上京沙门鲜演述。圆宗文类,高丽义天集。存十四及二十二。华严一乘法界图一卷,新罗义湘撰。华严海印三昧论一卷,新罗明晶述。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同上。华严镜灯章一卷,续法集录。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新罗表员集。

  【华严经说时】 (杂语)华严经之说时,天台宗与华严宗所说各异。天台宗谓华严经一部八会,别为前后二分,前分七会为佛成道后三七日间之说法,第八会之后分为其后之说法,华严宗谓为成道后第二七日之说法,八会一时说者。法相宗谓是第二七日之说法,同华严宗,别前后二分,后分华严为后时之说法,与天台宗所说同。探玄记三曰:“一乘本教,要在初时第二七日,更无异说。仍摄前后各无量劫,念念无间,一一念中亦各摄彼前后际劫,亦如帝网重重无尽九世十世之所转也。”天台法相之说,见华严时条。

  【华严经搜玄记】 (书名)五卷,唐智俨述。卷首内题曰于大方广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各卷之终有华严经略疏,普通略曰搜玄记。随文解释旧华严经者。

  【华严经探玄记】 (书名)二十卷,贤首撰。华严经之注释,第一卷开教起之所由,藏部之所摄,立教差别,教所被之机,能诠之教体,所诠之宗趣,具释题目、部类、传译、文义之分齐,随文解释之十门,以说玄义,二卷以下逐本经之文而解释。

  【华严经五周因果】 (术语)法华经有三周说法,而华严经有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于第一会之二品(就六十经而云),明舍那之果德及其佛过去因人普庄严童子之因行。是明舍那佛之因果者,故谓之所信因果。以佛之因果为行者所信也。二差别因果,由第二会名号品至第六会小相光明品间有二十八品,此中前二十五品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差别之因,次三品明三德差别之果。因之云差别因果。三平等因果,第六会之余普贤行品性起品之二品也。普贤行品圆融以上十信等之五十位说平等之因,性起品会以上三品,差别之果令归于一法界之性起。因之因与果皆平等,故云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第七会离世间品之说也。此一品初明信住行向地之五行,后说八相成道。以此因行成此果行,故云成行因果。五证入因果,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一品有本末二会,于本会明佛自在现证入之果,于末会明善财童子证入法界之因。因之而曰证入因果。华严一经,仅五周因果之说而已。见探玄记一。

  【华严略策】 (书名)一卷,华严宗清凉着。

  【华严菩萨】 (人名)梵僧称清凉国师澄观为华严菩萨。见稽古略三。

  【华严三昧】 (术语)佛华严三昧之略。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是华严大经及梵网经所说。无量寿经上曰:“得佛华严三昧,宣畅一切经典。”六十华严经三十七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璎珞经曰:“我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严三昧定百千亿偈。”探玄记十七曰:“一释名者,以因行华严成果相,令显著故。二体性者,法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三明业用者有二:一依此显说华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二依此显示华严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净影无量寿经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华严三生】 (术语)华严宗又立三生成佛:一、见闻生,于宿世见卢舍那佛,闻普贤法门,成就金刚不坏佛种子之位,是属于宿善。二、解行生,于今生开圆解,修圆行,由十信具足十地等觉妙行之位。三、证入生,于当来世,证入佛果之位。然而以此三生,配于过现未三世,为约于下根之义,即隔世之三生也。若对于上根之机,则三生为示法门分位之语。在一生一念之中,亦有三生也。善财童子或曰来世成佛。或曰一生成佛。示此二义也。探玄记十八曰:“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善财次前生身。(中略)二是解行位,顿修如是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贤位者是也。三证入位,即因位究修潜同果海,善财来生是也。”见三生成佛条。

  【华严三圣】 (术语)毗卢舍那佛为中尊,普贤文殊二菩萨为左右之胁士。【华严三圣】(名数)一、毗卢舍那佛,理智完备。二、文殊菩萨,主智门,位于佛之左位。三、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佛之右位。转之而右为智,左为理时,则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之意也。

  【华严时】 (术语)天台判教五时之一。谓佛成道最初在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也。彼宗所谓前分华严,乃七处八会中之前七会也。然此华严经之说时异说甚多。华严宗之说,如探玄记二曰:“是知此经定是第二七日说。”华严疏钞一上举三解中,其第二解谓“九会皆在二七日后”法相宗之说,如同学钞一之一曰:“宗家意。第二七日说前七会。鹿苑以后说第八会。”此等说皆依十地经论一所举“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宫摩尼宝殿,与大菩萨俱。”之经文,及世亲“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之释,净影亦据之。大乘义章一曰:“若依大乘,第二七日宣说华严修多罗也。”而天台一家定为成道日已后三七日间之说,是取法华经方便品所谓“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以此思惟时,正为华严之说时故也。言心者,如来成道,不立其座,直对大乘菩萨于三七日间说华严之大法,感见彼小机为观树经行而作思惟者也。玄义十下以为华严顿说之证文,引方便品三七思惟文了,乃曰:“我始坐道场,即是明顿也。(中略)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为诸菩萨,顿说大乘。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最初释迦顿说也。”同释签曰:“约大机即寂场之时,约小机即成已思惟未说之时。”(寂场之时者,谓于寂灭道场说华严之时)。文句记曰:“小见三七停留,大都终始无改。”然华严疏钞一上所举三解中之第一解,全不准于台宗之义。其文曰:“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乃至后时。以祇园身子皆后时故。”(此依唐经七处九会,故曰第九会,依晋经则第八会也)。要之华严宗决为第二七日之说不定其长短,又不分前分后分。法相宗取第二七日之说,而分前分与后分,天台宗定为初成道后三七日,而亦分前分后分,其后分为三七日已后至涅槃之长时说(是曰时长华严)。

  【华严释经十门】 (名数)释华严经自十方面者: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出华严大疏一。

  【华严头】 (职位)禅苑之役名。为书写供养华严经劝化檀施之头首。见象器笺八。

  【华严王】 (菩萨)来迎二十五菩萨之一。念佛行者临命终时,与阿弥陀佛共来迎之之菩萨名。形像善悦慈爱,相好端严缠天衣天冠,以璎珞庄严,手持銈鸣之。种子。

  【华严问答】 (书名)又曰五十要问答:二卷,唐智俨着。

  【华严五教】 (术语)华严宗立小、始、终、顿、圆之五教而判释一代教。见“五教”条。

  【华严五教止观】 (书名)一卷,唐杜顺说。又名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说华严五教之止观法门者。

  【华严五十要问答】 (书名)二卷,唐智俨集。或作要义问答:以问答体说述华严经中五十三种之要义者。

  【华严五为】 (术语)华严经说法之五种目的也。一正为,为不思议乘之菩萨。二兼为,为一切众生结缘。三引为,为诱引权教之菩萨。四权为,为诸菩萨权现二乘之身,列于法筵使实之二乘知回心。五远为,为外道凡夫闻是教而有谤,后遂使彼等信受。

  【华严悬谈】 (书名)又曰华严玄谈。合清凉华严大疏中之悬谈于演义钞,为别行者,藏经目录,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三十卷。”

  【华严玄谈】 (书名)与华严悬谈同。

  【华严悬谈会玄记】 (书名)四十卷,元普瑞着。

  【华严演义钞】 (书名)清凉作八十华严经疏二十卷,更作演义钞四十卷,自释其疏。

  【华严一乘】 (术语)一切众生乘唯一道而尽成佛,是云一乘。法华经说此旨,谓之法华一乘,华严经说此理,谓之华严一乘。依华严宗之意,佛之说一乘,有种种。如楞伽胜鬘为绝想一乘,如法华涅槃为同教一乘,华严经为别教一乘。见五教章。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书名)又名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一乘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章。三卷,又四卷。唐法藏撰。说一乘之义并五教之分际。

  【华严一乘十玄门】 (书名)一卷,唐杜顺说,智俨撰。就海印三昧所现而分十门,明其玄旨者。

  【华严音义】 (书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之略名。二卷,唐慧苑着。亦曰慧苑音义。

  【华严游心法界记】 (书名)一卷,唐法藏撰。明华严五教之观者。

  【华严游意】 (书名)一卷,三论宗吉藏着。

  【华严原人论】 (书名)一卷,唐宗密述。又名原人论。论寻讨人道,以唯一真心为其本者。

  【华严旨归】 (书名)一卷,法藏着。有十门分别。

  【华严宗】 (流派)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曰华严宗。我国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至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齎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审祥往大唐,从贤首学华严,后至日本,住于大安寺。日本始有华严宗。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严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后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于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华严宗七祖】 (名数)第一马鸣菩萨,第二龙树菩萨,第三支那之元祖帝心尊者杜顺,第四云华尊者智俨,第五贤首大师法藏,第六清凉大师澄观,第七圭峰大师宗密也。此七祖宋净源奉敕记之。见八宗纲要。

  【华严宗三观】 (术语)初祖杜顺依华严经而立。谓之法界三观。法界者所观之境,三观者能观之心也。一、真空观,穷尽法界之事相,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平等之空性,以空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相,故名为空观。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名为真空观。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二、理事无碍观,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虽以不变之故,常往无作,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然则吾人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随缘之万象即真如也。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观真如性起万法,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名为事理无碍观。此四法界中事理无碍法界也。三、周遍含容观,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观之至极也。详见“华严法界观”。

  【华严宗四门出体】 (术语)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三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随缘而成为诸法,故假令谓为摄事相而归于真性,亦唯以能依归于所依而已,其实不得谓有为之事相即为真如也。今立真如缘起,成为诸法,则诸法即为真如之体,如波即水。四无碍门,一切差别之事相,悉由无差别之真性缘起,故所起之万法如其性,圆融相即,而事事无碍也。以一法一切法为体,以一切法一法为体。是曰无碍门。见起信论义记上。

  【华严尊者】 (人名)嵩山神秀禅师法嗣普寂,居洛阳华严禅苑。世人称为华严尊者。

  【华翳】 (术语)华为空中之花,翳为视物不能明之目,依翳目而见空华,空华必由翳目。圆觉经曰:“譬如幻翳,妄见空华,(中略)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华院】 (术语)谓画莲华之曼荼罗中,围绕中台之华叶各一层也。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吉祥大成就品所谓“于中应画三层八叶莲华,中画我身,当于我前。一莲华叶上,画一切佛顶轮王,手持八辐金刚宝轮,于此次右旋,布七曜使者。次第二华院,当顶轮王前,画金刚萨埵,次右旋画八大菩萨,各执本标帜。次第三华院,右旋各画八大金刚明王。”是也。

  【华钟】 (物名)梵钟之异名。

  【华幢】 (物名)以华饰之旗柱。观无量寿经曰:“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

  【华足】 (物名)机台等之足造为花形者。于佛前安经等。

  【华座观】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观想阿弥陀佛华座之相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中略)华叶小者,纵广三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中略)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

  【华座想】 (术语)同华座观。此观法非眼识所对之境,为唯于心上想像者,故名曰华座想。经说观了曰:“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化】 (术语)常曰教化,教人转化恶为善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从佛受化。”又曰:“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华严经疏五曰:“化谓教化。”又(术语)谓以通力变现种种之相也。此能变化之心,有十四种,所变化之相,有八种。大品经一曰:“解了诸法如幻。(中略)如化。”大乘义章十五曰:“无而忽起,名之为化。”

  【话欛】 (杂语)如言话柄。古宿录四十曰:“云门悦上堂曰:摩竭掩室已不及初,毗耶杜词至话欛。”正字通曰:“欛,[木*霜]字之讹。”又曰:“[木*霜]必架反,音霸柄。”

  【画饼】 (譬喻)禅家谓文字语言之无用,如画饼之不足充饥饿也。传灯录香严智闲条,有“画饼不可充饥”之语。

  【化茶】 (饮食)化缘乞食而得之荼也。

  【化城】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譬小乘之涅槃也。见“化城喻品”条。戒疏一上曰:“钝者引以世报,权示化城,利者以慧资成,便至宝所。”

  【化城喻品】 (经名)法华经第三之终说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时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众生成佛之所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于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于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佛欲使一切众生到大乘之至极佛果,然以众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说小乘涅槃,使一旦得此涅槃,姑为止息,由此更使发心进趣真实之宝所也。然则小乘之涅槃,为一时止息而说,是佛之方便也。文曰:“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中略)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中略)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中略)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化导】 (术语)教化示导人也。大日经疏四曰:“随种种应度众生,三轮化导。”演密钞五曰:“化谓教化,导谓示导。”

  【化导力】 (术语)三力之一。见力字条。

  【化道】 (术语)教化人之道也。与教道同。净土论注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止观五下曰:“圣师有慧眼力明法药,有法眼力识于病障,有化道力愈病授药,令得服行。”

  【化地部】 (流派)Mahiśāsaka,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由说一切有部而别立者。此部之主,本是国王,为领有土地之人,故名化地部也。宗轮论述记曰:“此部之主,本是国王,王所统领国界地也。化地上人庶,故言化地。舍国出家,弘宣佛法,从本为名,名化地部。真谛法师云:正地部本是王师,匡正本境,舍而弘法,故言正地,亦稍相近。文殊问经言大不可弃(是部主之名),非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化地部,第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出也,梵言磨醯奢娑迦,亦名弥喜舍。娑迦此云地,亦教地,或言正地,人名也。旧名弥沙塞,讹也。”当部虽为上座部系统,然其所说颇近大众部。即称现在有体,过未无体者,于见道主张以空无我之行相而现观一时,亦否定无有中有,许五识有杂染之力,立九无为说,立预流果有退罗汉果无退之说。所谓法无去来宗也。

  【化度】 (术语)教化济度众生也。

  【化度寺碑】 (杂名)即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制文。欧阳询所书。为率更得意之笔。所谓直木曲铁法也。其石宋时已亡。今所传拓本多翻刻者。

  【话堕】 (术语)自吐语而自分堕负也。云门录中曰:“举光明寂照,(中略)师云话堕也。”

  【化法】 (术语)化导之法门也。天台一家,判释迦之一代教为化仪化法,各立四教。见“四教”条。

  【化法四教】 (术语)谓天台之教判藏通别圆也。自教化之内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见“四教”条。

  【化佛】 (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

  【化功】 (术语)教化人之功德也。

  【化宫殿】 (图像)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左一手所把持之物也。此手即曰化宫殿手,宫殿手,宝殿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曰:“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宫殿手。真言:唵,微萨啰微萨[口*逻]吽泮吒。”

  【化功归己】 (术语)天台所立观行五品位中,第三说法品之位,行者说法教化人,则其功德归己,内心之观解益明云。文句记六上曰:“实病既愈,权疾亦痊,岂一代化功全任实行。”止观七下曰:“更加说法,转其内解导利前人,以旷济故,化功归己,心更一转,倍胜于前,名第三品。”玄义五上曰:“行者内观转强,外资又着,圆解在怀,誓愿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说法开导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己,十心则三倍转明,是名第三品位。”

  【化行】 (术语)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泛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泛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同资持记上一之二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戒疏一上曰:“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着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大乘义章一曰:“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泛说事理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

  【化行二教】 (术语)化教与行教也。见“化行”条。

  【化迹】 (术语)与教迹同。佛教化众生之遗迹也。行事钞中一曰:“余经泛明化迹,通显因果。”资持记中一之二曰:“化迹谓往昔因缘。”

  【化教】 (术语)化行二教,又化制二教之一。见化行及化制二条。

  【化境】 (术语)可教化之境土也。十方国土皆是如来之化境。二种佛境之一。见华严经疏五,三藏法数四。

  【化乐天】 (界名)Nirmanarataya,六欲天之第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一夜。身长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儿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间十二岁之童。梵名尼摩罗,须涅蜜陀。智度论九曰:“化自乐天。”仁王经上曰:“化乐天。”俱舍论十一曰:“乐变化天。”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仁王经上曰:“若菩萨住十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

  【化理】 (术语)事物变化之理。楞严经十曰:“化理不住,运运密移。”

  【画麻屩】 (故事)西域中天寺中画唐释玄奘之麻屩匙筋而拜之也。酉阳杂俎曰:“国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麻屩(屩,履也,木曰屐,麻曰屩)及匙筋,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

  【化米】 (杂语)劝化人而募施米也。

  【化尼】 (杂语)佛菩萨自变化为尼也。又以佛菩萨通力化作比丘尼形也。

  【化女】 (杂语)佛菩萨化自形为女者,又佛菩萨以通力化作女人相者。

  【话杷】 (杂语)如言话柄。古宿录四十曰:“云门悦上堂曰:摩竭掩室已不及初,毗耶杜词至话欛。”正字通曰:“欛,[木*霜]字之讹。”又曰:“[木*霜]必架反,音霸柄。”

  【画瓶】 (譬喻)譬人身为盛粪秽画瓶也。菩萨处胎经一曰:“如画瓶盛粪。”释门归敬仪曰:“或比行厕画瓶,或拟危城坏器。”道真记中曰:“次喻出大丈夫论。彼云:画瓶满粪秽,外饰若汝憎,此身臭秽满,云何汝不厌?”(语法偈颂也。今检丈夫论无此文)。

  【化菩萨】 (术语)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观无量寿经曰:“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化七子经】 (经名)阿那邠化七子经之略名。

  【化前】 (术语)台家指法华经以前曰尔前,净家指观无量寿经以前曰化前。依善导观经疏化前序之语而立。

  【化前方便】 (术语)谓观经以前所说,圣道门之教也。

  【化前序】 (术语)唐善导之观经疏,取经之通序六成就中后之四成就科为化前序。见“观经化前序”条。

  【化人】 (杂语)神佛权自变形为人者。又,以神佛之通力化作人形者。列子曰:“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翻译名义集曰:“周穆王时,文殊目莲来化,穆王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也。”

  【化人说】 (术语)五人说经之一。佛菩萨罗汉等示现种种之形,而说法者。如观音示现三十三身说法是也。见三藏法数二十。

  【化色】 (术语)佛菩萨以神力变作种种之形体也。

  【化色身】 (术语)二种色身之一。是佛之化身也。见三藏法数四。

  【化身】 (术语)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变化身。为众生变化种种形之佛身也。有广狭二门,广门之化身者,谓对二乘凡夫示现之种种佛身,及六道异类之身,总为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者,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成唯识论十曰:“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法华论下曰:“一者示现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如经皆谓如来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狭门之化身者,分上述之化身(亦云应化身),为应身与化身二者,现佛形为应身,现他异形为化身。合部金光明经一曰:“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中略)自在力故。随众生心,随众生行,(中略)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是身得现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顶背圆光,是名应身。”大乘义章十八曰:“为化众生,示现佛形,名为应身。示现种种六道之形,说为化身。”见三身条。

  【化身八相】 (术语)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之相。是曰八相成道。见“八相”条。

  【化生】 (术语)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

  【画石】 (譬喻)常在者譬之画(入声)于石也。涅槃经十五曰:“譬如画石其文常存,画水速灭,势不久住。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画石】(譬喻)具坚实之性而无异变者,譬之画石。涅槃经三曰:“如来常身,犹如画石。”同十五曰:“譬如画石,其文常在。画水速灭,势不久住。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

  【化疏】 (杂名)劝化帐之书也。又,化为火化之意,烧火告神之物。如我国之纸钱纸马等即其例也。神人异道,故化此享彼。

  【化属】 (术语)佛菩萨有自初即定宜教化之眷属,谓之化属。

  【画水】 (譬喻)譬物之无果也。涅槃经曰:“是身念念不住,犹如电光瀑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

  【化俗结缘】 (术语)化俗者,教化世间之人。以此为缘而使之入于佛法也。

  【化他】 (术语)教化他也。见“自行化他”条。

  【化他寿】 (术语)可以济度之众生无限,故诸佛之大悲永远不尽。即化益众生之寿命也。

  【化坛】 (堂塔)涅槃堂之异名。此处焚化亡骸故以为名。见象器笺一。

  【化炭】 (杂语)劝化炭也。

  【话头公案】 (术语)宗匠话头所成之公案也。公案者,参禅者可研究之问题也。见“公案”条。

  【化土】 (术语)三土之一。为度凡夫二乘化作之国土。申言之,即变化身之住土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之别。如娑婆者为秽土之化土,如兜率者为净土之化土。化士由所住之佛身而名之。例如此娑婆世界,自众生言之,则为众生自业所招之众生秽土,然佛为度二乘凡夫,以化身出于此土时,自以神通力,而变现似秽土之土而住之。故从众生言,为属于众生果报之秽土,从佛言,则为佛变现之秽土之化土也(众生之秽土与佛之化土,互相融和而现一相,如数多之灯光相和)。天台所立四土中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之二者,或应土是也。唯识论十曰:“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述记十末曰:“化土虽复说法,神通增故立变化名,法乐义劣。”(化土非如佛之自受用土,受用法乐之地以神通变化度众生之地也)。

  【化现】 (术语)谓佛菩萨为济度众生变作示现种种之形也。无量寿经上曰:“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唯识论十曰:“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化相】 (术语)佛陀教化众生之相状也。

  【化相三宝】 (术语)谓小乘之三宝也。如佛为丈六之化身,法为四谛十二因缘,僧为罗汉及缘觉。先以此三宝教化众生,故谓之化相三宝。见“三宝”条。

  【画像】 (图像)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上曰:“其所画布叠等,大小随意。(中略)于莲华台上结跏趺坐,白肉色,两手脐下如入禅定,掌中承莲华,于莲华上有金刚钩,如上顶轮王等,种种光明五智冠等,一依瑜伽图,皆于白莲华座结跏趺坐(云云)。”【画像】(物名)彩画之佛像也。密教谓之曼陀罗。法华经方便品曰:“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幢盖敬心而供养。”大唐内典录一曰:“秦景使还于月支国,得优填王旃檀像,师第四画像样。来至雒阳,帝敕图之,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自尔素丹流演于今。”

  【画像法】 (图像)取不截白叠清净之物,择去人发,画师受八斋戒,不以胶和色,用新碗盛彩色而画之。其像作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腰下着白衣,衣上有花文,身着轻罗绰袖天衣,以绶带系腰,朝霞络身,其手腕以白螺为钏,其臂上之钏,七宝庄严。一一手上着指环,都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拔折罗,第九把宝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宝幢,第三手把莲华,第四手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蜜经箧。于菩萨下作水池,池中安莲华,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共扶持莲华茎。莲华上安准提菩萨。其像周围安明光焰,其像作怜愍眼看。

  【画像之始】 (故事)大唐内典录一曰:“汉秦景使还于月支国,得优填王旃檀像,师第四画像样,来至洛阳,帝敕图之,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自尔素丹流演于今。”(第四画像之事详瑞像部)。

  【化心】 (术语)化身之心。实无识虑者。佛地论六曰:“化心等依实心现,但实心上相分,似有缘虑等用,如镜中火。”

  【化仪】 (术语)化导之仪式。谓释尊一代间教化众生之仪式方法。天台判一代教,分化仪与化法二门,各立四教。见“八教”条。

  【化仪顿】 (术语)顿教二种之一。禅源诸诠三曰:“佛初成道,为宿世缘熟上根之流一时顿说性相理事,众生万惑,菩萨万行,贤圣地位,诸佛万德。因该果海,初心即得菩提。果彻因源,位满犹称菩萨。”

  【化仪四教】 (术语)天台宗于形式上分释尊一代之教说为四种。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也。

  【化诱】 (术语)教化引导众生也。八十华严经二曰:“种种教门常化诱。”

  【化源】 (术语)教化之本源也。戒疏序曰:“导达化源,通明理性。”行宗记一上曰:“化源者,即如来设化之本。”

  【化缘】 (术语)教化之因缘也。佛菩萨来此世,因有教化之因缘,若此因缘尽,则即去。寄归传一曰:“化缘斯尽,能事毕功。”又(杂语)以募化结佛缘也。释氏以能布施者,为与佛有缘法。故亦称募化为化缘。夷坚志曰:“普光寺行童元晖,近村王大子也。既僧,为街坊化缘。”

  【话在】 (杂语)有可话说事在也。碧岩五十四则曰:“云门问僧:近离甚处?僧云西禅。门云:西禅近日有何言句?僧展两手。门打一掌。僧云:某甲话在。门却展两手。僧无语。”

  【话则】 (杂语)佛祖之说话,可为学者之法则者,称为话则。

  【化制二教】 (术语)律宗一家,判一代教为化教制教二者。经论二藏,泛说因果之理,以化道俗,是曰化教,戒律一藏,说比丘之戒法,独制内众,谓之制教。又曰化行。见“化行”条。

  【化主】 (术语)教化之主,谓佛也。天台梵网会疏上曰:“一标化主,大圣世尊。”观经玄义分曰:“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又(杂名)劝化信徒布施以供三宝也。

  【化转】 (术语)教人转恶为善也。四教仪一曰:“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

  【化作】 (术语)佛菩萨以神力变化造作种种之身,又种种之事物也。法华经妙音品曰:“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

  【怀感】 (人名)唐千福寺怀感,依善导决往生之业,练修三年,逐证念佛三昧。述净土群疑论七卷。见宋高僧传六。

  【怀海】 (人名)唐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名怀海,参马祖得法,后居百丈山,作禅门之仪式。称为百丈清规,为一宗之洪范。元和九年寂,寿九十五。见宋高僧传四十,传灯录六。

  【怀灵】 (术语)有情之异名。犹言含识,怀抱灵识之义也。西域记序曰:“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

  【怀让】 (人名)唐南岳观音院怀让,六祖能大师之传法也。天宝三年寂于南岳,寿六十四。得马祖道一,而师之禅道,大兴于江西。谥号大慧禅师。见宋高僧传九,传灯录五。

  【怀素】 (人名)京兆人。玄奘之弟子。偏究律部。慨古人义章,未能尽善,撰四分律开宗记,以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为宗,弹纠古疏之十六失,别立一家。后人称为东塔律宗。与法砺之相部宗,道宣之南山宗,鼎立为三。师又别撰论疏六十余卷。景龙六年寂,年七十四。见续开元释教录,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等。

  【怀兔】 (杂语)梵语Śaśin(Śasś者,兔也,Śaśin者月也),印度之俗,信月中有兔,谓怀兔者即月也。因而因明论示世间相违之过借之为其宗法。因明入正理论曰:“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

  【坏道沙门】 (术语)四沙门之一。破戒无惭,破坏佛道之沙门也。地藏十轮经谓为污道沙门。瑜伽论谓为坏道沙门。

  【坏法】 (术语)成就白骨观之人有二类:一类之人,但好离烦恼,更恐于白骨生着,为烧骨人作灰之想。坏法者,即烧骨人也。

  【坏见】 (术语)如提婆虽犯五逆,然有天王如来之别记。是为坏行之人,非为坏见之人也。如善星比丘无恶行,然依拨无之邪见,堕狱无出期。是为坏见之人,非为坏行之人也。大集地藏十轮经五曰:“有戒坏见不坏,有见坏戒不坏,有戒见共坏。”

  【坏劫】 (术语)四劫之一,谓三千大千世界破坏之时也。此中有二十小劫。其初十九小劫坏有情世间。第二十小劫之一劫坏器世间。

  【坏苦】 (术语)三苦之一。身中之四大,互相侵,互相坏,为坏苦。又乐相坏时,生苦想,谓之坏苦。止观七曰:“四大相侵,互相破坏,是名坏苦。”大乘义章三本曰:“从彼顺缘离坏生恼,名为坏苦。”

  【坏驴车】 (譬喻)坏车之驾弊驴者。对于法华之大白牛车而言。涅槃经二十曰:“乘坏驴车,正南而游。”章安疏曰:“南方为离,离火也,即是乘邪见乘,趣三途火,故云南方而游。”止观七曰:“若但尔者,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坏驴车耳。”止观大意曰:“正观者何?所谓十法,若无此十名坏驴车。”止观义例曰:“十乘十境以为正修,所以者何?若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

  【坏衲】 (衣服)坏色之衲衣也。比丘之法衣以木兰等不正色染坏之,谓之坏。纳缀种种之杂片而造之,谓之衲。因而指比丘之袈裟或比丘,谓之坏衲。祖英集上曰:“坏衲之外皆清堕。”(此指迦叶尊者,为头陀第一,常着坏衲)。

  【坏器】 (譬喻)土制之器物,以喻人心之易败坏也。止观七曰:“坏器易槌,庵华难实。”归敬仪曰:“或比行厕画瓶,或拟危城坏器。”涅槃经曰:“譬如坏瓶不耐风雨,一切众生心亦如是,不耐寒热饥渴风雨等。”

  【坏色】 (杂语)梵语袈裟Kaṣāya,译曰坏色。避青黄赤黑白五正色,以他之不正色染坏之,故曰坏色。有三种:一,青坏色。二,黑坏色。三,木兰坏色。此为如法之袈裟色,以作法衣,因而法衣称为袈裟。遗教经曰:“汝等比丘,当自摩头以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梵网经下曰:“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行事钞中之三曰:“四分云坏色者,若青黑木兰也,彼得衣不作三种坏著者堕。”六物图曰:“律云:上色染衣不得服,当坏作袈裟色,即戒本中三种染坏皆如法也。”

  【坏色衣】 (衣服)僧衣也。翻译名义集曰:“梵云袈裟,此云坏色衣,言非五方正色。”见坏色项。

  【坏山】 (譬喻)别译阿含经四谓人之老病死衰耗,如四山之压迫。坏山即衰耗山也。文曰:“老山能坏壮年盛色,(中略)衰耗之山能坏一切荣华富贵,妻子丧没,眷属分离,钱财亡失。”

  【坏相】 (术语)六相之一。

  【坏相金刚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元沙啰巴译。此陀罗尼如金刚之坚利,能破坏一切烦恼魔障,故名坏相金刚。

  【欢喜】 (术语)梵语波牟提陀Pramuditā,接于顺情之境而身心喜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欢喜踊跃。”又(人名)尊者名。释迦之弟子阿难陀ānanda,译曰欢喜,庆喜。寄归传一曰:“薜舍初辞,魔王惑欢喜之志,熙连后唱,无灭显亡疑之理。”

  【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佛名)文殊菩萨之本地。文句二上曰:“悲华云:宝藏佛言:汝作功德,其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名文殊师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为菩萨影响释迦耳。”

  【欢喜忏法】 (修法)结愿之日,以欢忻其无为成满意之味而行之忏法也。

  【欢喜地】 (术语)十地之第一地。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断惑证理之一分,大欢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间,经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新译仁王经下曰:“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观经天台疏曰:“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

  【欢喜佛】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四月十五日,龙王塘大会。庙在水中,周匝水环,须以舟渡。(中略)而正殿帝特塑一大秘戏像。即俗所谓欢喜佛。喇嘛云是佛公佛母。四壁所画,亦皆此式。甚为不雅。”

  【欢喜光】 (术语)十二光之一。见“阿弥陀”条。

  【欢喜光佛】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阿弥陀佛之异名。见无量寿经上。

  【欢喜国】 (界名)又作妙喜国。东方阿閦如来净土之名。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东方有二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欢喜行】 (术语)见“十行”条。

  【欢喜会】 (行事)盂兰盆会之异名。当日由供养自恣僧之功德而目连之母免饿鬼之苦,故取欢喜之意而名之。

  【欢喜母】 (天名)诃梨帝母之译名。见“诃利底”条。

  【欢喜母爱子成就法】 (经名)大药叉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之略名。

  【欢喜日】 (杂名)佛欢喜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安居竟之日也。至后世凡十五日谓之欢喜日。

  【欢喜三昧】 (术语)于诸法生欢喜之禅定也。智度论四十七曰:“欢喜三昧者,得此三昧者,于法生欢喜乐。”

  【欢喜天】 (天名)又云大圣欢喜天,大圣天,圣天。夫妇二身相抱象头人身之形,为本尊。男天者大自在天之长子,为暴害世界之大荒神。女天者观音化现,而与彼抱着,得其欢心,以镇彼暴者。因称欢喜天。梵名誐那钵底Gaṇapati,就其形而谓之毗那夜迦Vināyaka,象鼻天。善无畏译之大圣欢喜供养法曰:“大圣自在天,乌女为妇,所生有三千子,其左千五百,毗那夜迦王为第一,行诸恶事;右千五百,扇那夜迦持善天为第一,修一切善利。此扇那夜迦王,则观音之化身也。为调和彼毗那夜迦恶行,同生一类成兄弟夫妇,示现相抱同体之形。其本因缘,具在大明咒贼经。”毗那夜迦舍光轨曰:“今说毗那夜迦有多种,或似人天,或似婆罗门,或现男女端正之貌。即分四部,摄众多类。如是种种,作诸障碍。唯大圣天欢喜王,是权现之身,如上所说,为欲诱进诸作障者令入正见故,所以不似余毗那夜迦,而现象头。此是示喻故,谓如象王虽有瞋恚强力,能随养育者及调御师也。誐那钵底,亦复如是,虽现障身,能随归依人乃至归佛者,是故此天现象头也。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迦,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俱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唯今大圣天,其头眼耳鼻舌诸相,皆似象,能随行者也。此天者,即誐那钵底,此云欢喜。”使咒法经曰:“尔时毗那罗曩伽,将领九千八百诸大鬼王。(中略)向于世尊,俱发声言:我以自在神通故,号毗那罗曩伽,亦名毗那夜迦,亦名毗微那曩伽,亦曰摩诃毗那夜迦。如是四天下,称皆不同。”

  【欢喜团】 (物名)同于欢喜丸。供欢喜天者。又持于欢喜天之手者。

  【欢喜丸】 (饮食)又曰欢喜团。饼名。梵语曰摩呼荼迦。涅槃经三十九曰:“酥面蜜姜胡椒荜[廿/(乏-之+友)]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欢喜丸。”大日经疏七曰:“欢喜丸,应以苏煮诸饼,糅以众味及三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智度论十七曰:“佛告诸比丘:此耶输多罗,非但今世以欢喜丸惑我,乃往过云世时,亦以欢喜丸惑我。”谷响集三曰:“欢喜名,相应于欢喜天,故修供必用。梵语摩呼荼迦Mahoṭikā,隋言欢喜丸。见于法苑。”

  【欢喜园】 (界名)又曰欢喜苑。又曰欢乐园,喜林苑。忉利天帝释四园之一。在喜见城之外面北方。诸天入此,则自起欢喜之情,故名欢喜。智度论八曰:“三十三天王欢乐园中,诸天入者,心皆柔软,欢乐和悦,粗心不生。若阿修罗起兵来时,都无斗心。是时释提婆那民(天王名)将诸天众,人粗涩园中(亦四园之一),以此园中树木华实,气不和悦,粗涩恶故,诸天人众,斗心即生。”起世经六曰:“欢喜园。”俱舍论十一曰:“喜林苑。”

  【镮钏】 (物名)镮者指之饰,钏者臂之饰。是西国之俗风。菩萨之像有之。涅槃经四十曰:“在额上者名之为鬘,在颈下者名之为缨,在臂上者名之为钏,在指上者名之为镮。”

  【圜悟】 (人名)圜与圆字同。宋四川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五祖山演禅师之法嗣也。建炎初,迁镇江金山寺,适高宗幸扬州,诏入对,赐号圜悟禅师。师在夹山灵泉禅院时,于雪窦颂古百则,加垂示,着语,评唱者,即古来称为禅门第一书之碧岩集也。见五灯会元十九。

  【桓因】 (天名)释提桓因之略。帝释天也。见“释提桓因”条。

  【幻】 (术语)空法十喻之一。如幻术师于无实体者能变化而见是也。智度论五十五曰:“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形质,假因缘有,名为幻化。又幻者诈也,或以不实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圆觉经略疏上二曰:“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为难晓。”

  【幻法】 (术语)幻师之法术。幻化之法门。

  【幻垢】 (术语)有情之身心,无实体,故曰幻,有漏不净故曰垢。圆觉经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幻化】 (譬喻)幻与化。即空法十喻之二。幻者幻人之所作。化者佛菩萨通力之变化。智度论六曰:“经云:解了诸法,如幻,(中略)如化。”又(术语)幻即化,谓幻人之化作也。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

  【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十忿怒明王之仪轨也。

  【幻惑】 (术语)惑体虚妄无实,故谓之幻。释签四之一(科本)曰:“菩萨以幻法门破彼幻术。”又以幻术惑人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幻惑咒术。”

  【幻力】 (术语)作幻化事之力也。

  【幻门】 (术语)幻化之法门。圆觉经曰:“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释签四之一(科本)曰:“能所俱空而治而度,俱如幻化,故无所得。是故菩萨以幻法门破彼幻惑,以幻大悲利幻含识,自他功毕,于幻涅槃得无所得。”

  【涣那】 (地名)国名。见“于阗”条。

  【幻人】 (术语)能为幻术之人也。后汉书曰:“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

  【幻日王】 (人名)梵语曰娑罗阿迭多。译曰幻日。为摩揭陀国之王,信佛法,与破佛者北印度磔迦国之大族王战而擒之。

  【幻身】 (术语)人身无实如幻,是名幻身。圆觉经曰:“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幻师[台-台+犮]陀神咒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幻师[台-台+犮]陀,为救比丘被咬于毒蛇,娆于鬼神,劫于贼,而说陀罗尼。一名佛说玄师所说神咒经。

  【幻师】 (术语)作幻术之人曰幻师。楞伽经一曰:“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无量寿经上曰:“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见“幻”条。

  【幻士仁贤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度大幻士仁贤说如幻法门及菩萨道法。

  【幻术真言】 (术语)能作幻化事之秘咒也。大日经三曰:“如幻术真言,能现种种园林人物。”

  【幻相】 (术语)如幻无实体也。

  【幻象】 (杂名)幻化之象也。性灵集八曰:“觉朝无多虎,悟日莫幻象。”

  【幻心】 (术语)心识由缘而生,毕竟无实如幻也。圆觉经曰:“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焰】 (杂语)幻化与阳焰也。玄义一上曰:“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

  【幻野】 (术语)谓生死梦幻之境也。吽字义曰:“长迷一如之理,常醉三毒之事,荒猎幻野。”

  【幻有】 (术语)假幻之无事实以显法之假有也。法华玄义二下曰:“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为真。”

  【幻者】 (术语)一切诸法无实体如幻,故曰幻者。圆觉经曰:“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

  【唤钟】 (物名)钟之小者。又曰半钟。亦曰饭钟。

  【患子】 (植物)木槵子也。于数珠用之。校量数珠经曰:“槵子掏一遍,得福千倍。”木槵子经曰:“若欲灭烦恼障报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

  【槵子】 (植物)木槵子也。于数珠用之。校量数珠经曰:“槵子掏一遍,得福千倍。”木槵子经曰:“若欲灭烦恼障报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

  【黄白大士】 (天名)明星之异名。见“明星”条。

  【黄檗】 (人名)唐断际禅师希运,幼于福州黄檗山出家,后参江西百丈山海禅师而得道。后居洪州大安寺,海众奔辏。相国裴休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师酷爱旧山,因以黄檗名之。后称师云黄檗。见传灯录九。

  【黄檗板】 (杂名)谓日本黄檗宗铁眼禅师翻刻明藏六千七百七十一卷之大藏经也。又云铁眼板。

  【黄檗礼佛】 (杂语)公案名。黄檗宛陵录曰:“大中帝为沙弥,师于佛殿上礼佛。沙弥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斯。沙弥云:用礼何为?师便掌。沙弥云:太粗生。师云:者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沙弥便走。”是盖唐大中帝宣宗见黄檗形相,未达其心髓,徒说粗说细。遂遇黄檗之痛掌也。

  【黄檗山】 (地名)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余里。其山多产黄檗,故名。唐贞元五年,正干禅师开创此山,建立一宇,名云般若堂。其后历八年,大辟堂宇,改号建福寺。寻希运禅师住山,黄檗之名顿显。自后遂为临济一派之大道场,宋代最盛,几阅星霜,渐即零落,明洪武二十三年,莆阳心鉴周公为檀越,请大休禅师革新一山之制规,重建殿宇。然至嘉靖三十四年,遇倭寇之乱,堂宇尽为灰烬,田地殆归乌有。隆庆初有中天正圆结茅庵于黄檗之荒址,以图恢复。万历二十九年,奏请藏经,孤苦八年,未蒙命而病殁。其徒兴寿兴慈等继其志。越六年,相国叶文忠公奏赐万福禅寺之号。四十二年,敕赐藏经全部并帑金三百两。于是募化重建诸堂。崇祯二年,隆宓隆瑞等,亦续其业,与诸檀越谋,谋金粟密云。六年冬,费隐继其席,九年夏,隐元承之,寺门之兴建,于是得全备。隐元复渡日本,弘传黄檗之教义,故日本亦有所谓黄檗山万福禅寺焉。出黄檗山志。又江西宜丰县西北一百里鹫峰山。一名黄檗山。唐宣宗微时,尝与黄檗僧同观瀑布云。案黄檗僧似即断际禅师也。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书名)一卷,唐裴休集。集录亲闻于希运禅师者,间或记其月日。文辞简洁,一读可以知禅要,又得窥其宗渊源。卷首有裴休序。卷尾附禅师宛陵录一卷。然收于景德传灯录者,题为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删各章之岁月,又于卷末省略三分之一、却附加裴休之传心偈四言长一篇。唐大中十一年成。

  【黄檗山志】 (书名)八卷,黄檗宗性幽编,隐元重修。搜录黄檗山万福寺之起原沿革,及境内一切事迹者。且记希运至隐元之法系等。清初刊行。

  【黄檗瞳酒糟汉】 (公案)“黄檗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瞳酒糟汉(尝古人糟粕之钝汉也)。”恁么行脚何处有今日(何日行本分契当),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时有僧出曰: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见碧岩十一则,从容录五十三则。

  【黄檗择菜】 (杂语)公案名。以不视择菜为外境,取入自己之心性为问答者。会元四曰:“黄檗希运禅师,在南泉普请择菜次,泉问什么处去。曰:择菜去。泉曰:将什么择?师竖起刀。泉曰:祇解作宾,不解作主。师以刀点三下。泉曰:大家择菜去。”是就择菜,而示应不昧却平常之佛性者也。应看取黄檗之刀竖起。

  【黄檗宗】 (流派)宗名取于福清之黄檗山。唐贞元五年,正干禅师传六祖之法,开创此山,断际禅师住此,大振法道,名遂着。希运寂后,临济义玄之门裔,大为繁兴,尔后黄檗之道场,与临济之宗风,一其盛衰,隆于宋,废于元,至明代复兴。崇祯九年,隐元住此山,尤能中兴黄檗之古道,清顺治十一年,应日本之请,让席于门人慧门性沛而东渡,遂为日本黄檗宗之祖。

  【黄赤色仙人】 (人名)数论鼻祖迦毗罗Kapila之译名。唯识述记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罗,古云迦毗罗,讹也。此云黄赤。鬓发面色,并黄赤故,今西方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

  【黄幡】 (物名)以黄纸作幡,悬之于死者之冢塔,则大有功德云。释门正统四曰:“释氏类苑云:或荐亡黄幡者。灌顶经云:若四辈男女若命终时,若已命过,于其亡日,造作黄幡,悬着刹上。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诸经要集问曰:何故经中为亡人造作黄幡,挂于冢塔上者?答曰:虽未见经释,可以义求。此五大色中,黄色居中,用表忠诚,尽心修福,为引中阴,不入恶趣,莫生边国。”

  【黄昏偈】 (杂语)六时偈之一。法华忏法曰:“白众等听说,黄昏无常偈。此日已过,命即衰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诸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苦空无常,勤慎莫放逸。”

  【黄教】 (流派)喇嘛教之一派,十四世纪顷,宗喀巴Tsongkhapa慨红教之腐败而别为开始者,衣冠等皆用黄色,行于西藏,蒙古,伊犁。西藏新志中曰:“黄教之大喇嘛有四:一达赖喇嘛。二班禅喇嘛。三哲布尊丹巴。四多伦诺尔阿嘉胡图克图。相传哲布尊丹巴,为菩萨之转生,其势力普及蒙古地方。寺在图拉河右岸库伦等地,僧众万余。多伦诺尔阿嘉胡图克图,驻北京及其附近。”

  【皇觉寺】 (寺名)在今凤阳县南二里。明太祖微时。尝为寺僧。洪武初改名龙兴寺。

  【黄金宅】 (杂名)伽蓝之总名,取须达长者以黄金布地,买地建祇园精舍之故事也。见“祇园精舍”条。祖英集曰:“岩东高锁黄金宅。”祖庭事苑三曰:“黄金宅,僧蓝之总名也。”

  【黄卷赤轴】 (故事)又云黄纸朱轴,谓佛之经典也。案写经典用黄纸,盖准于唐代之黄敕,一为尊之,一为防虫害也。维摩经垂裕记一曰:“唐贞观中,始用黄纸,写敕制焉。至高宗上元二年诏曰:诏敕施行,既为永式。比用白纸多有虫蠹。今后尚书省,颁行天下,并宜用黄纸。”华严演义章曰:“言黄卷赤轴者,今大藏经卷是也。”正宗记曰:“教外别传,非谓黄卷赤轴。”

  【黄龙】 (人名)宋隆兴府黄龙山普觉禅师,名慧南。受法于慈明圆禅师,住于黄龙。神宗熙宁二年寂,寿六十八。大观四年敕谥普觉。传嗣之弟子,有真净之克文,东林之常总,晦堂之祖心等。见续传灯录七、稽古略四。

  【黄龙念赞】 (故事)黄龙和尚,住黄檗时,于室中常举曰:“钟楼上念赞,床脚下种菜。”有胜首座下一转语道:“猛虎当路座。”黄龙便退,黄檗使胜首座住持。见会元十七黄檗惟胜章。普灯录四。

  【黄龙派】 (流派)禅七宗之一。始于临济宗第七祖石霜慈明之门弟黄龙慧南。后二百年而法统绝。

  【黄龙三关】 (故事)黄龙常以三问拶人。曰:人人有个生缘,如何是汝生缘?曰:我手何似佛手?曰:我脚何似驴脚?每以此三语问学者,无能契其旨者。天下丛林名为三关。才有酬者,师无可否,敛目危坐。人莫测其意,问其故。师云: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是未透关者。见会元十七、普灯录三、人天眼目上。【黄龙三关】(名数)见“黄龙”条。

  【黄龙山】 (地名)在今江西南昌府宁州。相传吴黄武年间,黄龙现于此,故名。宋慧南禅师住此山,唱黄龙之一派,因此著名。

  【黄龙汤】 (饮食)又云大黄汤、黄汤、龙汤等,大便之汁也。见“龙汤”条。

  【黄龙宗】 (流派)与黄龙派同。见黄龙派项。

  【黄垆】 (杂名)谓地下也。犹言黄泉。淮南子曰:“放乎九天之上,蟠手黄垆之下。”又为伤亡感旧之词。世说曰:“王戎过黄公酒垆。谓客曰:吾与嵇叔夜阮嗣宗酣饮此垆。自嵇阮亡后,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黄芦园经】 (经名)佛在黄芦园时,百二十岁之老梵志来,责佛不敬一切。佛说其理由及于五欲不昧不怖。摄于中阿含经四十。

  【黄梅】 (人名)黄梅山在黄州府黄梅县,禅宗五祖弘忍,居黄梅山东禅院,因称黄梅。大明一统志六十一曰:“黄州府黄梅山,在黄梅县西四十里。其山多梅,故名。隋以此山名县。”

  【黄门】 (杂名)梵语般吒阿毗昙,译为阉人,以无男根故。律有五种黄门,谓生黄门,形残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僧祇律曰:“是不能男,有于六种:一、生,谓从生不能男。二、捺破,谓妻妾生儿,共相妒嫉,小时捺破。三、割却,谓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备门阉。四、因他,谓因前人触故,身根生起。五、妒,谓因见他人行淫,然后身根生起。六、半月,谓半月男,半月不能男。是谓六种。

  【黄面老子】 (佛名)指释迦而言。如来为金色身,故云黄面。无门关曰:“黄面瞿昙,傍若无人。”又曰:“黄面老子,诳呼闾阎。”

  【黄面瞿昙】 (佛名)与黄面老子同。见黄面老子项。

  【黄衲】 (衣服)青黄之间色衣也。僧史略上曰:“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中略)今天下皆谓黄衲为观音衲也。”

  【黄泉】 (界名)又作冥土。人死所行之处。左传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汤】 (饮食)又云黄龙汤,龙汤,大黄汤。见“龙汤”条。

  【黄头大士】 (佛名)佛生于迦毗罗城。迦毗罗者,黄色之义。此处本为黄头仙人之住处,因得迦毗罗之名,今以昔之黄头拟谓为黄头。名义集三曰:“迦毗罗,此云黄色。上古有仙,曰黄头。依此修道。”祖英集上曰:“黄头碧眼知未知。”

  【黄杨木禅】 (术语)俗言黄杨至难长,若遇闰年却缩云。借以呵钝汉之参禅。大慧普说二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倒缩了也。”本草纲目三十六曰:“黄杨木其性难长,俗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今试之,但闰年不长耳。”

  【黄叶】 (譬喻)以杨树之黄叶为金,与小儿以止其啼。譬佛说天上之乐果以止人间之众恶也。见涅槃经二十。

  【黄叶止啼】 (杂语)见“黄叶”条。又见“杨叶”条。

  【黄衣】 (衣服)戒律之上,黄为五正色之一、为僧衣不如法也。僧史略上曰:“后周忌闻黑衣之谶。悉屏黑色。着黄色衣。起于周也。”然以黄色是不如法,一转而为褐色,是如法也。僧史略上曰:“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是宋代之事,至元则屡有赐黄色者,及明则喇嘛之新教起尽服黄衣矣。

  【黄纸朱轴】 (物名)与黄卷赤轴同。

  【灰断】 (术语)谓小乘之罗汉,或入火定,或由荼毗,而色身灰灭也。所谓灰身灭智是也。别行玄记二曰:“小乘灰断,身智俱亡。”文句记五上曰:“不受化则机息应谢,灰断入灭,义当俱焚。”

  【灰河】 (譬喻)河中有火,物为灰烬。以比烦恼。杂阿含经四十三曰:“佛告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在于闇处,众多罪人,在于河中随流漂没。(中略)灰者谓三恶不善觉。云何为三?欲觉恚觉害觉。河者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灰河地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

  【灰人】 (杂名)女人之难婚者,作一灰人加持一百八遍,使彼女人每日拜此灰人七遍,其婚即可万不失一。见欢喜母成就法。

  【灰沙】 (譬喻)斥声闻缘觉之悟也。此二乘之人,得悟则称为灰身灭智,火化色身,都灭心识,终归于空寂之涅槃。灰沙者,言火化五蕴也。

  【灰山住部】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部执异论曰:“灰山住部。”异部宗轮论曰:“鸡胤部。”宗轮论述记曰:“真谛法师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本音及义,皆无此说。此从律主姓以立部名。”三论玄义曰:“灰山住部,此依住处为目。此山有石,堪为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为名。”

  【灰身灭智】 (术语)谓二乘之人,断三界之烦恼后,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心,归入空寂无为之涅槃界也。是为二乘最终之目的。辅行三之一曰:“灰身故无身,灭智故无智。独一解说,故云孤调。”四教仪曰:“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灰头土面】 (杂语)修行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能投尘中,不顾自己之污秽也。如言和光同尘,拖泥带水。碧岩录四十三则之颂评曰:“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回财】 (杂语)禅林之语,施主就寺修荐,或未纳支费之现钱,且借常住物之财而营办,后日施主如数偿之,谓之回财。见象器笺二十。

  【回大入一】 (术语)回权大乘之心而归入一佛乘之法也。

  【回光返照】 (术语)禅录之语。顾自己之本分也。又通用于净土门还相回向之义。传灯录三十,石头草庵歌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临济录曰:“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宗镜录二十三曰:“若舍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养。”此回光返照之语,取鲁阳之故事。淮南子览冥训曰:“鲁阳与汉构战,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返照三舍。”

  【回互】 (术语)甲乙互相交杂涉入之意。如六根对于前境,能辨别其声色等,谓之根境回互是也。参同契有曰:“门门一切之境,回互不回互,回更相涉。”彼华严所谓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可配于此回互,理事各立,事事住位,可配于不回互。

  【回忌】 (杂语)为死者回来之一定忌日。如三回忌七回忌等。

  【回祭】 (仪式)禅林之语。先报库司而使造祭食后还其费用,名为回祭。见象器笺三十。又(杂语)收亡僧供养料于副司也。

  【回礼】 (杂语)禅院之语。答他之礼也。见象器笺十。

  【回趣】 (术语)回心而趣佛道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回趣于大乘。”

  【回施】 (术语)回转吾福而施与他众生也。往生论注下曰:“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

  【回悟】 (术语)回迷而悟真也。三论大义钞一曰:“回悟之宾。”

  【回向】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回向发愿心】 (术语)观经所说三心之一。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回向方便】 (术语)九方便之一。法会所唱回向伽陀之名也:“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归命顶礼大悲毗卢遮那佛。”见鱼山集略。

  【回向轮经】 (经名)一卷,唐尸罗达磨译。经中说回向发愿之法及说大回向轮陀罗尼。

  【回向轮陀罗尼】 (杂名)为回向而诵之真言也,如回向之胜利金刚轮,故名回向轮。回向轮经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之。

  【回向门】 (术语)往生论所说五念门之一。为往生净土行往相与还相之二种回向而成就大悲心也。

  【回向文】 (杂名)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回向众生与菩提。故法华经化城喻品,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之终,特诵愿以此功德等回向之伽陀,易行品弥陀章之终。赞弥陀偈之终,起信论之末等,皆有回向之偈颂。此等皆以赞叹著作之功,回向于众生与佛道也。因之行法会其终末亦必使一人先诵回向文之首句,大众一同和之,而回向于所期之愿事为法。其回向文种种不同,或用直述回向意之偈颂,又有诵陀罗尼之文者,但净土门多用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四句之偈文(善导观经疏之文),圣道诸宗多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四句之伽陀(出于法华经),又禅家以楞严咒为法会终所诵之回向文。

  【回心】 (术语)回转心而由邪入正也。楞严经五曰:“回心今入菩萨位中。”唯识论十曰:“决定回心,求无上觉。”

  【回心忏悔】 (术语)回恶心而向善心披陈往日之非而悔过也。

  【回心机】 (术语)对于直入之机而言,初奉方便假门之法,后回心归入真实一乘法门之机类也。

  【回心戒】 (术语)圆顿戒之异名。圆顿戒者回转小乘心而趣向大乘道之人所受者也。

  【回心向大】 (术语)又云回小向大。谓不定性之人,回转声闻缘觉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莲,本二乘人,皆于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于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为超三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

  【回诤论】 (书名)一卷,龙树菩萨造,后魏毗目智仙等译。先述外道一切法无体,言语亦无体,如何能遮遣一切法之难。次述正义。一切法者因缘生,言语亦因缘生,同为无体,如以幻人还遮幻人。

  【悔】 (术语)悔所造之罪恶也。成唯识论七曰:“悔谓恶作。”止观七下曰:“悔名改往修来。”大乘义章二曰:“追返名悔。”

  【悔忏法】 (杂名)释氏通鉴,傅大士告普建等曰:慎护三业,精勤六度,行悔忏法,免堕三涂。按法苑珠林忏悔篇有忏悔仪式,僧徒之礼十方佛,皆悔忏之事也。

  【悔过】 (术语)向三宝而忏悔罪过也。

  【悔过经】 (经名)佛说舍利弗悔过经之略称。其他有佛说文殊悔过经一卷。

  【毁释】 (杂语)毁释尊及其教法也。

  【毁呰】 (杂语)口毁曰呰。根本律曰:“毁訾语者,谓于他人为毁辱事。”

  【会】 (杂语)有四解:一、开会之意。谓开除隔别之执情,而真实融会也。若对于开及废而言之,则取融会所修之行之意。所谓会三归一之类是也。二、集会之意。曰法会,曰会座,皆是此义。如涅槃会法华会维摩会之类是也。三、会得之意。谓能于事物之义理了解通达也。与了会同。碧岩集所谓“诸人还会否”之类是也。四、会通之意。谓释异通难之解释方法也。与会释同。原人论所谓“会通本末”之类是也。

  【恚碍】 (术语)与挂碍同。净住子,忍恶骂,无耻辱。忍挝打,无恚碍。

  【会本】 (杂名)会合本文与注解为一本者。例如合天台之法华玄义与为其注解书之释签,而称为法华玄义释签会本是也。

  【秽刹】 (术语)刹为梵语,国土之义,对于净土而谓此娑婆世界为秽刹,秽土,秽国等。迦才净土论序曰:“永辞秽刹。”

  【会得】 (杂语)了解义理也。又单曰会。见“会”条。

  【会二归一】 (术语)会二乘而归于一乘也。三车家就法华之说法而言。

  【秽国】 (术语)又曰秽土。此娑婆世界,污秽不净,故云秽国。

  【惠果】 (人名)唐京兆府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县治)人,姓马氏,以天宝五年生。幼颖悟,师事大照禅师,随从见其师不空三藏。不空一见异之曰:我法教,汝实兴之。遂就受三密四曼之秘奥。后奉代宗奏对法要,为内道场之护持僧,住长安青龙寺东塔院。尔来受德宗顺宗之崇敬,为三朝之国师,威德高于朝野,四众被化者多。义明、义圆、辨弘、慧日、义操、惟上、玫台、操敏、坚通等,皆入其门。日僧空海入唐,亦谒师,受不空所传之密藏焉。年六十寂。着有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一卷,金刚界金刚密号一卷等。

  【会行事】 (职位)又曰会奉行。法会时,掌仪式次第庄严等之役名,必任通于古实者。本于天台真言而用之。

  【秽积金刚】 (菩萨)即秽迹金刚也。

  【秽迹金刚】 (菩萨)即秽积金刚乌刍涩么明王Ucchuṣma,主不净处之执金刚也。经轨作秽迹。秘藏记作秽积。

  【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 (经名)一卷,唐阿质达霰译。为秽迹金刚之印法。载符四十六,以灭种种之苦难。而以急急如律令为咒语,不说余咒。符似抱朴子中入山之符。是明为伪经也。

  【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文经】 (经名)一卷,唐阿质达霰译。如来临涅槃时,自左心以秽迹金刚化现,说秽迹金刚大圆满陀罗尼一咒。退治一切天魔外道之恼乱佛法者。

  【恚结】 (术语)九结之一。诸众生为瞋恚广行不善,由此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于三界而不能出离也。结者系缚之义,为恚惑所系缚而不能离生死之苦也。

  【惠利】 (术语)如言施惠,惠利他人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恚怒】 (术语)瞋恚忿怒也,于三毒之中谓之瞋毒。维摩经方便品曰:“以忍调摄诸恚怒。”无量寿经下曰:“或时心诤,有所恚怒。”

  【会三归一】 (术语)佛于法华经说尔前所说三乘之法,为一佛乘之方便,所归者,一佛乘耳。一佛乘之外,无二乘三乘,是为会三归一。法华玄义七曰:“华合未开,譬隐一乘,分别说三。华叶正开,譬会三归一,但说一乘。华落莲存,譬绝教冥理。”四教仪曰:“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

  【秽身】 (术语)谓凡夫之身,污秽不净也。观经玄义分曰:“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秽食】 (杂语)贫人所食不净之食物也。大日经疏三曰:“如贫里秽食,不可置于宝器。”

  【会式】 (仪式)法会之仪式也。俗直指法会曰会式。

  【会释】 (杂语)谓会通解释法门之难义也。又俗谓善于人曰会释,取和融人情之义。说法明眼论曰:“一言会释,一坐饮酒。”

  【晦堂】 (人名)宋黄龙山晦堂宝觉禅师,名祖心,嗣黄龙南禅师。哲宗元符三年寂。见稽古略四。

  【会通】 (术语)又曰和会。和会疏通彼此相违,乖角之义,使归于一意也。肇论曰:“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会通。”五教章中曰:“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

  【秽土】 (术语)犹言浊世也。对于净土而言。凡夫所居之娑婆世界谓之秽土。观经妙宗钞上曰:“堪忍秽土,多受众苦。”

  【会下】 (术语)犹言门下。法会之下所列之第子辈也。

  【秽业】 (术语)三业之一。见“业”条附录。

  【会者定离】 (术语)言世之常会者,必有离散之时也。遗教经曰:“世皆无常,会必有离。”涅槃经二曰:“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未生怨经曰:“盛者即衰,合会有离。”法句经曰:“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会正记】 (书名)唐太宗贞观中终南山道宣,作戒疏业疏行事钞,弘四分律,流转逾四百岁,释义近十家。于中宋嘉佑年中杭之大昭庆寺允湛律师,作会正记十二卷,释南山之行事钞,独尽于理。其后灵芝之元照律师,继承其宗,且以法华显圆意,作资持记。见释氏稽古略四。

  【会众】 (杂语)一会之大众也。大法鼓经上曰:“今此会众如栴檀林,清净纯一。”

  【会诸佛前经】 (经名)须摩提长者经之异名。

  【会座】 (杂语)为闻说法而集会之听众座场也。又与会场同。

  【慧】 (术语)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于有为之事相为智,达于无为之空理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俱舍论四曰:“慧谓于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于缘决定为缘。”同十曰:“观达为慧。”同二十本曰:“慧者据行方便观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

  【慧安】 (人名)慧安禅师,荆州枝江人。姓卫氏。唐贞观中,谒黄梅五祖,遂得心旨。于是遍历名迹,至嵩岳,云是吾终焉之地。自尔禅者辐辏。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衣摩衲,尊以师礼。延入宫中,供养三载。辞归嵩岳。是年三月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有八。

  【慧拨】 (譬喻)又作慧筏。拨同筏。智慧为到彼岸之船筏,故曰慧拨。性灵集六曰:“舍慧拨于彼岸。”

  【慧布】 (人名)广陵人。姓郝氏。二十一岁出家。初就杨都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寻就[山*聂]山止观寺僧诠听三论讲。洞达清玄,妙知论旨。后游北邺,访可禅师写章疏六驮,负之还江表。又往齐国,广写录阙书。尝见西方往生行人告云:如我所愿,在众生化度。如何在莲华中受十劫乐耶?未若于三途处救济苦也。可以见其志矣。年七十,自绝谷粒,遂寂。终时手屈三指云。见续高僧传七等。

  【慧藏】 (术语)三藏中,论藏诠慧学,故曰慧藏。对法论十一曰:“开示慧学是阿毗达磨。”婆沙论一曰:“若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又通三藏名为慧藏。广弘明集二十成实论义疏序曰:“四种围陀,在家心习,三品慧藏,入道愈通。”

  【慧超】 (人名)传历未详。尝游印度,普探圣踪。有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三卷。慧琳音义第一百,训其梵音。

  【慧次】 (人名)冀州人。姓尹氏。幼出家,就法迁受学,博通经论。智藏,僧旻,法云等,皆出其门。承道场慧观之说,立三教五时之教判,称为江南三家之一。齐永明八年寂。年五十九。见梁高僧传八等。

  【慧德处】 (术语)见“四德处”条。

  【慧灯】 (譬喻)智慧之灯明也。华严经曰:“慧灯破诸闇。”大集经二曰:“有诸众生行无明闇,菩萨见已,修集智慧,为令众生然慧灯故。”法华经人记品曰:“世尊慧灯明。”

  【慧灯王】 (人名)过去世有王,名慧灯。好施。舍身之血肉,救人之命。见四分律二,经律异相二十五。

  【慧毒门】 (术语)破身少着毒药,则毒气遍满于身,是依毒门深入毒气也。菩萨之造论,为众生开慧门,学者依之而深为研究,则悟入必深,如彼毒门,故寄喻谓之慧毒门。俱舍论三十曰:“于此方隅已略说,为开智者慧毒门。”同光记三十曰:“如身少破着少毒药,须臾毒气遍一身中,为毒门。今造此论亦复如是,开少慧门,诸有智者能深悟入,如似毒门,名慧毒门,从喻为名。”

  【慧锷】 (人名)亦作慧萼。日本人。奉橘太后命入唐,登五台,寻至杭州盐官灵池寺谒齐安,请上首义空归。日本于是有临济宗。后又来,再登五台,得观音圣像于岭头,将奉归日本,过宁波故昌县海滨,以感大士奇瑞,即止建寺奉像,号补陀落迦山寺,为南海禅刹之名蓝。后世以师为其开基。见佛祖通载,佛祖统纪等。

  【慧缚】 (术语)愚痴之障也。愚痴因系缚智慧,故名慧缚。唯识述记序曰:“解慧缚于摄论,表纵圣。”

  【慧根】 (术语)五根之一,能观达众生为慧,慧能生道,故名根。大乘义章四曰:“于法观达,目之为根,慧能生道,故名慧根。”

  【慧观】 (人名)清河人。姓崔氏。自幼出家。闻罗什入关中。辄行师事之。时有“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之称。尝着法华宗要,什见之称快。晚止京师道场寺,敷扬法化。尝判一代教分二教五时之相。是为吾国判教之嚆矢。刘宋元嘉年中寂。着有所辨宗论,顿悟渐悟义等。见出三藏记集,梁高僧传等。

  【慧光】 (术语)慧智之光也。无量寿经下曰:“慧光明净,超逾日月。”又(人名)北齐名僧,为律宗大家。又译十地论于洛阳,为地论宗之鼻祖。门下弟子甚多。

  【慧光童子】 (菩萨)见“不动明王”条附录八大童子项。

  【慧果】 (人名)唐青龙寺慧果阿阇梨,真言宗之第七祖,大广智不空三藏之付法入室也。永贞元年十二月寂,寿六十。见付法传。

  【慧海】 (术语)智慧深广如海。因明大疏序曰:“抱慧海于深里。”

  【慧洪】 (人名)宋寂音尊者,名慧洪,又名德洪。字觉范。参真净文禅师得法。后,居江宁府清凉寺,海众辐辏。高宗建炎二年寂,寿五十八,赐宝觉圆明之号。着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等。见释氏稽古略四。

  【慧幻】 (术语)一切诸法,皆如幻化,如来之圣智,亦为幻化,称为慧幻。幻士仁圣经曰:“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

  【慧基】 (人名)钱塘人。姓吕氏。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游历诸方,讲宣经教,太宗遣使迎请,称疾不行。着法华义疏三卷。又制问训义序三十三科,注遗教经等。誉驰海内,敕为僧正。是为东土僧正之始。齐建武三年寂,年八十五。见梁高僧传八,佛祖统纪三十六等。

  【慧寂】 (人名)韶州怀化人。姓叶氏。世称仰山慧寂。见“仰山”条。

  【慧剑】 (譬喻)智慧能断烦恼,故名慧剑。义楚六帖五曰:“宝积经云:文殊执剑,驰往佛所。佛言:杀贪瞋痴身,令诸众生悟慧剑法门,破烦恼贼人。”证道歌曰:“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慧见】 (术语)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也。无量寿经上曰:“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慧皎】 (人名)会稽上虞人。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事著述。梁天监十九年,撰高僧传十四卷。又有涅槃义疏十卷,梵网经疏等。年寿并缺。见历代三宝记,续高僧传等。

  【慧觉】 (人名)西洛人,号广照禅师。见“广照”条。又(术语)谓物之智慧能自觉觉人也。刘孝绰文云:严事招提,师仰慧觉。

  【慧解】 (术语)智慧之用,能解了诸法也。五句譬喻经三曰:“慧解可修经戒。”梁僧传序曰:“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

  【慧解脱】 (术语)但得慧障解脱之罗汉也。此人之性分,好悟道理,不好事用之功德,故但断障无漏智慧之见思烦恼,而不离障禅定等功德之事用障也,例如但好学问不好艺能之人。长阿含经十九曰:“又能善分别灭苦集圣道,则心得解脱,慧解脱亦然。”俱舍论二十五曰:“慧解脱者,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慧故。”

  【慧解脱罗汉】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见“罗汉”条。

  【慧镜】 (譬喻)智慧能照物,如明镜。中阿含经五十四曰:“云何比丘圣智慧镜?”弘明集序曰:“觉海无涯,慧镜圆照。”

  【慧净】 (人名)常山真定人。姓房氏。十四岁出家。隋开皇年间,于长安开讲筵,声誉甚高。唐贞观二年,新经来,师当选,笔受大庄严论,撰疏三十卷。于是名誉喧传,波颇三藏等叹为东方之菩萨。十九年,玄奘归朝,敕师与译经。病不赴。其年寂。年六十八。所著有杂心论疏三十卷,俱舍论疏三十余卷等十余种。见续高僧传三,佛祖统纪三十九。

  【慧炬】 (譬喻)智慧之灯炬也。智慧能照无明之闇,使知道之险难,故譬为灯炬。涅槃经二十一曰:“汝于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寄归传二曰:“舣法舟于苦津,秉慧炬于长夜。”

  【慧炬三昧】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则发智慧之灯炬,照世之险难,故谓为慧炬三昧。法华嘉祥疏十二曰:“慧炬三昧者,如执炬夜行,不堕险处。”

  【慧恺】 (人名)又作智恺。乡贯未详。姓曹氏。陈天嘉四年,奉真谛三藏对译摄大乘及释论,当笔受之任,寻助俱舍论之翻业,两论皆作其疏。梁承圣二年,真谛译起信论,又陈光大二年,译律二十二明了论,师亦并当笔受之任。年五十一寂。见续高僧传一。

  【慧可】 (人名)初名神光。北魏洛阳人。达摩大师居嵩山少林寺时,神光请道甚挚。至雪夜,断其左臂,达摩感而许之,改其名曰慧可。后受达摩衣钵,继禅宗之法统,为第二祖。

  【慧力】 (术语)五力之一。言智慧有能除烦恼之力用也。

  【慧利】 (术语)智慧与利益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慧利。”注曰:“肇曰:若不能尔,其所修行,内未足为有慧,外未足为有利也。生曰:无慧利于物也。”

  【慧琳】 (人名)唐西明寺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始事不空三藏为沙弥。印度之声明,支那之训诂,无不精奥。撰大藏音义一百卷。元和十五年,寂于西明寺,寿八十四。见宋高僧传五。

  【慧琳音义】 (书名)本名一切经音义。西明寺慧琳法师撰,故称为慧琳音义。一百卷。宋高僧传五曰:“慧琳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干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间,一皆宗仰。”黎养正序曰:“琳书既兼揽玄应、慧苑、窥基、云公四家音训,复亲承不空三藏指定梵文音义,上通秦汉,近挹隋唐,乃至西土方言,人文地理,亦皆不遗不溢,囊括群有。理事无碍,信乎无美而弗备也。”余见一切经音义条。【慧琳音义】(书名)即慧琳所撰一百卷之一切经音义。见“一切经音义”条。

  【慧流】 (譬喻)智慧之流水也,智慧能洗烦恼之垢染,故譬之流水。贤愚经二曰:“佛日初出,慧流肇润。”

  【慧门】 (术语)入于智慧之法门也。最胜王经一曰:“开阐慧门,善修方便。”

  【慧门十六尊】 (名数)金刚界羯磨会三十七尊中,司智慧之德之十六大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爱,金刚善哉,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之诸尊是也。

  【慧命】 (术语)法身以智慧为寿命。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盖慧为法身之寿命,故曰慧命。四教仪曰:“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又尊称比丘曰慧命。博闻强识,以慧为命之义也。又曰慧寿。新译曰具寿。犹言慧命须菩提等。行事钞下三曰:“毗尼母云:下座指上座为尊者,上座指下座为慧命。”胜鬘宝窟中本曰:“慧命者,以广大甚深之慧为命故,名慧命也。如经言慧命须菩提,慧命舍利弗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慧命谓博闻强识以慧为命也。”

  【慧命经】 (书名)印光法师曰:“国初魔民柳华阳作慧命经,尽用佛经祖语,证炼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谤法。未开眼人见其邪说,认为真实,正见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坏佛法。而犹嚣嚣自得,谓吾幸遇真乘,得闻正法。所谓认贼为子,煮砂作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可不哀哉!”

  【慧目】 (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

  【慧南】 (人名)信州玉山人。姓章氏。世称黄龙慧南。见“黄龙”条。

  【慧能】 (术语)智慧之功能也。高僧传六曰:“藉慧能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又(人名)禅宗东土第六祖也。姓卢氏,三岁丧父。及长,家益贫。采薪贩卖养母。一日入市,闻人读金刚经。问其所得,谒蕲州黄梅山五祖弘忍禅师。五祖问曰:汝从何处来?答曰:岭南。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师知其为异人,使入碓房舂米,因称为卢行者。经八月,五祖知付授时至,使众徒各书得法之偈。时上座神秀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能闻之曰:如吾所得,则不然。窃雇童子夜于壁间书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之,潜入碓房,问曰:米白否?答曰:白未经筛。五祖以杖三打碓而去,能即以三更入室。祖乃授衣法。去隐南方渔村者数年,仪凤元年正月至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印宗闻禅要,取弟子礼。其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具足戒。后居曹溪,大注甘雨。神龙元年,帝召之不起。唐玄宗开元元年八月三日,俄然示寂,寿七十六。元和十年谥敕大鉴禅师。”见六祖坛经,宋高僧传八,传灯录五。

  【慧懃】 (人名)舒州人。姓江氏。字佛鉴。试经得度,读法华所谓:“唯此一事实”之经文,有省。参五祖法演数年,恚其不印而去。后闻佛果克勤彻证,再还五祖山,大事毕了,为第一座。会太平灵源赴黄龙,舒州守臣孙鼎臣请令继太平席。师既受五祖之衣法,法道大振。政和初,诏令住汴京智海。五年乞归,住建康蒋山。赐紫衣及徽号。七年寂。世称佛鉴慧懃。见续传灯录等。

  【慧忍】 (术语)见“忍”条附录十忍项。

  【慧日】 (譬喻)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比之于日。无量寿经下曰:“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法华经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同普门品曰:“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又(人名)唐慧日三藏,青州东莱人。姓辛氏。幼见义净三藏从印度归,羡慕之。嗣圣十九年,决志西游。三年达印度境。拜圣迹,求梵本,历访诸方智识,经十三年,归途具阅艰难,深厌阎浮之苦。欲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无不赞净土。又感观音灵告,遂有净土往生志愿。开元七年达长安。在天凡十八年,经历七十余国,所齎甚多。玄宗敕赐慈愍三藏之号。天宝七年寂。年六十九。所著有往生净土集三卷。见宋高僧传二十九佛祖统纪四十等。又元慧日禅师,姓沈氏,号东明。明州定海人。为直翁法嗣。至大元年,应日本聘东渡,大扬曹洞之宗风。日本高僧传等有传。

  【慧日尊】 (佛名)称大日如来。

  【慧山】 (地名)在江苏无锡县西。西域僧慧照居此,故名。又名惠山。第二泉在焉。吴地记古名华山。一名西神山。又名斗龙山。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慧身】 (术语)五分法身之一。成自无漏智慧之身也。

  【慧生】 (人名)北魏人。神龟元年,奉敕与宋云等,共发洛阳,入干陀罗国,留数年,寻齎经百七十部还国。着有使西域记一卷。见魏书百十一,历代三宝记三等。

  【慧矢】 (譬喻)密教之法门以定慧一双配于左右。弓为定之标帜,矢为慧之表示。爱染明王所持之弓箭是也。

  【慧寿】 (术语)又曰慧命。见“慧命”条。

  【慧数】 (术语)新译曰心所法。旧译曰数法。以心王虽为一,而心所法有多数也。慧数者即慧之心所。止观十曰:“观支是慧数。”

  【慧水】 (譬喻)智慧能洗烦恼之垢,故譬以水。

  【慧思】 (人名)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尊者,姓李氏。武津人。心爱法华,借本入冢,对经涕泣。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所摩顶上,隐起肉髻。年十五,出家,文师授以心观之诀,豁然大悟,得法华三昧。乃结庵大苏山。时齐运将倾,思避其难。遂卓锡南岳。灵瑞重沓,有诸天童以为侍卫。将顺世,大集门人说法,苦切诃责。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华忏者,吾当供给。若无,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端坐言佛来迎而化。

  【慧威】 (人名)婺州东阳人。姓刘氏。号天宫尊者。幼受具,入智威之室,顿开悟天台三观之法门。时人呼曰小威,后归东阳,山居绝人事。登门求道之士不少。为台宗第七祖。年寿并缺。后吴越王谥曰全真尊者。嗣法弟子有玄朗。见宋高僧传六,佛祖统纪七等。

  【慧文】 (人名)北齐慧文尊者,姓高氏。阅大智度论一心三智之文,即依此以修心观。谓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此观若成,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又阅中论因缘所生法句,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以心观授南岳,故为台宗始祖。

  【慧无减】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

  【慧喜菩萨】 (菩萨)见“不动明王”条附录。

  【慧心】 (术语)心体明了,能达观事理者。

  【慧心奇特】 (术语)见“奇特”条附录。

  【慧学】 (术语)三学之一,观达真理为慧,进习为学。断惑证理,慧之作用也,为发此慧而进修,谓之慧学。对配于三藏,则为阿毗达磨藏之所诠。阿毗达磨藏者,诠显此慧学之法藏也。大乘义章十曰:“观达称慧,进习为学。”对法论十一曰:“开示慧学是阿毗达磨。”

  【慧眼】 (术语)五眼之一,慧能观照,故名眼。照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无量寿经下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思益经三曰:“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智度论三十三曰:“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大乘义章二十本曰:“言慧眼者,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又曰:“法眼了见一切法相,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

  【慧眼力】 (术语)三力之一。

  【慧业】 (术语)达于空理而为诸善事也。维摩经菩萨品曰:“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慧义】 (术语)依慧见而生之深妙义理也。无量寿经上曰:“愍念众生,问此慧义。”

  【慧印】 (印相)又云智印。印有决定不变之义。如来之智慧,契于法之实相,而决定不变,故名慧印。

  【慧印三昧】 (术语)发生慧印之禅定也。

  【慧印三昧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与大乘智印经及如来智印经同本。为佛如来入智印三昧而说之经,故名。

  【慧远】 (人名)慧远有二人:一,庐山东林寺慧远,俗姓贾氏,雁门人。初学儒,二十一岁出家,以道安为师,达大乘之奥旨。时襄阳有寇乱,道安散徒众,远辞而至荆州,将往罗浮,抵浔阳,爱庐峰清静,住于山阴。时有沙门慧永,在西林寺,原为同门。永劝刺史桓伊兴东林寺,使远居之。于是隐士刘遗民雷次宗及沙门千数,由远游止,远乃与缁素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于无量寿佛像前修净业。着法性论,唱涅槃常住之说。出沙门不教王者论,张沙门之纲维。居庐阜三十余年,不出影山。送客每以虎溪为界。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寂,寿八十三。见高僧传六。二,隋净影寺慧远,姓李氏,炖煌人。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就光统和上进具。承光二年,周武胜齐,行废教,远以死抗议之。及大隋受禅,再兴佛教。于杨都创净影寺。敕远居之讲说。英俊投学。远身长八尺五寸,腰九围。开皇十二年寂,寿七十。着诸经之疏,皆以四字为句。又撰大乘义章,佛法之纲要于此尽,诚释疏家之泰斗也。别于晋慧远而谓为小远。见续高僧传十。

  【慧苑】 (人名)唐洛京佛授记寺慧苑(定刊等记有京兆静法寺沙门慧苑等),师华严之贤首,深精究一宗,号山首门人。刊定贤首新译华严经之略疏成十五卷,题曰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加自己之臆见,往往乱贤首之正义。为华严一家之异解者。后清凉大师作大疏钞百卷,纠刊定之谬,师又作新经音义二卷,世称为慧苑音义。见宋高僧传六。

  【慧苑音义】 (书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静法寺慧苑撰。故世称慧苑音义。慧琳音义中采取之,又别行焉。【慧苑音义】(书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唐慧苑撰。

  【慧约】 (人名)慧约国师。字德素,姓娄。东阳乌伤人。年十七,出家于东山寺。岩栖却粒,饵以松术。中书郎周颙,太宰褚渊,太尉王俭,交请开法。所居之处,灵异屡着。梁帝大兴戒法,请师为阇梨。尊之曰智者。帝躬禀菩萨大戒。入灭后,敕葬志公塔左。

  【慧月】 (人名)胜论外道中,初立十句义之人也。唯识述记一末曰:“其苗裔,名曰慧月,立十句义。”见“卫世师”条。

  【慧云】 (譬喻)智慧之云,如来之覆一切众生,如大云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慧云含润,电光晃耀。”

  【慧沼】 (人名)唐淄州慧沼,从慈恩大师,极性相之奥义。及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预于证义。又于义净之译场为证义,多所刊正。着唯识了义灯,质圆测之异义。后着诸疏义,号淄州沼。见宋高僧传四。

  【慧忠】 (人名)见“南阳”条。

  【慧烛】 (譬喻)犹言慧炬。

  【慧足】 (杂语)二足之一。佛以福慧之二为两足,游履于三界,慧其右足也。

  【昏城】 (譬喻)昏昧之城域。言凡夫所栖之处也。寄归传一曰:“引四生于火宅,拔三有于昏城。”

  【昏鼓】 (物名)夕刻所打之鼓也。敕修清规法器章曰:“鼓早晚平击三通。”一通为一百二十挝,三通合为三百六十挝,用以表一岁之日数。

  【荤酒】 (饮食)荤与酒也。荤为植物之辛而臭者,以摄一切之肉类。

  【惛沈】 (术语)使心盲昧沉郁之烦恼也。八缠之一。唯识论六曰:“云何惛沈?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昏识】 (术语)昏昧之心识,指凡夫之无知而言。万善同归集五曰:“惊昏识之迅雷。”

  【昏俗】 (杂语)盲昧之凡俗也。行事钞下三曰:“昏俗多务,慧观难修。”同资持记下三之三曰:“尘网所萦,故云昏俗。”

  【荤辛】 (饮食)荤乃蔬菜之臭者。辛乃其辣者。佛皆禁之。名义集三曰:“荤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荤,姜芥是也。是荤复是辛,五辛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不得五辛。”西域记二曰:“蔬菜则有姜芥瓜瓠荤陀菜等。葱蒜虽少,啖食亦希。家有食者,驱令出郭。”寄归传一曰:“五天之人,不食诸齑及生菜之属,由此人无腹痛之患。”

  【昏寓钱】 (杂名)与六道钱同。

  【昏钟】 (仪式)谓初更一点后大钟百八下也。为三遍分之如晓钟。

  【昏钟鸣】 (杂语)昏钟之鸣时也。禅林之语。

  【昏住】 (术语)见“空心静坐”条。

  【混沌供】 (杂语)诸供混沌而供之意。即修护摩法时,混和残余之诸供,而供养诸尊并十方世天也。如苏悉地羯罗经下所谓“所残余谷酥蜜酪等,并和一处用祭火天。”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所谓“献圣众所残五谷香花等,聚一器中,献十方世天。”息灾护摩次第所谓“若供物少时,混沌而供,又苏油等少时,混沌而用。”是其例也。

  【魂祭】 (行事)儒有招魂法,密教有去识还来法,神道有魂祭。

  【魂魄】 (术语)心身之异名。魂者心识,有灵用而无形者。魄者有形体而为心识之依处者。礼记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注曰:“魂者神也,阳也,气也。魄者精也,阴也,形也。”诸经要集十九曰:“魂是灵,魄是尸。”又主肝为魂,主肺为魄。楞严经九曰:“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思精神除执受身。”长水疏八上曰:“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为意主肾为志,主心为精神。”布萨式曰:“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悉伤则五神去矣。”

  【魂神】 (术语)心识之异名。小乘立六识。大乘立八识。此六识八识,对于肉体谓之魂神。俗所谓灵魂也。无量寿经下曰:“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

  【活】 (地名)西域古王国名。睹货逻国之故地。周二千余里。见西域记十二。

  【活儿子】 (植物)菩提树也。

  【活佛】 (杂名)即呼图克图大喇嘛之名号。一作胡土克图,蒙藏青海皆有之。凡为呼图克图者,皆能世世转生,永掌其职位,俗称活佛。元韩邦靖诗曰:“更宠番僧取活佛,似欲清净超西天。”按二字入诗仅见。

  【活句】 (术语)禅宗之语有死句活句。意路不通无义味句,谓之活句,有义味通意路句,谓之死句。林间录上曰:“洞山初禅师云: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

  【活命童子】 (人名)梵名时婆Jiva,又曰时缚迦Jivaka,译言活命。有二人:一为大医,能活人命者。一由佛受必活命之记别者。俱舍光记五曰:“时缚迦,此云活命。善疗众病,能活命故。曰云耆婆,云耆域,讹也。”此前之童子也。同次文曰:“鸠摩罗,此言童子。时婆,此云活命。名活命童子。”是后之童子也。

  【活命印明】 (术语)延命招魂法之印明也。见“延命”条。

  【活泼泼地】 (杂语)活泼之至也。本释氏语。宋儒亦用之。中庸集注,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

  【活人剑】 (杂语)以剑譬智谓复活真性之机用也。景德传灯录十六岩头全豁条曰:“石霜虽有杀人剑,但无活人剑。”

  【活童子】 (人名)医王耆婆之译名。善见律十七曰:“耆婆者外国音,汉言活童子。何以名之活童子?时无畏王子,晨朝乘车,欲往见王。路见小儿,问傍人言:此儿为死为活?傍人答言:活。是故言活童子。”见耆婆条。

  【活文殊】 (杂语)具文殊之本分者。临济录曰:“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

  【活祖】 (杂语)祖师之存慧命者。临济录曰:“你心心不异,名之活祖。”

  【火[合*牛]】 (术语)瑜祇经护摩品诸尊之真言各曰阿拟你Agni,译为火。[合*牛]为光菩萨之种子。

  【火[合*牛]轨别录】 (书名)一卷。失译人名。

  【火[木*忝]】 (物名)以小木所为之火箸也。

  【火[木*忝]譬】 (譬喻)一切之菩萨,尽发度尽无边众生之誓愿,众生未尽,菩萨既成佛,譬如欲尽其薪之木火[木*忝],于薪未尽时,既自尽也。净土论注曰:“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木*忝]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木*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火版】 (物名)挂于库司之灶上,及饭熟,饭头打之三下,则火头灭火。故名火版。大众闻此音。止坐禅而归寮。见象器笺十八。

  【火伴】 (职位)司灶火者。世作火番者谬。见象器笺七。

  【火辨】 (人名)印度法相宗十大论师之一。为在家之菩萨,造世亲之唯识颂释,世亲同时人。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质咀罗婆拿Citrabhāna,唐言火辨,亦世亲同时也。尤善文辞,深闲注述,形虽隐俗,而道高真侣。”

  【火车】 (杂名)载罪人运于地狱之车。自车发火者。智度论十四记提婆达多欲伤佛,而生入地狱事曰:“复以恶毒,着指爪中,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于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观佛三昧经五曰:“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火焰,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风刀解时,寒急失声,宁得好火,在车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终。挥攉之间,已坐金车,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身下火起。如火旋轮。”

  【火车地狱】 (界名)地狱名。此地狱有铜镬,纵广四十由旬,中满盛火。下有十二轮,上有九十四火轮。诳惑邪命,谄曲作恶者,于命终时,身冷如冰。欲热时,狱卒罗刹,化作火车乘其上,现童男形,鼓舞至前。罪人见之,心生爱着,气绝命终,在火车上。支节燃火,身体燋散。狱卒唱活,应声还活。火车轹身十八返,身碎如尘。时天雨沸铜,遍洒身体,其人即还活。如是往返,上至汤际,下堕镬中,为火车所轹,一日一夜有九十亿生死。说见观佛三昧经五。

  【火祠法】 (修法)外典净行围陀Atharvaveda论中有火祠之法。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其所以然者,为欲摄伏一类,故以佛之围陀摄伏之也。见大日经疏十九,同义释十四。经疏说火法四十四种,其所列者,惟二十七耳。见火神条。

  【火大】 (术语)四大之一。以温热为性,调熟为用者。周遍于一切之物质,故曰大。见“火界”条。

  【火德星君】 (神名)禅林佛殿,挂南方火德星君之牌。每月四日十八日讽经。火德星君为炎帝神农氏之灵,祀之为火神。以禳火灾也。见象器笺四。

  【火顶山】 (地名)台州天台山之别峰。大部补注一曰:“大师住寺之北,别峰号曰华顶,登眺不见群山,暄凉永异余处,大师于此降伏天魔也。”

  【火定】 (术语)自身出火之禅定。见“火生三昧”条。

  【火法】 (修法)谓护摩法也。火[合*牛]供养仪轨曰:“火法有四种。”

  【火焚地狱】 (界名)焦热地狱之异名。堕此地狱之罪人,为火所焚烧,故有此名。

  【火狗】 (动物)地狱中吐火迫害罪人之狗。楞严经八曰:“火蛇火狗。”

  【火光】 (杂名)火放焰光也。

  【火光定】 (术语)出火之禅定。西域记三记阿难之入灭曰:“即升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

  【火光三昧】 (术语)即第四禅定。与火光定同。本行集经四十曰:“如来尔时,亦入如是火光三昧,身出大火。”

  【火光尊】 (术语)修护摩时劝请之火天也。大日经二曰:“思惟火光尊。”

  【火吽】 (行事)火者护摩法,吽者种子。一种之护摩法也。

  【火吽供养仪轨】 (书名)一卷。失译人名。

  【火浣布袈裟】 (衣服)纺织火鼠之毛而制之,火不能烧,有垢则投于火而浣之。法苑珠林三十五言魏明帝时西国献之。三才图会二十七亦载之。又石绒所织之布,亦曰火浣布。

  【火界】 (术语)谓火之自体也。界为持之义。火持火之自性,而不混于他物,故名为界。俱舍论一曰:“地水火风,能持自相。”又曰:“火界,暖性。”

  【火界真言】 (真言)火界咒也。

  【火界咒】 (真言)不动尊之陀罗尼名。立印轨、青龙轨等所出。

  【火净】 (术语)五种净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火烧煮使熟后方食,谓之火净食。见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六,三藏法数二十四。

  【火聚】 (术语)猛火之聚积。依罪业而在地狱所感者。正法念经十一曰:“彼不善业,作而复集,势力坚[革*卯],所得果报,有大火聚。(中略)彼人所作恶业势力,急掷其身,堕彼火聚。”又(喻譬)人身之可厌,可怖,譬之火聚。涅槃经四曰:“自观己身,犹如火聚,是名自正。”又譬瞋恚,涅槃经十五曰:“此心难得调伏,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瞋如火聚,慈如电明。”

  【火聚佛顶】 (佛名)释迦如来之变身,五佛顶尊之一。坐于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左第四。梵名帝聚罗(火聚),斫羯罗,缚哩底,密号曰神通金刚,主以佛光聚一切众生之德。虽有称为高顶佛者,然非广生佛顶。黄色,左手持莲,上安宝珠,右手屈无名指,竖余指当胸,坐赤莲上。

  【火聚仙】 (天名)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北方毗沙门天之上。青轨称之为成就明仙。古来谓为火聚仙。坐于外金刚部院莲华上者,惟梵天与此仙而已。肉色,右剑,左拳置腰,有火炎,坐莲上,仙女一人侍。

  【火客】 (职位)亦称火伴,火佃。禅家掌火之僧也。

  【火坑】 (譬喻)喻五欲之可畏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中阿含经五十四曰:“欲如火坑,我说欲如火坑,如毒蛇,我说欲如毒蛇。”又譬恶趣之可怖也。观经定善义曰:“三恶火坑,临临欲入。”

  【火铃】 (物名)警火之铃。莹山清规曰:“二更二点后,振火铃,呼照顾火烛绕寺。”

  【火炉】 (物名)又作火鑢。护摩坛也。大疏八曰:“凡火鑢,应当中胎。”见“护摩坛”条。

  【火轮】 (术语)旋火轮之异名。回转火作轮形者。此虽见轮形,然无轮之实体。以譬有为法之念念相续,虽见有种种之形,然无其实体也。楞伽经二曰:“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

  【火轮印】 (印相)侧合两拳各坚其头指,着其头作三角形也。

  【火罗】 (地名)日本宝物集谓火罗为一行阿阇梨放流之国,至于此国之途中,着梵天所教之星宿法,即所谓为梵天火罗九曜。又(书名)然唐代纪传不见记之。案火罗为梵天之名。火罗(梵Horā)为时之义。又为依生时星宿卜运命之术,即陶官术(Horoscope)也。

  【火曼荼罗】 (杂名)护摩之火坛。

  【火蛇】 (杂名)地狱中吐火迫害罪人之蛇。楞严经八曰:“火蛇火狗。”

  【火舍】 (物名)香炉之一种。金属所制。有二重之轮层,而附盖。

  【火神】 (神名)又曰火天。火尊。司火之神。大日经世出世护摩品举毗陀经之火神四十四种内法之火神十二种。其毗陀之四十四种,以大梵王为始。示其名与用法,而不说其形像。内法之十二神则说之。故大日经疏二十对于毗陀之火神,惟云:“若论其世间火天,作梵王形。”

  【火神救雉雏】 (本生)有一阿练若处于野。野火将至。不知云何?以白佛。佛言汝往灭之。受教往灭,然不能使灭。还白佛。佛言可以我名语火神,可言世尊欲使汝灭。受教往语。火即灭。还白佛。佛言:此火神不但今世闻我名,火即灭,过去世时,海中有洲,七岁中常为火所烧。彼洲上丛草中有雉,生一雏。父母见火欲至,便舍去。其雏于后张舒翅脚,示火神,说偈曰:有脚未能行,有翅未能飞。父母见舍去,唯愿活我命。火神即以偈答曰:卵生非所求,而今从吾乞。我今当施汝,四面各一寻。佛言尔时之雉雏,我身是也,火神今之火神是也。见五分律二十六。

  【火生三昧】 (修法)为不动尊之三昧,由身出火焰者。底哩三昧耶经上曰:“不动亦自身遍出火焰光,即是本尊,自住火生三昧。”又“此真言行人,亦于诸尊若欲作降伏,即须自身作无动尊,住于火轮中,亦名火生三昧也。”义释七曰:“啰字门,是毗卢遮那大忿怒之火,能烧一切世界,使灰烬无余,今不动尊自此火中生,犹如军荼利尊自执金刚之火中而生。”天神之权化,有自护摩之灰中化生者。见于印度古代之传说。

  【火生长者】 (人名)树提伽长者之别称。见“树提迦”条。

  【火食】 (修法)谓护摩也。以供物投于火,供养诸尊,是护摩法也。

  【火食灰】 (杂名)护摩之灰也。

  【火坛】 (物名)又曰炉坛,护摩坛等。谓修护摩之火炉也,大疏八曰:“此灌顶坛,又在火坛之北。”见“护摩”条。

  【火汤】 (界名)地狱之一处。千手经曰:“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火天】 (天名)胎藏界曼陀罗第十二外金刚院之一众。大日如来为引摄事火梵志示现火神之形者。其形与梵天王同。大日经一曰:“行者于东南隅,而作火仙像,住于炽焰中,三点灰为标,身色皆深赤,心置三角印,而在圆焰中,持珠及澡瓶。”大日经疏五曰:“东南隅布,列诸火天众,住火焰中,额及两臂,各有三灰画,即婆罗门用三指取灰自涂身象也。一切深赤色,当心有三角印,在焰火圆中,左手持数珠,右手持澡瓶,此是普门之一身,为引摄火祠韦陀梵志,方便开示佛围陀法,故示此大慧火坛,净修梵行之标帜也。”此为二臂。青龙轨下曰:“行者于东隅,而作火仙像,住于炽焰中,三点灰为标,身色皆深赤,心置三角印,慧珠定澡瓶,掌仰定持杖,青羊以为座。”瑜伽护摩仪轨曰:“火天四臂,右手无畏,第二手持珠,左手仙仗,第二手执军持。”此二轨之文为四臂。数珠与澡瓶,比大日经疏异其左右,然同轨次文曰:“东南方火天,乘青羊,赤肉色,遍身火焰,右二手,一持青竹,一持军持,左二手,一扬掌,一持念珠。”依此则与大日经疏同。

  【火天拨遣印】 (印相)其说甚多。曰:拨忍度。忍度者火指(右中指)也,是为拨遣火天之意。或拨水指(无名指)以水拨火之意也。此印最合本轨之说。文云:以禅度(大指)拨戒度(右手无名)即成拨遣。此以水指作拨遣,故以大指拨水指也。如平常之弹指。大疏十六释请召火天印云:“当侧伸右手,其风指(头指)第三节稍屈,又屈空指上节向掌,直而屈是请召,若先屈而还展是拨遣也。”请召既钩屈风,拨遣时尤宜拨风也。

  【火天妃】 (天名)秘藏记下曰:“火天妃,白肉色,在盛火炎中,持三角火轮。”

  【火天真言】 (真言)阿誐那曳,火之义也。以最初之(阿)字为种子。以一切诸法本不生之故,即归于金刚之智体,誐是行之义,以诸法本不生之故,虽具足万行,然无所行,故名无师自觉。同于大空而遍于一切处,故与那字之大空同体。又诸法无行,故于三界不动不出而到萨婆若地,故无乘及乘者,是末句之(曳)字义也。又曳字所以加三昧之声者,意明此乘定慧均等也。行诸佛菩萨之道时,皆以如是之慧火,焚烧一切之心垢,而燃正法之光明。是故如实说之,则即为真言,若请召时,增伊系伊系之字,若发遣时,则增迦车迦车之字。见大日经义释四。

  【火头】 (职位)禅院之造饭者。

  【火头金刚】 (明王)乌刍瑟摩。译曰火头。见“乌刍沙摩”条。

  【火途】 (界名)三途之一。地狱道之别名。

  【火涂道】 (界名)地狱名,与刀涂道血涂道并为三涂。见翻译名义集。

  【火陀罗尼经】 (经名)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之略名。

  【火王】 (譬喻)譬火之猛曰王。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火血刀】 (杂名)地狱曰火途,畜生曰血途,饿鬼曰刀途。即三恶道之异名。止观辅行一之三曰:“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途,道也。”见“三涂”条。

  【火焰轮止印】 (印明)不动尊十四印之一。见“不动尊”条。

  【火焰三昧】 (修法)又曰火光三昧,火生三昧等。佛曾为伏毒龙入此三昧,自身出猛火。释氏要览中曰:“长阿含云:佛在摩竭国毗陀山中,入火焰三昧。”又,诸罗汉入灭时,多入此三昧,灰烬其身。

  【火焰印】 (印明)不动尊十四印之一。见“不动尊”条。

  【火曜】 (天名)九曜之一。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南方。梵名阿伽罗伽。肉色左手持独股戟,右攫服。坐于筵。

  【火药栏】 (公案)牡丹芍药等百花烂熳之花坛。以喻清净法身者。

  【火一切处】 (术语)十一切处之一。观火周遍一切处之禅定也。

  【火印】 (印相)呼火之印契。密轨以火形为三角,故结左右两指为三角之形。是火印也。见胎藏界念诵次第。

  【火院】 (术语)又曰火界。亦曰金刚炎。十八道之一。结火印身右旋三匝,以身为中心,观想围绕一大火院。

  【火灾】 (杂名)劫末所起大三灾之第一。俱舍论十二曰:“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中略)于中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渴,众山洞然,洲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是为坏劫之终。

  【火葬】 (仪式)天竺四葬之一。梵语曰荼毗。又曰阇维Jhāpita,译为焚烧。谓以火烧之也。经中所谓全身舍利者埋葬也,身分舍利者火葬之结果也,佛取火葬。后分涅槃经下曰:“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妙香楼,安置金棺之处)。

  【火宅】 (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火宅僧】 (杂名)斥僧之有妻者。辍耕录六曰:“唐郑熊番禺杂记二,广中僧有室家者,谓之火宅僧。”

  【火宅喻】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中略)忽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中略)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中略)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烧。今当设方便,命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中略)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中略)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殊好。(中略)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本非所望,(中略)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中略)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中略)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懃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懃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中略)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火帐】 (物名)饭头计人口记日日炊饭米之帐也。见象器笺十九。

  【火种居士】 (流派)事火婆罗门之通称。佛弟子呼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见杂阿含经五。

  【火珠】 (物名)塔上之宝珠也。

  【获】 (术语)得之一种对于不获而言。谓得未曾得者,又言今得曾得而已失者。例如见道初无漏,凡夫未曾得,又如有漏定,曾得而已失,今并得之是也。

  【惑】 (术语)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贪瞋等烦恼之总名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探玄记十三曰:“心迷前境,目之为惑。”仁王经合疏中曰:“所言惑者,谓迷妄之心。”

  【获得】 (术语)得物也。获与得字同义,教行信证三所谓:“获得信乐者,自如来选择之愿心发起。”是也。

  【惑得】 (术语)惑者所得之法也,身者能得之体也,令此所得之法,得于能得之身有一种之实法,名之为惑得,犹如以绳系物于身,因此谓之得绳。凡断惑云者,非坏灭惑体,乃绝对于此惑得绳也。证涅槃云者,亦有系涅槃于吾身之得绳,名为离系得,生此离系得之绳,谓为证涅槃之理也。而解脱此惑得为无间道,生离系得为解脱道,凡断惑证理要无间解脱之二道者,为此也。俱舍论二十三曰:“十六心中忍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具二次第理定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

  【获免恶道经】 (经名)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之略名。

  【祸母】 (传说)昔有一国,五谷丰熟,人民安乐。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不知是何类?答曰:臣亦不见。王便敕一臣于邻国求之。祸母神化人卖一物,状如猪。臣问是何名?答曰祸母。臣乃以价千万买之。问曰:是何食?答曰:食针一升。既买得,还进于王。王敕畜养之。课人民以针,一国扰乱。臣遂白王请杀,王许之。将杀之,而斫刺不能伤害。积薪烧之,祸母身赤如火,跃走入城,城邑悉烧尽。此譬买女色之祸也。见譬喻经,诸经要集,法苑珠林等。

  【惑趣】 (术语)惑者迷也,趣者理趣也,谓迷于理也。中论序曰:“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同疏曰:“惑者迷也。趣者理也。谓迷理之人也。”

  【惑染】 (术语)迷于贪欲瞋恚愚痴等诸烦恼之理而污真性者。天台净名经疏一曰:“故知虽具惑染,愿力持心亦得居他。”

  【惑人】 (术语)迷妄之凡夫也。三论玄义曰:“神道幽玄,惑人多昧。”

  【惑业苦】 (术语)贪瞋等者惑也,依此惑有善恶之所作者业也,以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三道,唯识论二十八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之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惑障】 (术语)四障之一。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而障蔽正道也,新译仁王经上曰:“实智平等,永断惑障。”

  【惑着】 (术语)贪爱之心迷惑于所对之境执着而不离也。止观七曰:“若缘女色沉湎在怀,惑着不离,当用不净观为治。”

  【臛臛婆】 (界名)Hahava,又作嚯嚯婆,阿波波。八寒地狱第三之名。俱舍宝记十二曰:“臛臛婆者,是寒转增故,舌不得动,但得作臛臛声。”旧俱舍八曰:“阿波波。”

  【矐矐婆】 (界名)与矐矐婆同。八寒地狱之一。见矐矐婆条。

  【镬汤地狱】 (异名)煮于镬汤之地狱也。观佛三昧海经五说此地狱有十八镬,一一镬,纵广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铁网,中满沸铁。五百罗刹,鼓大石炭以烧其铜镬,石火焰焰不灭。镬沸上涌如星,化成火轮,还入镬中。毁佛之禁戒,杀生啖肉,烧山野而伤害众生,及焚杀众生者,命终身心热,又冷如冰,欲得大温水而浴,及生于镬中,其身忽消烂,唯余骨在。又见于正法念经七,经律异相五十。

  【藿香】 (植物)香木名。法华经谓之多摩罗跋香,楞严经谓之兜娄婆香。金光明经谓之钵怛罗香,涅槃经谓之迦算香。南州异物志曰:“藿香出海辽国,形如都梁,可着衣服中。”南方草木状曰:“藿香出交址九真武平兴古诸国,民自种之,榛生,五六月采,日晒干,乃芬香。”吴时外国传曰:“都毗在扶南南三千余里,出藿香。”华夏草木考曰:“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以裛衣。”